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697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恩施州谭家湾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编号:

2012-05号

 

工作面名称:

118001回采工作面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会审意见表

会审时间:

年月日

职务

会审意见

签字

班长

瓦检员

安全员

带班领导

机电副矿长

安全副矿长

技术副矿长

生产副矿长

矿长

1180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贯彻记录

贯彻人签名

贯彻时间

年月日

参加学习人员签字

目录

第一章概况5

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5

第二节煤层5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6

第四节地质构造6

第五节水文地质7

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8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8

第二章采煤方法9

第一节巷道布置9

第二节采煤工艺9

第三节设备配置11

第三章顶板控制12

第一节支护设计12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12

第三节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及两端顶板控制13

第四章生产系统13

第一节运输13

第二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13

第三节防治水18

第四节排水20

第五节供电20

第六节通信照明20

第五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指标21

第一节劳动组织21

第二节主要经济技术指标22

第六章煤质管理23

第一节描述煤质指标23

第二节提高煤质的措施23

第七章安全技术管理23

第八章各种安全制度31

第九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33

第十章收尾安全技术措施(待编)35

第十一章安全技术补充措施(待编)35

第一章概况

本作业规程依据矿井设计和《煤矿安全规程》进行编制。

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一、采煤工作面井下位置及开采范围

118001回采工作面位于Ⅰ采区东翼,平均走向长90m,平均倾斜长100m,面积9000m2,标高+800~+810m,该工作面东侧至矿井边界;西侧为Ⅰ级运输上山和回风上山;北邻+800回风巷区段实体煤;南邻+810区段实体煤。

二、地面相对位置

118001回采工作面对应地面为荒山干沟,地势相对较平缓,无水体和建构筑物。

西侧距居住房最近直线距离为542m;地面标高+900m~+920m,工作面至地表平均垂直高度为100m。

三、回采对地面的影响

118001回采工作面从地形图上观察及实地勘查,地表多为黄土覆盖,无村庄、河流、高压线、建筑物、公路、铁路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因此,该工作面回采对地面影响不大。

四、描述工作面相邻的采动情况及影响范围

在工作面北侧为+800回风巷区段实体煤,西侧为采区运输、回风上山,工作面除北面和西面有主要巷道以外均无其它采动情况。

所以对该工作面影响不大。

工作面平面布置图附后。

第二节煤层

一、煤层厚度

经井下(采煤巷道)揭露,该工作面煤层最大厚度0.7米,最小厚度0.6米,平均厚度0.65米。

二、煤层产状

该区域煤层赋存较稳定,走向74°(254°),倾向344°,倾角4~6°,属近水平煤层。

三、煤层稳定性、结构(夹矸、层理、节理、硬度f)等情况以及对回采影响:

煤层呈层状,水平层理,有显著连续性,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夹矸0.2~0.4m,节理发育,硬度f=0.7~1.5,对开采无太大影响。

四、煤种、煤质描述:

煤层属中高灰中高硫高发热量无烟煤,全区稳定可采,该工作面煤层以光亮煤为主,由混合亮煤组成。

煤的化学成份为:

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水份

(Mt%)

灰份

(Ad%)

挥发份

(Vdaf%)

(Std%)

固定碳(Cdaf%)

发热量

(Qgr,dafg)

M3

2.22

21.75

4.36

2.34

72.95

6351Kcal/Kg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

一、煤层顶板

经井上(地面)井下(采煤坑道)实地调查:

煤层上部为块煤,下部为碎煤,前者约占80%,后者约占20%,含矸均率23.86%。

煤层伴有厚度为0.08~0.22m的伪顶,为灰黑色炭质泥岩,随采随落;直接顶板为浅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夹深灰色生物屑白云质泥岩、薄层状硅质岩,厚度20~40m。

二、煤层底板

直接底板为黑色炭质泥岩,厚度0.10~0.23m。

老底板为薄层泥质微晶白云岩,含燧石结核生物屑微晶灰岩。

第四节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三叉溪背斜北翼,近东西展布,为一向北北西波状平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倾向为310~350°,倾角一般为3~14°之间,地表产状零乱,倾角较大,一般为8~9°,深部产状较稳定,倾角较小,一般为7~8°左右。

