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5563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

《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中学生作业.docx

美国中学生作业

美国中学生作业

 

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

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

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

如果有,在哪里?

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的环境?

美国小学生作业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

《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

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

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

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

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

最让我开眼界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

“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

”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

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

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

“自由!

”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

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

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

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

“作业。

作业?

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

《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

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

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

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塞:

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吗?

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

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

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

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蒙,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

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

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

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

“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

文化?

”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

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

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

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

“你说什么是文化?

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

“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

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

”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

心中始终疑疑惑惑:

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

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

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

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

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

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

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

“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

”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

“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

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

他曾对我说:

“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

”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造纸房子,观察蚂蚁,从小学开始,美国老师就让孩子动手、动脑。

进了中学,美国老师甚至让学生去参与研究城市灯光布局的市政项目。

美国学校培养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前人已经找到的答案,而是孩子们进行全新创造的能力。

当我看到我的儿子一进美国小学就开始上“讲话”课,接受表白和张扬自己的训练时,心里就隐隐感到几分不安。

这是什么训练啊!

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白自己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长,有什么了不起之处。

这与我们中国人要谦虚为人,要谨慎从事,要缩首敛翼,要知深知浅的教育,大相径庭!

我真怕儿子在这种吹牛训练中变得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可我有什么办法呢?

这是人家美国学校的课程啊,于是只好等儿子回家后给他“消毒”,告诉他什么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什么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什么叫“虚怀若谷”和“海纳百川”。

儿子进了中学以后,干脆在专门的课程上训练起演讲能力了。

这可不只是说自己有什么优点,更要说自己的宏图大志,说自己的远大抱负,说自己的意愿实现之后对国家、乃至对人类文明的推进作用。

这就难免让咱们中国人觉得是有点云中说梦,甚至胡说带八道了。

想想咱们中国人“脚踏实地”、“只事耕耘”这些古训,我真是担心在美国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会变得夸夸其谈,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终无大用。

我很委婉地向美国老师道出了我的忧虑。

老师向我解释说:

“学校让孩子自我伸张,自我表现,是为了让孩子有与人交往的能力,人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了解,才能和谐共处,才能携手共事。

不能顺利地与人交流,是产生误解、产生矛盾,甚至是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我心说,行了,老师,您别说了,我全明白了,因为您说到我的专业里来了,我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新闻的,尽管我的兴趣在采访和写作这些新闻实务领域,但是我对传播学的原理也知其一二。

您说的道理肯定都对,但是我就是害怕我的儿子变成你们美国人说的“BIGMOUTH”(夸夸其谈的“大嘴”)。

老师说: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怎样说,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

你不用为此担心。

”老师话说得客气,但是神态中可以感到美国佬对我的忧虑的莫名其妙和不屑一顾。

几年过去了,我的确看到了美国学校怎样教会孩子们“扎扎实实”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做事,“坚持不懈”地奋斗。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老师留下这样的作业:

用纸制作一个你喜爱的房子;写一篇蚂蚁怎样生活的观察报告;写一篇人类怎样发明了汽车的文章。

每次,只要作业一下来,孩子就忙活开了,家里就像遭了劫一样,被翻得一片凌乱。

他要么找出一大堆过期杂志,画笔剪刀胶水摆满桌子,又是画又是折又是剪又是粘,最后鼓捣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庞然大物,得意地告诉我,这是50年后的房子模型。

要么就连续几天,放学后和同学到公园去,晚上回来时像个泥猴似的,问他干什么去了,那张小脏脸兴奋得发红:

“观察蚂蚁去了!

