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5712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

《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宏谋《学仕遗规》.docx

陈宏谋《学仕遗规》

陈宏谋《学仕遗规》

学仕遗规(清)陈宏谋辑

•目录

卷二

卷三

卷四

跋•叙

余从古今人文集语录中择其有裨于居家日用伦常风化者辑为四种遗规既以自勉因以训世今已三十余年矣每一展阅怵目警心愧奋交集因思士大夫处而家居则为学进而莅官则为仕学者所以学为人即以讲求乎仕之理也仕者所以治民事君即以实践乎学之事也事理本属相资体用原归一致世之学者每歧而二之于古人嘉言善行不能切己体验书自书而我自我遂至学自学而仕自仕方今朝廷甄别士类鼓舞羣材位事惟其贤能用人不拘资格薄海内外有志观光者毋论科举与否无不有志于学问有己仕而好学不倦有体有用者其全不务学者盖亦少矣祗因学有纯疵虚实之不同故其仕也亦不免权术苟且之异尚闲有学似纯正而迄乎筮仕顿忘平日所学者更有视出仕为应酬窃禄之快捷方式而显悖乎平日所学者未仕己仕若出两人夫岂孔孟所云求志达道幼学壮行之训乎公余偶阅故籍于仕学相资之论有会于心因辑为学仕遗规专为后世空谈以为学苟禄以言仕者推其谬误所由来极其流弊所必至既平易而近人亦切实而可据庶几阅者有动于中反求诸己无事非学坐而言即所以起而行以副国家敦崇实学整饬仕风至意噫学以求得于道耳道有以成己即有以成物世有以不希仕进绝意爵禄然后可以言学者此过高之论也有以书籍所言不必行于今日亦不可行于今日者尤为悖道而灭学兹编所录兼以发明此义以广四种遗规所未备愿与同志者共勉之

