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606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

《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docx

魏俊杰财务管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

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

摘要

作为与终端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零售超市中小型连锁超市,一方面担任着协助供应商降低成本的角色,另一方面具有满足消费者低价需求的与生俱来的使命。

因此,成本领先战略往往是新兴零售业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有力武器,这一战略的实施涵盖了商品的购、存、销流转过程所有环节上的成本和费用的控制。

只有降低商品的进价成本和物流成本,降低商品的经营管理费用,才能实现商品流转全过程的控制,达到降低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本文从连锁超市行业的相关理论概述入手,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中小型连锁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关键词:

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

目录

前言1

1连锁超市行业的相关理论1

1.1连锁经营的概念及内涵1

1.1.1连锁经营的概念1

1.1.2连锁经营的内涵2

1.2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界定3

1.2.1连锁超市的主要特征3

2.1.3对连锁超市的经济学分析4

2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6

2.1采购订货成本管理存在问题7

2.2存货持有成本管理存在问题7

2.3配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8

3中小型连锁超市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8

3.1牢固树立物流总成本的观念9

3.2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9

3.2.1合理化运输系统9

3.2.2优化运输路线9

3.2.3降低库存成本的途径10

3.3降低物流管理成本的途径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前言

连锁超市被称为是“现代流通革命”的两大标志之一,连锁超市不仅在商流上开创了新的流通渠道,而且在物流上确立了新的运作方式,对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进行优化,开拓“第三利润源”,将是连锁超市行业突破发展瓶颈、谋求新发展的良好选择。

近年来,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也发展很快,但由于时间短、起点低,目前仍很落后,各种设施还不完善,物流成本管理更是落后,物流配送的落后也成为制约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国连锁超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在连锁经营中,欧美发达国家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通常占销售额的4%到6070。

而在我国由于物流活动分散,采购批量小,库存积压与断货现象并存,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0%甚至更高。

我国物流产业受到国际竞争压力。

物流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流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

自从我国从国外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受到我国政府和各经济部门的广泛关注,已形成一股持续升温的热潮,己初具规模,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但是,我国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初期,产业集中度低,物流服务需求的离散度高。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及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涌入我国市场的背景下,物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国物流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物流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多局限于流通费用的计算上。

企业如何实现物流社会化、现代化、合理化的目标,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而物流成本优化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成本的优化设计能推动企业物流的合理化进程。

在物流成本的优化设计中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综合进行系统优化,为顾客、本企业内各部门提供最佳服务,最终追求总成本的最小化。

1连锁超市行业的相关理论

1.1连锁经营的概念及内涵

1.1.1连锁经营的概念

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连锁经营的定义是:

连锁经营是通过对若干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

主要有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类型。

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等是连锁经营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要求[[49]

美国的零售管理教科书一般把连锁超市定义为:

使用集中化的采购和决策方式,由单一所有者共同拥有的多个零售分店。

根据国际连锁协会的规定,连锁店至少应有11家店铺。

1.1.2连锁经营的内涵

连锁经营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实现了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这是其经济效益产生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先进的营销技术可以在众多的店铺大规模推广而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投资的成本和风险又可以在众多的店铺得到均衡,而降低单位商品的成本。

因此,连锁经营有着其它经营形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虽然连锁店可以看成是商业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企业集团有显著的差别。

首先,从法律意义上看,连锁店的下属分店不一定是独立法人(直营连锁的分店不是独立法人,加盟连锁、自愿连锁的分店可能是独立法人)。

而商业企业集团所属的每个成员都是独立法人;其次,从经营方式上看,连锁店实行标准化的、无差别的统一经营。

而商业企业集团往往实行差别化、多样化的经营;第三,从管理方式上看,连锁总部与分店在专业职能上有所分工,总部负责采购、营销、人事、融资等活动,分店致力于销售,分店不能脱离总店而存在。

而商业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自身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

连锁经营是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或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以提高零售业的企业化水平,获得竞争优势的经营方式。

