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9543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

《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docx

初一下册古文积累1

5.伤仲永

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世隶耕:

属于仲永生五年:

长到

未尝识书具:

曾经/认识忽啼求之:

书具

父异焉:

对此感到惊异借旁近与之:

仲永

即书诗四句:

书写并自为其名:

题上

其诗以养父母:

赡养传一乡秀才观之:

全乡/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才和道理/地方

邑人奇之:

惊异稍稍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乞之:

求取父利其然也:

有利可图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攀”拉/四处拜访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仲永有才华这件事于舅家见之:

令作诗:

让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称/名声

复到舅家问焉:

这件事泯然众人:

完全

仲永之通悟:

聪慧达悟受之天也:

天赋

贤于材人远矣:

超过/有才能的人卒之为众人:

最终/成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后天的教育/达到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有才能且为众:

尚且

今夫不受之天:

现在/那些固众人:

原本

得为众人而已耶:

停止

“之”字用法:

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的诗

余闻这之也久代仲永有才华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

仲永之通悟的

受之天天生的才华

“其”的用法:

并自为其名自己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

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父利其然也这样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一至也他

如此其贤也他

“于”的用法: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

经历三个阶段:

闻:

仲永生五年······可观者:

天资天赋神童

见:

从先人还家······时之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不使学

问:

又七年······众人矣:

泯然众人矣

庸才

前两段的主要内容:

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仲永变化经历的阶段:

五岁时天资过人

十二,三岁时才能渐退

又七年后才能完全消失

仲永变化经历的阶段(用原文):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

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原因:

从自己: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从道理:

受于人者不至

从乡邻:

稍稍宾客其父······乞之

或:

其受于人者不至

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

讨论

道理:

后天的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翻译下列语句:

1.今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在江西今溪县里有一个农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从未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得到它们。

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养育父母、与同乡人搞好关系为旨意。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以后,指定物品作诗马上就可以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乡的人都为此觉得很奇怪,渐渐的以宾客之礼请他父亲去做客。

7.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还用钱求取仲永的诗。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天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9.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10.曰:

“泯然众人矣。

”回答说:

才能完全消失了,和普通人一样。

11.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高很多。

1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1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14.今夫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回答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答: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因“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表达了作者对仲永的哀伤、惋惜之情。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答:

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天资非凡

第二个阶段:

才能渐退

第三个阶段:

泯然众人

3.方仲永小的时候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用怎样的写法写方仲永?

答:

仲永的神奇表现在: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乎啼求之。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作者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原因是什么?

其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答:

原因是“世隶耕”“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请用一句概括前两段文字的内容。

答:

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的过程。

6.第一段中“世隶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得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7.第一段中哪三个副词能使仲永的天资非凡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答:

忽、即、立。

8.文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话写出了什么?

文中哪句话点出方仲永命运改变的关键?

答:

刻画出方仲永父亲的贪图小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不使学”

9.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是他的父亲“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10.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从中你明白什么道理?

答:

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1仲永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仲永“泯然众人”责任全部在于他的父亲吗?

他自己有没有责任?

答:

仲永的父亲是个不懂教育,贪图名利的人。

责任不全在他的父亲身上,仲永自己也应该负有责任,应该学会独立思考。

12、.我们从方仲永身上应吸取哪些教训?

答: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种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0.木兰诗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唧唧复唧唧:

又木兰当户织:

对着门

不闻机杼声:

听着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想女亦无所思:

昨夜见军帖:

军中的文告可汗大点兵:

征兵

军书十二卷:

虚数、多愿为市鞍马:

愿意/为此/买

从此替爷征:

代替东市买骏马:

市集

旦辞爷娘去:

早晨暮宿黄河边:

晚上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旦辞黄河去:

离去

暮至黑山头:

到达不闻爷娘唤女声:

听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人的战马万里赴\戎机:

奔赴/战场

关山度\若飞:

过/像飞一样朔气\传金柝:

北方的寒气/传送

寒光照铁衣:

清冷的月光策勋\十二转:

记功/最高的勋级

赏赐百千强:

有余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做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自称出郭\相\扶将:

城外/互相/扶持

当户理红妆:

梳理磨刀霍霍\向猪羊:

磨刀的声音/面对

当窗理云鬓:

好看的头发对镜帖花黄:

通“贴”

出门看火伴:

通“伙”伙伴火伴皆惊忙:

惊慌诧异

同行十二年:

虚数、多年雄兔脚扑朔:

弹动

雌兔眼迷离:

眯着眼双兔傍地走:

