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docx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
第一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氨基酸的基本结构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
L-α-氨基酸(除甘氨酸)
二、氨基酸的分类
⏹极性中性氨基酸(7个)
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谷胺酰胺
⏹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8个)
脯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缬脯甲丙本色亮亮
⏹酸性氨基酸(2个)
天冬氨酸、谷氨酸天谷酸
⏹碱性氨基酸(3个)
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组赖精碱
三、特殊氨基酸
Ø甲硫氨酸又称蛋氨酸
半胱氨酸含巯基
四、肽键与肽链
在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
肽键(—CO—NH—)
一分子氨基酸的α-COOH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NH2脱水缩合生成。
肽键是前羧后氨间的联合
肽键性质:
具有双键性质,不可自由旋转
五、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Ø概念: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
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Ø基本化学键:
肽键
Ø蛋白水解酶直接使一级结构破坏
六、蛋白质二级结构
概念:
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主要的化学键:
氢键
基本结构形式:
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
α-螺旋结构特点
1.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有规律螺旋形上升;
2.一般为右手螺旋;
3.每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
4.侧链R基团伸向螺旋外侧,维持螺旋稳定的化学键为链内氢键。
(1→4)
记忆:
右手拿一根麻花,一口咬掉3.6节
七、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概念:
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包括主链、侧链构象内容。
肌红蛋白三级结构
八、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Ø亚基:
有些蛋白质由二条或二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其中每条多肽链称为一个亚基。
Ø蛋白质四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之间的空间排布及相互接触关系。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
九、蛋白质的变性
次级键断裂→空间结构破坏→性质、功能改变
变性的实质
空间结构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
少数蛋白质变性后,去除变性因素,可自发地缓慢地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及功能,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许多蛋白质变性时被破坏严重,不能恢复,称为不可逆性变性。
变性蛋白质的特性
(1)生物学活性丧失
(2)疏水基团暴露,溶解性显著降低
易沉淀,若在远离pI的pH环境,可不沉淀
因此:
变性的蛋白不一定沉淀
沉淀的蛋白不一定变性
(3)扩散速度下降,溶液粘度增大
(4)易被蛋白酶水解
记忆:
变性蛋白真不幸,
无活性,难溶解,粘度大,易水解
第二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核酸的元素组成
P含量稳定,9-10%左右,
常用定磷法测定样品中核酸含量
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碱基
DNA胞嘧啶(C)、胸腺嘧啶(T)腺嘌呤(A)、鸟嘌呤(G)
RNA胞嘧啶(C)、尿嘧啶(U)腺嘌呤(A)、鸟嘌呤(G
碱基组成规律:
A=T,G=C
[A]/[T]=[G]/[C]
[A]+[G]=[T]+[C]
2.戊糖
DNA:
β-D-2-脱氧核糖
RNA:
β-D-核糖
四、DNA的一级结构
五、DNA的二级结构形式-双螺旋结构
由整体—右手双螺旋(走向相反,长度相等);
到细节—磷酸与脱氧核糖链形成的长链构成骨架