乾隆己丑孟春月桂林陈宏谋序

•学仕遗规卷一

桂林陈宏谋榕门辑

子锺珂

侄锺理锺琛

孙兰森同编校真西山文集钞

魏鹤山文集钞

黄东发日钞

吕新吾去伪斋文集钞真西山文集钞【名德秀字景

元又字希元福建浦城人宋庆元闲进士官至参政谥文忠封浦城伯学者称西山先生从祀庙庭】谨按宋代诸贤。

阐发经义精蕴。

为后学津梁。

其合学术政事而贯通之。

切实晓畅者以真西山为最。

所著大学衍义。

及讲义读书记。

久为学十大夫所珍重矣。

第卷帙浩繁。

学者未能卒读。

即读亦难得领要。

今于全集中凡关论学论政者。

摘而录之。

俾知体用一原。

彼谓学不可通于治。

治不必由于学者。

可以审所从事矣。

人心至灵。

万善毕具。

所以异于圣贤者。

在自弃而不知求耳。

求之如何。

博学。

审问。

明辨。

慎思。

穷理以致知。

力行以践实。

自卑而高。

自小而大。

颠沛造次。

无自画之闲C则几矣。

若溺心于简易之说。

谓道可以悟入。

圣贤可以立致。

戒多学之累。

废见闻之益。

守见性之说。

忘存养之功。

虽有得焉。

乌知非臆度之私乎。

圣贤之言。

虽不吾欺。

吾必求其真知。

念虑之过。

虽不吾罪。

吾必求其无愧。

则所以为学。

与其为人可知矣。

武王作盥盘铭。

与其溺于人也。

宁溺于渊。

武王就水取义。

言溺于深渊。

犹可以浮游而出。

一为奸邪小人所惑。

则陷于危亡而不自知。

故不可救。

圣王因物自警。

每每如此。

燕闲之际取汤武诸铭。

【诸铭载衍义十三卷】及凡古人自警之语。

书而揭之座右。

则所益非浅。

古人箴铭。

或顾名而思义。

或触目而警心。

偶尔观眺。

皆有静观自得之趣。

所谓无地非学也。

士大夫别墅静室皆有题咏。

果能无忘此义。

不仅作娱心悦目之观。

否。

即此可以觇所学矣。

世之学者。

诵咏圣贤遗言。

未尝反躬以验其实。

虽见闻知识。

若日进而不可御。

回视其人气质之偏。

心术之蔽。

或终其身而无改焉。

则亦何贵于学耶。

人之气质。

不能全美。

必有所偏。

故圣贤立下许多言语。

欲人因其言以省察己之偏处。

如医经然。

某病则有某方。

某病则有某药。

学者味圣贤之言。

以察己之偏正。

如看医经。

以察己之病。

病是寒。

则用温药。

病是热。

则用凉剂。

见得病证的确。

服药以去之。

如此方有益。

如己之偏处不能无私。

则当玩味圣贤之言以去其私。

先自事亲事长。

以至待朋友。

皆欲忘其私。

如此则私之一病去矣。

如己之偏在不能无矜伐则当玩味圣贤之言以去其矜伐。

又如平日言行未能相副。

未免有不诚处。

则当玩味圣贤之言以去其不诚。

我有千百病。

圣贤有千百药方。

一日佩服圣贤一言。

真切行之。

则是一日服一药以去一病。

久之则气质之偏。

自渐克去。

气质之偏既去。

则心术自正。

皆由向来观圣贤之言。

屡有警省也。

若只看过读过。

不真实用力以去其偏。

则如谈方说药。

初未尝服饵。

其又何益。

读书变化气质。

就医药喻言。

更觉亲切。

朱子以致知为梦觉关。

以诚意为善恶关。

透此两关。

方知善之当为。

恶之当去。

根基已立。

方有用力之地。

若知有未至。

则见理不明。

虽彷佛一二。

未免如梦寐恍惚。

非真见也。

意有未诚。

则为善不实。

虽假窃一二。

犹以文锦蒙敝絮<岂真无恶者乎。

然为善所以不实者。

自见理不明始。

故曰欲

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学者于此二关不透。

向后工夫。

皆入歧途。

益见致知之不同冥悟也。

日新又新之功。

须是常屏私欲而存天理。

常守恭俭而去骄奢。

常勤问学而戒游逸。

常近君子而远小人。

常公而不私常正而无邪。

今日如是。

明日又如是。