”然后给我看他们写的对蚂蚁行为的观察。

要么就是去图书馆,背回来一堆书和录像带,写他的汽车发明史的“论文”。

对于作业,儿子总是要兴致勃勃、全身心都投入其中,忙上一段时间。

当然,作业不光是手工和玩耍。

做一个纸房子可不算完,老师还要让孩子同时提交记录制作过程的文章,特别是制作想法的文字说明;光写一个蚂蚁生活习性的“调研报告”也不行,老师还要让孩子提供“最能反映蚂蚁习性”的三张照片;交上汽车发明史的“论文”,老师会要求孩子同时提交在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的借阅目录存根。

儿子的作业,几乎每一个都是小小的系统工程,孩子非要调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非要动用“听说读写做”的综合能力不可。

我发现,这些作业不仅让还是小学生的儿子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兴趣无穷。

儿子提的问题渐渐多起来,想像力也开始丰富起来。

有一天,儿子一放学,就火急火燎地非要让我带他去亚利桑那大学的图书馆不可。

我正忙着写一篇文章,就和儿子商量:

“明天去不行啊?

“不行不行!

要找的书太多了!

看着儿子急得红通通的小脸,我觉得奇怪,一个孩子,什么事儿至于这样急赤白脸的?

儿子告诉我,历史课的作业多着呢!

我要儿子把老师留的作业拿过来,一看,真吃了一惊:

这作业的阵势咱们在中国还确实没见过:

1.老师让孩子们去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

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这10本著作的内容概要。

3.再从每部书中选择你认为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描写、论述或者是数据做5张卡片,一共要做50张!

卡片上要注明引文出处,包括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

4.这还没完,老师还要求孩子们从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对每个人物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

我问儿子,这个作业老师给了多长期限?

儿子说四周内要完成。

难怪他这么着急,这个“活儿”,就是成年人也得忙活一阵子呢。

学校布置的这类作业一般没有“标准答案”,给你一种可以完全任你自由发挥的空间。

当然,让你发挥的只是你的思想,你的文字描写,但是对你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和投入的工作量是进行严格要求的。

我很为美国老师想出的这种作业方式而感慨!

我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作业中一次一次、一点一滴被开掘出来的。

我们中国孩子们面对的作业,更多的可能是课本后面的练习题。

我小时候的作业,基本就是默写生字和做那些枯燥的习题。

据说现在的孩子简直就是陷在题山题海中了,在这种枯燥的习题中,孩子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是在模仿前人,复制前人,或者说敬畏前人,而不是俯视前人,思考前人,质疑前人,因此也就难以积蓄起超越前人的力量。

美国人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有点牛气哄哄,什么都敢怀疑,什么都敢问一个“为什么”。

我想可能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到畏惧,感到不可“冒犯”。

美国的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

孩子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问孩子:

你认为托马斯?

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

——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哪?

他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他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啊!

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之一。

《独立宣言》被多少西方学者视为是人类高尚道德精神和杰出智慧的结晶啊!

然而老师的这一声询问,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事情:

1.好好阅读甚至要研究一下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美国的立国宣言;

2.认真研究一下各种专家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

3.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告诉给孩子们一种理念:

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进行思考!

包括对“神圣”和“权威”的东西进行自己的思考!

我在想,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理性地看待前人,才能更确切地了解前人的建树,认识前人的价值,看清前人的局限,由此生发的对前人的评价也才能更加客观。

儿子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互联网上找到《独立宣言》的原文和评价《独立宣言》的各种文章,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

他感慨地对我说:

“托马斯?

杰斐逊绝对不是一般人!

”我问儿子:

“他哪儿不一般啊?

”儿子当时就朗诵起《独立宣言》的原文来: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儿子接着感慨道:

“不可思议!

200多年前的人怎么就能有这样杰出的思想!

可能是受到的压迫太深重,才生出了特殊的智慧。

我问他:

“你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局限?

儿子说:

“我没有发现他的局限,我倒是看到现在人的局限了!

”几天后,他把他的作业给我看,题目是《我们今天离托马斯?

