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8819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

《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释引用和标注.docx

注释引用和标注

第11讲注释、引用及其标注

 一、引言在学术论文中必然会有引用乃至注释,因此涉及什么需要注释或引用、如何注释和引用、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scholars’ethics),此即本讲主要内容。

二、注释“注释”是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未必是必须部分,需视需要而定。

1.定义及功能即英语“notes”。

当作者认为应该对正文中所提到的术语、资料、人物、事件、资料或所讨论的议题,做进一步的附带说明、评论或引申,而又怕在正文中提及会影响行文顺畅,或是打断读者的思路时,就可以利用注释来加以阐释;或者用于作者对在其研究过程中曾给予支持、协助或启发之个人或团体,表示感谢之意等。

2.分类按形式可分为夹注(in-textnote)、脚注(footnote)和尾注(endnote)三种方法。

夹注即在相应内容之后,在括号中给出需注释的内容,如引文的作者、著作或文章的名称、出版处、页码等,或相关解释、说明、引申等。

显然,正文中已给出的信息,夹注中自然无需再包括。

如:

……“文献综述”(亦即“研究现状”)的撰写应…………鲁迅就用过“家具等不便搬运的,也都卖了去”(《故乡》)等后置定语……脚注即在一页稿纸的下端给出注释。

在引文末端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序号,并使用上标。

注意标明注释的序号起止,要以页为单位。

尾注即在全文后面集中给出文中所有注释,与脚注不同的是它将全文的注释从前至后按阿拉伯数字的顺序统一编号。

文中注释序号都应使用上标注明。

尾注(“Notes”)位于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References)之前。

采用何种方法加注,要视全文的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全文引文不多,使用夹注可以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如果引文较多,则最好用脚注或尾注的形式。

按功能大致可分为释义注释和引文注释两大类。

1)释义注释:

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例如,在阐述过程中提到了“戊戌变法”并有必要给出其英语说法,但又不宜放在正文中,即可另加注释:

……例如其在戊戌变法①中的表现等等……然后用脚注或尾注给出注释内容:

①:

“戊戌变法”英文一般可译为“1898Reform”。

2)引文注释:

这类注释很像“参考文献”(References),但虽然都是说明引用出处的,却只限于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如:

(1)未公开发表的私人通信。

如:

①E-mailfromEugeneGarfield,2005-11-30.

(2)档案资料。

如:

②叶委员剑英关于安平事件调查结果的声明:

1946-09-09,中央档案馆。

(3)内部资料。

如:

③南京市教育局中教处内部资料《目标教学基础》有关章节。

(4)书稿。

如:

④参考陶云关于物质理论书稿。

(5)古籍(1911年以前出版、无现代版本的各种版本)⑤[宋]沈括:

《梦溪笔谈》,[元]大德九年茶陵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⑥《纪文达公遗集》:

卷十六,[清]纪昀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⑦[唐]李复言:

《续幽怪录》,[明]抄说集本,朱文钧藏。

但是,有现代版本的古代著作应按普通图书列入文后参考文献。

(6)仅有中介文献信息的“转引自”类文献。

如:

⑧转引自杨兴培:

“危险犯质疑”,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但是,如“转引自”类文献中有原文献,应将其原文献列入文后参考文献。

(7)待发表文献。

如:

⑨李小珍、刘映红、周利飞等:

“玉米鼠耳病消长规律及玉米受害损失测定”,应用生态学报(待发表)。

⑩EggheL,RousseauR,RousseauS.2006.TOP-curves(Submittedto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⑩EggheL,RousseauR.2006.AninformetricmodelfortheHirschindexScientometrics(toappear).⑩BatistaPD,CampiteliMG,KinouchiO,MartinezAS.2005.Universalbehaviorofaresearchproductivityindex.Preprint.

