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572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动员、组织和指导全市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快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

(一)“十五”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挥优势,开拓进取,奋力拼搏,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预期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15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4%,高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12%的预期目标。

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495元,均高于漳州市和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实力继续增强,财政总收入2005年预计15.66亿元,年平均增长29.5%,是“十五”计划预期目标的2倍多,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22亿元,年均增长1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0亿元,保持对经济增长较强的拉动力。

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自1996年来连续十一年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行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五届位居全国“百强”,2005年在全国排名第68位,比上年度前移8位。

2、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

48.3:

26.7调整为2005年的14.0:

62.4:

23.6。

坚定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工业逐步走上规模化、块状化的发展轨道。

2005年预计全市工业总产值352.5亿元,年均增长21.3%;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95家,规模工业产值预计262亿元,年均增长33%;以灿坤家电、华艺集团为龙头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以紫山、海新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集群,以漳州港、海洋石化储运、船舶制造为龙头的临港产业集群,以华阳电业为龙头的电力能源产业集群等四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全市规模工业有一半落户在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0%以上。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形成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格局。

农业总产值2005年预计41.3亿元,年均增长4.2%。

建成5个省级、漳州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生态农业园、2个省级有机食品基地和1个国家级花卉标准化示范区。

农业绿色行动计划、标准化生产和农田片区综合治理三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荣获全省千公里海堤加固达标先进市。

服务业平稳发展,建成榜山家具、颜厝干果、九湖花卉、东园旧货等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连锁超市,旅游、房地产、金融、信息等发展较快,一些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

3、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累计批准外资项目162个,合同外资额20.6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43亿美元。

五年累计出口23.37亿美元,有39家民营企业登记自营进出口权;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比重占60%以上。

对台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龙台合作成效显著,成为全省重要的台商投资密集区,跻身全省十大对外经贸县(市)。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建成后石电厂10万吨级专用煤码头和5000吨级综合码头,海澄、浮宫、港尾码头群的开发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189公里农村水泥路,开工建设西溪大桥和北港大

龙海市“十五”计划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指标

“十五”计划目标

2005年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53.5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年均12

年均12.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1000

18495

财政总收入增长率

 年均12

年均29.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年均10%以上

 五年累计210

三次产业结构

13∶54∶33 

14.0:

62.4:

2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年均9.1 

城镇化水平(%)

35

3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

9以内

4.25以内

总人口(万人)

 81.5

78.56

森林覆盖率(%)

 

55.5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2

3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年均6左右

年均4.1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年均6左右

年均4.7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4.2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平方米)

 

18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年均增长10%

五年累计23.37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五年累计4

五年累计5.3

桥;后石电厂二期工程顺利投产,建成龙池和港尾11万伏输变电工程;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取得新成效,完善了一批城市绿化、环卫、公园等设施建设,2005年城镇化水平预计36%,初步形成具有闽南亚热带花果之乡特色的现代工贸港口城市,确立和巩固了漳州市次中心城市地位。

5、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5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4.1%、4.7%。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最低保障线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7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

6、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我市连续三届被评为漳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硕果累累。

科技工作步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行列,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东园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列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大力实施“双高普九”,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五年来,全市高考上省专线人数达14549人,连年位居漳州市首位。

全市小学入学率99.9%,初中入学率97.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2.1%,教学教研工作荣获全国推广先进市。

文体工作进全省体育三十佳。

计划生育率每年都保持97%以上,连续四年荣获全省计划生育一类先进市,被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市”和“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

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工作被评为“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先进市”,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达标验收。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环保“一控双达标”通过省级验收,九龙江流域龙海段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经济复苏,为龙海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新环境。

“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全球贸易进一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重新进入活跃期;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将向纵深推进,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重化工业、新兴产业的部分制造环节将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也渐成趋势。

这将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加强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拓宽发展空间。

2、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十分强劲,将为龙海经济增长开辟新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新调整,经济将转向实现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适度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也将为经济增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活动舞台。