通过明确的企业内部分工或零售企业之间的分工,形成一个具有密切联系的经营体系。

这个体系的成员为顾客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在商品的采购、配送、促销方面采取集中化的做法。

连锁店的成立改变了传统商店在经营、管理、企业上“小而全”的低水平、低效率运营的局面,实现了多个网点的协同作战,形成了经营管理上的高水平分工和高效运普

连锁经营是社会化生产和社会化消费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生产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大批量生产体制己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并且口益发达。

一方面,工业化、大批量的生产体制使生产商能够提供顾客所需的任何产品,但受规模生产的影响,产品具有大批量、同质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可支配收入增多条件下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向个性化、分散化方向发展。

消费层面不断扩大。

这种生产与消费发展的矛盾加剧了工业化对流通领域的依赖,推动流通企业进行企业创新和经营创新。

连锁经营的出现与发展,化解了规模化生产与分散性消费的矛盾。

1.2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界定

所谓中小型连锁超市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连锁超市:

基础薄弱,门店数目较少且位于二三线城市;整体经营水平低,配送能力较差;高新科技与现代化技术应用较少。

1.2.1连锁超市的主要特征

连锁超市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在四个原则上,即经营上的分工原则、管理上的3S原则、物流上的集中配送原则和信息上的网络化原则。

(1)经营上的分工原则

总店除了日常经营外,还专门负责经营管理,包括制定经营计划、采购、财务、产品开发、培训、促销、融资、信息和企业形象设计等;而分店专门负责与产品销售有关的业务。

(2)管理上的3S原则

连锁系统作业要求化繁为简,其管理上的3S原则为:

现场作业的简单化

(Simplification)、专业化(Specializ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03S原则是连锁超市的核心,没有3S就不能实现连锁经营。

3S之间又互相配合、互为条件。

(3)物流上的集中配送原则

专业分工表现在物流上,就是集中配送,只有集中配送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取得规模效益。

集中配送主要表现在建立三个系统(或3C系统):

TC(TransferCenter),即商品转运中心,又叫粗分货系统。

对各分店要求大量进货的商品,供应商根据总店的订货单,按各分店需求量分别打捆包装,运送到商品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进行验收,然后再分货到各分店。

DC(DistributionCenter),即商品发货中心,或细分货系统。

对于各分店一次所需数量较少的商品,由供应商按总店订单总量供货运到发货中心。

发货中心接货后按各店接货量开捆分货,分送到各店。

所余部分商品则暂存到发货中心。

发货中心与转运中心不同在于,一是分货有粗细之分,二是发货中心有暂时储存商品之功能。

在实际中,两者往往设置在一起。

PC(ProcessCenter),即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或生鲜食品加工处理系统。

各店所定生鲜食品,由总部大批集中采购至加工配送中心后,进行检验、加工、解冻、分割、包装后,运送至各成员店。

其职能与发货中心类似,区别在于处理的是生鲜食品,且要加工处理。

(4)信息上的网络化原则

信息是连锁经营的神经,在初期信息化手段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连锁经营的效益、布局和发展都要受到限制。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现代化电子计算机技术把连锁经营带入了现代化时代。

连锁系统的信息要求全面网络化,要建立起商品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店铺开发系统、连锁集团的数据库系统等。

2.1.3对连锁超市的经济学分析

为了进一步理解连锁超市的经济内涵,我们可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对连锁超市进行分析,从而对连锁超市的内在合理性和优势有一个战略性的把握。

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看,能够用来解释连锁经营的理论主要有规模经济理论、专业分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2.1.3.1规模经济理论与连锁超市

规模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经营活动存在“不可分割性”,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生产或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就是规模经济。

否则,就是规模不经济。

连锁超市的连锁经营是规模经济原理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

这种经营方式的规模经济特征体现在随着企业的连锁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平均经营成本不断降低,以此确定企业的规模经营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规模经营导致超市平均成本降低,使连锁超市拥有规模效益连锁超市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