以至无日而不如是。

则其德无日而不新矣。

可见无时无事。

不可作日新又新工夫。

格物者。

穷理之谓也。

朱子不曰穷理。

而曰格物者。

理无形而物有迹。

止言穷理。

恐人索之于空虚高远之中。

而不切于己。

其弊流于佛老。

故以物言之。

欲人就事物上穷究义理。

于实处用其功。

穷究得多。

则吾心知识。

自然日开月益。

常人之学。

不就实处用功。

而驰心于高妙。

犹且不可。

为民上者。

以一身应万事万物之变。

若不于事物上穷究。

岂惟无益而已。

将必如晋之清谈。

梁之苦空。

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此格物致知之学。

所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先务也。

看得物字广。

则格字乃零星积累工夫。

愈觉切实。

不如此。

不能穷理。

不如此穷理。

不能致知。

致知在格物。

在字较必先字更为直截。

所以冠八条目之首也。

吾道有体有用。

与异端寂灭之教不同。

此心当如明镜止水。

不可如槁木死灰。

鉴明水止。

其体虽静。

而可以鉴物。

若槁木之不可生。

死灰之不可然。

是乃无用之物。

人之有心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

其可委之无用乎。

此吾道中异端也

理之与事。

原非二物。

异端言理而不及事。

其弊为无用。

俗吏言事而不及理。

其弊为无本。

惟圣贤之学。

则以理为事之本。

事为理之用。

二者相须。

所以为无弊也。

所进大学衍义。

以明道术。

辨人材。

审治体。

察民情。

为格物致知之要。

其本未具备矣。

古者以德行道艺教士。

学者于日用起居饮食之闲。

既无事而非学。

其于羣居藏修游息之地。

亦无学而非事。

精义所以致用。

利用所以崇德。

后世学与事二。

故求道者以形器为粗迹。

图事者以理义为空言。

此学所以不如古也。

自圣门言之。

贝y洒埽应对。

即性命道德之微。

致知格物。

即治国平天下之本。

自诸子言之。

则老庄言理而不及事。

是天下有无用之体也。

管商言事而不及理。

是天下有无体之用也。

异端之术。

所以得罪于圣人者。

其以此与。

古学俗学之分在此。

大抵举业无用。

非言理而不及事。

则言事而违乎理耳。

谈义理。

不骛于虚无高远。

而必反求之身心。

考事实。

不泥于成败得失。

而钩索其隐微。

论文章。

不溺于华靡新奇。

而必先乎正大。

要其归。

以切实用关世教为主。

讲学论文。

总归于平正通达。

真公文章。

正宗之选。

以有关世教也。

儒者之学有二。

一曰性命道德之学。

一曰古今世变之学评世变者。

指经术为迂。

谈性命者。

诋史学为陋。

于是分朋立党之患兴。

甚可畏也。

圣门有五经以明其理。

有春秋以着其用。

论语所记。

微而性与天道。

显而忠信笃敬。

至于泰伯文王之为德。

三仁之为仁。

子产之惠。

卞庄子之勇。

无不论其所以然。

下逮子思孟子之学。

亦莫不然。

其言天命之性者。

理也。

言王季文王之述作。

以及武王周公之达孝者。

用也。

其言仁义者。

理也。

而言井田学校之政。

与三王五霸之功罪者。

用也。

言理而不及用。

言用而不及理。

未为得道之全也。

学聚问辨。

而必以居行继之。

博学审问。

而必以笃行终焉。

此不易之序也。

易与中庸之指不明。

学者始以口耳为学。

讲论践履为二致。

其甚也以利欲之心。

求理义之学。

以理义之说。

文利欲之私。

去道愈邈矣。

先知后行。

学之序也。

知似易。

而工夫初非一端。

行实难。

而心力贵于笃实。

所以学聚问辨。

学问思辨。

