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9625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2

嘱托(2017·枣庄市中考)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

原来是一位邻居。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

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

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

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

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

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

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

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

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

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

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

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

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

“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

”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

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

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

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

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

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

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

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

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

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

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

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

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

”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

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

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

“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

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

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

”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

“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

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

“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7.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3分)

答:

            

18.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9.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

(2分)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答:

                  

20.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①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答:

               

②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答:

               

21.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

                    

17.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3分,意思对即可)

18.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

(3分,意思对即可)

19.示例:

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2分,意思对即可)

20.

(1)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的孝心和急切。

(2)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之情。

(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21.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丁香花(2017·盐城市中考)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

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

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

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

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

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

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

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

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

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哪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的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

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

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

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

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

我眼巴巴的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

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

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

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隔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的跑出去,在哐当哐当的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

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他开放在这时。

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

呵呵呵的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的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

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

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

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他在微风里微微甩摆。

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

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

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

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17.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4分)

在废品站的园一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          二识丁香花→         三二识丁香花。

18.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19.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5分)

(1)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

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句中“苦味”有什么含义)

答:

               

(2)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

呵呵呵的笑了。

(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0.本文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21.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从丁香花儿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4分)

答:

               

17.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的初始丁香花——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

二识丁香花——深夜里,在胡同的路灯下。

三识丁香花

18.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叙述。

19.

(1)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由于生病,吃药的药液很苦;深层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

内心感到苦闷、忧伤。

(2)排比联想(想象),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

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20.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紫藤萝瀑布》写紫藤萝花自衰到盛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而本篇文章通过写丁香花的繁茂和不爱说话,不争抢,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高洁品质的赞美,表达了作者愿意学习丁香花不争不抢,默默沉浸自己的品质。

21.①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

提升自我品格;②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

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③丁香花,不争不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

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④不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人生是美好的。

修车老汉(2017·咸宁市中考)

韦名

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

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个血肉模糊。

     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在这个城市里骑车上下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早上准备骑车出门,发现车子丢了;火急火燎担心上班迟到猛踩脚踏板,轮胎不争气了——遭遇不测,扎上了钉子铁块,破了。

    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

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

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

   “赶紧帮补一下!

”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

   “嗯!

”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

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路上长钉了!

”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

”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

    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

    “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

”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忿忿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嗯!

”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心虚了吧?

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好了,两块!

”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

    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

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

    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

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

    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

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多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

   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

   清晨一切都还睡意朦胧,路上车少人稀。

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

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

    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

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干吗?

”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

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

”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

     “怎么能这样?

”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嗯!

啊?

”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

     “别再这样了!

”哎!

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

      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

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我每次都是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

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

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

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

    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12.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态度变化补充完整。

(4分)

情节:

老汉第一次为“我”补车胎(开端)  老汉再次为“我”补车胎(发展)     ①     (高潮)     ②   (结局)

情感态度:

  ③        冷淡,冷漠     厌恶,憎恨       ④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嗯!

啊?

”两个语气词表达了修车老汉的怎样的心理感受?

(3分)

答:

              

14.仔细品读最后两段,再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我”的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

(4分)

答:

              

15. 下列各项中,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组织材料,并用顺叙方式来叙写故事的。

B.小说结构精巧,前后照应,并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感人至深。

C.“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是对老汉的特写,表现了老汉生活艰辛,形象丑陋。

D.作者在第④自然段不惜笔墨地描写出老汉的修车档(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老汉修车档的简陋和人物的卑微,为叙写自己对老汉的不友好态度做铺垫。

12.①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吸钉子)(1分) ②老汉出车祸(1分)③怀疑、心悸(1分)④歉意、内疚(1分)

13.“嗯!

”表达了修车老汉的我的大声质问,表示赞同(不应该丢钉子在马路上)(1分)。

“啊?

”表达了修车老汉明白了“我”的话外音——误解(冤枉)修车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1分)感到很吃惊。

(1分)

14.“我”是一个同情弱者、关注弱者、对丑陋现象深恶痛绝的有正义感的普通职员的形象。

(2分)从“我”的深深内疚和像怀念亲人一样怀念修车老汉的深情中,我们懂得了“不要以阴暗的心理看待社会底层的人,生活中好人总是多,好景总常在”的道理。

(意思相近即可,2分)

15.B(A不是顺序,而是倒叙C不能说是丑陋D不能说明是“卑微”,“我”不是自己)

我说我(2017·威海市中考)

迟子建

   ①我生来是只“丑小鸭”,因为生于冰天雪地的北极村,所以不惧寒冷。

小时候喜欢犟嘴,挨过母亲的打。

挨打时,我咬紧牙关不哭,已是坚强,气的妈妈骂我:

“让你学刘胡兰呢?