大批量进货使企业可以从供应商那里获得较大的折扣,降低了进货成本;仓储、配送中心的统一送货,节省了零售店的库存面积,减少了占压资金,从而降低了销售成本;连锁超市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劳动效率高,相应节省了人力成本;由于店铺众多,所以中小型连锁超市的广告宣传、促销手段效果明显,也节省了这方面的费用。

(2)通过连锁超市分布点形成规划系统、布局完整的市场网络,追求规模效应连锁超市一般拥有众多的分店,一般来讲,分店的多少能决定超市的实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单体商店很容易受到其他竞争企业的冲击和影响,即使是大型百货商场也不例外。

实行连锁经营,使超市既具有经营战略、网点布局的优势,又形成了目标一致,联合对外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小超市逐步采取特许的方式加入连锁经营的原因。

(3)连锁超市的规模经营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全世界,各国零售企业名列前茅的均为大型中小型连锁超市,如美国的沃尔玛、英国的马狮、德国的腾格尔曼、荷兰的阿侯德、口本的大荣、法国的家乐福等。

这些企业社会知名度高,容易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形成品牌、名店的优势。

另外,各国政府对发展连锁都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有助于企业快速形成规模,通过资源共享,获得经济效益。

2.1.3.2专业分工理论与连锁超市

分工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其主要论点是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连锁超市一方面将流通领域相互独立的职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在连锁超市内实行更为细致的分工和专业化。

中小型连锁超市的专业分工体现为多个层次:

(1)依据连锁超市的营运程序和作业特点所形成的大项分工,即连锁超市的采购、库存、配送、经营、促销等环节,这种专业分工使流通超市适应了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能够大规模、高效率的企业商品购销。

(2)根据连锁超市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实行超市内部的专业分工,通过总店与分店的职能划分,实现了决策与作业、决策与管理的分工。

(3)连锁超市的岗位分工,这是专业分工的深化,主要是确定岗位技能,量化劳动成果,使整个超市内的人力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状态。

连锁超市的专业分工主要是通过标准化管理实现的。

通过严格的管理,将各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降到最低点。

把在经验基础上的作业随意性消除,代之以严格的管理保证标准化的实施,这不仅会大大提高超市的营业效率,保证专业分工优势的发挥,而且还可以有效的保持超市的经营特色,以标准化的作业为顾客提供品质稳定的产品与服务,以此确立连锁超市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1.3.3交易费用理论与连锁超市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研究发现:

市场交易并不像古典经济学研究中所假设的那样交易费用为零或忽略不计,而是要耗费大量成本的。

威廉姆森对此有详细解释,他把交易费用分成两部分:

一是实现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推出契约花费的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即提供交易条件)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

科斯理论的经典意义在于包含内部企业化在内的企业,比起互不协调的、相互竞争的独立经济主体之间的市场交易,具有更明显的效益。

从交易费用角度分析,连锁超市的最大优势首先表现为通过将市场的交易活动变为超市内的行为,节省了交易成本。

在传统的经营方式中,零售企业要向批发企业进货,再行销售,即便有条件直接向生产厂家进货,由于数量有限,也无法享受更大优惠,而实行连锁则是由众多分销商联合起来,统一由总店享受供应商批量进货,将市场中的批发交易行为转变为超市内的产品分配职能,将采购、批发、配送、零售等相互独立的商业职能有机地组合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系中,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和批零一体化,符合现代化、大企业运作机理,既节省了交易费用,又节约了流通费用,使连锁超市拥有低成本运行的绝对优势。

其次,连锁超市的扩张模式符合交易费用理论中关于节约成本的分析。

连锁超市的扩张特点是先创办样板店,然后按样板店的模式增加分店的数量,以此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连锁的实质就是保证不断扩张的分店具有样板店的特色。

因此,随着连锁分店的增加和商品交易额的扩大,虽然交易费用总量增加了,但单位交易成本确实下降了,即交易费用递减。

再次,连锁经营是适应市场经济运行内在规律发展要求而形成的经营方式。

2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系统存在配送成本高,统一配送比例低;非正式的采购组织导致采购工作绩效无法保证,采购理念落后;库存控制能力差,缺货现象严重;缺乏专业人才,运作不规范;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