摆数字—每10个核苷酸旋转一周。
求稳定—氢键(A-T,两个氢键;G-C,三个氢键)。
六、DNA高级结构
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
七、DNA理化性质
(一)核酸的紫外吸收峰在260nm处。
(二)DNA变性与复性
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维系DNA双螺旋的次级键(碱基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双螺旋DNA分子被解开成单链。
八、RNA概述
1.主要有三种RNA
mRNA:
携带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模板;
tRNA:
转运氨基酸;
rRNA:
和蛋白质一起构成核糖体。
2.单链,链的局部可形成双链结构;
3.三种RNA均在胞质中发挥功能。
九、信使RNA
Ø真核细胞mRNA一级结构特点
1.5’末端有帽式结构(m7GpppNm
2.3’末端有一段长度30-200腺苷酸
构成的多聚腺苷酸的节段(polyA尾)。
3.编码区中三个核苷酸构成一个密码子。
十、转运RNA
一级结构特点:
分子量最小;3’-末端是-CCA
ØtRNA二级结构的特点—三叶草形
ØtRNA三级结构的特点—倒“L”字母形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
一、DNA的复制
1.底物:
dNTP(dATP,dGTP,dCTP,dTTP)
2.模板:
单链的DNA母链
3.引物RNA:
提供3’-OH作为DNA合成的起点
4.延伸方向:
5’→3’
5.合成原则:
A-T配对,C-G配对。
6.DNA聚合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需要模板DNA;
需要引物RNA;
延伸方向5’→3’;
具有5’→3’聚合酶活性;
具有5’→3’外切酶活性;
具有3’→5’外切酶活性。
二、逆转录
逆转录:
以RNA为模板,四种dNTP为原料,合成与RNA互补的DNA单链。
三、DNA损伤与修复
1.引发突变的因素
Ø物理因素:
紫外线、各种电离辐射
紫外线照射能使相邻的嘧啶碱基之间通过共价结合形成嘧啶二聚体。
Ø化学因素
Ø自发因素
2.DNA突变的分子改变类型
点突变:
又称为错配突变,指DNA分子上的
碱基错配
移码突变:
1,缺失:
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上消失
2,插入:
原来没有的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插入到DNA大分子中间。
缺失和插入涉及核苷酸数目的变化。
记忆:
6月,携镰刀割谷子
四、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Ø转录概念:
DNA指导的RNA合成。
Ø转录的条件
1.酶:
主要为DNA指导的RNA聚合酶。
2.高能的底物:
ATP、GTP、CTP、UTP
3.启动子:
DNA分子上能被RNA聚合酶
特异识别结合的部位。
4.碱基配对:
A-U
Ø原核RNA聚合酶
原核RNA聚合酶只有一种;
全酶由5个亚基组成一个σ亚基、两个α亚基一个β亚基、一个'β亚基
Ø转录后加工过程
真核生物mRNA前体为核不均一RNA(hnRNA)必须经过5-’端和3-’端的首尾修饰及对hnRNA的一系列加工处理,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五、蛋白质生物合成
(一)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主要物质
●三种RNA
–mRNA:
合成的模板
–rRNA:
组成核糖体,
–tRNA:
3’-OH携带Aa
tRNA合成酶决定了氨基酸与tRNA的特异结合
●20种氨基酸(AA)作为原料
(二)遗传密码
转运氨基酸的tRNA的反密码需要通过碱基互补与mRNA上的遗传密码反向配对结合,
1.反向互补配对;
2.书写时均为
5’→3’
3.RNA中的嘧啶碱基是U、C、G、A
(三)肽链合成过程
肽链合成起始
起始复合物:
核糖体大、小亚基,模板mRNA及起始tRNA(蛋酰tRNA)
⏹肽链合成延伸
肽链合成终止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从核蛋白体上释放的多肽链经过细胞内各种修饰处理过程,成为有活性的成熟蛋白质称为翻译后加工
主要包括:
1.新生多肽链折叠为天然的三维结构
2.切除N端甲酰蛋氨酸并形成二硫键
3.新生肽链中部分氨基酸序列进行水解修剪
4.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修饰:
羟脯氨酸的形成
5.辅基的结合和亚基的聚合
第四节基因表达调控
一、基因表达的概念
通过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蛋白质。
二、基因表达的方式
(一)组成性表达:
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
(二)诱导和阻遏表达
诱导基因在特定环境中表达增强的过程——诱导。
阻遏基因表达产物水平降低的过程——阻遏。
三、基因表达的基本控制点——转录起始
万事开头难!
