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393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docx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

【篇一:

《钓台的春昼》教案二】

《钓台的春昼》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及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目标重点】

体会作者对钓台的春昼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目标难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

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

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的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苦闷心意,展现出同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这篇文章是作者1932年8月在上海作的。

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富阳。

因为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

2.电视短片。

二.篇结构分析

1.全文以游踪为线索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1):

访严子陵钓台的理由(记叙)

第二部分(2—15):

游览经过及感受(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重点语段品读

第一部分(1节):

叙述了访严子陵钓台的缘由,为下文张本。

第二部分(2—15节):

详细地记叙了游览桐君山和严子陵的经过及感受。

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宣泄了满腔郁积的愤慨。

又分为两大层:

第一层(2——8)写了静夜登览桐君山的经过。

[品味]

1、文章第六节的写作用意是什么?

析:

作者有意避开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选择了在黑黝黝的夜色中登览桐君山。

此段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即“山下——半山——山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夜色下的山景。

给人的感觉不仅是“静”了,更显得凄清,肃杀。

这也许是作者有意而为的,因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使然。

2、“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这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

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

析:

桐君山顶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赏对岸明灭的灯。

这是一种凄清之美,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

3、“倘使我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

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析:

道观外的傍晚,虽然给人“清静”的感觉,却是作者所喜欢的,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心灵的写照。

这些美好的景物中体现出作者的哀愁,表达了郁达夫不愿追求高官厚禄和浮名虚誉的情怀。

[体会]

由于作者有着不幸的个人遭遇的背景,笼罩着本文的始终是一种悲愤而又无奈的情绪。

这种情绪往往在触及有关景物时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这部分中作者在叙述桐君山上桐君观前的秀美风景时,作者不禁感慨道:

“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能在这样的地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里?

”其实,这时的郁达夫才36岁,正是所谓风华正茂的壮年,竟然发出了“结屋读书,以养天年”的感叹,可见其胸中的郁闷是何等的深沉了。

第二层(9——16):

详写钓台的景色以及游览的感受。

[品味]

1、“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有时候过一个沙洲,洲上的桃花菜花,还有许多不晓得名字的白色的花,正在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

”试体会文句的语言美。

析:

把秀丽、隽永的情景画面展现给读者,着实令人陶醉。

同时也衬出了作者当时的那种十分愉悦的心情。

2、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含义。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3、“擦擦眼睛,整了一整衣服,抬起头来一看,四面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

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四围的山包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

并一山容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

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

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钓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

”文中说“四周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怎样理解呢?

析:

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水窄山峻,四山幽静,江水青蓝,荒芜静默。

这是一种静极的意境,我们感受到了钓台特有的风神和韵致,体味到作家要隐遁到极静的山水深处情绪。

从此段来看,作者极力渲染钓台前山光水色及环境的荒芜凄凉,作用是借山水衬托自身处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渲泄满腔郁积的愤慨。

4、“这四山的幽静,这江水的青蓝,简直同在画片上的珂罗版色彩,一色也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在这儿的变化更多一点,周围的环境更芜杂不整齐一点而已,但这却是好处,这正是足以代表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

”如何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

析:

作者借祠堂的荒凉和钓台及其周围环境芜杂来议论“东方民族性的颓废”。

这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表明作者当时因心境影响而形成的审美观。

5、“夏灵峰先生虽则只知崇古,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像他那样的顽固自尊的亡清遗老,也确是没有第二个人。

比较起现在的那些官迷财迷的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来,他的经术言行,姑且不必去论它,就是以骨头来称称,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

慕贤的心一动,醺人的臭技自然是难熬了,堆起了几张桌椅,借得一枝破笔,我也向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

”这几句话写在文章最后有何作用?