(8)未公开发表的会议发言。

如:

⑩蔡仁厚1998年上旬在济南参加“第五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时的发言。

(9)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

如:

⑩安全生产五要素是:

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安全投入。

见李毅中《安全生产形势及对策》。

注意:

在这种情况下,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应著录与节略形式相应的项目完整的参考文献。

归纳起来,以上这些资料的共同点,基本可以认为是“无符合现代标准的公开发表版本”,因此不宜列入“参考文献”,而采用“注释”形式交待其来源。

(选自《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本)》)

3. 标注格式在正文中用带圈的数字序号顺序标注,设为上标,然以用脚注当页顺序给出内容,或集中到文末顺序列出。

如采用当页脚注形式,则各页均从“①”编起;若采用文末尾注,则全文注释连续编号。

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本)》”的规定如下:

顺序编码制的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 (如[1]、[2]、[3]……),注释取脚注形式时,应以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③……)。

若将注释集中排印在文末,应用

(1)、

(2)、(3)……按正文出现顺序统一编号。

4.注意问题主要是不要与“引用”相混淆。

国内很多人,包括很多大学者,对此概念都是混乱的,或者说是与国际惯例不相一致的,尽管可能是国内和行内惯例。

三、引用“引用”(Reference:

apublicationorapassagefromapublicationthatisreferredto;acitation)是学术论文论述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即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时,必然需要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因其对文章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严肃、认真对待。

而按规定,在各类型出版物中,凡是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处予以标明,并在文末(或书末)列出参考文献表。

兹详述如下。

1.引用的意义、重要性现代科技论文在承载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必然链接了丰富的科研工作背景资料和信息资源,正如英国学者J.M.Ziman所说:

没有一篇科学论文是孤立存在的,它被深嵌在整个学科的文献体系中(见:

佟延伟,蔡莉静.现代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M].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7:

109)。

一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新进展,它体现着科学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如,基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思想、实验手段等,使本研究获得了新进展,有了新发现;或是将一个学科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学科中并取得成功;或是对已有方法做了改进。

当在论文中叙述研究目的、设计思想、建立的模型、与已有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候,就要涉及到已有的成果。

如果在涉及到前人成果的地方再把已有成果的具体内容抄到论文当中,不但占去论文的篇幅,冲淡论文的主题,而且抄写这些已发表过的、读者可以查找到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在论文涉及到已有成果的地方,不去重抄已有的成果,而是指出登载这个成果文献(出处),这种做法叫做引用参考文献。

文献的相互引用是由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活动规律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学术成果一直依赖专家评价,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学术研究越来越重视借助量化表达的方式加以评价,引文分析用于评价学术成果的影响无疑是一种好的办法。

科技论文引用参考文献,使参考文献与科技论文成为有机的整体,起到完整地表达相关领域科学研究过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重要的组成部分。

引用了参考文献,就要在涉及前人成果的地方做一个标记,见到这个标记,读者就知道在这里引用了参考文献;按照这个标记在参考文献表中就能找到刊登这个成果的详细内容的文章。

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一个标记,称为参考文献的标注。

标注的方法称为标注法。

因此,科技论文必然需要引用,而学习论文写作,显然必须了解引用定义、作用,以及相关学术道德(scholars’ethics)相应的规范的方式方法。

对于毕业论文而言,其中道理也一样,因为毕业论文也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也是基于以前的研究之上。

例如,学生做毕业论文之前,通常都是研读所选定领域,如文学、翻译、文化或语言学等方向,并从以前的研究中获取相关信息和灵感,在自己的论述中引用这些信息作为支撑。

在引用其作品或研究成果时,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引用,学生都必须注明其出处,一方面体现学生诚实做文,另一方面则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和感谢。

所引用的文献据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文献”(作者亲身经历或考察得来的文献,如问卷调查结果)、“二次文献”(检索搜集到的相关论著、文摘、目录等)、“三次文献”(综述、评述性文章等,即别人搜集并评介的文献等)。