四、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通过操纵子机制实现
操纵子通常由编码序列(2个以上)+启动序列+
操纵序列在基因组中串联而成。
五、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一)顺式作用元件
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A序列。
真核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为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
(二)反式作用因子
某一基因编码蛋白质通过与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的识别、结合(即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反式激活另一基因的转录。
第五节酶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作用
Ø单纯酶:
仅含氨基酸,eg清蛋白
结合酶:
蛋白质非蛋白质
↓↓
酶蛋白+辅助因子
(决定反应的专一性/特异性)(载体,参与基团的转移)
↓
全酶
Ø辅助因子可分为:
辅酶以非共价键与酶蛋白疏松结合,透析方法可分
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易分开
Ø辅酶与维生素的关系
B族维生素辅酶
VB1TPP(焦磷酸硫胺素)
VB2(核黄素)FMN、FAD
VB6磷酸吡哆醛
VB12甲基钴胺素
VPPNAD+、NADP+
叶酸四氢叶酸
泛酸CoA
生物素生物素
Ø必需基团:
与酶活性发挥有关的化学基团。
Ø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部位,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部位。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
1.有极高的效率
机理: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高度的特异性
Ø绝对专一性
Ø相对专一性
Ø立体异构专一性
3.活性可调节性、高度不稳定性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底物
Km值—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值可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反比关系)。
Km值与酶的结构、底物种类有关;
温度
双重影响:
Ø低温对酶活性抑制是可逆的—低温保存酶试剂;
Ø高温导致酶变性失活。
pH
酶的最适pH:
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值。
不可逆抑制
Ø抑制剂以共价键与酶的必需基团结合
例如:
有机磷杀虫剂抑制羟基酶(胆碱酯酶)
竞争性抑制
Ø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竞争非共价结合酶的活性中心,阻碍酶与底物结合;
Ø抑制剂恒定时,增加底物浓度,能达到最大速度;
ØVmax不变,表观Km增大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双重影响:
1.在一定范围内,0℃~40℃,T⇒↑v↑
2.升高到一定程度,50℃~60℃,酶开始变性失活,T⇒↑v↓——低温保存酶制剂
四、酶原激活
酶原(无催化活性)
↓在特定条件下
水解掉一个或几个短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
↓
具有催化活性
胃蛋白酶原H+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原肠激酶胰蛋白酶
胰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
五、同工酶
Ø定义:
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第六节糖代谢
一、糖酵解
Ø关键酶:
某一代谢途径的反应速度决定于其中一个或几个关键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即关键酶。
常催化不可逆反应,代谢途径中第一步反应或是反应速度最慢的酶。
糖酵解三个关键酶: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第一阶段:
1分子G→2分子3-磷酸甘油醛
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G→G-6-P——F-6-P→F-1,6-2P
ATPADPATPADP↓
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要点分析:
1.己糖激酶(肝内称葡萄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1
催化不可逆反应,消耗能量;
2.己糖激酶催化生成6-P-G,使G活化。
第二阶段:
3-磷酸甘油醛→丙酮酸
3-磷酸甘油醛
NADH+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ATP
3-磷酸甘油酸
↓
2-磷酸甘油酸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ATP↓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的反应产生NADH,消耗无机磷酸。
◆两步底物磷酸化反应: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催化不可逆反应,第三个关键酶。
◆第三阶段:
丙酮酸→乳酸
细胞定位:
胞液
Ø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通过糖酵解提供能量。
Ø不完全分解,产物是乳酸,释能少,葡萄糖——2ATP
糖酵解代谢途径
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G→G-6-P——F-6-P→F-1,6-2P
ATPADPATPADP↓
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NADH+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ATP
3-磷酸甘油酸
↓
2-磷酸甘油酸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ATP↓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
↓NADH+H+
乳酸
二、糖有氧氧化
3.三羧酸循环
细胞定位
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的酶位于线粒体内)
底物