矿区外缘出露良好的大隆组硅质岩段及吴家坪组灰岩段,其露头均较完整,未发现明显的断层构造形迹。

但在大冶组灰岩段中发现几处(如稻池、杉树塘、董家包等地)褶皱及断裂现象,断层走向以北西西为主,北东向次之,断面倾角49~78°,由于覆盖,断层的延伸长度、断距及断层性质不详。

根据钻孔剖面反映,大冶组地层岩石呈角砾状,较为破碎。

断层影响深度约70m,局部影响到大隆组灰泥岩段,深度约100m,对矿层未产生破坏影响,说明断层构造主要属表层垮塌或推覆构造。

其形成机制可能为大冶组灰岩在重力作用下,沿下部软弱层灰泥岩段的层面滑动挤压作用。

褶皱构造亦不发育。

地表主要表现为大冶组灰岩的不规则揉皱,揉皱的宽度及长度均较小,数米及数十米不等,深部主要表现为煤系地层局部性波状起伏褶皱,主要分布在后塘、龙洞湾、向家湾~牛路口等地,轴向为北北东或北东,起伏高差10~30m,宽度700~1000m,长度800~1500m。

两翼岩层倾角6~11°,对煤层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矿区构造较为简单,但地表构造较为复杂,总体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中等。

118001回采工作面由于地层沿走向,倾向具舒缓波状,起伏变化属于幅度不大的宽缓褶皱发育,所以地层对煤层影响不大。

第五节水文地质

矿区地势呈南高北低,南北中脊线高,北东、北西两侧低的斜坡地貌。

地表无较大水体,矿层位于当地基准侵蚀面以上。

大气降水可顺坡向自然向下排泄,下渗不多,故地形有利于排水。

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2d),吴家坪组(P2w),下统茅口组(P1m)。

上述各地层中均有碎屑岩类隔水层阻隔,在无断裂构造破坏的作用下,相互间不会发生水利联系。

因此,采掘井巷内发生较大规模的充水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据实地调查,井下除局部地段略显潮湿外,一般都比较干燥,但在靠近采空区附近,由于采空区的不均匀沉陷,破坏了顶板的完整性,顶帮滴水现象常见,一般3~24滴/分,属弱滴水带。

在节理裂隙发育,且上覆岩层厚度变薄的地段,地表水可直接沿顶板裂隙进入巷道与顶帮水一道成为井巷水主要补给来源,水量一般随降水幅度而变化。

矿井正常涌水量一般为8.0m3/h,涌水量的变化与大气降雨密切相关,最大涌水量可达15.0m3/h,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因此,还是要对该区域加强探放水工作。

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

一、瓦斯:

2008年度湖北省煤矿瓦斯等级鉴定中心对该矿进行了瓦斯等级鉴定工作,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14m3/min,相对涌出量为8.4m3/t,本矿为低瓦斯矿井。

但是在局部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及(回采工作面)瓦斯聚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所以必须确保采掘工作面通风系统完好,通风量满足要求,同时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和有关规定,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防止积聚引起的不良事故发生。

二、煤尘爆炸性和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

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2007年12月鉴定报告,矿井开采的煤层无煤尘爆炸性危险;煤层自燃倾向性为三类,不易自燃。

三、地温

据该矿井下调查,未发现地温异常现象,本井田应属地温正常区。

四、地质部门对工作面回采时的建议

1、煤层开采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提高回采率,充分利用有限的煤炭资源。

2、本矿属低瓦斯矿井,但在开采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三大规程》和有关规定,加强管理、防治和预防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3、应加大矿井地质及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工作,为更好地指导及保障生产安全。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

一、储量计算:

1、工业储量:

走向长(m)×倾向长(m)×采高(m)×容重(t/m3)

=90×100×0.65×1.6=9360t

2、可采储量(回采率95%):