3、我省经济仍处在快速增长阶段,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全面建设将为龙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仍将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全省上下将以“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为契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我市地处“闽南金三角”,毗邻厦门经济特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区和重要增长点,具有率先发展的条件和可能,今后在闽台经贸合作、制造业发展以及发展港口经济和临海重化工业等方面,将有更大的作为和施展空间。

4、“大厦门湾”战略的实施,为龙海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必将促进龙海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龙海是厦门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厦泉漳城市联盟和城市发展走廊重要的连接点、关节点,将成为厦漳对接整合的首选地,接受厦漳经济双重辐射,从而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厦漳、漳诏、漳龙高速公路和海沧大桥、漳州港、厦大漳州校区的建成,厦门海沧经海门到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的厦漳跨海大桥即将动工兴建,为两地对接提供了条件;石码、后石、招银三个港区纳入“大厦门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为龙海市临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全国铁路网相连的厦深快速铁路、龙厦铁路将于2010年前建成通车,港尾疏港铁路也在积极规划中,为我市更主动地融入厦门湾经济体系,从接受辐射转向全面对接融合,实现新一轮经济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5、今后一个时期,台湾产业将继续向大陆转移,龙海在台湾企业投资、发展龙台农业合作等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和新的作为。

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磁吸效应,促进了台商第三波投资热潮的持续升温和第四波投资热潮的到来,台商投资重点将继续集中在电子资讯业以及软件、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等服务行业,投资动机将从最初的“跑、带”战略转变为“生根”战略。

我市是全省台商投资的聚集地,可以在吸引台湾产业,包括电子及电器、食品及饮料、塑胶制品、机械、化工、建材以及龙台合作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和作为,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6、龙海自身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为今后港口经济和临海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新的可能。

我市地处九龙江下游,可以利用与厦门的“毗邻优势”,迅速便捷地接受辐射和产业转移;又是漳州市的工业中心、次中心城市和向海发展的前沿地带,能够以较低的投资成本,形成厦门湾南岸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新兴工业集聚地。

我市江海岸线总长290多公里,港口海岸优势突出,厦漳两地将联手共同打造“大厦门港”,招银、后石、石码三个港区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十分有利于发展临海型的大型工业企业,特别是修造船业、石化、燃煤发电、重型机械、钢铁工业、港口物流等产业,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创造有利条件。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

“九五”期间,我市经济的年均增速达到20.7%;“十五”期间也将保持年均12.4%的较高增长水平。

今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市场等压力会越来越大,继续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难度增大。

2、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压力加大。

目前我市存在第一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民增收不快等现象。

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后续的大项目特别是生产性大项目不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不相称。

3、土地和资金等资源短缺的制约加大。

我市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大大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大超过供给,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成为龙海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

此外,我市可支配财力有限,政府公共产品投入所需建设资金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4、城市建设滞后的影响加大。

我市中心城区仅限于石码、海澄和榜山、紫泥的一部分,市区规模较小,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第三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支撑较弱,不能充分发挥漳州次中心城市应有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近年来,相对滞后的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加快城市化进程刻不容缓。

5、人力资源层次较低的矛盾加大。

人才总量相对短缺,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偏低;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等等,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不相称。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是龙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着力实施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三大战略任务”,加快构建临港经济带、园区经济带、绿色经济带、城市经济带“四条经济带”,推动形成“五个经济组团”,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实现率先崛起,把龙海建设成为联结厦门特区与漳州市区、对台合作与对外开放领先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二)基本方针

1、以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和谐龙海建设。

2、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强化工业支撑,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龙海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注意处理好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的关系,巩固良好的发展态势,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坚持以改革破难题、增活力,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体制性根源。

进一步密切与台港澳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不断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兴市战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创新型龙海。

4、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持生态环境,在加快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完善区域发展布局,推进五个经济组团互动协调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5、以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园区经济、绿色经济、城市经济为着力点。

实现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港口及配套经济、现代高优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五个方面的新突破,构筑现代工贸港口城市的四大经济支撑。