乙酰CoA
反应过程
4个脱氢反应,3个NADH,1个FADH2;
2个脱羧反应,生成2分子CO2;
1个底物水平磷酸化:
琥珀酰CoA琥珀酸
中间
代谢物
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关键酶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能量生成
10分子ATP
⏹影响三羧酸循环酶活性的因素
ATP/ADP、NADH/NAD+浓度↑:
酶活性↓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是体内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提供能量。
Ø能量生成:
Ø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生成2分子ATP;
2.一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生成30或32分子ATP;
3.一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12.5分子ATP;
4.一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10分子ATP。
三、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合成
糖原分解
概念
葡萄糖合成糖原
肝糖原分解葡萄糖
限速酶
糖原合酶
糖原磷酸化酶
反
应
过
程
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
↓
1-磷酸葡萄糖
↓
UDPG
↓
糖原分子上增加一个葡萄糖单位
糖原上的葡萄糖单位
↓
1-磷酸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酶(肝)
葡萄糖
只有肝糖原才能补充血糖
四、糖异生
⏹定义: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
⏹组织定位:
肝脏(主要)、肾脏(少量)
⏹原料:
乳酸、甘油、丙酮酸、氨基酸等。
⏹反应特点:
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需要突破三个能障
糖异生糖酵解
葡萄糖-6-磷酸酶己糖激酶
果糖-1.6-二磷酸酶、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2.有利于乳酸再利用
肌肉糖酵解生成大量乳酸,后者经血液运到肝脏可再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
葡萄糖释入血液又被肌肉摄取,如此构成的循环。
有利于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肌糖原,防止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五、磷酸戊糖途径
⏹关键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此酶的先天性缺陷会导致溶血性黄疸(蚕豆病)
⏹生理意义:
1.提供5-磷酸核糖,参与核苷酸和核酸合成。
2.提供还原型辅酶Ⅱ(NADPH+H+)。
六、血糖及其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
1.食物中消化、吸收的糖(主要);
2.空腹时肝糖原的分解;
3.饥饿24小时后肝脏糖异生,补充血糖;
去路:
1.氧化供能(主要);
2.肝、肌等合成糖原;
3.在脂肪、肝等组织中转变为脂肪;
4.转变为其它糖及其衍生物(核糖等);
5.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
6.尿排糖(肾糖阈,8.89-10.0mmol/L)。
1.关键酶
糖酵解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糖异生
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磷酸戊糖途径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2.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琥珀酰CoA←→琥珀酸
第六节生物氧化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
生物细胞将糖、脂和蛋白质等营养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二、ATP
ATP(三磷酸腺苷)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
三、氧化磷酸化
1.概念:
物质在氧化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2.发生部位:
线粒体
3.两条氧化呼吸链
FADH2呼吸链,产生1.5分子ATP
FADH2呼吸链,产生1.5分子ATP
NADH呼吸链,产生2.5分子ATP
递氢体:
NAD、FMN、FAD、CoQ
递电子体:
铁硫蛋白、Cyt
4.P/O:
是指无机磷原子消耗的摩尔数(ADP+Pi=ATP)与氧原子(2H+O=H2O)消耗的摩尔数之比
P/O数值可以反映ATP的生成数目。
5.ATP合酶
F1—位于线粒体基质侧,催化ATP生成;
F0—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中,是H+通道
6.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1)呼吸链抑制剂:
阻断呼吸链中电子传递。
(2)解偶联剂:
如二硝基苯酚只抑制磷酸化不抑制电子传递
(3)甲状腺素:
ATP合成和分解速度加快,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加,呼吸加快
第七节脂类代谢
一、必需脂肪酸
机体必需的,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植物油中摄取的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一)合成部位:
胞液
(二)原料及来源
原料来源
乙酰CoA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有氧氧化,线粒体中乙酰CoA转入胞液,须经“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NADPH+H+磷酸戊糖途径
(三)脂酰基载体:
ACP(酰基载体蛋白)
三、脂肪的分解代谢
3.酮体的利用:
Ø特点:
酮体在肝内生成,肝外利用。
4.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长期饥饿、糖供不足或糖尿病时,脂肪氧化分解增多,脂肪酸转化成酮体,酮体可代替葡萄糖成为肌肉和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物质的一种形式