37440×95%≈8892t

二、工作面服务年限

工作面服务年限=可采推进长度÷设计月推进度=100÷29=3.4(月)

 

第二章采煤方法

本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式的采煤方法。

工作面采用截煤机截煤,刮板输送机运煤,单体液压支柱、金属铰接顶梁正悬臂走向棚子进行支护,顶板管理方法采用充填法管理顶板。

第一节巷道布置

一、118001回采工作面,沿煤层顶板布置,水平标高为+800~+810m,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倾斜长为100m,工作面平均走向长度为90m;运输巷道为矩形巷道,采用锚杆挂网支护,回风顺槽为矩形巷道,采用砌碹支护;停采线为+800回风巷北侧20m。

二、工作面运输顺槽为矩形巷道宽2m,净高1.7m,断面为3.4m2,采用刮板机运输担负该工作面行人、运输任务,兼做工作面进风巷和下安全出口;回风顺槽净宽2.3m,净高0.85m,断面为1.95m2,回风顺槽担负该工作面回风。

三、附工作面巷道布置示意图。

第二节采煤工艺

一、采煤工艺

采煤流程:

检查工作面→(进刀)截煤→打眼、装药、爆破(压炮)落煤→临时支护→运(装)煤→滞后运煤点15m以上回柱→移溜→支护→工作面维护。

二、采高及顶板管理

采全高0.65m,工作面支护采用“三三排”管理,排距1.0m,柱距1.0m,最大控顶距4.2m,最小控顶距3.2m,放顶步距1.0m,循环进度1.0m。

三、描述:

1、检查工作面支护、瓦斯等方面的安全情况,确保安全后准备截煤机进刀截煤。

2、截煤机截煤

(1)截煤机截煤及进刀方式

截煤方式:

单向截煤。

截煤机型号:

MJ50型截煤机,截槽深度1.0m,截缝高度120±10mm,截割速度2.42m/s,卷筒容绳量30m。

进刀方式:

采用打眼、装药、爆破的方式准备进刀口。

炮眼个数4个,炮眼深度1.0m,爆破长度1.0m,爆破落下来的煤清理完之后截煤机进刀,至此进刀完毕之后,正常截割煤。

(2)截煤机截煤要求:

①截槽时要保持一个截割平面,沿煤层底板截割,严防入底损坏截煤机,煤壁要采直、采齐。

②工作面不得随意丢煤,工作面浮煤应及时清理干净。

③截煤机牵引进度要均匀,不得过速运行,不得强行牵引,严禁频繁启动,以防负荷过大损坏机器。

严禁截煤机带负荷起动或停止。

④截煤机司机要随时注意观察顶、底板情况,注意工作面推进方向倾角的变化,随时调整摇壁高度,防止飘刀,严禁啃底,以免造成前溜不平,顶溜困难。

⑤随时注意,前溜的运行状况,发现拉扯电缆,前溜卡堵涌煤或出现其它特殊情况,应立即停机闭锁前溜处理,防止事故发生及扩大。

⑥截煤机停止运转时,班长应安排一名员工专门看管截煤机开关,防止开关被其他员工勿动伤人现象;

⑦截煤机停止运行时,必须把截煤机截齿卸下运送到安全地点,防止损坏、或不及时卸下伤人。

3、爆破落煤

由于该煤层结构致密,且中间含有两层夹矸,所以截煤机截槽之后煤层悬空却不会垮落,因此还需要在煤层的顶部打眼、装药采用爆破的方法落煤。

炮眼布置:

在距煤层顶板0.15m的位置,沿倾向每3m布置一个炮眼,深度1m,装药量0.15Kg/眼,雷管消耗1发/眼,每次爆破长度不超过15m,其主要用途是震落悬空的煤层。

4、临时支护

悬空的煤层震落后,应及时挂好铰接顶梁,并用水平销将顶梁靠近顶板销平,在临近的两颗顶梁上铺上2至3块木板做为临时支护,防止在运煤过程中空顶作业,临时支护可以采用“隔一挂一”的形式进行支护。

5、运(装)煤

临时支护搞好之后,由人工将震落下来的煤捡(铲)入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内运至运输巷装入矿车。