而总归之于居行笃行也。

口耳之学。

本无行之之意。

至于以利欲之心。

求理义之学。

以理义之说。

文利欲之私。

则知非所知。

行非所行。

学益非矣。

程子尝谓格物亦非一端。

如或读书讲明道义。

或论古今人物。

而别其是非。

或应接事物。

而处其当否。

皆穷理也。

朱子谓或考之事为之着。

或察之念虑之微。

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

其说尤备。

盖自吾一身之中。

以至万事万物。

莫不有理。

皆所当穷。

然非日积月累之功。

未易各造其极也。

若于事物之理。

穷得一分。

则知识亦进一分。

穷得十分。

则知识亦进十分。

穷得十分。

即是物格。

进得十分。

即是知至。

若只略见一二。

便不研穷。

则见处既未分明。

行处必有窒碍。

程朱此说。

益见无事不当格物。

无人不当格物。

不格物则不能知。

不能知如何能行。

圣门知行不可偏废之学。

即此更透彻矣。

性者义理之本源。

学者必明乎此。

而后知天下万善皆由此出。

非有假于外也。

尽性由于尽心。

故不可无操存持养之功。

仁义人心之所同。

所以贼之者。

利也。

故必审乎义利之分。

然后不失其本心之正。

推之于出处。

则修吾之天爵。

而不坏于人爵。

推之于政事。

则纯乎王道。

而不杂以霸功。

此朱子辑孟子要略之要指也。

朱子既有集注。

又辑孟子要略。

不但示人读孟子之法。

凡读诸书。

皆可类推矣。

陆子之学主尊德性。

专从本原用功。

其论自正。

其徒贤智之过者。

寝淫窜入于禅。

今不数年而弊滋甚。

格物修身。

两家之说复起。

或矫枉救失。

或标宗分门。

纷若聚讼。

窃谓道本一贯。

求之言语文字。

则支离蔓延。

愈至晦塞。

夫格物致知修身。

何可偏废也。

明王文成复倡良知之说。

其弊与陆子静同。

夫专提良知

未免偏于知而略于行。

即添致字以补行字工夫。

毕竟重知而轻行。

将一切学问博学审问择善固执多见多闻工夫。

看作支离骛外之事。

其徒相传。

竟至专重尊德性。

不重道问学。

在阳明有学术。

有事功。

不愧有用之道学。

本非禅学。

而久之将入于禅也。

真西山格物致知修身。

不可偏废。

乃知行并进此朱子的派也。

细玩良知。

亦即孟子所云本心赤子之心也。

与其专提良知二字。

不如直提良心二字。

抱定孟子之扩充四端。

不失赤子之心为言。

与具提致良知。

不如提致曲二字。

抱定中庸之曲能有诚为言。

似更的当。

颠扑不破。

则博约兼勉。

知行并进。

空谈心学之流弊。

不禁而自止矣。

宋兴。

儒宗闲出。

然后六经遗旨。

孔孟读言复明于千载之后。

天下学者。

诵而习之。

以论语孟子为门。

大学中庸为准。

故其事在人伦纪纲之闲。

而其理推极天地民物之大。

所谓道学者也。

庆元以后。

权佞当国。

【韩侂冑】恶人议己。

视道为迂。

指学为伪。

屏其人。

禁其书。

学者无所依归。

义利不明。

趋向污下。

人欲横流。

廉耻日丧。

望其既仕之后。

职业修。

名节立。

不可得也。

自幼为学。

迪之以经。

欲其知道以立本也。

博之以史。

欲其知变以致用也。

自少及长。

不离典训中。

涵而饫之。

日有所滋。

揉而化之。

月有所移。

故气虽劲。

发之公不发之私也。

材虽锐。

用之厚不用之薄也。

皆学之力也。

世动言学不胜质者。

可以悟矣。

学以变其气质。

广其材华。

人皆知之。

今云气虽劲。

而发之公不发之私。

材虽锐。

而用之厚不用之薄。

学之为益也更切。

可谓善学矣。

周衰。

孔子取先王之大经大法。

与其徒诵而传之。

杂见于六经。

自汉以来。

虽曰崇儒。

然汉儒之陋。

训诂益详。

而义理益晦。

