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64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

《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docx

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部分

3.2.8测量精度要求:

1平面控制

1)施工控制点(网)的测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一级导线测量的各项规定,其测量精度要求如下:

导线长度≤2.4km

平均边长0.25km

测角中误差8″

测距中误差15mm

测距相对中误差≤1/14,000

方位角闭合差16″

(n为测站数)

相对闭合差≤10,000

2)施工放线定位测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二级导线测量的各项规定,其测量精度要求如下:

导线长度≤1.2km

平均边长0.10km

测角中误差12″

测距中误差15mm

测距相对中误差≤1/7,000

方位角闭合差24″

(n为测站数)

相对闭合差≤1/5,000

2高程测量

1)施工控制点(网)的高程应符合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二等水准的规定,其精度要求如下:

每公里高程中误差2mm

闭合差4

mm(L为公里数)

2)高程定位,应符合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三等水准的规定,其精度要求如下:

每公里高程中误差6mm

闭合差12mm(L为公里数)

3)各施工点的高程精度用水平仪直接后视高程控制点检测,不得两次转点引测。

其高程误差为:

道面、排水构筑物≤2mm;基础≤4mm;土方≤10mm。

 

4.2粉煤灰

4.2.1道路水泥、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中可掺用适量Ⅰ、Ⅱ级原状或磨细干粉煤灰,以提高水泥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能。

各种混合水泥不得掺用粉煤灰,不得使用湿排或潮湿粉煤灰,禁止使用已结块的湿排干燥粉煤灰。

4.2.2粉煤灰分级和质量指标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粉煤灰分级和质量指标

粉煤灰等级

细度(45μm气流筛筛余量)(%)

烧失量(%)

需水量(%)

SO3含量(%)

≤12

≤20

≤5

≤8

≤95

≤105

≤3

≤3

注:

在没有气流筛的情况下,可使用0.08mm水泥筛,筛余量约为气流筛筛余量的2.4倍。

4.2.3粉煤灰在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中应采用超掺法,超掺系数Ⅰ级灰1.2~1.4;Ⅱ级灰1.5~1.7。

4.2.4水泥混凝土道面中使用Ⅰ、Ⅱ级粉煤灰时,应确切了解所用水泥中已经掺加混合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并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确定合适的掺量、相应的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

 

4.3细集料

4.3.1细集料可采用天然河砂、海砂、山砂,经设计单位同意也可采用人工机制砂。

应优先采用河砂。

砂的精细度应按细度模数μf分为=3.7~3.1,中砂μf=3.0~2.3,细砂μf=2.2~1.6。

4.3.2细集料宜采用细度模数为2.65~3.20的天然中粗砂,持财应坚硬、耐久、洁净,符合4.3.2规定的技术要求。

表4.3.2砂的技术要求

项目

技术要求

颗粒级配

筛孔尺寸(mm)

方孔

圆孔

0.16

0.315

0.63

1.25

2.50

5.0

累计筛余量(%)

Ⅰ区

100~90

95~80

85~71

65~35

35~5

10~0

Ⅱ区

100~90

90~70

70~41

50~10

25~0

10~0

泥土杂物含量(冲洗法)(%)

≤3

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3)(%)

≤1

有机物质含量(比色法)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溶液的颜色

云母与轻物质含量(按重量计%)

≤1

其它杂物

不得混有石灰、煤渣、草根、泥团块、贝壳等其它杂物

注:

I区砂属于粗砂。

II区砂属于中砂和一部分偏粗砂,颗粒适中,级配好。

4.3.3砂的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检验,试样经5次循环后质量损失率应小于8%。

4.3.4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用砂,应进行碱活性检验,可采用化学法和砂浆长度法进行集料的碱活性检验。

经检验判断有潜在危害时,应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4.4粗集料

4.4.1粗集料应采用碎石或机轧砾石,质地应坚硬、耐久、耐磨、洁净,符合规定的级配,最大粒径应不超过40mm。

应尽量采用砂碎石,若当地无碎石,可采用机轧砾石,不得采用天然砾石。

碎石和机轧砾石质量应分别符合表4.4.1-1和表4.4.1-2规定的技术要求。

表4.4.1-1碎石技术要求

项目

技术要求

颗粒级配

筛孔尺寸(mm)(圆孔筛)

40

20

10

5

累计筛余量(%)

0~5

30~65

75~90

95~100

石料强度分级

≥3

压碎指标值(%)

水成岩

≤13

变质岩或深成的火成岩

≤16

浅成的或喷出的火成岩

≤21

洛杉矶磨耗损失(%)

≤30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3)(%)