在人工捡入块煤至刮板输送机时,块煤不宜过大,其长、宽、高均不得超过0.3m,否则要采用大锤将煤块改小,严防卡柱、卡人造成事故。

6、回柱

由支护工在距运煤点15m以外的地方从下往上回柱,上的地方开始回柱。

采用卸载把手卸载,回柱机回柱。

7、移溜

工作面采用可弯曲30型刮板运输机,移溜采用追机作业方式,其斜直间以15m为基础,在斜直间间距超过15m后就必须进行移溜,移溜步距为1m,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协助移溜。

8、支护

移溜结束后,及时进行支护,采用单体液压支柱结合铰接顶梁(正悬臂)的方式进行支护,柱排距均为1.0m,煤帮柱、戗柱可以采用“隔一打一”的方式进行支护。

若遇顶底板变化较大时,临时采用Φ16以上坑木支护。

切顶困难或顶板破碎时,可采用木垛、毛石垛等特殊支护的方法加强支护进行管理。

9、工作面维护、交班

由当班安全员、班组长对整个工作进行一次详细地检查,包括截煤机停放,电缆、水管、钢丝绳盘放,工作面所有支护质量及运输设备等是否合格、正常,只有在确认各方面合格、运输设备正常之后才能进行交班。

第三节设备配置

配套相关设备:

1、截煤机:

MJ50型截煤机;

2、单体液压支柱:

DWCT6单体液压支柱,其主要技术特征如下:

①型号:

DW

②支撑高度:

800~1800mm

③工作阻力:

300KN

④工作液压:

38.2MPa

⑤初撑力:

118~157KN

⑥泵站压力:

15~20MPa

⑦行程:

412~760mm

⑧油缸直径:

100mm

⑨底座面积:

113mm2

⑩使用工作液:

含M10乳化油(或含MDT乳化油)1%~2%的乳化液

支柱重量:

36.3~48kg

3、铰接顶梁:

HDTA~1000B金属铰接顶梁;

4、刮板输送机:

SGW~30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

5、矿用防爆型ZM5-1.2Q煤电钻及ZM12Q综合保护1套,配Ф27麻花钻杆。

第三章顶板控制

第一节支护设计

本工作面运输顺槽为矩形巷道,采用锚杆挂网支护,回风顺槽矩形巷道,采用砌碹支护;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结合铰接顶梁(正悬臂)的方式进行支护,其特殊支护有木垛支护、密集支护、戗柱、丛柱、机头机尾“四组八梁”支护及超前支护等。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

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结合铰接顶梁(正悬臂)的方式进行支护,全部充填法管理顶板。

一、工作面顶板压力估算:

P=6倍采高×岩石容量×基本顶失稳动载荷系数。

工作面采高0.65m,顶板岩石平均容重取2.61t/m3。

基本顶失稳的动载荷系数,取1.3

则工作面顶板压力为:

P=6×0.65×2.61×1.3=13.23(t/m2)=0.13MPa

二、每架支架所需工作阻力,q=P×S

式中:

P—工作面顶板压力,t/m2

S—每架支架支护面积,m2

q=13×1.0×3.50=45.5t=44.59KN

三、DWCT6单体液压支柱每架工作阻力300KN,支护强度0.38Mpa,大于6倍采高时顶板压力,故能够满足支护要求,支架选型合理。

第三节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及两端顶板控制

一、运输巷、回风顺槽顶板控制

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做为该工作面的两个安全出口,超前维护距离15m范围内,采用超前支护控制顶板;两个安全出口必须设专人维护,发生支架变形、失效,巷道底鼓变形时,必须及时更换、清挖,此范围内两顺槽高度不低于1.6m,两巷压力大时,提前在梁下打点柱加强支护,单体柱应编号管理。

