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1美术11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8768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1美术11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1美术11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1美术11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1美术11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1美术11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1美术11册.docx

《人教1美术11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1美术11册.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1美术11册.docx

人教1美术11册

课题:

远近的奥秘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教学重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

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

远近的奥秘)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讲评上节课作业

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2、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

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3、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

4、作业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追记

教学后记

课题:

风景写生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10—12分钟)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

“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

”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

“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

并介绍其使用方法。

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

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

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

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

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

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28—30分钟)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作业点评

教学后记

课题:

风景写生

(一)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表现力2、大胆运用颜色作画

3、掌握风景写生的布局方法

 教学重点:

 全理构图 

教学难点:

大胆用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风景写和生

(一)

   二、讲授新课

     1、风景画的透视

     作画时要先用合理的构图,把透视关系画准确。

(近大远小的透视)主要掌握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表现空间感,一般来讲,中景主要用来刻画主体物,画得比较实,而远景是为了衬托中景,画得比较虚。

掌握得好,有了虚实,也就塑造了空间感。

     2、欣赏范画

     3、讲解绘画步骤     

(1)构图     

(2)画铅笔稿,用线要轻

     掌握好近景、中景、远景     (3)着重刻画

     4、体会怎么样从平凡景物中去发现美。

     城市和乡村,都有美丽的景色。

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道河湾,一条小径……都可以吸引敏感的眼睛。

     5、学生绘制,教师巡回指导

     

(1)用钢笔、铅笔或色彩画一幅风景写生

(2)可以外出写生,也可以临摹(3)可用多种方法

     6、作业评价     

(1)作业展评     

(2)学生互评

教学后记

  课题:

风景写生

(二)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表现力2、大胆运用颜色作画

3、掌握风景写生的布局方法

 教学重点:

 全理构图 

教学难点:

大胆用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风景写生

(二)

   二、讲授新课

     1、取景

     风景写生,首先要取景,取景就要解决构图的问题。

怎样取景:

可以用取景框或者用手代替取景框来选择景物的一部分,对于自然景物,根据画面的需要可以有取有舍。

     在取景构图中,视平线在画面上的高低位置是很重要的,“画面”上视平线低,就产生开阔的感觉;视平线高,则近景显得更为具体充实。

这是根据需要来决定的。

在画风景写生时,还要注意近、中、远景三个层次,表现出空间距离。

     2、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写生,讲解构图

     

(1)从不同的角度看一自然风景,先仔细观察,确定主体物并可作适当移动,将别处的景移到自已的画上。

(2)落笔时,注意留“天”、留“地”,整体饱满,切忌散乱,不管在哪个角度,主体物要突出。

(3)打好轮廓,可上一些明暗。

     3、学生写生,教师巡回指导

     

(1)用水粉画一幅风景写生,注意画面的气氛和色彩相协调。

     

(2)可以用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工具材料结合水粉色进行作业。

     4、作业讲评。

教学后记:

 

课题:

会动的剪影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用卡纸制作剪影人;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学重点:

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用卡纸制作剪影人

教学设计:

一、引课

师:

同学们都很喜欢动画片,可你们知道中国从古时候就有“动画片”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来自中国古老的“动画片”

二、教授新课

1、看一段动画,和上节课的动画有何不同?

谁知道这种“动画”?

2、引出课题,板书《会动的剪影------了解皮影》

3、师:

大家对皮影戏有多少了解?

请你们来说一说。

4、观看视频了解皮影戏的历史、等

皮影戏:

皮影戏又名“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它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戏种,今天,在北京的庙会上你还能一饱眼福。

皮影戏的原理与后来的电影有相似之处,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的皮影技术乃是电影发明的先导。

皮影的渊源:

传说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最疼爱的妃子李夫人因病故去,武帝因思念爱人整日闷闷不乐。

群臣为了解除武帝的思念召集各方人士商议,这时有位方士想了个主意,他用木头雕刻出李妃的形象,在晚上,借用灯光把木人投影在武帝的帷帐上,朦胧中汉武帝见轻盈袅袅的爱妃重现眼前,喜出望外。

