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271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docx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

摘要:

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对提高我国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步履艰难的原因,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保健问题,必须首先理清农村卫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问题,本文还从体制管理、财政投入、卫生资源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调适对策。

关键词:

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增进农村居民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

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进行医疗改革试点,1998年医疗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以全面展开。

但从总体上看,改革成效甚微,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一、困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建国以来,农村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卫生队伍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对保障农村居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失去了活力,农民的医疗保健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1、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人员经费增长拉动,公务费和业务费几乎没有增长甚至下降。

农村公共卫生的公务费和业务费中,政府支出逐渐走低,公务费和业务费从1991年的2.58亿元下降到2000年的1.84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年均增长速度为-10.7%;致使公共卫生机构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来解决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见附表1[1])。

农村基层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严重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有所削弱,某些已经消灭或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在一些地方时有回升,而且新发生的病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附表1:

农村公共卫生领域财政支出结构趋势变化分析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支出总额7.498.279.1411.4012.7013.9015.6817.3317.6719.66

人员经费3.704.685.497.698.679.9611.4813.4515.2117.49

公务和业务费2.582.122.082.102.212.152.012.052.101.84

项目补助1.211.481.581.611.821.802.191.830.360.32

2、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农民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的不合理,据统计,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

当年,城镇人口约为3.79亿人,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乡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

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严重,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说,现在中国的农村确实有很多人看不起病。

根据统计数字和农村调查研究的结果,估计有40%—60%的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2]。

世界卫生组织通常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

根据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城乡差距明显(附表2[3])。

2002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

附表2:

监测地区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合计城市农村

200120022001200220012002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50.243.233.122.361.958.2

新生儿死亡率(‰)21.420.710.69.723.923.2

婴儿死亡率(‰)30.029.213.612.233.833.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5.934.916.314.640.439.6

为22.3/10万,而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是58.2/10万,高出城镇2.6倍;城市婴儿死亡率是12.2‰,而农村婴儿死亡率33.1‰,高出城镇2.7倍。

卫生部2004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

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1989)在80年代末就指出,尽管改革后中国农产品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但在生命统计上却相对停滞或退步。

[4]可见,农民医疗保健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

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

截止至2000年底,①我国有乡村医生1067269人,比1990年的776859人,增加了29万余人;②平均每村乡村医生数为1.56人,比1990年的1.01人,提高了55个百分点;③乡村医生培训合格率为86.01%;其中45岁及以下的乡村医生接受“两化教育”(系统化、正规化中等医学教育)合格比例达到了82.27%;46岁及以上的乡村医生接受中专水平、逐项业务培训合格比例达到了89.77%。

[5]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人。

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

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

附表3:

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

博士硕士大学大专中专高中以下合计

医院o.31..317.929.541.79.3100%

乡镇卫生院oo1.617.159.521.8100%

(注:

数据来源:

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举步维艰。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但经过试点工作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

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

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负重。

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形越来越严重。

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是2622元,而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农民住院,他全年的收入可能都要花在医疗费用上。

第三,农村医疗机构管理混乱。

到2003年末,全国共设立51.5万个村卫生室,其中:

村办27.7万个,联营3.6万个,乡卫生院设点2.6万个,私人办15.8万个。

[6]而且相当多的村办卫生室也名不符实。

所以私人或家族式的医疗服务网点,使农民对自己的资金投入缺乏安全感。

二、农村卫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

为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医药分家、药品的招标采购、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保健问题。

改革的成效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深远,其中农村卫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不明确是重要原因。

首先要坚持一种思想,就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7]。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而决不能简单市场化。

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

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有利于打破城乡分治的基本格局,有利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与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医疗费用的上涨速度,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

对广大农民来说,“健康就是财富,疾病就是贫困”。

所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应作为基本的公共产品,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只有政府有效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Page]

其次要树立一种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要增强一种意识,就是坚持依法办事,强化卫生立法,。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稳定的政策,切忌朝令夕改。

否则,农民就会疑虑重重,以至于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采取等待、观望甚至抵触。

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多个改革配套文件,并制定了有关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卫生监督体制、卫生人事制度的改革文件,由此形成了全面推动中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体系。

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但是,由于医疗卫生改革领域的复杂性以及需要深层次性的协同努力,并且又因为其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来确保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建设。

而且国家对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以及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上的转移支付也应该从法律上予以保障,杜绝国家决策意图上的随意性和反复性。

在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体系的运作和基金管理方面,也应通过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设立非营利性的农村医疗保障管理部门,以及由农民、政府与经办机构、专家共同参加的监督审查机构,确保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要实现“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的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决策。

1、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

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确立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管理地位,由县(市)级政府负责,有利于解决农村卫生服务监督与管理缺位的矛盾。

在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统一管理下,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才能形成分层经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才可能对农村卫生工作实现全行业管理,把农村卫生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盘活现有卫生资源,调动积极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强化县对乡村的卫生业务扶持和监管功能,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

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领域和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

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

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

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

3、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域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

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解决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问题,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

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

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

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

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

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4、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

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

国家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医学院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面向农村的大专班的方法,即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或合同书,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

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注释:

[1]李卫平、石光、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第36页

[2]张灿灿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报,2004.11.081版

[3]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参见卫生部网站,

[4]杜鹰,对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卫生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第5页

[5]吕兴权等,我国乡村医生教育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2年第9卷第3期,第1页

[6]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见卫生部网站,

[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118-119页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年10月19日),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2年12月第9卷第12期,第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