并排跑

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能/辨别

长篇叙事民歌,记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的生活。

情节:

一.代夫从军,踏上征途

二.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三.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四.比喻赞美,反歌英雄

详略:

详写:

从军理由略写:

准备行装

出征想家征战沙场

凯旋辞官

家人迎接

木兰改装

作用:

1.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内容上)

2.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结构上)

征途遥远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生活之苦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战斗之多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时间之长

战况之烈

主题思想:

1.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嘲弄。

2.对热衷心功名利禄的封建大夫的讽刺。

3.歌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7段大意:

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辨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性别了,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

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用比喻作结:

以双兔一起奔跑,难辩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翻译下列句子: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我愿意为此去买来鞍和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清晨辞别爹娘离开家乡,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再也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了,只能听到黄河水溅溅流淌的声音。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里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见燕山脚下胡人战马的嘶叫声。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身上的铠甲。

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一起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转战多年胜利而归。

8、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皇上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并赏赐很多财物给她。

9、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只希望骑上千里马,尽快回到故乡。

10、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我那像云一样美丽的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上贴上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走出门看望与我同伍的战友,战友们都惊慌诧异。

1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一起战斗这么多年,居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1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腿时常扒搔,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14、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可是雌雄两只兔子一起贴着地面跑,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回答下列问题:

1诗歌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

这样写具有什么意义?

答:

由织布声引出,交待木兰是一个织布的姑娘。

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引人入胜。

2.第二段通过问答形式交待了什么情况?

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

答:

交待了木兰叹息的原因表现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3承接上段“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话?

这几句话用运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用运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

4.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什么?

答:

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迫。

5.两组“不闻……但闻……”写了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景象:

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

作用:

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女儿情环。

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

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上段征途情况的高度概括表现了木兰奔赴战场,飞越关隘的矫健身姿。

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对偶,烘托了环境的艰苦充分表现了木兰艰苦的军旅生活。

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运了什么修辞?

写出了什么?

答:

互文,表现了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

9.天子怎样对待木兰?

这要写有何作用?

答: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衬托下文木兰不慕荣华富贵。

10.木兰的要求是什么?

答:

不用尚书郎,原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1.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

答:

A父母姐弟迎接木兰

B木兰喜不自禁恢复女装。

C木兰恢复女装与伙伴相见

12.多年的浴血奋战,诗歌却选择了略写,为什么?

答:

诗的重点,不再与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的勇于献身和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故略写。

13.说明女子如果有机会施展抱负或才干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的比喻句是?

答: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4.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段?

答:

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辨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

以此比喻在现实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难了。

1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六个动词,说说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答:

表现了木兰对故物的亲切及回复女儿装的喜不自禁的心情。

16、“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仅仅是写伙伴们的惊讶?

请作简要分析。

答:

还侧面描写木兰的英雄气概。

17、诗歌采用倒叙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答:

使用倒叙开头可以造成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饶有趣味。

18、“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亿思,女亦无所忆。

”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这个设句在诗歌结构与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答:

结构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引出木兰所想的叙述。

19、《木兰诗》所塑造的木兰这个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妇女哪些优秀品质?

答:

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孝顺等优秀品质。

15孙权劝学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权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与之“结友”的佳话。

1.孙权劝学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学习

2.鲁肃“与蒙论议”,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一.词语解释:

1.初起初,开始

2.权谓吕蒙告诉

3.卿今当涂/掌事当权,当道/掌管国事

4.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用/博士:

当时掌管经学传授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难道/研究余家的经典/成为/博士:

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6.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7.见往事耳了解/罢了/往事:

历史

8.孰若孤哪一个比……更

9.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

10.蒙乃/始就学于是/开始/从事,做

11.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12.与蒙论仪讨论议事

13.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

14.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

15.士别三日读书人

16.即/更刮目相待就/重新

1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为什么/认清事物

18.肃遂/拜蒙母于是,就/拜见

19.结友而别结盟/表顺接

20.吴下阿蒙形容人没有学问,现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

2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一词多义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应当

见往事耳了解

见事之晚乎认清

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把

古今异义

古:

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博士今:

学位的最高一级

古:

历史

往事今:

过去的事情

二.释下列句子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身当要职掌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学习。

b)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作为理由加以推辞。

c)卿岂欲经治经为博士耶。

我难道是想让你砖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

d)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砖精通。

(只是粗略地阅读。

e)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在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了。

f)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

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

答: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原与之深交。

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二人情投意合,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孙权从哪方面的理由劝吕蒙读书?