析:

作者郁闷愤激之情在此时达到了高潮,竟然面对着清朝遗老,只知崇古,不善处今的乡贤夏灵峰先生的遗墨,称赞起他的风骨来了。

这种激愤的心情,对“九一八”事变后投敌附逆的无耻文人罗三郎(罗振玉)郑太郎(郑孝胥)等人的抨击,简直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地步了。

至此他还意犹未尽,为了进一步发泄他的不满,他“堆起了几张桌椅,借得了一枝破笔”,于是“向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上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文到此达到了高潮。

[体会]

这部分应是文章的核心,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登严子陵山的经过,饱览了山上的人文风光,抒发自己的真情感受。

作者选择严子陵钓台,是因为严子陵不接受其同学汉光武帝的邀请,回到富春山过耕钓的隐居生活。

郁达夫寻访严子陵钓台是和他当时憎恨社会投机、逢迎拍马,向往高风亮节的人物的心理相联系的,因而文章写到此已经明显地看出作者是为了发泄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特别是在墙上书写那首“歪诗”的细节描写,使作者悲愤抑郁之情的抒发达到了高潮。

四.重点问题探析

1、作者通过对桐君山和钓台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的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水色,沙洲繁华,写桐君山微荡的月色灯光,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

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宣泄了满腔郁积的愤慨。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景色描绘来表达自己孤独烦闷的心情?

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含蓄而酣畅地抒发了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愤懑感情,婉转而淋漓地倾泻出忧国忧时的心曲。

作者有意回避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他写的是黑黝黝的夜色中的桐君山,风雨无常的阴暗天气中的严子陵滩。

桐君山顶空旷的天空,灰白的云,云层缺处一点两点之星,欲藏欲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江中明灭变化的渔火,七里滩头双桨悠悠的回响,山下岩头的“太古的静,死灭的静”“歪斜的亭子”“芜杂的草木”“阴飕飕的半箭江山风”,所有这些未经人道的景物、扭转,一一来到他的笔端。

孤寂烦闷的作者独自一人坐在桐君山顶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赏对岸明灭的灯。

七里滩头的冷清和严子陵钓台的荒凉又使他领略到一种凄清的美。

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

3、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作者游览的桐君山和钓台?

这对作者游历山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篇文章是作者1932年8月在上海创作的。

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富阳。

因这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

这种情感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作者的景物描写之中,比如写桐君山主要描绘道观外傍晚的景色,美好的景物中体现出作者的哀愁,表达了郁达夫不愿追求高官厚禄和浮名虚誉的情怀。

写钓台作者没有过多地拘泥于外表形貌的描写,而是集中笔力渲染钓台幽静的氛围和意境:

“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

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不见半只。

”在这种静极的意境中,我们感受到了钓台特有的风神和韵致,体味到作家厌恶“中央党帝”所玩的秦始皇式的把戏,要隐遁到极静的山水深处情绪。

“?

?

又觉得这江水之秀而且静,风景整而不散?

?

”“无风七里,有风七十里”等等细腻地将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五.散文创作特色分析

1.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观的感觉印象。

如写严子陵钓台时,突出一个“静”字。

这固然是客体本身的特点而由主体感受到的,但作者对钓台的描写,几乎是以此为中心,层层渲染强化。

2.文中处处有一个“我”。

“我”忧时伤世,愤世嫉俗,有骨气,有才情,却又感伤苦闷,多愁善感,但也能超然洒脱,放达不羁,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

3.假托梦境,以诗入文,坦陈胸怀,讥评时政。

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多寓情思,或怀古伤时,或抒发愤懑。

《钓台的春昼》也继承这一传统,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处身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而贯串全篇的,则是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之音。

这种郁达夫式的主观情绪的抒写,是这篇游记散文的重要特色。

六.课文总结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的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水色,沙洲繁华,写桐君山微荡的月色灯光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

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宣泄了满腔郁积的愤慨。

作品中抒情倾向的基调——“感伤”。

【篇二:

《京翰一对一》人教版语文《钓台的春昼》教案】

《钓台的春昼》教与学

有关知识

郁达夫写了许多游记,《钓台的春昼》是他的游记散文的代表作,写作于1932年。

学习要点

一、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

作者当时在故乡浙江富阳,由富阳至桐庐县城,夜游桐君山,次晨乘渔舟至钓台。

文章用写意的笔法,写桐君微茫的月色灯光,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按游览进程、时间先后,逐一写来。

