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854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docx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现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纠t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

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思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

“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届、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

“人宜接地是自然存在曲。

”入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⑨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倍斯告诫人们:

“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o

其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

“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

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4克思和思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值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⑦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

3窝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

“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

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

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

这是因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搬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

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

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

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在马兜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匈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白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因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⑥思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这一段历史,他写道: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友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吗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松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局]11牧畜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吏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竞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思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桔辟地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②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⑧。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

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oo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马克思和思格斯指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组成部分。

由于“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③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

这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统一的。

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计会伞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⑦。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马克思说:

“人作为内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个命的自然存在物,一

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版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②人是具有自然力的社会存在物,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只有能动性。

但是,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有形的屈性的存在物,由于它的血肉之躯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④并不因为人的活动面消失:

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即具有受动性。

这样,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就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由于人类的话动,打破了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从而遭受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更深刻认识到人的这种能动和受动、自内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所谓人的内在尺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动。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所谓“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实际上就是通过反映和掌握任何一种客观事物的具体属性和规律,以它们为根据来进行生产,即人能够认识和运用规律,表现出对于对象的超越性;所谓“处处都把内公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也就是指人格外在种属、事物的客观规律内化自己的需要、本性、本质力量,然后以此为尺度进行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

所谓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右的属性和规律。

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

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遵从自然界的外在尺度,即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仍足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

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的形成,首先要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

没有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规律为物质前提,内在尺度的形成就缺乏根据。

然而,人的内在尺度又不仅仅限于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在实践上也不仅仅表现为遵从外在客观规律而简单地再生产自然界,人的内在尺度的锻造凝结了人的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它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客观对象的形式,使之符合自d的需要。

也就是说,必须使人的活动既符合作为人的内在尺度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需要(即

台目的性),又符合作为人的活动外在尺度的客观自然规律(即台规律性),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迟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

他说: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厂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裹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8

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c实施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活动遵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

所谓“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句义务。

实施人迈主义,不但对人,而且对人以外的生命,给予必要的关怀。

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u。

在共

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然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统一•a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是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本质特征。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

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

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通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o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的概念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话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窃”相联系的。

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w.V。

8t)在《生存之路》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他把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生态条件的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并由此强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说;“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生态平衡面临严重的情况,即我们的环境阻力①正在因过度砍伐、森林火灾、过度放牧、不良耕作法、种植过度、土地结构崩溃、地下水降低、野生动物灭绝等原因而迅速增加。

”②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三百多万年。

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

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23亿。

1830年全世界人n才达到第一个10亿。

当时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o.5队。

到1930年,世界人口总数也只有20亿。

真正的人口高速增长,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950年至1987年,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89%,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

第二、三、四、五、六个10亿分别用丁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

人口问题反映T人口数旦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人口增加,必须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地和渔场,开发更多的水资源、能源和地下矿藏,从而加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然而,地球表而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迄今为止还看不到大规模向太空移民的可靠前景。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旦的总称。

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

按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二类。

前者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后者是指在现阶段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煤、石油等矿物资源。

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颓危。

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年至400年的湿长岁月。

然而,全球土壤流失量已增加到每年600亿吨,己超过新土壤的形成旦。

其直接结果是土层瘠薄,肥力下降。

目前全球大约30%的陆地发生沙漠化现象,平均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

因沙漠化和土壤退化而丧失生产力的土地,每年就有2000万公顷。

土壤资源流失的结果,使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由1975年的3200平方米减少为2000年的1500平方米。

土地沙漠化之所以迅速扩展,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打乱了水分的循环,气候出现干旱,土地出现松散的流沙沉积。

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报告,在500年前,地球的陆地面积有2/3为森林覆盖,总而积达76亿公顷,到1990年减到34亿公顷.覆盖着大约三分之一的陆地而积。

目前,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20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它同人类利益息息相关。

待别是有“地球之肺”之称的热带雨林横遇破坏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

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砍伐热带雨林,加速了生物物种的灭绝。

据资料记载,石器时代,物种灭绝速度为每1000年1种1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物种灭绝达到每年1种;20世纪中叶发展到每天一个物种灭绝,现在每6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01850年以来,人类已使75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绝种,使359种鸟类和297种兽类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有2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强于灭绝的危险。

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即所谓基因库,对人类的长远利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每消失一个物种都将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

矿物资源也处在危急之中。

现代工业国家消耗的矿物资源主要是燃料矿物和金属矿物。

矿物资源是属于非再生性资源o这些矿物是经过千百万年的地质运动,在地壳中形成的,其数量有限,在人类生产发展的短暂历史时期,它们不能恢复。

因此,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耗尽这些矿物储备。

(3)环境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一般说来,可以根据污染物起作用的空间处所差别,把污染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也可以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将环境污染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

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

酸雨,通常是指和大气沉降相关的一种复杂现象,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

由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雨中台有这种沉降物,故4惯上称为酸雨。

实际上,酸性物质不仅仅依附于雨、雪、罗和露水,而且它们可以作为干尘粒降到地面。

酸雨中合有多种天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挠石油以及汽车民部放出来的氯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台酸雨渝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台酸雨滴和合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

酸雨不仅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加速金属、石料、涂层等风化,降低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而且还会造成湖泊、河流酸化,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最新研究表明,酸雨引起的环境污染会损害人的大脑,引起早老性痴呆症。

臭氧(o,)是大气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密集在离地面20。

25公里的

乎流层内,称为臭氧层。

臭氧层的含量只有大气质量的1/10.但它好比

地球的“保护伞”,过滤了太阳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物。

科学挽测发现,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出现了“空洞”。

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使用挥发刑、冷冻剂、消毒剂、起泡刑、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氯氖轻类物质(尤其是氟利昂)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放出氰原于,氰原子夺去臭氧中的一个氧原子,使臭氧变成纯氧,从而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奥氧的减少会使更多的紫外线射入地面,使人类非黑色家瘤皮肤癌增加,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入地面,面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氛氖烃以及水气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的效应。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肋二氧化二氮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校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据统计,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全球平均气温上升o.3Y—o.7Y。

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65多亿吨,递增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它—4.5它。

地球升温1.5它一4.5宅,将使海平面上升30cm”50cm,海岸和河口地区将直接受到严重威胁,井造成全球气候反常。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所谓“生态危机”,首先是入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

””在这种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自然界来合乎入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和特性等适合和适应自然的特性、法则和生态规律3A们普通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肋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交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子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肋报复和惩罚。

“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例如,当今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置全入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传统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的,它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张了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投省同样扩大保存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传统工业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人类能够以从前上法想象的巨大力量来燃烧、砍伐、挖掘、移动、改受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严重地损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

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发展观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运用。

按照这种发展现,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地利用。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东西就不能体现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是无价的或低价的,可随意地无偿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于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经济增长即以澄无节制地消耗地球上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

按照这种发展观•就可以把发展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将GNP作为衡量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首要指标。

但在这一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

事实证明,这种发展观是有很大局限性和片而性的。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生态科学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主要分科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而,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人生态系统中,①来研究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当生态学成为关于人类的生态学时,就把人类安置于他们的05k。

s――他们的

'家’的逻辑之中”。

②这样,生态学就变成了一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5clenceofsuwival)。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