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623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

《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docx

黄淮海地区主要优势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

小麦

一、山东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山东小麦在我国小麦生产中的地位

山东是我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

1995~2003年全省年均种植面积5644.8万亩,占全国小麦面积的13.9%;每亩单产平均336.2公斤,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单产(253.8公斤)82.4公斤;平均总产190.3亿公斤,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8.4%(表1)。

这充分说明山东省小麦生产综合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全国小麦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山东小麦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小麦生产对全省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重大。

我省1995~2000年的平均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413.36亿公斤)的49.97%,而全国同期比例仅在20%~22%之间;我省每年人均占有小麦量为233公斤,而同期全国人均占有量为88.0公斤。

从表2可以看出,山东小麦面积、单产均占全省粮食的50%左右。

因此,山东小麦在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

3.山东小麦在耕作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山东省冬小麦具有秋播、耐寒、能够利用冬季和早春自然资源、高产稳产等特点,适合于间套复种,是间作套种的主体作物,因而发展小麦生产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缓和作物之间争地的矛盾,可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小麦为主体参与其他粮、棉、油、烟、瓜、菜等作物进行间套复种,是我省传统的多种多收增产技术。

从小麦播种开始,留出相应的间套行间,将其他作物按一定顺序进行科学地搭配,组成一个在不同生长周期内由多种作物参与的多层次的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使之能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生产出更多的农副产品,获得整个轮作周期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山东小麦在商品粮和食品供应方面的重要地位

小麦是山东主要的商品粮,是山东人民的主食和主要的粮食贮藏品种。

小麦营养价值高,用途广泛,其籽粒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磷、钙、铁等营养物质,由于含有独特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水解后可洗出面筋,能制出烘烤食品(面包、糕点、饼干)、蒸煮食品(馒头、面条、饺子)和各种各样的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其制品数量之大,花样之多,居各类作物之首,在食品中占有首要地位。

山东省小麦生育期内光照、温度、自然降水等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优质小麦的生产,是我国小麦品质区划中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产区之一。

我省面粉企业发达,制粉工艺居全国先进水平,生产的各种专用粉供应广州、深圳、东北、西北等地。

自1998年以来,山东省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2000万亩以上,许多县已形成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小麦生产格局,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农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

二、山东小麦生产的发展现状

由于小麦在山东省的整个粮食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发展小麦生产,促进小麦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并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山东省的小麦生产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高产、优质、高效全面发展,为全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8~2004年,由于快速发展期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至1998年我国小麦持续丰收,供需基本平衡,小麦出现积压卖难的现象,种小麦的效益显著低于种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在保证小麦供应的基础上,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当调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至2003年,小麦种植面积减少至4659.2万亩,单产相对稳定,为每亩336公斤,总产量156.53亿公斤。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很快,科研单位选育出多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998年为800万亩,2003年发展到25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53.65%。

同时,以“订单农业”为代表的优质小麦产业化模式发展较快,我省小麦生产已跳出就生产论生产的模式,探索了以销定产,通过产销结合,把生产者、农业部门、粮食部门、加工企业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化链条,使优质小麦的规模化生产、优质优价与提高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益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国产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连续几年小麦面积的减少,使总产量减少,为了确保人口增长和国家经济发展对小麦总量的需求,从2004年开始进行小麦恢复性生产,主要思路是:

扩大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增加总产。

三、山东小麦育种工作成就

我省小麦栽培历史悠久,在广大农民长期栽培与选择下,形成了类型丰富、适应性不同的数目众多的地方性品种。

据1950年和1956年两次征集,地方小麦品种达1573个。

回顾我省五十年的育种工作,全省共育成生产应用品种167个,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56个,认定品种29个,虽未经审定、认定各地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的有82个品种。

四、山东小麦栽培技术研究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逐步拓宽和深入:

由措施增产效应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增产机理的研究;由研究器官、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逐步发展到研究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高产的关系和调控技术。

由研究单项技术措施的增产效果逐步发展到研究各种技术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组合及其增产效果;研究组织由单学科研究,逐步走向栽培、育种、生理、土化、环境、推广多学科协同攻关,田间与实验室结合,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和大面积高产开发相结合。

这些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小麦的栽培技术体系。

50多年来,山东省小麦主要栽培技术进行了四次重大的改革,对小麦生产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历了四次大的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新:

改大垄稀植、墩播为合理密植。

第二次技术革新:

改浅耕、少肥为深耕、多肥。

第三次技术革新:

改大播量为小播量、改施返青肥水为起身肥水。

第四次技术革新:

改单项技术为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

玉米

一、山东玉米产业优势

(一)资源环境优势

1、山东玉米生产优势。

玉米在山东是仅次于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3800万亩左右,单产量在400公斤左右,总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其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不仅在黄淮海而且在全国也均居首位。