故韩愈原道曰。

轲之死不得其传。

谓其精微之旨不传也。

洙泗之教多术。

综其要。

不过曰学以成性。

行以成己。

施之于政。

则以成物而已。

然岂有二哉。

修乎内。

所以应乎外也。

裕诸己。

所以推于人也。

河南数君子。

语知必及行。

论理必及事。

明乎体用同原。

欲学者之交勉也。

世之以知行为异路。

理事为殊方者。

其可信乎。

己物兼成。

仕学相资。

言之显而切。

羣居终日。

惟雕镂琢刻是工。

于本心之理不暇求。

当世之务不暇究。

穷居无以独善。

得志不能泽民。

平生所习。

归于无用。

是岂立教之指哉。

学者之材与文。

二者皆不可少。

然孰为本根。

不可不知。

循循乎下学上达。

而凛凛乎不睹不闻。

履进修之实地。

戒超悟之空言。

斯其所以异于今之学者。

而材与文。

俱本乎此矣。

材根于学。

乃有用之材。

文根于学。

乃载道之文。

此之谓实学。

世愈降而学愈非。

为士者一以辞艺为宗。

虽有穷理尽性之功。

而无开物成务之益。

朱子所以深忧而屡叹也。

诚知学不外于事。

事必原于学。

讲论省察。

交致其力。

则其业为有用之业。

其材皆有用之材。

其仁足以成己。

其智足以成物。

然后无负于圣贤之教。

善学者。

本之以经。

参之以史。

所以明理而达诸用也。

后世各以其好尚为学。

谈于下。

则以好恶相毁誉。

议于朝。

则以同异为党讎。

吁。

学所以为斯世用也。

自好尚分。

议论不一。

适足以祸斯世。

其又何赖乎。

二者之学。

尚非腐儒异学之比。

惟其各有儒尚。

遂不免于为患。

益见学不可不慎也。

读史而订其事之是非。

穷理之用也。

天下之理无穷。

古人心术。

有未易以迹断者。

诚于六经语孟之旨。

熟复深思。

是非了然胸中。

推之以考前代得失。

当世利疚。

将如权度概量之审者。

然后知用不离于理。

理未始不宜于用。

道之全体在是。

学之全功亦在是矣。

颂诗读书。

又论其世以知其人。

方可谓之尚友。

孟子所言即读经史之法也。

读圣贤之书。

而不知圣贤之道。

自累于俗学始。

如科举之业。

上以是求。

下以是应。

所谓程序之文。

必是尧禹。

必非桀跖。

必祖仁义。

必尚忠孝。

未为害道也。

惟其祗求进取。

专事揣摩。

于经史传纪。

涉猎其辞。

未尝深研其义。

持论虽美。

要以悦人。

苟求合乎有司之尺度。

虽违经悖道。

有所不惜。

幸而得之。

则以前日之技为已足。

且移畴昔之功。

用之于笺记。

以示寵利。

终其身弗知止焉。

至于理有未穷。

性有未尽。

人之所以为人。

何以成己。

何以成物。

百未究及一二。

曰非吾急也。

士之学问举业。

果为何事。

何遽安于此也。

有志之士则不然。

方其从事于学也。

曰吾欲全所受于天者尔。

上以举业取士。

吾惟求其无负举业者以应之。

其是尧禹而非桀跖。

祖仁义而尚忠孝。

必躬履焉。

非姑为是言也。

至其所守。

则宁见枉于有司。

不肯自屈以求合。

一旦得之。

则益求其所未能。

必穷理。

必尽性。

全己以为人。

方自哂昔日固陋。

而不肯安于虚浮。

是以学益进。

业益修。

德益懋。

推其所得,亦足以及物。

若是者。

虽科举不足以为累也。

科举之制。

原以求实学也。

果能用实在工夫。

为实在举业。

原不同于俗学。

朱子云。

不是科举累人。

乃是人累科举。

先儒曰。

孔孟而在今日。

亦必事科举。

但自孔孟为之。

必有真举业。

学术之虚实。

即真伪之分。

毋谓科举不可得士。

士不可应科举也。

宋袁洁斋。

少而嗜书。

白首不厌。

凡圣贤大训。

切于己者。

味之终身。

夜则默诵。

病亦吟讽。

讲道于家。

以诸经论孟大义。

警策学者。

于书礼记论说尤详。