应着重查阅一次文献,善于利用二、三次文献。

此外,引用经典时,要注意核对原著。

不要只查与自己观点相合的文献,各种观点的相关文献都应搜集、利用。

总之,人们常把“引经据典”看作是一个人的才能。

从论文中引证的内容及其引证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判断出作者的天资、涵养、能力和水平。

因此,学术论文必然也必须充分注重文献引用。

2.引用的定义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资料”。

参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1987年)参考文献(References)是为撰写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是学术专著、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反映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表明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参考文献还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关的背景信息。

如专著、期刊、文学作品、工具书、政府文件、电子资源等。

汉语有称之为“参考文献”的,也有称作“参考书目”的,而我院统一采用“参考文献”(References)这一术语。

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在文末的“参考文献”(References,alistofthecitedworkstorecognizethesourcesofinformationorofthequotedpassages)中只应列出自己在论文正文中引用了的文献,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引用。

切勿将自己看过但在论文中根本没有引用过的文献列入References中。

3.引用的价值与作用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因而具有理论性。

从表达形式看,主要是运用议论的方法阐述事理。

从论据内容看,多使用“事理论据”进行论证。

据此,我们在论文中应适当的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贤文锦句、比较权威的纲领性文件如“课标”等主要观点等。

如果行文中从头到尾都是“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这样就显得理性思维不够,理论基础薄弱了,因为少了引用,也就失去了引用的如下价值和作用:

1)学术价值科技论文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学术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因此参考文献最主要的作用是它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从而起到提升论文学术质量的作用。

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术说明功能科技论文主要是记录研究者在进行某一特定学术问题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的进展,这是科技论文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当作者介绍或评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同时提出自己的选题时,往往要引用参考文献,用以说明自己的研究起点和深度,阐明与前人、他人已作的研究工作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指出创新之所在,从而起到反映论文学术内涵和学术水平的作用。

(2)学术论证功能引经据典是对参考文献学术论证功能的最精辟概括。

科技论文引用参考文献最突出的目的就是为作者的研究提供理论或事实的依据,增加论证力度,从而极大地丰富论文的学术内容,起到强调其研究科学含量和可靠性的作用,增强论文的说服力。

(3)学术评价功能科技论文与其引用的参考文献之间的评价是相互的:

一方面作者引用参考文献表明自己研究的学术水平,必然对引用的文献做出评价,无论是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还是商榷性评价,都体现了学术探索和探讨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当参考文献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佐证,更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评价;另一方面所引用的文献也反映了科技论文的科研依据,以及作者的学术视野和是否具有学术创新能力,以便于编辑、审稿人和读者评价论文水平。

这种相互评价关系是一种客观的学术关系,体现了参考文献具有判定科技论文学术质量和评价其科研成果的重要参照作用,对促进学术交流、体现论文学术价值具有积极作用。

(4)学术规范功能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得到真实、科学的反映,著录其来源,这既体现了科学的继承性,又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是对相关法律规定的遵守,是作者应尽的法律义务,并避免了抄袭、剽窃的嫌疑。

参考文献的引用反映了作者的治学态度、学术规范意识和学术道德。

严谨引用参考文献并认真加以标准化著录,是科技论文写作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2)信息价值

(1)增加论文的信息量科技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可以让作者精炼文字,因为所需表达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就不必详述,只需引用并标注、规范地加以著录即可。

这样既节约篇幅,又提高了信息密度,增加了论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

(2)与读者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读者的角度而言,可以从参考文献中获取论文提及而未展开的更广泛的信息线索,从而溯本求源,进一步检索所需相关资料的更详尽具体的文献信息。

规范地著录参考文献能起到索引的作用,与读者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3)为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科技论文参考文献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指引方向,使论文的学术内涵通过参考文献而进一步延伸。