黄淮海区域包括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的全部,河北的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和江苏省徐淮地区,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无霜期170-220天,降雨量丰富,地上水和地下水资源都比较丰富,灌溉面积占5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亿1205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32.7%,总产量占全国35.5%。

单位面积产量350公斤/亩。

2、山东玉米科研优势。

山东省的玉米育种、玉米栽培以及玉米生理等在黄淮海乃至全国都是很有影响的学科。

从事玉米专业研究的有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烟台农科所、聊城农科所等研究机构,另外,还有登海种业(国家玉米工程中心)等10数家种子企业和民间机构参与研究。

育成的如掖单2号、掖单13、鲁单50、鲁单981等多个在黄淮海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

编写出版了《中国玉米栽培学》、《玉米生理》等多部学术专著。

发表了数百篇高水平研究论文,玉米是山东省在全国的优势研究作物。

山东的玉米研究为黄淮海和全国的玉米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3、山东的生态优势。

山东自然条件优越、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很适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获得高产。

山东省选育的玉米品种一般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高产潜力,小面积有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高产纪录,大面积亩产超过500公斤的地市有3个,整建制的县市区亩产超过600公斤的高产典型有6个。

另外山东省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过分集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经常发生春旱夏涝,而且常有风、雹、盐碱、病虫等自然灾害发生,对生产不利,但对玉米新品种选育却较为有利,很多不利性状在选择中遭自然淘汰,提高了玉米在生产中的抗逆能力,这也是山东省育成的品种能在河南、河北大面积推广,而其他省份育成的品种很难在山东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

(二)产业优势

1、生产区位优势。

玉米在山东是仅次于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3800万亩左右,单产量在400公斤左右,总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其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均居全国首位。

2、科技创新优势。

山东从事玉米育种、栽培、生理等研究的历史长,发展快、规模大、力量强、学科齐全、水平高、贡献和效益显著。

如鲁单系列玉米杂交种和登海系列玉米杂交种,在国内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3、省内消费优势。

一是饲用玉米需求稳定增长;二是玉米深加工业蓬勃发展,市场潜力较大;三是食用、种子用等玉米消费量将维持现在的消费水平。

4、市场区位优势。

山东的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山东周边的日本、韩国等是世界著名的玉米进口地区,年消费量在3500万吨以上,其国内生产满足不了需求,存在相当大的玉米供求缺口。

5、食品安全优势。

山东玉米全是非转基因玉米,而美国大部分玉米为转基因产品。

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担心逐步升温,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的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抵制,美国玉米将失去部分国外市场,这为山东玉米出口带来了机会。

6、单产潜力优势。

山东自然条件优越、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很适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获得高产。

小面积有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高产纪录,大面积亩产超过500公斤的地市有3个,整建制的县市区亩产超过600公斤的高产典型有6个。

玉米科研基地较好,已经培育出一批综合性状好的专用品种。

二、玉米重大科技问题

1、玉米高产育种的研究。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6.4亿~7亿吨才能满足需要。

如果按玉米占粮食分额的四分之一计算,到2030年我国玉米的总产应达到1.6亿~17.5亿吨。

在玉米播种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我国玉米年平均增长的速度必须维持在5公斤/亩/年的水平。

因此,高产育种仍然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玉米抗病育种的研究。

长期以来玉米病害的流行一直是影响我国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大量实践证明利用玉米的抗病性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近年为,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国际间材料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我国玉米产区,老的病害,象青枯病、病毒病、大小斑病,并未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

新的病害,如弯孢菌和斑病、灰斑病、纹枯病、锈病,有扩大之势。

新老病害的蔓延此起彼伏,在一定的地区已经造成严重损失,例如,1999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玉米粗缩病毒病的大面积爆发,严重的地块几乎绝收。

因此,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已经成为玉米育种的永恒目标,玉米抗病育种是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

3、特用玉米育种的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对玉米品种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玉米品质育种的地位应有所加强。

利用玉米的遗传变异,通过育种的方法可以将传统的玉米改变为特殊的工业原料、食品、蔬菜等。

这些研究包括以提高玉米籽粒含油量为目的高油玉米育种;以提高玉米籽粒支链淀粉或直链淀粉含量为目的的玉米淀粉品质育种;以提高玉米乳熟期籽粒糖份含量的甜玉米育种,以及爆裂玉米育种、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等等。

较高的附加值是上述特用玉米品种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就种植面积和生产数量而言,特用玉米仍然属于小宗的产品,而普通玉米仍将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

此外,国家对优质玉米应该有明确的定义,优质玉米的标准应该是针对品种的用途,根据市场的要求而制定的具体指标。

特用玉米并不等于优质玉米,而特用玉米本身也存在优质的问题。

4、资源高效利用与环保型玉米育种的研究。

根据我国玉米带地区历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矛盾将愈来愈突出。

在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大量使用化肥,我国土壤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在21世纪,玉米耐旱性、耐碱性、耐酸性和肥料高效利用应当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