上、下安全出口高度不得低于1.6m,宽度不少于0.7m,安全出口必须保持畅通,严禁堆放杂物。

二、端头顶板控制

机头、机尾要求分别用长度4.0m的花边梁,4对8根,成对交替迈步,迈步距离为0.6m,每根梁按一梁四柱架设,每对梁的梁间距不超过0.15m。

第四章生产系统

第一节运输

一、运输系统

工作面的煤→118001运输顺槽→+800区段运输巷→主平硐→电机车→地面煤场

二、运料系统

工作面所需材料→主平硐→电机车→工作面

三、运输系统示意图附后。

第二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一、通风方式、风量计算及技术要求

1、通风方式:

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运输巷进风、回风巷回风,全负压通风。

2、工作面风量计算

(1)按瓦斯绝对涌出量计算

Q=100×Q瓦×K

式中:

Q瓦—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14m3/min

K—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取1.5

故Q=100×q瓦×K=100×0.14×1.5=21(m3/min)

(2)按工作面人数计算

Q=4W

式中:

W—工作面同时工作最大人数

故Q=4W=4×30=120(m3/min)

(3)按工作面温度计算

Q=60×V×S×K

式中:

V—采煤工作面风速,取1.3m/s

S—采面平均断面积2.4m2,取工作面最大控顶距(4.2m)和最小控顶距(3.2m)的平均值。

K—工作面长度系数,取0.9

故Q=60×V×M×S=60×1.3×2.4×0.9=168.5(m3/min)

(4)按使用炸药量计算

Q=25A

式中:

A—采煤工作面一次爆破所用的最大炸药量,Kg

故Q=25A=25×4.5=112.5(m3/min)

按上述各式计算,取最大值,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取Q=168.5m3/min。

(5)按风速进行验算:

最低风速取0.25m/s,最高风速取4m/s,工作面平均通风面积取3.7m2,则

最低风速所需风量Q低=60×0.25×3.7=55.5m3/min

最高风速所需风量Q高=60×4×3.7=888m3/min

Q低≤Q=168.5m3/min≤Q高

根据以上验算:

确定118001回采工作面配风量168.5m3/min。

3、各班跟班副矿长、班组长必须加强工作面通风设施的管理,严禁长时间打开一道风门不关,或同时打开两道风门。

一旦发现通风设施损坏,应先进行临时维护并通知调度安排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4、风门前、后5m范围内不许堆放材料、设备等,严禁放置移变。

5、按规定要求安排人员对118001回采工作面风量进行监测,发现风量不足,必须停止生产,予以调整。

6、通风系统:

(1)新风:

主平硐→+800区段运输巷→工作面

(2)乏风:

工作面→+800回风绕道→Ⅱ级回风上山→Ⅰ级回风上山→回风平硐→风井→地面

(3)工作面通风系统图附后。

二、压风系统

主平硐口工业广场设集中供气压气站,安装LGB-10/8型55kw风冷螺杆式空气压缩机1台、MVF-3/7型空压机1台(一工一备),配套2000m高压无缝钢管至井下(工作面)。

三、瓦斯管理

1、安排瓦斯员对118001回采工作面回风巷上隅角、进风流、回风流、机尾、工作面风流等地点认真检查。

每班检查、汇报不得少于三次,并认真填好瓦斯牌板。

2、为随时掌握工作面瓦斯涌出情况,跟班矿长、流动电钳工、安全员必须携带瓦斯报警仪,当班班长带的瓦斯报警仪必须挂在回风上隅角。

3、工作面(含回风上隅角)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或CO2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工作,切断电源,报调度室后进行处理。

4、工作面风流中CO2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作业,撤出人员,制定措施,报矿总工批准,处理后方可恢复生产。

5、电器设备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0.5%时,必须停止运行,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6、由机电队长负责,认真组织机电工对工作面所有机电设备进行检查,精心维护,确保每台设备达到完好标准,严禁出现失爆现象。