同时,参考文献的时效性也能反映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具有前沿价值。

3)情报价值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是对所载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情报源,规范地引用参考文献和进行标准化著录,有利于通过引文分析对期刊及其所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有助于科学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从而促进体育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对整个学科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4.引用的学术原则

科技论文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应坚持公开性、必要性、真实性和规范化的原则,在撰稿中要正确掌握和遵守这些原则,使著录的文献既充分、合理,又贴切、妥当,做到恰恰如其分。

1)公开性原则一般应选用公开发表的文献,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

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2)必要性或合理性原则应选择对自己研究最有影响的文献,即主要的文献或最必要的文献。

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者某些陈旧史料,避免事无巨细的有文必录。

3)新颖性与真实性原则在选择参考文献时,应以能反映新观点、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的文献为主,取新舍旧,确保作品的新颖性。

引用观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只有资料翔实,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与学术水平。

4)规范化原则文后参考文献应按照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录,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者都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按标准著录,便于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文献数据进行交换、处理、检索、评价和利用,从而利于文献管理和学术交流。

(详见下讲)

5.引用的伦理原则学术论文之引征乃学术规范化之重要内容,也是学者伦理(scholars’ethics)的重要方面。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可显示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既是对此前研究者的尊重,也便于读者及编辑判断论文的真实价值。

学生做毕业论文时,如果引用另一部作品等都必须注明其出处,说明是否借鉴他人的观点、思想,原文出自何处等。

如若不然,则有抄袭之嫌。

引用文献应遵循下列规范:

1)引用以必要为限过量引用可能导致读者对作者原创力的怀疑,甚至有剽窃之嫌。

2)引用应是已发表之文献。

引用未发表文献应征得相关权利人之同意,因为引用未发表之作品涉及原作者发表或不发表的权利,而且引用过量,可能使原作品的发表失去新意。

3)引用应保持被引证话语之原貌这里特指直接引文,应保证字句和意义的准确。

4)引用不得曲解原作之观点这里特指间接引文。

间接引文更须概括出作者真正的主张。

常见字样如“某某认为”或“在某某看来”之后的观点应符合作者之真实思想,自己的阐释不能偏离原意。

5)引用有修订本作品,应以修订本为引用对象(研究原作者学说演变者除外)修订本经常包含着作者对此前版本中的思想或表达的修改,因此,除非在以某个作者的思想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其他情况下引用一位作者作为支持性的材料,或将某人作为批评对象,应以作者最晚近的表达为依据。

6)引用应当有明显标志即凡属引用他人成果的地方,均应按统一格式标注出来。

7)引用应以“注释”或“参考文献”准确地给出被引用作品出处相关信息即应有与文中注释标号或引用标注对应的脚注或尾注,以及“参考文献”(Reference)。

6.引用的场合和要求大体而言,文献引用可以用于以下两种情形:

1)引用文献作为自己分析或者评论的对象(一手文献)例如,“试析雪莱小诗“AWidowBird”中的……”,其中雪莱的小诗“AWidowBird”就是作为评析对象的引用文献。

此类引用应详细引用拟加以分析或评论的部分。

如果引用部分太长,不便放在论文中,则可以作为论文附录完整列出,并且在论文中加以说明。

2)引用文献作为自己论述的支撑(二手文献)例如引用某文章中已经证实过的数据或观点作为自己推论的起点或佐证等。

此类引用一般应带来新的东西或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它们的功能和法庭审判中证人的证词相似,它们支持或证明论述。

因此,它们的可信度必须得到证实。

每个人都可以查阅引文,因此,对其加以证实特别重要。

如果引用场合不当,则属于滥引,例如:

媒体交流手段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中心现象之一”(McLuhan,1991:

248)这里的观点不言而喻,一般的能得出这样的看法,而断言这样不言而喻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引经据典。

相反,如果论述缺乏必要引用,则可能影响论证的说服力。

7.引用的方式方法

1)正文中的引用方式方法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方法首先是规范化问题,是科技论文写作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写作手法,运用得好尤其是用对地方可以充分发挥参考文献的作用。