通过培育资源高效利用与环保型玉米新品种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5、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近十年来,生物技术在各类作物育种中的广泛应用对作物育种学已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分子育种学。

在下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逐步建立与常规玉米育种紧密结合的玉米分子育种体系和于全面提高我国玉米育种的水平,保持我国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优先发展的课题应当包括:

玉米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的研究;玉米抗虫性、抗除草剂性、抗病性的基因工程;玉米杂种优势的生物学基础等。

6、玉米种质创新工程。

玉米种质的创新对于提高玉米杂种优势的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种质的创新就没有玉米杂种优势水平的突破。

21世纪应充分发挥现有的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作用,有组织地启动玉米种质创新工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玉米育种的水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保护性耕作与旱作节水

  一、水资源与耕作制度现状

  1.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亿立方,约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以世界上6%的水资源支撑世界上22%的人口。

不仅如此,由于水资源分配不均,我国北方16个省人均水资源不足500立方,按国际公认的标准属于严重的水危机地区;其中,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仅有350立方左右。

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限制因子。

  2.耕作制度现状:

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黄、淮、海地区实行的是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体的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

这一种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土地作业强度大、以农业化学品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多,高投入、高产出。

二、农业水资源利用与耕作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的保障度有不断降低的趋势:

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仅有350立方左右,属于严重的水危机地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生活、生态、旅游等部门的用水竞争日益激烈,而由于农业用水产值较低,处于最为不利的竞争地位。

近日国家的水资源利用规划明确指出,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行农业用水零增长的政策;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则在快速增加。

仅就粮食而言,我国目前的人均需求量为350-400公斤,根据预测,2020年为450-465公斤,2030年为465-500公斤,总需求量分别由目前的4900亿公斤增加到6600亿公斤和7250亿公斤。

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用现有的农业用水份额生产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分生产效率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2)灌溉技术落后,水分生产效率低:

目前,黄、淮、海地区大田作物的地面灌水方式多为大水漫灌,水分生产效率在黄灌区仅为0.8-1.0kg/m3,井灌区为1.2-1.3kg/m3,而发达国家2.0-2.3kg/m3;采用垄作高效栽培技术的麦田可达1.8-2.0kg/m3。

可见,农业节水的潜力还很大。

(3)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导致连续多年的水分平衡失调,在黄、淮、海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引起了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现行耕作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耕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投入量不断增加;以精耕细作为主的农业机械作业强度不断加强。

这一耕作制度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效应:

(1)土壤结构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2)由面源污染导致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3)土壤有益生物的种群、数量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4)作物的抗逆性下降,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等。

  三、需要建立的研究机构及其主要任务

  为了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建立保护性耕作和节水农业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土壤、种植制度等实际,研究以免耕和作物残茬覆盖为主的旱地、水浇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及其配套机械,并进行示范推广;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保护土壤、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的效应。

(2)研究革新地面灌水方式、增加土壤蓄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旱地和水浇地农艺节水技术。

研究与农艺节水相配套的管理节水和工程节水技术。

(3)培育适于保护性耕作和节水栽培的大田作物新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

  

大豆

一、生产与科技发展现状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的第二大豆产区,常年种植大豆500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30%左右;总产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黄淮海地区拥有丰富的大豆品种资源,育成品种类型丰富多彩,既有蛋白质含量高达50%的高蛋白品种也有,脂肪含量高达23%~24%的品种也屡见不鲜。

高产、抗病和各种特异用途品种十分丰富。

黄淮海地区也是全国大豆研究最活跃的地区,具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各具优势的研究机构,使黄淮海地区在品种资源、遗传、生物技术等基础研究领域和高产、优质、抗病虫、特用品种选育及栽培、生理、生态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等均具有较强的优势,选育的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创造的种质和技术在全国应用。

大豆是山东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原料。

山东省是大豆生产大省,常年种植大豆500多万亩,居全国第3~4位;亩产150~170公斤,居全国第2~3位;总产10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2~3位。

山东省又是我国大豆加工和消费的中心,全省大豆日加工能力3万吨以上,是全国大豆加工能力最强的省份;进口和自国内调入大豆400万吨以上,是全国大豆进口量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年消费大豆500~600万吨,为大豆消费量最大的省份,也是我国大豆产业最活跃的地区。

同时山东省是黄淮海地区及部分南方省份大豆良种的生产供应基地,每年有3000~5000万公斤大豆原良种销往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市。

发展山东省大豆科研与生产对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省大豆育种与栽培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高产、优质、抗病虫大豆品种选育和优异种质创新是山东省大豆育种研究的优势学科,特别是在高蛋白、高脂肪品种、抗大豆胞囊线虫、抗大豆花叶病毒、高产品种的选育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近5年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达13个之多,是审定品种最多的省份。