四、综合防尘

1、运、回两巷安设齐全的防尘设施,运输巷供水管路每隔50m,回风巷每隔50m设置一个三通,要求开启灵活,手轮齐全,水路不通不准开工,防尘设施不健全不准开工。

2、转载点出口处,必须安设喷雾灭尘装置并用架固定,保证喷雾正常使用,开启阀门必须安设在操作人员一侧。

3、截煤机必须安设防煤尘喷雾装置,设专人负责,保证正常使用。

4、严格执行“无水不截煤”制度,要求雾化程度高,能封闭滚筒,使用正常。

5、运、回两巷及工作面设专人冲洗煤尘,工作面每班冲洗一次,运回两巷距工作面50m以内,每班冲洗一次,50-100m范围内,每天冲洗一次,100m以外每周冲洗一次,严禁煤尘堆积。

6、供防尘用水的水压,应不低于0.7Mpa,水压不足时必须使用喷雾泵。

7、必须洒水降尘冲洗煤帮,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五、防灭火

1、118001工作面乳化液泵站应配备两个完好的干粉灭火器和一个0.4m3砂箱,两把小锹。

2、进、回风巷供水管每隔50m安设三通阀门。

3、杜绝摩擦火花,冲击火花。

遇有坚硬岩石时,截煤机不能强行截割;工作面出现冒顶漏石头时,必须提前处理。

4、当采面结束后,45天之内必须砌筑永久性密闭墙,砌筑的标准如下:

(1)防火密闭墙要用砖、水泥、沙砌筑,墙体周边掏槽不小于0.2m,要见硬底、硬帮,要与煤岩接实,墙体周围要用裙边,并且每砌一层砖必须用水泥沙浆灌注一次,要严密不留空洞,防火密闭两侧砖墙,中间填黄土每增0.2m捣实一次,黄土必须接顶严密;

(2)防火密闭墙上要设三孔一注;

(3)抹面要求平整,(1m内凸凹不大于10毫米)光滑不漏风;

(4)墙前5m范围内支护完好,无片帮、冒顶、无杂物、积水和淤泥。

(5)两侧砖墙厚0.5m,中间夹0.3m厚黄土。

5、煤层发生自燃后的管理办法:

火灾发生必须有热源、可燃物、空气的供给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灭火就要除掉其中一个、二个或者全部三要素,因而灭火的方法大体分为:

清除可燃物,降低燃烧物温度,断绝空气的供给三个方面。

回采工作面发现煤层自燃的管理办法:

回采工作面煤层自燃一般发生在采空区,发现采空区着火时,①组织作业人员将消防管路铺设到火灾地点,组织灭火(在场人员应戴好自救器)并尽一切办法控制火势蔓延,同时报调度室。

②通知邻近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准备撤离。

③如果采空区煤层自燃无法控制或已经蔓延,应立即撤退,组织人员在工作面设立临时的隔离带。

④在井下设立灌浆系统,组织人员对火灾区和工作面上部受火灾影响的区域注浆灭火。

由于工作面上方为采空区,注浆时可能引发工作面突水或溃浆事故。

采用含水量大而流动性差的高浓度胶体灌注火区,可以增加泥浆的堆积性,大大缓解“拉沟”现象,避免浆液的大量溃散。

同时粉煤灰胶体脱水速度慢,持久性好,能长期滞留在易发火部位,降低煤体复燃的可能性,由于大量固料的存在,即使脱水也能堵塞漏风通道,达到灭火的目的。

六、监测监控装置的设置及管理制度

1、甲烷传感器设置位置

在回风巷距工作面5-10m处设置甲烷传感器T1,工作面回风巷距回风上山10-15m处设置甲烷传感器T2。

2、各传感器报警值、断电值、复电点设置

T1:

报警值≥1.0%,断电值≥1.5%,复电点<1.0%。

T2:

报警值≥1.0%,断电值≥1.0%,复电点<1.0%。

断电范围为工作面顺槽、工作面截煤机、刮板运输机、电煤钻、及其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T0:

报警值≥0.5%,断电值≥0.5%,复电点<0.5%。

断电范围为被串采煤工作面及其进、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3、采煤工作面回风口10-15m处设置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报警点≥30oC

4、传感器应垂直悬挂在上方风流稳定的位置,距顶板(顶梁)不得大于300mm,距巷道侧壁(巷帮)不得小于200mm,并不影响行人和行车,安装维护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