如在正文中通过引用最佳证据可以增加论证强度;尤其在分析与讨论部分,可以巧用知识背景(引文)材料,引经据典,分析、比较和评论,阐述作者的观点,使之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最终达到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

下面以论文的“引言”部分为例,说明参考文献的引用方式、方法。

引言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研究的理由、目的、方法和预期结果,目的是引出主题进入正文。

如何简约、晓畅地交代研究背景、已有成果和创新之处,正确、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并加以适当的评价是最好的方式和方法。

如:

速度滑冰是我国北方高校传统的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有着重要作用[1]。

但由于该项目技术比较复杂[2]和难以掌握,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3-5]陈旧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高校速度滑冰课加快了教学模式改革[6-7],但教学效果还缺乏质的飞跃。

本文对主体性教学模式在高校速滑课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此引言参考文献10余条,占整篇比例超过50%。

还可以在分析与讨论部分对这些参考文献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起到强化研究结论可信性的作用。

论文中的引用,按形式可分为如下主要类型:

(1)直引即直接引用参考文献的观点、方法、数据等;如是原话应用引号标识出原文。

(2)间引即间接引用,或称“意引”,是对原文的一种概括引用,即把别人的言论加以浓缩,采用转述方式,不加引号用到论述中。

间引必须忠实于原义,应特别注意不要歪曲原意,避免断章取义,造成引文失实。

外语类毕业论文建议采用“意引”来引用中文资料,以避免翻译及翻译可能带来的问题。

(3)注引注引是以注释的形式引用。

可采用“括号注释”(即“夹注”)、“脚注”和“尾注”等形式处理。

此法适用非正式发表的文献或难以处理的情况。

按作用或目的可分为如下主要类型:

(1)驳引驳引是对参考文献中的观点、数据、事实、结论等有不同看法,为商榷、匡正而引用。

(2)证引证引是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或为提供背景资料,或为起强调作用等进行的引用。

(3)启引启引是在参考文献的启迪下进行思维扩展所产生的新观点、方法和结论。

由于启引的特殊性,如果所引之处在参考文献中并不具体,文献又是图书,可著录所参考的、大范围的起止页码或不著录页码。

如:

……参考奈达在其新著[7]所介绍的思路,不妨将习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问题置于下述框架中去考察……(4)示引示引是一种并没有具体引用参考文献的观点、方法等,只是为了说明、比较或介绍而加以引用的方法。

如:

国内外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7-9]�6�8�6�8;其研究方法见文献[3]。

2)引文的形式/格式要求根据引文篇幅,上述各种引用在具体行文中大致有如下两种处理形式:

(1)段中引短于三行的引文应直接融入所在句或段里,插进论文中。

若属“直引”,则还需加上引号。

如:

…Oneofthecriticismsofusingparallelcorpora,mentionedbyMauranen[7]160,hasbeenthat―translatedlanguageisdifferentfromoriginallanguage‖…

(2)脱行引引文较长,整段引用或者引文长度超过三行,即应另起一段,而且引文部分应两端缩进、字号需小于正文,并加大引文段前与段后行距,不必用引号,例如:

…Asfortheagefactorinchildeducation,XXXhastheremarkasfollows[8]:

Onedifficultyabouthomedisciplineistheagefactor.Youcantellachildoffivenottotouchtheelectriccooker,butyoucannottellthattoachildofeighteenmonths.Butproperhandlingoftheinfantshouldnotbeaslaponthebottom.Goodparentswilltrytohaveahomeinwhichdangerousgadgetsareoutofachild’sreach.Iamconvincedthatachildcanberearedwithoutpunishment–ifparentsreallyunderstandwhatthemotivesofthechildreallyare,andiftheparentsarebalancedpeoplewithanunderstandingofwhatisvaluableandwhatismeretricious.If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