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9646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docx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

白岩松名言名句大全

  1.十年前我一根白头发都没有,现在我还有很多黑头发;十年前踢球很少受伤,现在经常受伤;十年前喝各种饮料,现在爱喝普洱;十年前绝对不会用手绢,现在二十几块轮流用。

《幸福在哪里》  2.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把一条狗牵进中央电视台,每天让它在一套节目黄金时段中露几分钟脸,不出一个月,它就成了一条名狗。

我在《*》已经呆了七年,如此而已。

  3.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

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4.所以,十年,从时间上看,恒定不变,但由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有些事情,十年,已经足以让它们沧海桑田;而有些梦想,十年,也只是迈出一小步,甚至这一小步,你都会担心,它会退回去。

  5.1+1=2,这多简单,没压力的情况下,谁都知道。

但环境稍有改变,1+1=3会得到好处,就会在一瞬间,让相当多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1=3”。

这就是现状。

只要假话、空话、套话占据上风,我们的命运就随时可能被逆转。

  6.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

旁边的人很奇怪:

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

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

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幸福在哪里》  7.常识,从不复杂,因为它是常识。

然而回望历史,捍卫常识可真不易,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丢掉生命。

比如“*”中的很多英雄,不过是说出了常识,却在*真理的时代大逆不道,*成了英雄。

很幸运,那个时代过去了,可不意味着常识被轻松地捍卫。

  8.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

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

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

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

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

  9.“*”这个词满天飞,似乎成了想要拿出来攻击别人最有力的武器,其实这也是一种语言上的暴力。

谁是*呢?

当你作为一个大学的教授去打80多岁老人两记耳光的时候,其实是另外的一种*,你让所有的人感到蒙羞,你也让很多的中国教授会感到蒙羞。

  10.十年前希望今天更犀利,更言无禁忌,更能在行笔中自由地呼吸,我必须承认,与十年前相比,实现了一些,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还在于内心勇气的增长,但依然可以把这个目标放到对下一个十年的期盼中。

犀利,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可后面还有一个“哥”,不过,哥,只是一个传说。

  11.拿在您手中的这本书,名字中,已没有痛或快乐,而是“幸福”这个字眼。

提出它,是个进步;但实现它,太难。

不像快乐或痛苦,都那么直接。

痛苦与快乐都还没有过去,而幸福,却还真的很远。

更何况,在写出来的“幸福”二字背后,还有没有写出的另外两个字“信仰”,不是不能写,而是同样很远。

  12.十年前,我希望自己人过四十后能够不惑,但是,我对自己抱歉,我做不到。

既做不到不劳而获,更做不到对许多事情不惑,甚至不得不承认,可能比十年前,有些事情还更不明白。

比如十年前,在文字中,看得到自己的乐观,而今天,我不能判断,是否乐观的程度跟以前一样或者已经明显减退?

十年前,我是那样地相信未来;而今天,我站在当初的未来,却不知是否应当用蘸着疑惑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13.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

“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

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14.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

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

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

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

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

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15.一转眼,二字头的新千年匆匆过去十年。

有人走了,有人来,更多的人依然在路上;有人盼来了期待中的成长,有人年华老去。

十年,可以改变很多。

我翻开2000年1月份出版的《痛并快乐着》,在后记中,藏着这样一段文字,与当时还属于未来的十年有关:

“按常规,在十年之后,我应当再写一本这样的书,名字也许叫《在痛并快乐中继续》,那一本书,我相信,一定会更犀利,更言无禁忌,更能在行笔中自由地呼吸,当然,快乐也许会比痛苦更多一些。

我真盼望十年后,在我人过四十之后,有很多问题,已经真的不惑了。

但我知道,岁月是不会按常理出牌的,今日去想十年后的事情,多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这是十年前当我刚刚迈进二字头千年时,写给今天的文字,我该怎样去面对它?

  16.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

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希望会否变成绝望?

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

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幸福在哪里》  17.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

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

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

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

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幸福在哪里》  18.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

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

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

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

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

我们都需要答案。

《幸福在哪里》  19.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

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

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幸福在哪里》  20.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

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

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

他说:

“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

”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

”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

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

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

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

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

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

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21.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

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

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

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

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

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

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

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幸福在哪里》  22.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专家、民众都在呼吁讲真话,并坦承讲真话的不易,这就很耐人寻味。

真话的反面,不仅有假话,还有大量的空话、套话与为自己利益脱口而出的奉承话。

大家之所以不说真话,是怕有人不爱听,对自己不利,归根结底,是“利”字在作怪。

曾经以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会改变一切,可突然发现,在现实的压力下,现在的弟弟妹妹也能很自然地使用这套话语。

一想也没办法,爷爷爸爸都这样,你能指望孩子们脱胎换骨吗?