②我幼时淘气,爱往山里钻,爱往草滩钻,捉蝴蝶和蝈蝈,捅马蜂窝,钓小鱼,采山货,山野花,贪吃贪玩。

那时曾有一些问题,令我想不明白:

树木吃什么东西能生长?

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

鸟儿为什么能在天空飞?

野花如何有差紫嫣红的颜色?

如今看来这些问题我仍旧没想明白,可见是童心未泯,长进不大。

③父亲是小学校长,在哈尔滨堵的中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他就是秀才了。

他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喜欢喝酒,顶撞上司,清高自负,极其善良。

因为喜欢曹子建的《洛神赋》,就想当然地把我的名字冠以“子建”二字,幸而我还能写点文章,否则迟家若是出了个叫“子建”的农夫,他起的名字就是一个笑话了。

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在永安小镇时,每逢春节他都要铺开红纸,饱蘸笔墨书写对联。

他鼓励已上初中的我编写对联,我欣然从命,有一些被他采纳后龙飞凤舞地写在纸上,贴在寒风凛冽的户外。

看到门楣上贴着的对联内容是由我胡诌的,我便沾沾自喜了。

那算是我最早的作品,编辑和发表者是父亲,我没有一文的报酬,读者只限于家人和左邻右舍。

④我喜欢小动物,养过一只毛色发灰的野猫,将它的腿缚在椅子上,否则它就乱窜乱跳,比老虎还要威风。

我还养过狗。

当然,这是些有兴趣的收养。

最无聊的是养猪养鸡,这些家禽家家户户都养,没什么特点,尤其是猪,它食量惊人,放学后不得不出去给它采菜回来烀食,把人累得头晕眼花的目的无非是让猪长膘,之后把它杀掉当成美餐分食,而食物又化成了田地的肥料,这样循环往复地一想,便觉无趣,觉得人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动物。

⑤大自然亲切的触摸使我渐渐对文字有了兴趣。

我写作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它们给我的感动。

比如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你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这时候你就特别想用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

我爱飞雪,爱细雨,爱红霞漫卷的黄昏,爱冰封的河流,爱漫漫长冬的温存炉火。

直到如今,大自然给了我意外的感动后,我仍会怦然心动,文思泉涌。

⑥我出身的家庭清贫,但充满暖意;我出生之地文化底蕴不深厚,但大自然却积蓄了足够的能量给予我遐想的空间;我的祖父和父亲早逝,亲人的离去让我过早感觉到人世间的沧桑和无常。

我明白一朵云聚了会散,一朵花儿开了会谢,河水总是向前流,春夏秋冬,日月更迭,周而复始。

大自然的四季轮回,令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让我们明白它们是万古长青的,而人生的四季戛然而止后,我们还看不到人的轮回,只能用心灵去体悟、发现和领会。

我渴望着年事已高时能做到“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能够在老眼昏花时看到人生真正的绚烂境界,那将是一种大喜悦、大感动。

⑦对于生活,我觉得庸常的就是美好的。

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的情感,让你能尽情品咂。

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

14.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我说”了“我”的        。

(3分)

15.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用较长的篇幅写父亲?

(4分)

答:

               

16.文章第⑤段“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如缎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作者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

其中“湿漉漉的感觉”是指     中的       。

(选用本段中的两个词语填空。

)(5分)

答:

               

17.请你谈谈你对第⑥段“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的理解理解。

(2分)

答:

               

18.第⑦段中加点词语“这些”指代什么?

(3分)

答:

               

14.(共3分)叙述(记叙)(1分)。

写作者经历(1分)和感悟(1分)(未突出“写作”扣1分)

15.(共4分)第③段作者写了父亲的才气对“我”的熏陶(1分)、父亲给我起的名字中蕴含的期盼(1分)、父亲鼓励“我”编写对联(1分)。

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我受父亲的影响走上了写作的道路(1分)。

16.(共5分)用光滑的丝绸涌动(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满月之夜轻柔的月光不断移动照着山林的状态(1分),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心动(1分)。

17.(共2分)透过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从而做到拒绝陈旧庸俗(1分),歌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