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管理层通常不能从系统的概念出发去考虑物流总成本的最优,过分强调销售和利润,对物流成本的杠杆作用不够重视。

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中小型连锁超市的进一步发展。

2.1采购订货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国内中小型连锁超市采购成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供应商选择问题供应商选择是采购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选择了正确、优良的供应商,才能保证连锁超市采购目标的实现。

国内市场的供应商良莠不齐,不少连锁超市在采购谈判中因缺乏考虑或片面追求最低成本而忽视了供应商的质量,最终导致采购的产品不符合要求或造成不良影响。

(2)合同签订和履行问题合同在我国的采购过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约定了购买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并具有法律效力。

但不少连锁超市在合同签订时由于欠妥善考虑,导致今后合同履行困难;或者由于对方的过失但不注重索赔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而导致损失难以追偿。

(3)采购战略制定问题连锁超市在制定本企业的采购战略时,由于缺乏长期考虑或出现决策错误导致企业制定了错误或不合适的采购战略。

(4)政府政策干预和影响问题政府对物价的干预和其它宏观政策调控都会影响到连锁超市的采购。

如果连锁超市在制定采购计划或采购方针时忽略了政府政策的影响,那结果往往是差强人意的。

2.2存货持有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连锁超市库存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当中,最突出的有如下几个:

(1)库存管理模式落后供应链上的库存管理合作往往服从强势企业的短期利益,国内大多数连锁超市仍然采用用户自己管理库存的形式,供应商只是通过派外人员获得粗略的月需求预测、临时加急订货和月消耗与库存盘点的信息,双方没有就联合补货策略进行研究,也没有必要的信息共享,结果导致库存成本的增加。

(2)供应链成员间相互挤压十分突出包括下游节点挤压上游节点、强势节点挤压弱势节点和同类节点的相互挤压等。

这种挤压表现为价格、成本和风险挤压,最终形成利润和生存空间的挤压。

这种挤压不仅对作为弱势方的连锁超市是打击,也对供应商造成负面的影响,通常造成供应链整体成本的增加,影响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3)连锁超市与供应商之间存在信任危机主要包括连锁超市与供应商意愿的不对称、信任的易毁性和恶性循环以及超市方与供应商没有规范的信任机制等。

在库存控制运作中,没有规范的机制来约束连锁超市和供应商应该按照怎样的标准为供应链提供自己应该提供的信息,并协助供应商与连锁超市间完成高效畅通的物流衔接。

2.3配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配送成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统一配送效率低,配送的经济性差,配送成本高配送中心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尤其强调功能的协调和一体化。

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如进货功能、整理分拣功能、加工功能、储存保管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等,在相应的专业部门没有充分发展之前,必然全部由配送中心自身来承担。

否则,难以体现物流配送的优势。

而目前,国内中小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由于各方面原因,只充当着仓库与运输中转站的角色,缺乏对商品的深加工能力,限制了配送商品的品种。

甚至有些连锁超市管理人员将配送中心功能理解为“收货”和“送货”。

同时,因为信息技术的缺乏也导致物流配送中心并没有起到对流通的导向作用,很难满足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配送中心各项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2)配送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偏低,管理落后,配送效率低下连锁超市攻城拔寨的秘岌就是统一标准,包括采购标准、管理标准、供应商质量控制标准等等,这些标准是统一的,就像麦当劳的一个鸡腿堡的价格在全国都是10元一样。

规范化和统一性是连锁超市的核心。

设计规范、统一、有序的业务流程式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灵敏、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实行连锁经营和配送的关键。

当前国内中小型连锁超市规范化水平偏低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配送中心的集、配、送等功能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作业程序。

虽然配送中心有的业务流程上己实现了作业程序的规范化,但也只停留在对商品的单纯处理上。

3中小型连锁超市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组成,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小型连锁超市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结合对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的理论分析及国美物流的实际,本文提出中小型连锁超市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如下。