其所成就后学者甚众。

博观羣籍。

取其切用者。

会萃成编。

谓法度之言。

自秦以前。

乃可矜式。

学士大夫不知兵。

则武夫悍卒。

得矜所长,而缓急无以应变。

故着有兵略。

谓祖宗成宪。

为人臣者所当讲究。

故着有皇朝要录。

其辞章根本至理。

一字一句。

皆胸襟流出。

谓语孟中无难通之解。

难晓之字。

不为奇险刻峭语。

而温纯条畅。

自不可及。

【袁名燮字和叔官至显谟阁学士】袁公者述治行。

不同浮泛。

皆规远大。

为有宋实学。

故真公愿以为师。

学者所宜取法也。

自汉以经术求士。

士为青紫而明经。

唐以辞艺取士。

士为科目而业文。

皆有所利而学。

其去圣人之意远矣。

若果为己而学。

则理不可以不穷。

性不可以不尽。

不至于圣贤之域不止。

若专为利而学。

苟能操觚吮墨。

媒爵秩而贸冠裳足矣。

驵贾其心弗顾也。

夷虏其行弗耻也。

此实学俗学之分。

即邪正之别也。

为青紫而明经。

为科举而业文。

果能有实有明经工夫。

作举业之文。

由此而得青紫。

得科目。

亦可不愧。

所谓学也禄在其中。

亦何必恶此而去之。

若一意求利禄。

而无实在明经作文之工夫。

则全非圣人之意。

所以谓之为人之学也。

进士之科。

起于隋。

盛于唐。

至国朝为尤盛。

士之垂光虹霓。

振翼霄汉者。

皆此途出。

有登科要览者。

将前代科目<条分汇订。

以焜耀世俗。

虽于世教非所急。

然使后生小子观之。

知通今博古之为贵。

益坚其日进不已之心。

亦劝学之遗意也。

科目自宋而极盛。

其弊自宋己不免。

故真公云于世教非所急。

而使人知博古通今之足重。

则在于此。

后世学者。

可以知所重矣。

早服师资之训。

粗知学问之方。

连掇科名。

原未忘于进取平生志愿。

端不在于轻肥。

偶点班行。

坐糜廩稍。

虽本为贫而漫仕。

未尝枉道以求伸。

念昔脱身于场屋。

益思锐意于简编。

然家无邺侯插架之藏。

徒自发董子下帷之愤。

今得徜徉东观。

凌厯西昆。

阅河图宝训。

人闲希有之珍。

窥金匮石室。

厯代不传之祕。

庶几因文字以观圣贤之用心。

夫岂假梯媒以为富贵之张本。

淬厉新功。

寻绎旧业。

丹铅殚是正之劳。

金石守初终之节。

观真公出身科目。

幼学即以壮行。

侍值清华。

珥笔无非实学。

真文章。

真事业。

有志者可以勉矣。

夫子告子贡终身可行之恕。

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他日子贡曰吾亦欲无加诸人。

夫子则曰非尔所及。

此皆恕之事而仁之方。

所谓絜矩也。

物我并观。

造化同量。

公平周溥。

出于自然。

此仁者之事。

不待絜而无不矩。

此浅深高下之分。

非独以励子贡而已。

仲弓之贤。

亚于颜子。

其问仁必以是语之。

自非圣人。

未有不由恕而至仁者。

故曰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恕必以强言。

益明用力之难。

学者当以矫强自励耳。

道心惟微。

物欲易锢。

私见一立。

人己异观。

天理之公于是遏绝不行矣。

学者当知性同则情同。

公其心。

平其施。

有均齐。

毋偏吝。

有方正。

毋颇邪。

此絜矩之道也。

继言义利者。

利则惟己是营。

义则与人同利。

士君子平居论说。

孰不以公物我平好恶为当然。

而私意横生。

莫能自克。

以利故尔。

大学丁宁于绝简。

孟子恳陈于首章。

圣贤深切为人。

未有先乎此者故求仁以絜矩为要。

而推其端。

又自明义利之分始。

不欲无加。

孔子不遽许赐。

论仁以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

非即以为仁也。

然于仁可以求。