毕竟还要相信遗传。

而实际上,并不是大家不知道真话是什么,可长此以往,常识也就在人群中退避三舍了。

记得到《新闻1+1》之后,有人采访我:

“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不是要特有思想?

”我乐了,“思想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就像真理一样简单,并没有多到满地都是的地步,好的思想也如此,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

缺了这三样,你毫无价值;而这三样,我想都与常识有关。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努力地去发明常识,而是捍卫常识。

”1+1=2,这多简单。

没压力的情况下,谁都知道,但环境稍有改变,1+1=3会得到好处,都不要说坚持1+1=2者会受惩罚,仅仅是有利可图,就会在一瞬间,让相当多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1=3”。

  23.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

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

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

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

那一瞬间,我惊呆了:

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

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

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

我们都无处闪躲。

《幸福在哪里》  24.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

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

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

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

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

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

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幸福在哪里》  25.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

上面不安,怕下面*;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

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

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精神家园在哪里?

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26.1993年,我刚刚走进《*》,制片人时间告诉我:

“有两件事是忌讳,不能做。

一是要坚决去掉形容词,二是不要叫被采访对象为老师。

”为什么要去掉形容词?

我们是做新闻的,而形容词的作用是修饰,生活不需要修饰,不管是好还是不好,新闻都该客观地反映生活原貌,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或刻意打压。

为什么不许叫被采访者为老师?

因为我们不能把观众提前预设为学生,电视不是让观众来听课,我们与观众,我们与被采访者,观众与被采访者,都该是一种平视并平等的关系。

于是,我记住了,一记就是十几年,不一定都做得到,起码时常反省。

时间长了,又有所悟,感觉这两个要求不仅是在说如何做电视做新闻,或许对社会也有用,当然,也与做人有关。

然而,时常让人疑惑的是,这两个提醒,对于今天很多年轻的同行来说,依然新鲜,显然,它在当下还有价值。

没办法,形容词在新闻里总是随处可见,“老师”的称谓被进一步泛滥着,而可怕的是,打算制止并修正的人却少了。

也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许是大家都更实际或更麻木,于是,时代经常被热烈地赞美并形容着。

不是时代有多糟糕,而是更好的时代应当听得到更多的批评和忧患,听得到监督中的理想,听得到面对批评与监督时,时代特有的坚强与自信。

我们不是时代的学生,时代更不该是我们求学时为得高分而写下的虚假作文。

看样,十几年过去,依然有必要旧话重提。

  27.十几年前,刚做电视,给自己写了九个字,没用纸和笔,而是用心,这九个字是:

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

这九个字在当时意味着一种想改变的雄心,当然,也来自对当时媒体话语状况的不满。

在各种媒体之中,空话、套话满天飞,动则祖国、人民、世界、梦想,宏大得无边无际,也就难以走近人心;而在新闻中,只有事件,只有对与错、黑与白、好与坏,却没有复杂的中间地带尤其是没有“人”,新闻成了难以触摸的展品,而传媒人,则时常如墙头草顺风倒,或仰视或俯视,很难独自站立独立思考;正是当时大量存在的这种现状,让自己与同仁,拿出“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这九个字提醒自己。

十几年过去,在进步,也在退步;有人在坚持,周遭也在变化,相当多的传媒与传媒人,成为这九个字的同行者。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空洞的套话依然存在,但你必须相信,改变是艰难和缓慢的,然而毕竟在变。

2008年,我四十岁,这是一个奇怪的年龄。

向过去看看,抓得住青春的尾巴;向前看,终点依稀可见。

而对于人生来说,再鼓起勇气,还有新的高度可迈进,想放弃,也就麻木中顺坡而下。

人到中年,总该重新打量一下,是就这样了吧,还是要再出发一次?

于是,那一年,我送给了自己十二个字:

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我当然知道,这十二个字不只属于自己,实现起来,可比十几年前的九个字难多了,但值得用自己的下半辈子去为此努力。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这时间可能更长。

  28.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

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

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

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

“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

”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

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

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

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

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幸福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