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58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docx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doc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下面是有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的内容,欢迎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文化论”的基础的影响下,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

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

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

”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李劲的头说,“计算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当时国家核心领导人,这一句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

1986年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后,受国际上通行的“工具论”的影响,原国家教委颁发了第二个试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增加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等应用软件,开课年级向初中发展,选修课名称改为“计算机课”。

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同年9月,确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18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教育发展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体系。

1997年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把计算机课程分为可选的若干模块,开课年级从高中到初中,一直到小学。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等三个重要文件。

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

会后还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史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

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史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在2000年以前叫做“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后,改名为“信息技术”。

自我国开始普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知识以来,教育部先后颁布过5个〈指导纲要〉1984年颁发〈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1987年10月28日颁发〈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等候课教学大纲试行〉1994年10月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1997年10月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改稿〉2000年11月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它们相应对应着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1.实验探索阶段19811986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了第三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的反响。

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回来后把全世界计算机教育情况向教育部作了汇报和研究。

在华夏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国5所大学附中北大、北师大、清华、华东师大、复旦以高中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

由于条件的限制,并受伊尔肖夫报告的影响,当时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

1983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大纲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于1984年公布。

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是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的影响;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规定为4060小时,并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这次会议后,计算机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

例如在北京,在几十所中学配置了计算机房,编写了教材,在重点学校开展了计算机课的教学试验。

2.稳步发展阶段198619911986年国家教委在福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大会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的影响,修改了1983年的大纲,于1987年10月28日颁发,名为普遍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用。

大纲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的教学内容,课程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这一阶段各省和大中城市扩大了试验的规模。

如北京在城区所有中学开设了计算机课,郊区的重点也开展了计算机教育,并进行了统一考试的试点。

3.积极发展阶段19911997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在济南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教委副主任柳斌作了总结报告。

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国家教委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

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1年开始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纲要,经多次修改,1994年10月正式下发。

该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科学的观点。

新纲要规定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共包括5个模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社会的影响。

同时还颁发了中小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从行政和法规上把教师中的计算机普及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1996年9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82000,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全面推进阶段19972000从1991年到1997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硬件CPU由16位发展到32位;二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到广泛应用的阶段;三是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及其相应的应用软件的发展,形势要求在保留原纲要的一些稳定的、基本的内容基础上,对指导要做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主要是增加图形操作界面、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

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议,于1997年10月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新的修改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并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做了规定。

小学包括5个模块,中学有10个模块,分为基本模块、基本选学三类。

基本模块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微机操作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汉字输入及西文文字处理;基本选学模块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表格;LOOG绘图;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软件应用;Internet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选学模块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程序设计初步。

5.大力普及阶段2000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陈至立部长亲自做了主题报告。

面对世界的形势,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规划。

会议上散发了三个文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和以“校校通”为名的远程教育网,这又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一是把计算机教育提高为信息技术教育;二是把课程定为初、高中的必修课。

即提出2001年起高中开始设为必修课;2003年起大部分初中开始设为必修课;2005年起大中城市的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新的指导纲要把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网络及其应用”的模块。

由此,全国中小学掀起了一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新高潮。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迅速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渐渐注重研究新课程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但也存在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1.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都在呼唤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然而在全面叫好的形势下,我们看到的只是在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很少看到应用信息技术了。

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一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

二是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用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三是对信息技术课本身在认识上简单理解,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计算机的操作,会上网聊天就看作是掌握了信息技术。

四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课时得不到保证,设备投入较少的情况下使用率居住低下。

2.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推广起来却很难。

另外,学校和教师都要面临着考试的压力,这就迫使他们必须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无暇顾及。

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

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又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理念,增加了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

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

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

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

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专家和一线教师进一步地沟通。

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

学生说上了近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

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

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

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3.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首先,小学、初中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标准,缺乏对培养目标的界定。

教师们不知怎样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进行掌控。

其次,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

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缺失,让本来就不受重视的信息技术课程雪上加霜,课程可有可无。

4.信息技术教材众口难调新教材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挑战。

课堂现在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应变能力、知识能力要求都高了。

教材的可操作性,教材中章节设计,对如何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等方面,感到一节课要任务讲解、操作演示,时间已经用得差不多了,相关知识与阅读材料里面的知识要点不知如何处理。

一方面教师们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如,有教师提出,农村地区的教材要根据农村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农村的文化特色,不能城市化倾向严重。

有的教师则推崇校本教材。

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又希望信息技术教材能全国统一,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5.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是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力量。

他们既要承担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还要帮助其他教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高的信息素养。

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似乎关注技术本身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理解;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还未能驾驭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类似于人工智能、面向对象方法等许多内容的教学。

加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二、对信息技术课的反思1.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性分析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不被重视的现实引发了教师们的疑问“信息技术课程生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不少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具有相同的目标,二者实际上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

课程整合承担的是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容。

它作为课程教学如语文的工具手段,强调的是在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承担的不仅包括一般的信息素养,还要向学生传授技术层面的内容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并不冲突。

就好像识字、写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语文课中进行系统培养,而在其他课中进行应用。

2.课程建设不能顾此失彼,要两相兼顾既然明确了信息技术的地位,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探讨怎样去建设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

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改变原来“为操作而操作的倾向”,但也不能只片面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忽略对技术本身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的系统掌握。

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完善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铺筑道路。

3.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

但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否已经处理好了以下问题。

1放开教材的地方垄断,增大教材选择的透明度。

许多教师由于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了解其他教材的机会比较少,偶尔看到好的教材时,对现有教材就会产生反感,因而减少了遵循教材教学的内驱力。

2教材的研发要“以人为本”。

许多教材不受教师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一线教学不够贴近。

许多教师抱怨“教材的研发基本都是高校专家以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们编写出来的,虽然对方向性的把握比较准,但根本没有办法根据这些教材组织教学。

”教师们担心这样的教材只是坐而论道,缺乏实践的土壤,会脱离教学的实际。

3教材要考虑各个学段的衔接问题。

4要具备自己的特色。

教材虽然种类很多,但教师们反映真正既具有权威性、有特色、又得到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教材比较少见。

4.教师们要肩负起课程建设的重任相信很多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基本理念耳熟能详,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更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应用起来。

这一理念是指信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而且取决于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

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⑴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应该通过参加培训或者学习优秀案例等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另外,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也会培养教师们严谨、科学的作风和优秀的科学素养。

⑵增强对教材的利用能力,超越教材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会造成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

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仅会招来学生们的不满,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

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要进一步加工信息技术教材。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

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