恕则宜强。

终未明言也子思继之以絜矩之道。

孟子则云强恕求仁。

且云莫近。

则恕虽于仁甚近。

而未即许其为仁也。

孔孟于仁恕之分。

不啻如犀分水矣。

推原絜矩。

而归于言义不言利。

益见渊源之合。

针芥之投。

真西山讲义之明畅。

论学之切实。

遵程朱以继孔孟。

即此益信。

吾恶隶于己者之不忠也。

故立朝宁尽言获罪。

而不敢不以父事吾君。

恶长人者之不仁也。

故居官宁以救菑获谤。

而不敢不以子视吾民。

尝以掾属事台府矣。

其情不吾察。

吾患焉。

故为长吏。

必思所以通其下之情。

吾以监司临所部矣。

其令不吾行。

吾病焉。

故虽为一道帅。

而于使者之命未尝忽。

私事而挠公府。

吾尝不平之。

故于其所寓。

不敢以毫发干焉(大家而朘细民。

吾尝弗直之。

故于乡党邻里。

虽无以厚之。

而亦不敢伤之也。

事上临下。

处事应物。

居官居乡。

不忘絜矩。

西山先生于大学解之明。

行之力。

即此亦可见矣。

圣人之道。

不过成己成物而已。

明明德。

成己之事。

新民。

成物之事。

成己者体。

成物者用也。

只此两言。

体用备矣。

止至善者。

君止于仁。

臣止于敬。

子止于孝。

父止于慈所谓止于仁者。

须是行爱人利物之政。

使鳏寡孤独。

各得其养。

昆虫草木。

各遂其生方为至善。

若只姑息小惠。

非仁之止至善也。

如臣之事君。

若但以擎踞曲拳为敬。

此敬之末也<必如孟子所谓责难于君。

陈善闭邪。

非仁义不敢陈于王前。

然后为敬之至。

不然则非敬之止至善也。

其它如父之慈。

与国人交之信。

皆要到十分尽处。

方谓之止至善。

认定至善二字。

止字方有着落。

无流弊。

分晰最精。

人之不平。

自不恕始。

天下之不平。

即自人心不恕始。

士大夫未仕。

为民而见虐于官吏。

必不堪之。

及其仕宦。

乃不恤其民。

僮仆使令。

不忠于主。

必深恶之。

及其立人之朝C乃忍欺其君。

凡此皆不恕也。

恕者以己度人之谓。

我之所欲亦人所欲。

我之所恶。

亦人所恶。

故以所欲者施之。

而不敢以所恶施焉。

所谓絜矩也。

故为民上者。

处宫室之安。

则忧民之不足于室庐。

服绮绣之华。

则忧民之不给于缯絮。

享八珍之味。

则忧民之饥馁。

备妻妾之奉。

则忧民之旷鳏。

以此心推之。

使民各得其所欲。

此即平天下絜矩之道。

上官虐下属。

官司虐士民。

皆由不能絜矩。

故平天下之道。

不外乎此。

士大夫不明大道。

自视太高。

则实有所不副。

责人太苛则众将忿怒。

或又倡为荐士之举。

区别而封域之。

凡有所取岂无所遗。

凡有所扬。

岂无所抑。

品题既众。

疑忌丛兴。

心虽主于至公。

迹已涉于朋党。

议论先喧于羣口。

用否岂必于一言。

穷达进退之闲。

必致修德怨而快私情。

往往推忠之言谓为沽名之举。

至于洁身以退。

亦曰愤怼而然。

以此激怒。

加以讦讪。

事势至此。

循默乃宜。

循默成风。

国家何赖。

因标榜而成朋党。

欲杜朋党。

激成谤讪。

相激相胜。

展转翻覆。

或循默。

或苟容。

皆有关于国是。

宋之不竞。

半由于此。

良可慨也。

士大夫不慕廉靖。

而慕奔竞。

不尊名节。

而尊爵位。

不乐公正。

而乐软美。

不敬君子。

而敬庸人。

既安习以成风。

谓苟得为至计。

老成零落。

后生晚进。

议论无所依据。

学术无所宗主。

正论益衰。

仕风不振。

台谏但有摧残。

庙堂初无长养。

人才者国家之根本。

乏则养之。

有则用之。

庆厯所以盛者。

非一日之积。

惟其非一日之积。

是以非一日之用。

处当言之地。

居得为之位。

不当以排击为能。

而顿忘培植之计也。

仕风之坏。

以相激而成。

人材之兴。

以预养而盛。

古今至论。