但在乘船由桐庐往钓台的途中,则以梦幻的手法,穿插了几年前和朋友喝酒做诗的往事,并引出了所做的诗。

所以要在这里穿插这一段,一是借以抒发愤慨之音;二是因为文章结尾处,作者在严子陵钓台壁上题的诗,就是这一首诗。

而在赴钓台舟行途中以梦幻手法引出这段往事和诗,最为自然妥帖,与结尾的题诗照应。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行文的严密,结构的严谨。

二、本文在抒写客观景物时突出主观情绪的特点郁达夫的作品,主观成分和抒情色彩浓重,这篇游记散文充分表现这一特点。

在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观的感觉印象,是《钓台的春昼》的一个特色。

如写严子陵钓台时,突出一个“静”字。

这固然是客体本身的特点而由主体感受到的,但作者对钓台的描写,几乎是以此为中心,层层渲染强化。

先写山水环境的静,再写双桨轻摇,虽有声而更反衬出静,从钓台的建筑、草木到自然气候和人的心理,把作者所感受到的这“太古的静,死灭的静”以及和这种“静”紧密相联的“颓废荒凉的美”的特征,渲染到极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文章的情绪的感染。

《钓台的春昼》的主观抒情特点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

文中处处有一个“我”。

这是郁达夫的“我”,和别人的绝不混同:

“我”忧时伤世,愤世嫉俗,有骨气,有才情,却又感伤苦闷,多愁善感,但也能超然洒脱,放达不羁,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

“我”的感情的表现方式,一般不是寓情于景的隐的方式,而是由景生情、直抒胸臆的方式。

如在鱼梁渡头独立江边时,“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在桐君山道观前面,就想“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把浮名虚誉一起抛开。

篇首的直言“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指斥国民党压迫左翼文化运动,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样,国民党当时杀害了柔石、殷夫等左翼青年作家。

篇末赞颂夏灵峰的骨气,对汉奸官僚、无耻文人郑孝胥、罗振玉之流,表示了极大的鄙视。

郑孝胥,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时,任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伪职;罗振玉也积极参与制造伪满洲国的汉奸活动。

这些都表现了“我”的爱自由,憎专制,爱祖国,憎汉奸的高尚情操和铮铮硬骨。

帝以解围。

赵国义士鲁仲连出,坚斥帝秦说,坚决主张抵抗秦国,反对投降。

郁达夫诗意谓,在今天,鲁仲连式义士已不见,那些义士们都说帝秦去了,这是对投靠、依附蒋介石政权的人的讥刺。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忧时愤世的慷慨之音,为文章增添了丰富内涵和无限诗情。

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多寓情思,或怀古伤时,或抒发愤懑。

《钓台的春昼》也继承这一传统,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处身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而贯串全篇的,则是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之音。

这种郁达夫式的主观情绪的抒写,是这篇游记散文的重要特色。

【篇三: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导学案】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

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学习课时:

2课时

一、预习案

1.早读晨诵: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

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

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阴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

2.文体知识:

随笔散文的一种。

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近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3.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4.预习检测: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2).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文章要简捷,努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

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诉我们一些简洁的解题方法。

..

c.我们要养成学习所必须的好习惯。

..

d.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3).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

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

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巷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

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三、练习案

(一)积累整合(a级)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她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沉醉既然顶礼膜拜

b.自信沉溺即使诚心诚意

c.坚信沉浸尽管三步一叩

d.确信沉迷虽然毕恭毕敬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

?

都难以办成。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这是一句禅语啊!

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这是应该经常说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枝头也会挂满幸福的露珠儿了吧。

b.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几句话:

“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细细玩味,顿觉神清气爽。

c.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

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

奢华也罢,绚丽也罢?

?

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魔兽世界”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题。

(b级)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

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

命大,父母寄予厚望。

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

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

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

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

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

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

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

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

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

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

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

他说:

“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

”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

一次范曾对他说:

“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

”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

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

”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

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

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

非议。

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

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3.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语言运用。

(b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