后来这种形式便在民间流传。

后来人们用“皮影”代替了“木影”,以兽皮或纸版作成人物剪影,加以绘彩,用线牵动,用灯光将其投射到白幕上以供观看。

演出时还配以音乐和唱词,这成为皮影戏,在民间流传。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

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

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

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

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

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目前河北滦县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

5、发现皮影戏的秘密:

幕后工作、等;

皮影的制作:

皮影的制作过程是:

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纵皮人活动,并有说唱、乐队伴之,有声有色地表演剧情故事。

三、发展阶段

1、师:

了解了这么多知识,我们都可以总结皮影戏了(归纳)

2、引导学生自己创编皮影戏,并强调注意事项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故事;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人物;

四、课堂展演

教学反思:

课题:

水墨画——动物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水墨特性,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技能、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的方法。

2、情感目标:

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3、能力目标:

通过探索用水墨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色、动态之美,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保意识,探索运用墨色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

.

教学难点 :

巧妙运用各种水墨画技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

教学准备:

1、每个同学都收集一到两个与动物相关的故事2、动物欣赏图片和视频资料。

3.师生搜集水墨画图片资料,水墨画工具材料(如毛笔、墨汁、国画颜料等)

教学过程 :

一、表演、回忆、发表

1、表演猜谜:

你知道动物虾、麻雀的动做?

你能把它模仿出来让其他小朋友去猜一猜吗?

(部分学生台前模仿某一种动物进行表演,台下学生猜迷)

2、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体、颜色、花纹等基本特征和这种动物有什么生活习性?

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二、观察、赏析、感受

1、播放各种动物的活动录象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

2、教学导入:

师出示水墨画图片,介绍有关文人画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出示课题)欣赏:

欣赏课本上的《虾》、《麻雀》范图,体会独特的风格。

师生共同欣赏课前收集的风格独特的绘画作品,探讨作品的时代特征,让学生说说对画面的理解。

三、思考、探索、创作

1、引导赏析学生创作作品的美感(从形、色、动态方面引导),探索如何巧妙的运用什么技法进行勾画?

介绍并演示表现技法。

画法探索。

①笔上沾清水后再沾墨画出来的笔画线条先重后淡,笔上先沾墨后沾清水画出来的的笔画线条先淡后重。

②笔尖画出的线条又细又圆,侧锋用笔画出的线条又扁有宽。

③侧锋干笔可以画出物体的明暗关系称为皴法。

书上还介绍了一些方法,大家来看书,想想这种方法我们熟悉吗?

我们了解了这些方法,你想不想试试?

 教师指导学生画动物的身体,注意笔上的含水量要饱满,各部分都要一笔而成,运笔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速度,大胆肯定,才能画得生动传神。

画时注意用笔的轻重快慢、用墨的干湿浓淡。

.

2、教师示范:

(1)以白石的《虾》为例,边画边讲解过程。

(2)浏览”虾”活动场面的视频及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赏析比较动物的外形、颜色、动态等,认识动物之美和可爱之处。

3、课堂练习:

 运用所学的水墨画技法创作一幅水墨<<虾>>作品,要能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表达方法要巧妙,结构要明确。

四、展示、评价、延伸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2、思考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了解了什么?

学到了哪些知识技能?

探索了什么问题?

3、了解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引导学生自我进行环保教育。

(示珍稀动物图片请学生判断)

4、针对各小组的学习、创作、表演情况进行小组自评互评。

(评价引导:

形似、色美、花纹是否生动,是否有创意?

本课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表现怎样?