≤1

泥土含量(冲洗法)(%)

≤1

红白皮含量(%)

≤10

注:

1石料强度分级,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的规定。

25~20mm粒径的碎(砾)石中针、片状颗粒含量(按重量计)应≤15%,20~40mm粒径的碎(砾)石中的针、片状颗粒含量(按重量计)应≤10%。

表4.4.1-2机轧砾石技术要求

项目

技术要求

颗粒级配

筛孔尺寸(mm)(圆孔筛)

40

20

10

5

累计筛余量(%)

0~5

30~65

75~90

95~100

空隙率(%)

≤45

压碎指标值(%)

≤16

软弱颗粒含量(%)

≤5

针片状颗粒含量(%)

≤15

泥土含量(冲洗法)(%)

≤1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3)(%)

≤1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颜色不深于标准溶液的颜色

注:

机轧砾石应用粒径100mm以上砾石材料进行破碎,破碎石粒形成棱形,每块石料应至少有二个破碎面。

4.4.2水泥混凝土用碎石和机轧砾石的强度,采用压碎指标值进行质量控制,压碎指标值宜符合表4.4.1-1及表4.4.1-2的规定。

4.4.3碎石或机轧砾石,颗粒级配应按5~20mm、20~40mm两级规格控制。

颗粒粒径应采用圆满孔筛,也可使用方孔筛,但应符合相应的换算系数。

4.4.4碎石的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法检查,在一般条件地区及最冷月平均温度为-5~-15℃地区,试样经5次循环后质量损失应不大于5%;在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15℃地区,5次循环后的质量损失不大于3%。

4.4.5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用的粗集料应进行碱活性检验。

应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严禁选用含有非晶质活性二氧化硅的岩石(如蛋白石、方石英、硅镁石灰岩、玻璃质或陷晶流纹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等)作粗集料。

4.5水

4.5.1水泥混凝土拌和、冲洗集料及养护用水宜采用饮用水。

使用其它水源时其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和硬化的有害杂质,如油、糖、酸、碱、盐等。

2硫酸盐含量(按SO4-2计)应小于2.7mg/cm3。

3pH值应大于4。

4含盐量应小于5mg/cm3。

5模板制作、安装

5.1.1模板应选用钢材制作。

在道面的弯道部分、异形块部位可选用木模。

5.1.2钢模板应有足够的刚度,不易变形,钢板厚度应大于4mm。

钢模尖做到标准化、系列化、装拆方便,便于运输,其各部分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5.1.3木模板宜采用烘干的松木或杉木,厚度应为2~3cm,不应有扭曲、折裂或其他损伤现象。

木模板的内壁、顶面与底面应刨光,拼接牢固,角隅平整无缺。

5.1.4木模板的企口应制成阴企口。

企口形状、尺寸按设计图纸要求制作。

5.1.5模板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维护,定期检查校正其外形尺寸及企口等。

企口损坏地模板必须及时修理。

5.1.6立模前应对模板进行仔细检查,对出现弯曲、变形、企口损坏等模板,严禁使用。

5.1.7模板应支立准确、稳固,接头紧密平顺,不得有前后错茬和高低不平等。

模板接头和模板与基层接触处,均不得有漏浆现象。

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涂隔离剂。

5.1.8混凝土混合料铺筑前,应对模板地平面位置、高程等进行复测;检查模板支撑稳固情况、模板企口是否对齐。

在混凝土铺筑过程中,应设专人跟班检查,如发现模板变形及有垂直和水平位移等情况,应及时纠正。

5.1.9钢、木模板制作质量标准应符合表5.1.9的规定

表5.1.9钢、木模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要求

检查项目

钢模

木模

高度允许偏差(mm)

±2

±2

长度偏差(mm)

±3

±5

企口位置及各部尺寸偏差(mm)

±2

±2

两垂直边所夹角的偏差(°)

90±0.5

各种预留孔位置及其孔径的偏差(mm)

预留孔位置+5;孔径+2

5.1.10立模精度要求:

平面位置最大允许误差±5mm,高程最大允许误差±2mm,直线性用20m拉线检查,最大误差±5mm。

11水泥混凝土道面加铺层施工

11.0.1加铺前应对原水泥混凝土道面进行检查,当发现有基础沉陷、脱空、唧泥、翻浆以及结构性损坏的混凝土板,应及时与设计单位、监理工程师研究处理方案,经妥善处理后方可进行加铺层施工。

11.0.2采用部分结合式加铺层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先对原道面的表面进行仔细清理,清除表面上的油污、油漆标志、轮迹及板边角剥落碎块。

