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8493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9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

高二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题

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出礼则入刑  B.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C.以刑代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2.《沈氏农书》是中国明末清初反映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农书。

大约是明崇祯末年(1640年前后)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佚名的沈氏所撰。

全书有“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六畜附)”和“家常日用”4个部分。

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3.苏轼曾经指出: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4.仔细观察下列钱币的图片,根据其中的信息判断哪些一定是赝品:

①        ②        ③         ④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5.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

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下列对材料解析不准确的是()

A.北宋已经开始使用煤作为冶铁燃料B.北宋时期由煤冶炼出来的兵器异常锋利

C.北宋的冶铁供风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D.北宋煤的推广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

6.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

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

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B.它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这种工场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7.清末有官员惊叹:

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紊亦已甚矣。

以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

这一惊叹表明当时

A.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B.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欧风美雨挟来文明开化D.国人衣食住行全盘西化

8.福州船政学堂在第一批报名者当中,大多是如严复一样的清贫子弟,吸引他们的是学堂不但包吃穿住,而且每月发放4两纹银以供家用……报名者必须由当地士绅做担保。

严复的叔叔是个举人,母子俩请他担保,举人对这种新学堂绝无好感,当即回绝。

严复和母亲只得痛哭跪求,方才勉强同意……另据资料,清政府官派第一批留美学生中没有一个满洲贵族子弟,也没有一个高官子弟。

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

A.传统思想,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孔孟之道,科举考试仍为正途

C.洋务推动,西方科技深入人心  D.除旧布新,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9.“百年张裕,历久弥香”,创办于1892年的张裕葡萄酒公司是山东的百年老字品牌。

它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下来的主要原因不可能包括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浸略B.中华民国实行奖励实业的措施

C.日本殖民者的扶植利用D.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政策

10.丝织重镇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盛泽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11.右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具有进步意义的经济形态是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④D.②③④⑤

12.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③       D.②④

13.下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是

 

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

D.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

14.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近年来,对其评价争议颇多。

某课题小组收集到如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材料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B.“文革”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15.有人说,袁世凯其人,虽然在民国史上已经臭名昭著,但袁世凯其“头”(“袁大头”银元),以成色地道,声望日增,仍受老百姓欢迎。

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国民政府晚期的恶性通货膨胀

C.中国普通民众觉悟低下D.国人对袁世凯的客观评价

16.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管辖范围外的政权,建立的是以中国朝廷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

中国中央政权成为这个体系的一元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了等级性的中央政权的外藩。

然而,鸦片战争后,这个体系逐步崩溃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君主专制制度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新秩序

B.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经济难以与外国工业资本主义抗衡

C.唯我独尊的闭关锁国心态无法应对开放多元的国际形势

D.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让位于以条约为核心的新体系

17.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

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B.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业分离

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D.中国社会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共开始纠正“左”倾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19.仔细观察下面“1949-1966年新中国工业、农业国民收入统计图”,图中C处工

业、农业国民收入情况发生的变化的原因是

 

A.中共八大做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B.三大改造促进农业发展

C.中苏关系恶化导致工业停产D.左倾错误破坏经济正常发展模式

20.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

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21.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B.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产生

22.19.19世纪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见下图),宫廷贵族那种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出现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 ②机器生产降低了服装生产成本 ③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 ④工业化有利于服装的大批量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李超明同学在一本小说里看到了以下几个隋景,据此可以判断这部小说创作于

①李莎尔娜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拜访亲戚

②丽尔克斯与杜克谈恋爱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③爱尔法兰在远洋轮船包厢里订了上海的旅馆

④洛克尔家族投资开始兴起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4.影响图5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

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5.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

”“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自由放任

26.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7.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它”是指苏联的

A.农业集体化道路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8.一位俄国学者指出:

“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积极发展知识经济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9.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二战以后,经历了三次大调整。

这三次调整的共同影响是

A.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兴起B.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引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0.风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

“最穷的与最寓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厉,可以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充分说明这种政策实际上是