通过建设两岸经贸合作基地、新兴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港口物流基地等,推动龙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加快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成为联结厦门特区与漳州市区、对台合作与对外开放领先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为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推进龙海经济做大做强、产业做高做特、环境做优做美、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为比漳州市提前一年、比全省提前三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0年,临港经济带、园区经济带、绿色经济带、城市经济带等“四大经济带”全面发展,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取得新突破,同周边先进地区发展比较协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具雏形,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公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新提升,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政治大局平稳和谐、社会安定稳定、公平公正,人民团结友爱、富裕安康,逐步形成风正顺、人和为兴的良好局面。

1、经济发展指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27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1000元,力争更快更好些。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2:

63:

28.8。

——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一番,争取四年实现目标,2010年财政总收入超过34.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00亿元,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较强的拉动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6亿美元(可比口径),外贸出口累计实现50亿美元。

——城市化进程加快,次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化水平达到45%。

2、社会发展指标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

——平均预期寿命达75岁。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2005年预计

“十一五”规划目标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53.5

270

预期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年均12.4

年均11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8495

31000以上

预期性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12.5:

59.7:

27.8

8.2:

63:

28.8

预期性

城镇化率(%)

36

45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15.9

34.5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6.4

13

预期性

单位GDP能源消耗(吨标准煤/万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约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五年累计210

五年累计200

导向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年均9.1

年均10

导向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4

103以下

导向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五年累计5.3

五年累计6亿

导向性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五年累计23.4

 五年累计50

导向性

森林覆盖率(%)

55.5

58

导向性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2

40

导向性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3

98

预期性

城市污水处理率(%)

17.1

60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4.25以内

7以内

约束性

总人口(万人)

78.56

82

约束性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3

9

预期性

每千人口病床数(张)

1.52

2.8

预期性

每千人口医生数(人)

 

1.3

预期性

平均预期寿命(岁)

7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2以内

4以内

预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80

约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74.4

90

约束性

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

76.6

90

约束性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57.7

80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4.1

6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4.7

5

导向性

城镇恩格尔系数(%)

45

35

预期性

农村恩格尔系数(%)

48

40

预期性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18

35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高于90%。

——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高于90%。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高于80%。

——每千人拥有病床数2.8张,每千人拥有医生人数1.3人。

——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0%。

3、人民生活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

——城镇恩格尔系数达35%,农村恩格尔系数达40%。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35平方米以上。

4、可持续发展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82万人以内。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5%左右,主要水系水质95%以上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功能定位

着眼于全国、全省和漳州市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既立足龙海又跳出龙海,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产业、对台和港口等优势,着力建设联结厦门特区与漳州市区、对台合作与对外开放领先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增强龙海在厦漳泉区域布局和厦门湾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突出在漳州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在区域协作中谋求发展新动力,在区域分工中实现发展新突破。

1、强化产业的集聚功能。

继续发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集聚功能和吸纳能力,主动承接厦门、漳州、泉州以及珠江三角洲、台湾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包装材料、机械制造、临海重化等产业,使我市成为闽东南和全省较具影响力的新兴制造业基地、临海重化工业基地。

2、强化对台的窗口功能。

进一步实施外向拉动战略,发挥我市作为全省重要的台商投资区和现有大项目的带动效应,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大财团到龙海建立生产基地、技术开发基地和产业配套基地。

特别是要在对台产业对接、经贸往来和农业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海峡两岸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

3、强化中转的枢纽功能。

继续发挥地处厦门湾南岸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港口开发建设,理顺港口管理和运营体制,完善与港口配套的各项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境内两条国道、三条高速公路及拟建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和港口码头的优势,加大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设闽台水果(农产品)中转批发市场,形成连接特区、沟通周边地区商贸的集散中心和对台交往的重要通道。

4、强化现代农业的示范功能。

我市农业基础好,具有亚热带气候和临海的天然优势,土地肥沃,淡水资源丰富,种植业、养殖业、花卉业等规模大、品种优,农副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