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885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5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docx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

“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名意大利人在北京驻华使馆就职,专门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并由外国军队保护,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约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约束已国商民。

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安已国律例核办”。

这一约定()

A、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

B、说明清政府已深谙近代外交

C、表明中日逐步走向联合

D、表明双方未意识到司法主权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

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

A、灵活的策略

B、洋人的朝廷

C、无奈的选择

D、末日的徘徊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面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能振臂疾呼、望饼兴叹。

漫画中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时期是()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谈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认识时,曾强调:

“应该直率地对给国内外带来巨大损害这一事实进行反省。

”下列哪些行为是日本在二战时对中国造成的巨大伤害①南京大屠杀②731部队的细菌战③潘家裕大屠杀④旅顺大屠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

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海战中

C、威海卫战役中

D、反割台斗争中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

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嘉庚(1874—1961)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94年,陈嘉庚就已开始在家乡厦门集中建立惕斋学塾。

他所创办的学校,纵的方面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横的方面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

就地域而言,他主张“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一视同仁。

民国初期,他就指出:

“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民心耳”。

他认识到“概民智未启,则共和之基础终无由巩固。

”他曾说:

“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陈嘉庚久居南洋,发现南洋华侨约1200万,其中不懂祖国文化已经“外化”的就有50万,这让他忧心不已。

据统计,1904年到1931年间,他的总支出共1321万元,其中捐款各类学校教育费就占837万元,加上办学利息380万元,占总支出的92%。

据统计,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

——方式光《论陈嘉庚教育思想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嘉庚办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嘉庚办学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

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

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

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穿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大西洋”带来贸易格局的变化。

依据所学知识,概述“地理大发现”对传统的思想挑战的表现。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总体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甲午战争后中国农业商品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人伶俐记录李秀成的谈话:

“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

”,他说,”咸丰诸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们,以便在我们之间制造纠纷。

误会和分离,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捏造谎言,假装友好。

暂时让你们做很多买卖,来愚弄你们。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义和团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不下雨,麦苗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迷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切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太平。

请回答: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如何对待外国人?

他们的根据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观点有什么局限性?

造成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都有局限的根源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革命任务是否相同?

为什么?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