杰斐逊有多远》,里面充满了现实批判精神。

我相信,老师当时对孩子们的提问,绝对不是让孩子们去否定杰斐逊,而是让孩子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开眼界,活跃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上的伟人们建造的宏基伟业,感受这些历史伟人的不同凡响之处,从而激发孩子们为社会、为人类进行全新创造的内心冲动。

在完成这种作业的过程中,孩子要阅览比教科书上丰富得多的资料,面对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资料,孩子们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教科书的内容太有限了,知识的海洋在小小的课堂之外!

孩子在阅读各方专家学者对一个事物不同角度的描述与分析时,不仅会打开眼界和思路,而且会发现,对同一件事情,人们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复杂,每个人的观点可能都有他的道理,因此,孩子们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绝对权威”,同时也不会随便忽视“一家之言”的价值。

老师深刻的用心还在于,让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熟悉学术研究中的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和综合调用的技术。

这可能对孩子们的一生都有用。

儿子进了中学,老师的要求更严格了。

论文中要求引文的数量和参考书的数量,不能少于多少篇文章,多少部著作。

你的论文观点如何,没人追究,但你的功夫必须下到,你的研究方法要正确,你要言之有据,注重事实!

我想起我参加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时的情景,在论文评议表的评语栏中,对评审人撰写评语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审定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

——观点是否正确?

逢到这时我就非常作难,论文的观点正确与否应该依据什么标准?

是依据我的经验标准,还是依据这个领域的学术权威的经验标准?

我想即使是扩张到以人类已有的全部经验为其判断是非的标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难道人类凭借已有经验划定的是非界限是永恒不变的吗?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实践吗?

而实践恰恰是不断更新啊!

我们在高级专业人材的培养过程中,在他们面对全新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时候,怎么能对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是与非的评判呢?

在我们的高级学术研究领域,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在思维观与方法论上犯了一个低级的却是致命的错误?

美国学校给孩子的“大型”作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

一是没有标准答案,让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对方法要求严格,训练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实用性,让你去关注生活的实际,让你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价值。

这种作业你想偷懒都困难,找不到机会。

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

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上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亚利桑那州图桑市政府的一个市政科研项目。

图桑有点像我们中国的云南。

一年中晴朗的夜空达到330天以上,因此,美国天文观测台站都云集此地,据说美国全国科研机构的90%的天文望远镜都在这个地区。

对天文观测来说,不仅要求空气的澄净,而且对地面的反射光的要求也很严格,越微弱越好。

但是图桑又是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

整个城市的夜间公共照明系统的明亮度直接关系着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市民们希望这个城市夜间灯光璀璨。

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让市政府和相关科学工作者都非常头疼,始终找不到一个两全的方案。

儿子所在的中学就把这个难题拿回了学校,摆到了学生们面前。

儿子和他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课题组,在进行了短暂的研究之后,就分别进入了认真的先期准备工作:

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其它城市照明的各种布局结构,公共照明系统的最新技术,把地面照明对天空反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可行途径。

为了这个作业,孩子们走访了当地的城市照明管理机构,用电子信件向世界上一些研究城市照明的专家求教,寻找当今世界上一些最新的公共照明技术。

他们也走访了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一些天文观测机构,与天文学家们一起探讨天文观测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这个项目整整做了一个学期又加上一个暑假。

最后,他们从照明系统的整体布局,根据不同时段对光源强度的适时调控,灯管、灯罩、防反射装置的配备等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图桑市区新型照明系统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和一组新型照明系统的规划图。

儿子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作业中,忙得脚不沾地。

他很得意地告诉我:

“这个作业把我们都变成城市照明的专家了!

没过多久,他们的研究报告就受到了市教育部门的嘉奖,在讨论城市照明系统的专门会议上,一群真正的专家们还请批评指正了他们的课题小组去列席旁听。

学校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孩子们知道,一切学习最终都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勤于动手,要勤于思考,要实事求是。

谁要是认为美国的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是让学生们有机会偷懒耍滑、投机取巧,那就错了。

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他们也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刻苦奋斗。

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训练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当然,这种训练更多地是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时代以后。

可能美国人认为,孩子进入中学后,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