接缝内失效的填缝料及杂物应清除干净后重新灌缝。

原混凝土板损坏严重的应将其打掉,用新混凝土修补。

当发现基础有沉陷、脱空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灌浆措施。

必要时应按设计要求对原混凝土表面凿毛。

2加铺水泥混凝土板的分块应与原板的分块一致,上下板的接缝应对齐。

3立模应使模板支立牢固,并保持模板的直线性。

模板与原道面板间有空隙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漏浆。

4铺筑新混凝土混合料前应洒水润湿原混凝土板,洒水应适量,表面不应有积水。

夏天施工应对原道面表面洒水降温后方可铺筑混合料。

5加铺层的混凝土混合料的材料及各项作业要求,应符合本规范中对常混凝土的有关规定。

11.0.3采用隔离式加铺层施工时,应符合设计要求。

1隔离层的厚度宜不超过2cm,隔离层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2支立模板应符合本规范11.0.2条有关规定。

3加铺层的混凝土混合料的材料及各项作业要求,应符合本规范中对常规混凝土施工中的有关规定。

表12.2.5常温施工填缝料的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密度(g/cm3)

实测

流平性(L型)

光滑平整

表干时间(h)

≤16

弹性恢复率(%)

≥80

拉伸模量(Mpa)

23℃

≤0.4

-20℃

≤0.6

与混凝土的粘结性

浸水后

不破坏

浸油后

人工老化后

加热质量损失率(%)

≤6

浸油后质量变化率(%)

≤3

注:

1不停航施工时,表干时间不宜超过6h;

2表中各项试验项目的试验方法见附录C。

 

12.3接缝材料施工工艺

12.3.1接缝板的施工工艺

1接缝板应按设计图纸加工成板材,长度应与混凝土板宽相等。

接缝板不宜用两块以上板块拼接,个别需要拼接时,应用胶粘结牢固,搭接处应紧密无空隙。

接缝板的高度应与设计图纸相同。

2采用软质木板作为接缝板时,应先在沥青中进行防腐处理。

沥青的温度应大于100℃,浸泡时间不少于1h,直至浸透为止。

3接缝板应用沥青材料粘结在预先浇好的板面的接缝一侧,粘结应牢固、严密。

接缝板的底面应与混凝土板底面齐平,接缝板底面不能脱空,局部脱空部位用找平层材料填实。

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能浇筑另一侧水泥混凝土。

接缝板在缝中应处于直立、密实、挤压状态。

12.3.2缝料的施工工艺

1灌缝应切缝完成、混凝土养护期结束及道面干燥后尽快进行。

道面开放交通前必须完成所有灌缝工作。

气温低于5℃时不宜进行灌缝工作。

2灌缝前应将缝内的填塞物、砂、石、泥土、浮浆、养护化合物及其他杂物清理干净。

清缝可采用钢丝轮刷、高压水冲洗等方法来完成。

清扫完成后应用压缩空气将缝吹净。

3灌缝时缝槽必须处于清洁、干燥状态。

下雨或缝中有潮气时不得进行灌缝(水溶性材料除外)。

填缝料应采用压力设备进行灌注,以保证填缝料灌注饱满、密实并与缝壁粘结牢固。

4灌缝深度应达到设计图纸要求的尺寸。

缝槽深度较大时,下部可填入衬垫材料或粘结间断材料,以控制填缝料的深度,并与承填缝料不产生凹陷。

衬垫材料应尽量避免与填缝料粘结,可压缩而不将填缝料挤出。

5填缝料的顶面,不得高出道面表面,低于道面表面不超过3mm。

6采用双组份填缝料时,应将各组材料严格按规定比例进行配比,并认真搅拌均匀,拌好的料应尽快灌入缝中。

填缝料不允许掺加挥发性溶剂。

7为保证灌缝质量,在灌缝进行中应由监理工程师不定期地抽测填缝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达不到技术指标的填缝料不得使用。

8灌缝时应按设计要求深度一次成型,不得分次填灌。

9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洒溢在板面上的填缝材料。

10为保证灌缝质量,宜由专业队伍采取包工包料方式进行灌缝。

施工单位应对灌缝质量保修二年,如出现质量问题应无偿进行返工。

 

12.4接缝材料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12.4.1接缝板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2.4.1中的规定。

表12.4.1接缝板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

厚度

平面尺寸(长*宽)

平整度

垂直度

粘结强度

±5%

±2%

<1mm

90±5°

>0.1Mpa

用钢尺量

用钢尺量

用1m直尺量尺底与板面最大空隙

用框架水平测量

接缝板与混凝土剥离强度

外观

无裂缝、麻面、树节及掉边缺角

12.4.2填缝料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2.4.2中的规定

表12.4.2填缝板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检查项目

质量及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

高度(mm)