Ø病理意义:
酮血症、酮尿症、酮症酸中毒。
四、甘油磷脂代谢
(一)甘油磷脂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X为胆碱时,组成的甘油磷脂是卵磷脂
五、胆固醇代谢
关键酶:
HMG-CoA还原酶
合成过程中,前两步反应与酮体合成相同,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和
记忆:
先合成了才能还原,合成是共有,还原是独家
胆固醇的去路1.转变为胆汁酸2.转变为维生素D33.转变为类固醇激素
1,25-(OH)2-VD3的生成和功能
7-脱氢胆固醇+紫外线→维生素D3(分别在肝、肾进行羟化)→1,25-(OH)2-VD3
生理功能:
1.促进小肠、肾小管对钙磷的吸收;2.促进老骨溶解,新骨钙化:
缺乏症:
成人—软骨病;儿童—佝偻病
六、血浆脂蛋白代谢
血浆脂蛋白的合成部位及功能
HDL是唯一有好处的脂蛋白
第八节氨基酸的代谢
一、氧化供能不是氨基酸的主要功能。
二、必需氨基酸
体内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
8种必需氨基酸:
缬异亮亮苯蛋色苏赖“借一两本淡色书来”
三、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指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其必需氨基酸可以互相补充而提高营养价值。
四、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Ø氧化脱氨基:
L-谷氨酸脱氢酶
转氨基作用:
重要的转氨酶:
GPT(谷丙转氨酶),GOT(谷草转氨酶)
Ø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VB6的辅酶形式)
Ø联合脱氨基:
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联合,
体内主要的脱氨基方式。
Ø嘌呤核苷酸循环:
主要发生在肌肉中
五、鸟氨酸循环(尿素循环)
1.组织定位:
肝。
2.细胞定位:
线粒体、胞液
3.氮原子来源:
一个来自于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
另一个由天冬氨酸提供。
4.能量消耗:
合成一分子尿素,需3分子ATP。
5.产物:
尿素(由肾排出体外)
6.高血氨:
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尿素合成障碍,造成血氨浓度升高的现象。
鸟氨酸循环记忆:
俺的鸟“呱”的一声惊吓了你的鸟尿尿。
氨+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鸟氨酸+尿素
六、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七、一碳单位的代谢
1.定义:
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
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2.来源:
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色氨酸
3.载体:
四氢叶酸
4.功能:
作为嘌呤和嘧啶合成原料
施舍一根竹竿,让你去参加四清运动。
七、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
苯丙氨酸+苯丙氨酸羟化酶→酪氨酸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苯丙氨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苯乙酸等,并从尿中排出,称为苯丙酮酸尿症。
人体缺乏酪氨酸酶,黑色素合成障碍,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统称儿茶酚胺
第九节核苷酸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原料(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
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
体内尿酸过多引起痛风。
三、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物
5-氟尿嘧啶(5-FU)—胸腺嘧啶类似;记忆:
嘌呤分解成尿酸,氟尿胸腺太相似
第十节信息物质、受体与信号转导
一、信息物质
1.细胞间信息物质:
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
2.细胞内信息物质(第二信使):
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
Ca2+、DAG(二酯先甘油)、IP3(三磷酸肌醇)、cAMP(环先甘酸)、cGMP(环鸟甘酸)
细胞信息转导的过程:
特定细胞释放信息物质
↓
信息物质经扩散或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
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
受体对信号进行转换并启动靶细胞内信使系统
↓
靶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
二、cAMP-蛋白激酶A途径
1.组成
胞外信息分子,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C),cAMP,蛋白激酶A(PKA)
2.第二信使cAMP的生成
3.cAMP激活PKA
3.PKA的功能:
通过对效应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的磷酸化作用,实现其调节功能。
四、蛋白激酶C通路
1.组成:
胞外信息分子,G蛋白、磷脂酶C(PLC)、Ca2+、甘油二脂(DAG)、三磷酸肌醇(IP3)、蛋白激酶C(PKC)
五、含酪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的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六、与胞内受体结合的配体
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和维甲酸等
第十一节重组DNA技术
一、重要的工具酶
Ø限制性内切酶—DNA序列特异的内切酶识别DNA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二、重要的技术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可在体外获得大量特异的DNA片段。
三、基因重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外源基因+载体(噬菌体、质粒)载体的基本条件: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