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B.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D.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二十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

下列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是

A.联合国B.欧共体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2.1982年里根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

这个计划概括的说,即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自由发展的规章约束,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与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是(  )

A.取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削弱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恢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33.针对战后国际关系,美国人乔治·凯南引用《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说:

“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

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

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材料中“北风”和“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所指的应分别是

A.政治孤立与“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B.外交封锁与成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C.经济制裁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手段等

D.战争打击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4.“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

……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

”材料中的“它”是指()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盟

35.1944年7月,孔祥熙从美国致电蒋介石:

“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

”这封密电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B.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C.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D.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

36.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

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

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37.观察下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某型号飞机的生产网络②西雅图反全球化浪潮③经济全球化的领跑者④内地票房之王《变形金刚3》

A.图①所反映的本质现象最早可追溯到新航路开辟

B.图②表明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C.图③表明发达国家资本都流向发展中国家

D.图④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8..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英荷战争B.抗日战争C.巴黎条约D.一国两制

39.右边史学家统计的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图(注:

图中①农民,②工人,③中产阶级),其中合乎史实的是:

 

二.非选择题

39.(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

出售)。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

‘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

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

……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

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措之类。

……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8分)

 

⑵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2分)

 

⑶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4分)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材料四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4分)

 

(3)材料三中大量带“洋”字词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

(9分)

 

(4)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特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

 

41.(2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杠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

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

材料二:

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钱乘旦

(1)据材料一,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4分)西方国家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和方式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6分)中国在建国初期仿效了苏联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修正这一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相应的史实(6分)

 

(3)中外对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2分)纵观经济发展模式或工业转型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分)

 

42.(22分)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折射出国际关系的复杂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亚的人们自古以来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就是:

中国位于中心,而文明较迟的小国则分布在她的周围。

1402年,朝鲜王国制作了一幅成熟度相当高的地图。

在这幅地图上,以巨大的中国为中心,将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放大描绘,而在左侧缩小描绘的是阿拉伯半岛、非洲和欧洲。

 

——摘编自中、日、韩三国学者与教师共同编写《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亚人的“世界”观。

(2分)结合中国古代史实分析这一“世界”观形成的历史原因。

(4分)

 

材料二:

真正拯救并使得欧洲主导地位不朽的是两个因素。

他们在18世纪就开始崭露头角,共同促成了摆脱传统的近现代理性思想的萌生,导致生产成倍增长,首先将英国变成了全世界的生产车间。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四卷》

⑵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两大因素”是指哪两件大事?

(2分)这两件大事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分)

 

材料三:

美国发现自己越来越深卷入亚洲事务,部分原因是欧洲从亚洲的暂时消失。

正如梁启超所写:

欧洲不再是人们效仿的榜样,它的伟大掩盖了它的缺陷及其病症,而这一切都被血腥的战争充分暴露出来。

很多美国人现在称中国为他们的“姊妹共和国”。

——摘编自《剑桥战争史》

⑶材料三表明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当时“称中国为他们的姊妹共和国”的原因。

(4分)

 

材料四:

《纽约时报》的专栏记者弗里德曼2006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观点“地球是平的(如图1所示)”,2009年,他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如图2所示)”的观点。

 

⑷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铲平世界的推土机”主要指什么?

(2分)并简述弗里德曼2009年观点的基本涵义。

(4分)

 

43.(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摘自《中华文化史》(上)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1951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

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

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摘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1)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依据材料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两个时期“改变组织方式”分别是指什么?

(4分)说明后一种“改变组织方式”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6分)

 

(3)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了西方国家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2分)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特点?

(8分)

 

高二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D

D

C

C

C

A

B

C

D

C

D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D

B

D

B

C

D

A

B

C

C

B

B

C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D

B

B

B

D

B

D

C

A

C

C

B

B

39.(14分)答案要点:

⑴理念: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4分,2点即可)

特点:

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4分)

⑵变化:

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2分)

⑶不同:

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4分)

40.(2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