教学后记:

课题:

水墨画——动物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

即,工具材料,用笔用墨。

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

教学难点:

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几张小动物的照片。

准备好笔、墨、宣纸等。

教师准备几幅小动物的图片。

教师准备范图。

教学过程:

   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

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

4.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5.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

6.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

教学后记:

课题:

水墨画——动物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画的小动物。

学习螃蟹和松鼠的画法。

教学重点:

笔墨的掌握和。

教学难点:

使用小动物的造型。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松鼠和螃蟹的图片。

准备作画用的工具和材料。

教师准备好范图以及工具材料。

课堂教学:

   请两位学生上台画麻雀和虾,老师进行讲解,指出优缺点及应改正的地方。

老师现场示范讲解松鼠及螃蟹的画法,并归纳出作画的步骤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让学生直观感受作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布置作业,画松鼠和螃蟹。

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动物的造型及笔墨的处理。

征集作品并讲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后拓展

   要求学生画一幅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水墨画。

教学后记:

课题:

形体切挖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和感受三维空间,用纸设计制作建筑模型并进行适当的添加和切挖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准备:

萝卜、橘子、苹果、肥皂、橡皮泥等软性材料,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

   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熟悉的几何体,那么把这些基本形体进行切挖后,会是怎样一种结构变化呢?

   让我们来看看书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这些独特的造型都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变来的?

   

2、学习六面体的切挖方法

          A用硬纸盒或泡沫面做一个立方体B用铅笔在纸上画出要切割的部分

          C用小刀轻轻割下

3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    用较规范的萝卜、橘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在课堂上进行切挖。

观察圆柱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画出切挖后的结构图。

 4、欣赏现代建筑图片   观赏这些建筑的造型都是由哪些的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又进行了哪些添加和切挖?

讨论、交流各种形体进行组合的时候怎样才能兼顾既有丰富变化又有整体感。

小结:

组合的形体数量不要太多。

大小有变化,但要突出主体,适当添加和切挖,不要太零散。

5、想象与实践

   回忆以往学习制作现代雕塑等作业,遇到过的制作难题及讨论解决方法 创意制作:

(1)折制几个主要的几何形体

(2)粘贴前制作需要切挖的部分

(3)粘贴固定几何形体 (4)添加装饰部分,进行调整。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

2、 互评,师评创意如何,模型是否有现代感,几个形体的组合是否有变化又能突出主体添加和切挖的部分是否有现代感作为纸工作业,作品折制的是否光挺整洁各个形体粘贴固定是否牢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4分钟)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答。

师问:

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

为什么?

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

(课件)

师:

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

(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8分钟)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23分钟)

5、作品展示(5分钟)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教学后记:

我们做乐器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乐器

教学难点:

设计乐器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 教师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欣赏。

2、 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不同音效。

3、 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乐器的资料。

4、 教师出示图片并简要介绍乐器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效。

  

5、 原始社会(用兽骨、陶泥等制作乐器)-----奴隶社会(青铜制作精美的乐器)-----封建社会(乐器的用料、工艺更为讲究,多样如:

青铜编钟、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旧是用手工来制作乐器。

如:

藏族大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韵味。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乐器的形状及特征。

2、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3、学生思考先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并进行小组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构思进行启发性的讲评。

五、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利用竹筒、铁管、铁盒、陶土等材料制作乐器。

六、 交流与评价:

1、 展示学生制作的乐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思及制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2、 师生交流评价。

3、 布置下节课工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教师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和声方面继续加工乐器,让自己的乐器更好。

2、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 学生展示乐器

 ①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吹一吹自己的乐器。

②师生交流----比一比,谁的乐器造型好,谁的乐器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③教师评价,小结。

4、 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乐器。

   编钟: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它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

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

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

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

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

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

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出土后经过试验性演奏,表明它们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乐性能仍然很好,它的发音准确,音色优美,音域可跨五个八度之多,变化音比较完备,因此,古典的和现代的乐曲都能演奏,用来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

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教学后记:

 

宇宙之旅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

2.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有关宇宙飞船的信息与资料习惯。

2.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各种宇宙飞船。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飞船的主要结构。

教学用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的影片,自制宇宙飞船的教具模型、挂图等。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相关载人飞船与宇航员的知识。

2.同时并准备一些废弃材料(塑料瓶、纸盒、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组织教学。

2.欣赏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首位宇宙员杨利送上了太空后的一段影片,并讲解有关“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了解,亲身感受中国人民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