答:

两个方面的理由:

(1)吕蒙“当涂掌事”须多“见往事”,才能把工作做好。

(2)“孤常读书”,“大有所益”的体会。

4.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及始就学”请用原文回答孙权劝学成功的理由?

答:

孤岂欲卿、、、自以为大有所益。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句话表示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答:

对吕蒙的进步既感到惊讶,又流露出由哀的高兴和赞许之情。

6.请写出本文的两个成语。

答: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文常知识)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代司马光主持编幕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2.“治经”指的是研究儒家经典,是《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3.课文以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4.课文的情节主要有两个,一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

二是鲁肃论惊,结友而别。

5.课文叙述了孙权劝?

蒙学习,吕蒙终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

6.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理由: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目的: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文章祥写孙权“劝”的过程和吕蒙答辩的话,而略写?

蒙是如何学习、如何进步的,为什么这么处理?

答:

因为文章记叙的重点落在一个“劝”字上,故事祥写“劝”的过程和“劝”的结果。

8.文中共写了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物,用对话的方式展开情况。

9.文中有祥有略,对?

蒙如何学习的事就写得十分简略,仅用“蒙乃始就学”一笔带过,?

阿蒙的前后变化也可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句概括。

10.哪句话表现?

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1.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非复吴下阿蒙”其中的桥梁是读书学习。

读书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学习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增长见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弥补不足,让我们成长为全面的人才。

另外,要善于学习。

12.比较《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异同。

不同:

《伤仲永》是从反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是从正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相同:

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

20.口技

听众的反应

情节发展情况

变色~几欲先走

意稍舒~正坐

伸颈~默叹

密到紧

疏到密

小到大

密到疏

大到小

外到内

远到近

小到大

疏到密

三个场面一.梦中惊醒

二.由醒入睡

(正面描写)三.失火救火(失火群乱)

作用:

直接地写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艺术

侧面描写:

1.表演过程听众的反应

2.开头结尾对表演道具的简单

作用:

反衬出口技表演者计艺的高超

解释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会宾客大宴:

适逢

施八尺屏障:

安置众宾团坐:

围绕

少顷:

一会儿满坐寂然:

静悄悄

无敢哗者:

喧哗而已:

罢了

惊觉:

惊醒欠伸:

打呵欠,伸懒腰

呓语:

说梦话妇抚儿乳:

安抚/喂奶

儿含乳啼:

乳头絮絮不止:

连续

当\是时:

在/这夫叱大儿声:

斥责

一时齐发:

同时/发出众妙毕备:

奇妙的声音

侧目:

偏着头以为妙\绝:

奇妙/极了

未几:

不久齁:

打鼾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倾侧:

翻倒倾斜

宾客意少舒:

心情稍微放松了些稍稍正坐:

渐渐

忽一人大呼:

忽然/大叫俄而:

一会儿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夹杂着百千齐作:

一齐响起了

曳屋许许声:

拉虽人有百手,即使

手有百指:

指头不能指其一端:

指出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种情况下/没有不/座位

奋袖出臂:

举起两股\战战:

屁股/打哆嗦

几欲先走:

几乎/逃跑忽然抚尺一下:

拍了一下

群响毕绝:

消失

一词多义

坐满坐寂然通“座”座位名词

坐屏障中坐在动词

妙众妙毕备奇妙的声音名词

以为妙绝奇妙形容词

绝群响毕绝消失动词

以为妙绝极形容词

指手有百指指头名词

指其一端指出动词

乳妇抚儿乳喂奶动词

儿含乳啼奶头名词

名不能名其一处说出动词

至理名言出名的形容词

少少顷一会儿

意少舒稍稍

古今异义

闻古:

听今:

用鼻子嗅

虽古:

即使今:

虽然

股古:

大腿今:

屁股

翻译下列词语:

1.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表演的人。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3、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5、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妇拍而呜之。

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

6、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7、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8、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10.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1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1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一个地方来。

1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打着哆嗦,几乎都都想抢先逃跑。

14、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15.请写出第一个场面中的十种音响:

欠伸呓语儿醒大啼妇抚儿乳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大儿初醒声大儿絮絮声夫叱大儿声

16.“以为妙绝”口技妙在何处?

答:

妙在逼真,听其声,似感觉到其情景就在眼前。

17.请从文中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答:

侧面的语句有: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稍稍下坐。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衬托了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主,特别是第三句说明口技表演之“善”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18.第四段写了五个“百千”有何作用?

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口技人所摹拟的声音的繁多复杂。

19.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气氛?

找出具体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