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878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含答案.docx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含答案

湖北省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本资料主要汇编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荆州市、宜昌市、荆门市、孝感市、武昌市等市以及重点名校2015-2016学年高中阶段模拟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考试、联考等历史试题,根据2016年最新高考考纲分类整理而成,资料题目较新,分类清楚,排版整齐,是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的补充材料。

一、选择题

1.(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25)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到:

“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  )

A.“恻隐之心”    B.“心即理”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2.(2016·湖北武汉高三二月调研·25)《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

“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

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

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3.(2016·湖北优质高中高三2月联考·27)“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

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4.(2016·湖北优质高中高三2月联考·24)《论语·八佾》记载,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5.(2016·湖北荆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4)“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男女渐趋平等    B.封建社会伦理观逐渐被淡化

C.李贽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予以同情    D.明清时期出现民主启蒙思想

6.(2016·湖北荆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2014年8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

“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黄诚强调(  )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7.(2016·湖北荆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孔子曰:

“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

“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

“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

据此,三者都主张(  )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8.(2016·湖北黄冈高三元月调研·27)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强盗也有良知,他们不愿意人们叫他强盗,说明他还知道强盗这个词是不好的;又说: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据此可以判断,王阳明强调的核心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突出良知    D.近朱者赤

9.(2016·湖北武昌高三元月调研·25)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

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

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这反映出(  )

A.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D.民族融合推动民间信仰变革

10.(2016·湖北稳派教育高三一轮复习质检·26)在清代,华北农村将儒、释、道统称为“大教”,而在黑龙江的某些庙宇中“塑三教像,如来居中,左老聃,右孔子,而以匠作医卜杂技之祖配,榜日三教祖师。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中国(  )

A.儒、释、道“三教”已经高度融合    B.农民对各种宗教的认识极其混乱

C.下层民众的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D.宗教传播深刻影响民众日常生活

11.(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25)“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商鞅    B.孔子C.荀子    D.韩非子

12.(2016·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24)《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

理由是,中山国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

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

这种认识(  )

A.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    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

C.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    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

13.(2016·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4)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14.(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7)王阳明《泛海》诗云: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B.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

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    

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

15.(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4)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

C.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    

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

16.(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6)朱熹指出:

“‘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

仁缘何贪?

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

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

”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

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

17.(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4)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8.(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3)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

这表明他主张(  )

A.用天来限制皇权  B.用天来加强君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使儒学处于独尊

19.(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2)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民为本    D.礼乐典制

20.(2016·湖北黄石高三9月调研·26)“……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21.(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1)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

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

A.“和而不同”    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    D.“周而不比”二、非选择题

1.(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又说: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

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

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

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

“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材料三

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

“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

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得历史进步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

——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6分)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

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1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

(6分)

2.(2016·湖北荆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梵澄先生有言,“十三、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其实未尝‘复’出古代文化到什么地步”。

但是,“它的光明,至少透过了它以前一千年”。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作品一本正经的拘礼模仿。

……文艺复兴奠定了欧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