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612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最新版

义务教育课标版

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学  校:

 

年  级: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小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年级:

__六_____学科:

__美术____任教:

____________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8.31—9.01

第1课 色彩的对比

2

9.02—9.08

第2课 色彩的和谐

3

9.09—9.15

第3课 美丽的纹样

4

9.16—9.22

第4课 趣味文字

5

9.23—9.29

第5课 画龙点睛

6

9.30—10.06

国庆机动

7

10.07—10.13

第6课 快乐刮画

8

10.14—10.20

第7课 无笔画    

9

10.21—10.27

第8课 鸟语花香

10

10.28-11.03

第9课 诗情画意

11

11.04—11.10

第10课 彩墨脸谱

12

11.11—11.17

第11课 陶泥的世界

13

11.18—11.24

第12课 元宵节里挂彩灯

14

11.25—12.01

第13课 太空新居

15

12.02—12.08

第14课 会跳的玩具

16

12.09—12.15

第15课 神奇的装饰柱

17

12.16—12.22

第16课 电脑美术──“反色”效果

18

12.23—12.29

第17课 电脑动画

19

12.30—01.05

第18课 美术学习记录袋

20

01.06—01.12

第19课 爱护家园

21

01.13—01.19

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

22

01.20—01.26

期末测评

学科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学期学习主体为小学六年级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

对于色彩知识也有一定的认识,《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一课的设计,加固学生对色彩搭配知识,有利于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导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与身边的事物紧密的相联系,让学习者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美需要我们去观察和表现。

二、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

对比传统的工艺美术,现代设计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并且紧密的结合他们的生活实践,以学生喜欢和易于理解的这种方式进行表达。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是艺术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

因为体验意味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能够自主的对美术作品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学生们一起讨论、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一句话,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理解,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有被动接受的学习逐步转向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学生对美术欣赏学习方法的掌握

始终让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能够让他们以后自己能去看画展,看艺术表演等,是对方法的把握。

鉴赏基础以解决学生认知、理解、方法为宗旨。

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对美术欣赏课方法做了一定的尝试,使学生积极地从多角度、思考、判断美术作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使之形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观念。

从而愉悦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程目标】

高年级美术侧重于美术欣赏,通过大量的欣赏内容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美术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在绘画方面注重技法能力的训练提高,其中,在掌握基本表现技法的同时感受美术学科的魅力。

设计制作是通过利用身边废旧物品进行加工创作再利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创作及表现力,以及美化生活环境的能力。

【重难点】

(一)重点:

1、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艺术概括力。

2、继续传授中国画笔墨技能,学生进行彩墨画练习;欣赏中国现代中国画大师作品,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习浅显的手工技法。

(二)难点:

1、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实物中提炼比例透视的运用能力。

2、提高学生彩墨画的技法与概括能力,能够独立的完成自己所要想要画的内容。

3、在手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能力。

【课程实施建议】

1、认真学习大纲、认真备课,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

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视觉形象,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坚持进阅览室学习,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抓基础,制作好范画,手工范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象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即使进行直观教学。

4、加强个别辅导,抓好课堂巡回辅导的环节,认真的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具体问题。

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几位学生,找出学习不好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帮助解决。

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5、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6、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课程评价】

1、定性的评价:

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动力、习惯、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双向活动、在小组交流中能否与他人开展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是否反思自己的学习。

评价的方式:

学生自评:

自我总结为主,结合自己在学习小组中的表现划定分数。

学生互评: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学生在活动、实验等方面的表现,赋予评价。

小组展示课由组间相互评价。

2、定量的评价:

平时表现、美术作品呈现、小组合作成绩

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

根据作业、考试等情况

课题:

基本形体切挖

第1,2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内容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形体切挖的方法。

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切挖造型。

教具准备

课件、制作材料,花泥、萝卜、陶泥、切挖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⒈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几何形体。

师问: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答。

师问:

把它们称为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⒉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

(课件)生答。

师总结:

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或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⒊欣赏课本范图以及草图,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形体切挖?

形体切挖就是将基本形体的某一部分切除或挖空,切除的部分可以是规则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使这个基本形体成为一个新的造型。

如凯旋门是在六面体上切除一个规则的拱形门,而矮凳是在圆柱体基础上切挖掉一个不规则形体。

(通过复习几何形导入,区别形与形体的不同,加深学生们对形体这个概念的认识,并帮助学生把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物体归纳为几何形体,了解形体切挖特点,切挖掉的部分可以是几何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

二、发展阶段

⒈尝试做

师:

每位同学准备好一块立方体的泥材,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尝试制作《凯旋门》,比比哪个小组最快。

(生练习)

请制作最快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制作方法。

师总结:

切,用刀(强调握刀方式);挖,可用汤匙;还有很多东西也可利用,例如:

纸卷筒,可以在花泥上镂空等。

(本次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花泥这种媒材,运用比赛制作《凯旋门》的形式,激励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花泥的材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探究、交流了花泥切挖的制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意识。