3.1牢固树立物流总成本的观念

降低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首先要认清物流总成本理论的重要性。

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对于中小型连锁超市来讲,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众多,更应该强调综合物流,若不能从总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很容易在优化和降低物流成本的过程中顾此失彼,忽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导致只做到了局部物流成本的优化,物流总成本没有下降,甚至还有可能增加。

3.2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

运输成本是物流成本中一项比重很大的开支,寻求降低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对于降低物流总成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2.1合理化运输系统

目前中小型连锁超市多是小批量、多批次的运输,理想的运输系统应将长距离、多品种、小批量的商品运输整合起来,实施统一的调度分配。

因为通常情况下,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与运输距离成正比,而与运输商品的数量成反比,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利用第三方物流资源,采用大批量、长距离运输和小批量、近距离运输相结合的联合运输模式。

同时,企业可以在满足用户送达时间要求的前提下,运用运输管理系统(TMS)对不同客户的不同品种和不同数量的货物实施整合,集中起来统一运输,避免重复运输。

使用第三方运输方式,通过一贯制运输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即利用各种运输工具的有机衔接来实现从物品提供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商品运送,标准化运输工具,对运输过程实行统一化,以此达到减少商品周转、装载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同时缩短商品在途时间的目的。

运输距离越长,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越高。

单车运载的商品数量越大,运输成本越低。

所以理想的运输服务系统应该是在运输距离固定的情况下,追求运输商品数量的最大化,在运输商品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追求运输距离的最小化[59]0

3.2.2优化运输路线

重复运输、迂回运输及空载运输等不合理的运输现象造成了运输资源的浪费,为减少这些不必要的运力损失,可运用网络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等数学模型,采用线性规划法、图表分析作业法、表上作业法、节约里程法等对货物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最大限度的实现在最短行驶里程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提高运输效率。

(3)提高车辆装载率

提高车辆装载效率,既可以做到对车辆载重吨位最大程度地利用,_又可以充分使用车辆装载容积。

可运用科学的方法,在保证物品原有质量的情况下,对车载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货物的码放方式进行合理决策,如组织轻重货物的配装变相增加运输平均产品密度,对笨重、不易装卸的货物实行解体运输,采取多层装载、骑缝装载等高效的堆码方法。

3.2.3降低库存成本的途径

(1)提高仓库利用率。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仓库的闲置率达到了4}%。

仓库的布局、货架的类型及摆放方式等都是决定仓库利用率的因素,因此,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仓库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化的装卸、搬运设备,合理布局,摆放货物,提高仓库利用率。

对闲置仓库进行整合与改造,使之充分利用。

(2)合理化库存水平。

库存的作用是保证供应商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若库存太少,则无法保证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造成企业信誉上的损失,但库存太多会占用企业资金,增加企业运行成本。

因此如何找到合理库存的平衡点是一项重要且需认真权衡的工作。

对库存物品分级管理,即按物品的价值品种、性质、流通速度将其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有重点的管理,合理控制库存水平。

(3)合理化库存结构。

指要确定不同品种、规格的商品的储存量的比例关系。

用户对商品的消费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库存除了要满足供应总量的要求,还要满足用户对商品在品种、规格上的需求。

所以,在合理化库存水平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市场对不同商品的品种、规格上的需求,确定合理的库存结构。

(4)实行ABC管理。

实施ABC分类管理可以对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利用,对仓库的物品实行分类分级管理,重点货物重点管理。

3.3降低物流管理成本的途径

在美国,物流管理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为3.8%,而在我国却高达14%,说明我国在物流管理水平上还存在许多不足。

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企业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目的,目前已成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物流企业也应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物流成本及服务质量,提出实现在满足顾客服务水平条件下物流总成本最低的对策。

结论

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的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能够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物流成本的关心日渐浓厚,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

在许多企业中,物流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很大,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水平以及竞争力的高低。

物流既是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加强对物流成本控制对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平浩,刘莉琼.我国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人才研究[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