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5730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docx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学生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

(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点解读及应对方法

(一)考点解读:

《考纲》明确指出: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所谓“理解”,是说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

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二)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呢?

首先,要明白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

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其次,要认识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

    1、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

     2、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

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

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再次,要明白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说文言文以直译为主,字字句句讲究落实;当直译无法达意时,可用意译。

历年来高考设题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

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直译佶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的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代汉语“简明、连惯、得体”的基本要求,进行意译。

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不能随心所欲地翻译,意译也要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三、检查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句子及译文,找出翻译的错误之处。

(修改常见的翻译失误)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

晋国侯爵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等。

正确翻译:

2.把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

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能把今义当古义。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误译: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翻译: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正确翻译: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

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正确翻译: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正确翻译: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要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误译:

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正确翻译: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误译:

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正确翻译: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正确翻译:

9.应当译出的词语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如: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误译:

孔子说:

“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正确翻译: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较多,这类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误译: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正确翻译:

四、技巧学习: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一)留

  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①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

(《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

  [译文]

  

(二)调

  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①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译文]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译文]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

  [译文]

  (三)换

  1.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②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雁荡山》)

  [译文]

  2.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译文]

  ②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中山狼传》)

  [译文]

  3.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义不同的词语。

  ①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黄生借书说》)

  [译文]

 

  4.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②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

  [译文]

  5.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谋攻》)

  [译文]

  (四)补

  1.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①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②道不通,天又大风。

(《赤壁之战》)

  [译文]

  2.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②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

(《中山狼传》)

  [译文]

  3.补出量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译文]

  4.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译文]

  (五)删

  1.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译文]

  2.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译文]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

  [译文]

(六)贯。

即意译法(修辞还原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采用直译法难以表达原文的意蕴,只能采用作为辅助的意译方式。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互文、夸张、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

如:

1、比喻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译文:

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2、互文:

所谓“互文”,是“互文见义”的简略说法。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解释时要参互起来讲。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文: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

译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并巩固第一课时的文言文翻译题的技巧。

2、通过对近两年的高考翻译题的研究总结出命题规律和评分细则拟定的依据。

3、能够对选定的四篇教材课文进行翻译考点的命题、解题、评分。

4、能够把这节课总结出来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切实掌握,并在课外文言文的解答中有效地灵活地运用。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对近两年的高考翻译题的研究总结出命题规律和评分细则拟定的依据。

2、能够对选定的四篇教材课文进行翻译考点的命题、解题、评分。

3、能够把这节课总结出来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切实掌握,并在课外文言文的解答中有效地灵活地运用。

一、文言文翻译要有陷阱意识,要明确3类赋分点

几乎所有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会设置各种陷阱,高明的考生总会善于找到这些陷阱,并予以突破。

类似医生治病:

不仅要知道病人的病患之处,而且要将其病患之处消除。

这些陷阱,往往就是评分标准里的“赋分点”。

文言文翻译作为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个小题,赋10分。

赋分点在参考答案中有具体规定,一般为三类:

重要词语(包括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易误解的词等实词和关键虚词)、特殊句式以及句意通顺。

不细心或基本功不扎实的考生,往往容易在这些“赋分点”上失分。

二、大家学做文言文翻译的陷阱分析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

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

“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分析:

第一句中,隐藏了哪几个陷阱?

•1、非······乎?

反问句

•2、盍往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翻译:

①现在安庆太字谭敬先,不是允公的朋友吗?

为什么不去投奔他?

第二句中,隐藏了哪几个陷阱?

•1、若重点字词(18个虚词之一)

•2、所闻所字结构

•3、第重点字词(一词多义)

•4、但重点字词(一词多义)

翻译:

②伯章就像没听见这些话一样,推托说“我也知道目前的情况,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罢了。

(二)请仿照刚才的样式,对下列翻译题作陷阱分析

1、(2008年广东卷)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第一句:

•1、

•2、

•3、

•4、

翻译:

•第二句

•1、

•2、

•3、

•4、

翻译:

 

2、(2014年新课标卷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第一句:

•1、

•2、

翻译: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第一句:

•1、

•2、

•3、

翻译:

•结论

1、必须要有“找陷阱”意识;

2、陷阱找准后,句子大意通顺也特别要注意;

3、多做人物传记类的阅读练习,这是提高语感的好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

 牛刀小试: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

“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

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

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三国志》)

  [注]①太祖:

曹操。

②从妹:

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三、体验学习:

人人充当三个角色(命题者、解题者、评分者)

(一)学做命题者

请仔细研读近两年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翻译题,从中总结出命题规律,学会拟定评分细则。

附:

1、(2015年新课标卷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5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5分)

【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译出大意给2分,“帝”、“苟”、“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译出大意给2分,“吾索”、“面责”、“庶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2016年新课标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

(1)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

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

(2)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思考:

命题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做翻译题?

命题时依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

从中你得出什么解题规律?

(二)学而致用:

人人身兼三角色,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活动要求:

每组一文,每人一句,担当命题者、解题者、评题者

第一组:

《离骚》,第二组:

《劝学》,第三组:

《逍遥游》,第四组:

《鸿门宴》

活动规则:

每组派代表示题于黑板,然后各组交换抢答解题,接着命题者上来评分并板书该句的评分细则。

与此同时,其余同学自由找组外的同学进行互答互评。

最后保留联系结果,统一交到老师处检查。

三、能力迁移(课后作业)

请运用我们学到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借鉴命题者的思路及评分依据,完成课外文段的翻译。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

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

……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

……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

谓燕王曰:

“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

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云: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大学》)

  [注]辟:

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