⒉欣赏讨论

欣赏以形体切挖方式制作的各种图片。

(通过图片欣赏,帮助学生了解六面体、圆柱体等形体在生活中、在工业设计中、在雕塑、建筑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类学习、分类查找资料的能力。

⒊教师示范

师示范怎样将六面体花泥加工成圆柱体,示范完整作品的切挖。

完成后把作品进行写生。

(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形体切挖方法的运用的认识。

学生们对美术的学习是感知运用为主,理性思考较少,让学生的感知先行,用最高的学习热情先把形体切挖完成,然后再根据成品来把图画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生能力。

三、练习阶段

作业内容:

根据构思对基础形体进行切挖练习,做完后根据作品画出结构图。

学生制作,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评选出最棒的作品,请作者说说自己的构思以及制作方法。

五、拓展阶段

欣赏以形体切挖方法及不同材料制造的建筑、日用品等图片,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把形体切挖的材料范围扩大到了瓜果上,希望学生能运用或尝试运用形体切挖的方法来美化身边的环境。

课题:

点的集合

第3,4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内容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点的不同存在形式,学习表现点的集合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点的集合表现特殊画面效果。

教具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

彩笔、水粉颜料、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课题

欣赏多幅生活中的点的集合画面,导入课题。

⒈日照举办帆船比赛的画面,在辽阔的海面上,每一艘帆船就是一个小点,许多驶出港口的帆船构成了无数点的集合,也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图画。

⒉草原上的羊群、马群构成的画面。

⒊马路上的汽车构成的点的集合的画面。

随着图片的播放描绘场景,在描述中让学生明白点是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物体,许多物体集合起来就可以形成画面。

揭示并板书课题《点的集合》。

二、寻找,渗透概念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片,仔细观察,在自然界中寻找各种各样的点,明白点无处不在。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得出:

豹皮上的斑点、花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是点。

从高处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是点。

抬头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

甚至于在中国地图上我们所在的城市也是点。

再给出一组图片请学生再辨析那些是点。

经过刚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再加上现在这些图片的出示,学生可以得出:

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三、欣赏,感受魅力

通过多种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

马赛克壁画用小块不同色彩马赛克镶嵌而成。

电脑绘画,将点整齐排列,用黑白画的形式表现图案。

白点集合表现物体,黑点集合表现背景。

中国画中的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型型式式的物象。

民间工艺把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

欣赏修拉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

将各种原色直接点在画面上,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

凡高的《星月夜》将点进行方向形组成,形成线化感觉,增加流动效果。

四、提示,学生创作

作业要求:

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用多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可以让学生自己观看书上的绘画步骤,这里的步骤简单易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创作,题材不限。

五、评价,展示作品

在学生绘画创作中,巡视指导,对于闪观点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法展示讲评作品。

教学

反思

 

课题:

远去的路

第5,6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⒈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⒉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⒊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⒈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⒉能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它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具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绘画彩笔、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以前的写生作品,回顾以前学过的写生知识,提示在写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视觉现象来描绘物体。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在练习纸上画一条由近到远的道路。

分析学生的练习作业中的透视运用,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⒈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

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⒉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

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

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

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⒊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

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学生创作

作业内容:

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

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讲评

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

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

教师评价。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透视的几种表现。

布置下节课学习材料。

 

教学

反思

 

课题:

线与造型

第7,8课时(总8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回顾知识,总结线条的不同类型。

能从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分析线的构成形式。

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的线给人的不同感觉,通过小练笔了解线的组合方式,并能用线条表现人物头像。

通过创作,锻炼学生认知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概括不同形式的线。

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的表现力。

能够运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头像,尤其是表现人物头发。

教学难点:

对线条的组合进行组织,运用有规律的线条进行精细刻画人物发丝。

教具准备

课件,作品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宋代画家武宗元的作品《朝元仙仗图》。

通过这幅作品的欣赏,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生答:

作品中的线。

教师总结,线条在本幅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表现作用,通过欣赏大家会看到,作者运用长垂流畅的线条,描写稠密而重叠的衣褶,人物安排参差有致、繁而不乱。

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长达几米。

与点和面相比较,线是最活跃、最富于变化、最有个性的表现元素。

出示中国画线描图片。

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主要是用什么来表现画面的?

教师小结:

看来线是表现造型的主要手段。

导入板书课题。

二、讲解演示阶段

⒈生活中的线

出示生活中跟线有关的图片,蜿蜒的长城,斑马身上的线,重叠的树干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线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引导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和线有关的场景?

师总结线的不同种类:

直线、曲线、粗线、细线、长线、短线、波浪线和折线等。

⒉艺术作品中的线

观察艺术作品中的线,说说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这些线的?