低于板面0~3mm

用尺量

粘结度

与混凝土缝壁粘结良好,没有完全粘结长度不得超过板长1%

用眼睛观察,用手剥离,尺量

外观

不起泡,不溢油,颜色均匀,填缝料饱满、密实、缝面整齐,手感软硬均匀一致;接缝两侧板面干净,无填缝料粘污

13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低温施工

13.0.1水泥混凝土道面除少量收尾工程等特殊情况外,不宜采用低温施工。

当昼夜平均气温连续5d低到5°C及以下时,混凝土混合料应按低温规定进行施工;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0°C时,不得施工。

13.0.2低温施工时,应事先准备足够的防寒用材料及用具,混凝土搅站应搭设暖棚或其它挡风设备,砂、石材料必要时用保温材料加以覆盖。

13.0.3不得在有冻害或有积雪的基层上铺筑混凝土合料,也不应把冰冻的砂、石料用在混凝土混合料中。

13.0.4混凝土应保证不受冻害,并有一定的硬化条件,适当减少混凝土混合料的水灰比利时(应保持要求的用灰量,减少用水量),混合料中不得掺用缓凝剂。

13.0.5搅拌好的混凝土混合料铺筑到模板中时的温度应不低于10°C。

当气温为2°C或以下,或混合料铺筑低于10°C时,应视情况事先将水加热或将水和砂、石料都加热。

材料加热应遵守下列规定:

1加热温度为:

水应不超过60°C,砂、石不超过60°C,拌制的混凝土混合料应不超过35°C。

2水泥不得加热。

13.0.6根据气温情况可掺入适量的早强剂或加气剂,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及抗冻性。

13.0.7凝土混合料的搅拌时间应较常规施工增加50%。

13.0.8为减少热量损失,凝土混合料的搅拌、运输和铺筑等工序应紧密衔接,尽量缩短其间隔时间。

运料过程中应对混合料予以覆盖。

13.0.9凝土混合料铺筑后应尽快振实、做面。

表面有泌水现象时,应及时清除,完成做面工序时的混凝土温度不得低于5°C。

13.0.10凝土混做面完毕,当用手指轻压表面无痕迹时,立即用塑料布、无纺布、麻袋等保温材料覆盖养护。

覆盖厚度应根据气温和混凝土温度而定,保证混凝土在早期硬化期的最低温度不低于5°C,同时应保证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50%以前,混凝土道面不受冻害。

13.0.11混凝土保温养护期应不少于28d。

养护期间内,如遇天气骤然降温,应视情况及时增加覆盖层的厚度。

13.0.12最早拆模时间,企口模板为96h,平缝为72h。

拆模后应立即将混凝土侧壁严密覆盖,保温养护。

13.0.13低温施工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测温:

1水和砂、石料投入搅拌机前与混合料出料时的温度测定,每台班应少于3次。

2混凝土板养护过程中,最初两应每隔6h测温一次,以后每昼夜不少于两次。

3道面测温孔每一板块不得少于一个,交错布置于道面模板附近和中部。

孔深不得少于10cm,孔口应用棉花或木塞填住,孔内灌煤油,测温时温度计应与外界冷空气隔离,温度计在孔内停留时间不少于3mim。

4各项测温和保温情况的资料、试件代表地段及其强度等均应详细记录,作为工程验收的依据。

 

19水泥混凝土道面表面刻槽

19.0.1设计要求刻槽的跑道,做面工序完成后,只对表面进行拉毛,不应压槽。

跑道和快速出口滑行道道面表面刻槽范围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

19.0.2水泥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即可在道面表面上刻槽。

槽形应完整,不允许出现毛边现象。

19.0.3跑道刻槽,槽的方向必须垂直于跑道的中线;快速滑行道出口处刻槽,槽的方向应与横缝平行。

19.0.4槽的深度、宽度均应为6mm,相邻槽中线间距应为32mm。

槽可以连续通过道面的纵缝,距横缝应不小于75mm,不大于120mm。

19.0.5嵌入式灯具附近300mm范围内不应进行刻槽。

19.0.6刻槽尺寸允许偏差为:

1槽的最小深度5mm,最大深度8mm;最小宽度5mm,最大宽度8mm。

2相邻中线间距最小31mm,最大35mm。

3槽的直线性,20mm长允许偏差10mm。

19.0.7在刻槽过程中应及时将废料清除干净,废料可用水冲走或真空吸走,不允许将废料排入机场雨水或污水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