在审定品种既有蛋白质含量48%以上的高蛋白品种,也有脂肪含量22%~23%的高脂肪品种,而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包囊线虫病等世界性的大豆严重病害表现极强的抗性。

在大豆品种选育方面,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山东省大豆高产栽培研究也是我国大豆研究的优势学科。

上世纪80年代,山东省首先在黄淮海地区实现了夏大豆亩产200公斤的突破。

2000年又率先实现了在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实收亩产300公斤的突破,其中一个品种连续三年实收亩产达300公斤以上,创造了黄淮海夏大豆连续高产纪录。

二、存在的问题

1、产量低、比较效益低

山东省及黄淮海地区的主要夏季作物有玉米、花生、棉花等。

与这些作物相比,由于大豆的单产水平较低,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难有大的提高,使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较低,严重影响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2、研究低水平重复

黄淮海地区共有从事大豆研究的科研机构近30个,除省级农科院进行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之外,这些单位都在进行低水平重复的大豆育种,各自没有侧重点,也很难深入。

3、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不足

新近审定的大豆品种产量潜力多在200~250公斤以上,有的可达300公斤以上,然而生产上亩产多为150公斤左右,缺乏配套的栽培技术和对现有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足是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科技需求

1、高产、优质、抗病虫大豆品种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2、完成对现有种质资源研究、开发和利用研究,运用高效、准确的育种技术和手段是大豆研究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3、大豆产后加工技术与产业化。

四、重大科技问题

1、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

2、DNA测序和基因图谱的构建

3、cDNA文库的建立和大豆品种设计。

五、科研创新机构的设立

在济南设立大豆研究中心,在郑州、石家庄、合肥、山西汾阳、江苏徐州设立试验站。

由研究中心领导和协调各试验站的分工与合作研究。

甘薯

一、发展现状和区域优势

甘薯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木薯的第五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905万公顷,总产13.6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年种植面积616万公顷、总产达到11.8亿吨,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约占世界甘薯总面积和总产的69%和85%,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我国粮食作物的7.2%和8.1%。

我国甘薯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南方红壤和广大的山区丘陵等中低产地区,黄淮薯区是我国最大的甘薯产区,甘薯栽培面积约24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甘薯种植面积的40%,居全国各薯区之首;总产6.4亿吨,约占全国甘薯总产的50%。

同时黄淮流域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干旱缺水将长期制约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甘薯以抗旱、节水、高产、稳产而著称,因此甘薯生产对促进黄淮流域地区旱作农业的发展、满足国家粮食需求、能源供应和畜牧业的发展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东省是黄淮薯区甘薯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省份,近年来山东省常年甘薯面积53.3万公顷左右,单产33.5吨/公顷,比全国平均单产(18.4吨/公顷)高73%,总产1.4亿吨,单产、总产均居全国首位,生产技术和产量水平也居世界先进水平。

山东与江苏、河南、河北、安徽四省接壤,位于黄淮薯区的中间,有春、夏薯种植,选育出的品种非常适宜在黄淮薯区的其他省份推广利用。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是由于甘薯起源于南美洲,国内育种资源贫乏、基因库狭窄,加上育种理论和技术滞后,育种手段和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没有选育出突破性的优质专用品种。

二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育种体制已不能适用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省、地多级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个体公司都搞育种,低水平重复研究严重,无法形成优势力量。

三是品种的选育、繁育和推广相脱节,产业化没能形成。

品种选育在育种单位,而品种的繁育和推广主要靠农户,传统淀粉、粉条粉丝的加工规模小,从专用品种-规模化繁育种植-大规模产后加工的产业化没能形成。

四是甘薯作为能源作物的用途研究滞后,特别是高淀粉甘薯作为替代石油(工业酒精)的潜力没能发挥出来。

三、科技需求和发展方向

一是甘薯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重点是离体保存技术、核心种质利用、优异资源基因标记)。

二是利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提高甘薯育种效率(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三是选育优质专用甘薯新品种,满足甘薯生产中淀粉、鲜食、加工、特用(药用、菜用、色素用)等品种的需求,建立标准化、产业化良种繁育体系,

四是研究甘薯作为替代石油(酒精)的技术和利用途径,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新的方法。

五是研究传统甘薯淀粉、粉条粉丝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科研机构设置

黄淮海地区是全国甘薯研究力量最强的地区。

建立黄淮海创新中心后设立甘薯研究中心,以国家甘薯改良中心(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和中国农业大学为创新平台;设立烟台(山东烟台农科院)、济宁(山东济宁农科院)、郑州(河南农科院作物所)、商丘(河南商丘农科所)、合肥(安徽农科院作物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