百官考核财赋源流。

请省滥员。

裁冗食。

节浮费。

始于朝官。

达于州县。

具为纲条品目。

可使举行。

而勿为浮议所沮。

要在至诚恻怛。

行之以公平简易。

守之以坚确悠久。

使弊去而物论不骇。

事定而人心不摇。

庶几制度既立。

财用日丰。

核其财赋之源流。

酌其可省之滥费。

由贵及贱。

由近及远。

行之以简易。

守之以悠久。

物论不骇。

人心不摇。

可法可则。

经理田野之政。

自一保始。

每保画一图。

凡田畴山水道路桥梁寺观之属。

靡不登载。

而以民居分布其闲。

某治某业。

丁口老幼凡几。

悉附见之。

合诸保为一都之图。

合诸都为一乡之图。

又合诸乡为一县之图。

可以正疆界。

可以稽户口。

可以起徒役。

可以备奸偷。

凡按征发争讼追胥之事。

披图一见可决。

在田野为保。

在军旅为伍。

韩信多多益善。

用是法也。

四明袁公以此为荒政之要。

由是民被实惠。

而欺伪者无所容。

读书左图右史。

方为实学。

居官亦以左图右册。

方见实政。

后世图学不讲。

所以为学为政。

皆涉悬揣。

为政而言及于图。

不以为迂阔。

则以为琐碎矣。

若如真公所云。

似迂阔。

却切实也。

似琐碎。

却整齐也。

余所厯各省。

率属行之。

颇有得其益者。

益服真公之实学实政也。

论政者有曰宽以待良民。

严以驭奸民。

或曰抚民当宽。

束吏贵严。

或曰始严而终之以宽也。

治人之术。

果尽于此乎。

何其合于圣贤者寡也。

吾思之。

惟患不能存吾心耳。

吾心存。

则蕴之为仁义。

发之为恻隐羞恶。

随物以应。

宽与严皆在其中。

无容心也。

不观诸天乎。

熙然而春。

物无不得其生者。

凛然而秋。

物无不遂其成者。

果孰为之。

阴阳而已。

吾之所谓仁义。

即天之阴阳也。

圣人系易。

盖并言之。

怵惕于情之所可矜。

颡泚于事之所可愧。

此吾固有之良。

吾能存之使勿失。

养之无以害。

则天理浑然。

随感辄应。

于其当爱者。

悯恻施焉。

仁发于中。

而不能不爱也。

于其当恶者。

惩艾加焉义动于中。

而不能不恶也。

故虽宽而宽之名不闻。

虽严而严之迹不立。

仁义足以该宽严。

而宽严不足以尽仁义也。

黄自然曰。

本仁义以为治政之方。

即持敬以为存心之要。

皆真公得之学问。

验之躬行。

而发之词章。

非饰藻绩以为工者比也。

省闻而请者曰。

大学为人君止于仁。

止者。

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

视民之官。

有君道焉。

曰恺悌父母。

曰若保赤子。

曰平易近民。

以义并言。

得毋相悖乎。

自然曰。

义所以全其仁也。

惟爱民也切。

故体之也至。

痒疴疾痛。

若己隐忧。

则吏奸必戢。

常恐害民。

强梗必锄。

常恐扰民。

蠹政苛令。

是刬是革。

常恐一毫不便于民。

此义也。

而皆所以为仁也。

不言仁。

无以立为政之本。

不兼言仁义。

无以达为政之用。

大学言仁而义在其中。

今兼言仁义。

深得大学之旨。

宽严悉仁义之施。

而行仁不能废义。

义即仁之用也。

宽严不足以尽仁义。

仁义可以该宽严。

真公之论。

得黄公而益明宽严之闲。

学者仕者。

可不讲明而切究之乎。

州县以罪罔民而没入之。

其害至惨。

一切禁戒。

若法当籍者。

自铢两以上。

悉输刑狱司。

以上于安边所。

使为长吏者。

知贪黩无益。

而用法自平。

遇事滥罚。

罪多出入。

富者幸漏。

贫者偏枯。

其弊何所

底止。

未尝用不测之赏。

正容以悟之。

而人自知所趋。

未尝用

己甚之罚。

修令以示之。

而人自知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