教师小结线的组合:

有规律的排列:

整齐、有秩序,富有节奏的美感。

自由性的组合:

自由、优美、富有创造性。

在创作时,根据物象的特征,启发引导学生可抽象地表现画面。

⒊小练笔

根据线的不同组合形式,同学们在练习纸上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练习表现线条的组合。

展示并简评学生的小练笔存在的优缺点。

⒋教师示范

多媒体出示不同发型的图片,用头发作比喻,分析直发、鬈发分别给人什么感觉?

教师找学生做模特,简单演示怎样画人物,如何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发型,并板书步骤。

⒌欣赏表现人物头发的学生作品,拓展学生创作思维。

三、学生创作阶段

作业要求:

用线条表现人物头像,着重表现人物的头发。

教师指导,对无从下手的学生可以单独指导示范。

四、展示与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说说谁画得好,头发画得怎么样,还应该怎么改进。

五、课堂小结

通过大家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线已经十分了解,并且能用线来表现头发的造型,我们可以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作品创作中,让我们的画面更加丰富。

 

教学

反思

 

课题:

风景写生

第9,10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了解风景写生的题材,学会如何制作取景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能够运用取景框对风景进行取舍,学会如何运用线描进行风景写生,抓住重点,分清层次,能够独立地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通过写生的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捕捉物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制作取景框,学习线描写生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取景框,选取一处风景进行线描写生。

教具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风景图片若干、自制取景框若干。

学生:

教材、铅笔、绘图纸、黑色卡纸、剪刀、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出示家乡日照的宣传视频,通过听音乐观看视频,体会欣赏家乡的美景。

出示老师创作的家乡风景写生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

生答,教师总结:

老师是用线画出来的,这些简单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将家乡的美景留在了记忆中,这节课我们也用线描的方法画一画美丽的景色吧!

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⒈带着问题欣赏作品

课件出示画家的写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是如何运用和组织线条的?

学生欣赏,根据问题回答。

教师总结:

在绘画时要灵活地运用线条,注意线条的轻重、疏密的排列,同时要注意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面对远处的静物要用较虚的线条,近处的景物线条则要实一些。

⒉制作取景框

课件出示一张庞大复杂的建筑群图片,提出问题:

当遇到这样多而复杂的景物是,我们应如何绘画呢?

引出取景框的作用。

在五年级下册的静物写生一课时我们已经练习了取景框的制作,下面每位同学再来快速的制作一个取景框,也可以拇指和食指交叉成一个四边形,做一个临时取景框。

⒊取景框的使用

课件出示如何利用取景框选取景物的方法。

三、课堂写生

教师带领学生拿好需要的材料到操场上,面对我们的教学楼和体育馆利用取景框取景,选取自己喜欢的风景进行绘画,在绘画构图时应注意取舍,主体要突出。

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写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要求和改正建议。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有顺序的回教室。

展评作品:

自评,谈谈自己是如何选取景物的如何构图的。

互评,谈谈同学作品中的优点。

师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或者提出修改意见。

五、小结

鼓励学生课下也可利用线描的形式画画身边的景物。

布置下节课的材料。

 

教学

反思

 

课题:

让剪影动起来

第11,12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⒈了解皮影的相关知识,体会皮影艺术的特点。

⒉学习怎样去制作剪影,最后怎样让剪影动起来,体验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⒊通过对剪影知识的了解和制作剪影,增强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剪影人物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皮影活动的原理,并能学习让剪影人物动起来。

教具准备

教师:

课件、剪刀、胶水、记号笔、针线、木条等。

学生:

卡纸、剪刀、针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⒈同学们,你会剪纸吗?

平时都剪些什么?

(课件出示传统剪纸作品)

⒉老师也喜欢剪纸,看老师剪的是什么?

(教师示范)观察一下,画面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⒊对比老师的剪纸作品和同学们的有什么区别?

(看不到人物的五官等细节,只能看到一个影子)

教师小结:

对,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影子,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剪影。

剪影是一门艺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皮影戏就可以成为会动的剪影,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一下如何让剪影动起来。

(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⒈看皮影

①介绍皮影戏知识。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小知识”。

皮影戏是是操纵以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演奏,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展示皮影图片。

②欣赏皮影戏表演视频。

③研究皮影人物的制作方法。

出示真的皮影人物,分小组欣赏和研究皮影人物的质地,造型,再观察一下它们各关节的连接处是怎样连接的?

同学们动动手让皮影人物动一动。

⒉做剪影

①教师讲授制作剪影的过程。

在制作之前,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表演故事,分工制作。

讲授制作剪影的过程和方法。

②学生制作

画草图→将草图形象拓在黑色卡纸上→将人物形态的各部位按关节分开剪→连接→在相应的部位装上木棍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根据构思表演自己制作的剪影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将制作好的剪影轮流展示并表演。

师生互动,说一说制作剪影和表演剪影的感受,交流一下。

四、教师总结

从传承民间艺术的角度教育学生热爱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

面对正在迅速失传、断代的民间艺术,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恢复它繁荣时的原貌,而是要如何拯救、保护和传承。

 

教学

反思

 

课题:

漂浮的画

第13,14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理效果的画面。

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