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9077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docx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2.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过程;

3.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

4.掌握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三)课时安排:

6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法

(五)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自我介绍并导课:

马克思当选“千年最伟大思想家”

2005年7月,卡尔·马克思在英国BBC一档著名电台节目主办的思想家评选中,当选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这档由著名主持人、作家麦尔文·布拉格主持的BBC广播四台节目《我们的时代》在英国具有很大影响。

该节目发起对二十位世界著名思想家的评选,收到了三万名听众的投票,其中,马克思以27.93%的选票名列第一,列在第二位的是大卫·休谟,得票率是12.67%。

一位160年前就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思想家,却得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公众的广泛认可,这是为什么呢?

(请学生回答后,引出下文)

让我们还是来看看英国人自己的解释吧!

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主持:

布拉格

英国惟一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苏赛克斯大学(SussexUniversity)的安德鲁·切蒂教授认为:

“这次评选表明,哲学界应该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我认为更可能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在这个资本主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上,马克思提供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好的图景。

马克思所创立的这套理论,我国学术界通常称之为“马克思主义”。

它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同去了解吧!

(一)涵义

 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本质特征

1、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观点都渗透和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每一个规律、每一个范畴之中。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

”创立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以便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创立的意义所在。

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因此,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策和策略,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也是他们做了最重要最新颖的贡献的地方。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说过: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无产阶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公开声明自己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党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

”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

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阐述和论证说明,由于无产阶级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对立的阶级,它是历史上唯一不谋求建立自己对社会的统治而斗争的。

它是要取消任何统治与任何奴役的阶级。

而且,如果不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获得解放。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人类的普遍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一方面,历史证明,任何一个阶级如果想取得政权或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必须有相应的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更是如此。

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阶级地位、认清自己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找到一条获得彻底解放的道,不可能从当时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或其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世界观中找到出路,惟一代表他们利益的是马克思主义。

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当工人阶级不是带着有色的法学眼镜,而是如实地观察事物的时候,它才能亲自彻底认清自己的生活状况,在这方面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帮助了工人阶级”另一方面,“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动着的群众”。

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向世界宣布: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反映着、体现着、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为实现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学说。

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世界观,与先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产生于实践,在不断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归宿。

第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永恒性。

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和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始终坚持立足社会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推动理论创新。

第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严格的科学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科学阐发无产阶级使命、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把它当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

马克思毕生关注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最先树起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旗帜。

4、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明确了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同时也是最艰巨最困难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

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在当前社会主义在国际范围遭受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普遍遭到怀疑的情况下,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的性质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从欧洲到温州: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问世。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书。

它篇幅不大,中文版只有二万五千字,但其威力却犹如精神原子弹。

它一经出版就震撼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由此获得了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

150年来,《共产党宣言》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印刷1000多次,传遍全世界,被公认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社会政治文献。

今天,尽管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依然具有无穷的魅力。

继国内外一系列纪念活动之后,今年5月13日,巴黎又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人士云集米特朗图书馆,研讨这部不朽著作,为人类新世纪的命运寻求答案。

第一个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和《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介绍到中国的人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时为1899年2月,见诸上海《万国公报》。

第一个翻译并出版《共产党宣言》的人是浙江人陈望道。

陈望道,义乌县分水塘村人,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回国,曾在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任教,因带头搞新文化运动而遭北洋军阀政府迫害。

恰在这时,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社约他翻译《共产党宣言》,并提供给他该书的日文版和英文版。

于是他毅然辞去教职,回到家乡,在一间小柴屋里研究翻译《共产党宣言》。

1920年3-4月间,陈望道将书译完,立即携译稿到达上海。

但第二天《星期评论》停刊,发表《宣言》遇到困难。

不久,陈独秀发起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对外称“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准备出版编辑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但又缺乏经费。

恰在这时,共产国际代表魏经斯基和杨明斋来到上海,与陈独秀商谈在中国建立共产党问题,当他们得知出版《宣言》遇到困难,立即决定资助出版。

于是,就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建起了一座名叫“又新”的小型印刷厂,不久,《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此问世,时为1920年8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直接影响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一大批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温州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传播革命书籍非常艰难,既有国民党的阻挠,又有日伪军封锁。

为此,我党在延安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要秘密带到上海印刷。

当时我党领导的生活书店在上海有个兄弟图书公司,在那里把书印好后,秘密地在黄浦江的十六铺码头装船,运到温州,再转运武汉,或运到香港,现转运昆明、重庆等地。

据当时在生活书店工作的许觉民先生回忆,抗战时期,日本人占领上海,因此,温州成为上海人到内地的必经之路,也就成为《宣言》等进步书籍传播到内地的必经之路。

当时温州有一家生活书店的挂牌分店,是生活书店工作人员陈其襄的家人办的,不负责出版,只负责卖书和转运图书。

书从上海印好后,秘密地在十六铺码头装船,运到温州下船,再运到陈家书店,该书再用汽车,经青田、丽水等地将书转运到金华,通过火车运到长沙、重庆、贵阳、桂林等地。

前不久,经考证发现,《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第一版在全国仅存7本,分别珍藏于北京图书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山东广饶博物馆和浙江上虞档案馆。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反映了这一成果。

但令人欣喜的是,温州图书馆也珍藏有一本。

据介绍此书六十年代偶得于旧书摊。

此书封底版权页已残缺,封面右下方有一篆刻印章“荫良藏印”及一行用蓝墨水笔写的手迹“一九二四备置”。

据有关人士考证,荫良是温州市早期共产党员戴树棠的字。

戴树棠出生于温州瑞安市鲍川(今鲍田村),1915年毕业于杭州私立法政专门学校。

1924年10月,党中央派谢文锦到温州地区传播马列主义和发展党、团组织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温州地区最早的7名党员之一。

同年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当选为宣传委员。

这本《共产党宣言》书名错印本即于当时备置。

戴树棠在2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两次被捕入狱。

始终忠贞不屈,1945年终因刑伤复发而病故。

(刊于《温州日报》1998年9月2日第8版)

(一)时代的产物

在人类历史上,每个特定的时代,都有反映这个时代特点的思想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因为时代的需要,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更精确一点说,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毛泽东说得好:

“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概括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的主要特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1、社会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从18世纪60?

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并深刻地暴露出来。

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和突出表现。

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2、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一对孪生子。

作为剥削者和被剥者,他们始终存在着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斗争。

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从而使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

在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在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些斗争的胜利,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加强,也使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这些国家中开始上升到了首位。

无产阶级已经从早期的反对个别企业主、破坏机器、捣毁工厂等分散自发的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联合行动,从经济斗争走向政治斗争以至武装起义。

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8—1842?

年的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和1844年6月爆发的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些斗争中,无产阶级不再是反对自己敌人的敌人,而是把斗争的矛头集中指向自己的敌人资产阶级。

这表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一支有组织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表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但是,由于这些工人运动在实践上还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在理论上还没有达到与其伟大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水平,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并且受到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因而先后都失败了。

实践表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向何处去?

这种理论又从哪里来?

这是时代提出的又一重大课题。

这与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勤奋学习与亲身实践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许多思想家,对上述日趋明朗化和尖锐化的时代课题进行了多方求索,提出过种种理论和方案,但是由于他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终归没有能够交出科学的时代答卷。

不过,他们的理论探索,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18世纪后期到?

19世纪初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矛盾的发展,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它以有史以来全部优秀文化成果为其发展的根基。

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1804-1872)。

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他的体系中的“合理内核”。

但是,他的保守的体系闷死了革命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哲学是唯物主义的。

但是,他的唯物主义也是不彻底的,不但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而且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丢掉了他的辩证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

(肖像图片:

斯密、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亚当•斯密形象地把这种规律称为“看不见的手”。

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

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不前。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一种代表不成熟的阶级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表明,这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的理论具有着不可避免地阶级的、历史的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

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活水源头。

同时,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伟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

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当时,众多的思想家和革命者,都处于同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为什么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成为了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呢?

如列宁所说,这是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的主观条件分不开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智慧过人,酷爱科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这是世所公认的。

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的家庭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经历,并不完全相同。

但是他们是在同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之下进行活动的,因此有着最重要的共同点。

他们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具有双重的优点:

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比起其他理论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工人运动的精神领导者。

他们从不是蛰居书斋的学者,而是投身革命洪流的斗士。

革命的实践促使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自觉改造,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

他们带着从实际斗争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进行精深的理论研究,既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又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解决了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

(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自己并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