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5420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docx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人格发展8阶段,表格

  篇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

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

"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在这里,咱们来区分下上面的儿童早期和学龄初期。

学龄早期是孩子做了这件事后获得的反馈,而,儿童早期呢是说,我还没做,家长就干预或者包办,所以我们用下面这个截图帮大家区分。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如孩子在学习经常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是老师多次批评)。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否则这个孩子以后干事呢就会畏缩,不自信。

  

(二)、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同一感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的“心理我”,青春期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我是谁,我能干什么”等这些问题在自己回答的时候如果和别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那么他就是获得了自我同一性。

反之,这些问题很困扰自己,那么就是出现的暂时的角色混乱导致生活会感到彷徨迷茫。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三)、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这个时候对应于咱们上大学时期,按照各位同学自己的经历,我们的父母经常会鼓励我们“找对象要趁早,剩男剩女不太好”,甚至还会给我们恋爱经费鼓励恋爱,其实就是鼓励我们在这个阶段干该干的事儿--获得亲密感。

  7、成年期(25~65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

完善感与绝望期的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完善感是一种接受自我衰老的事实、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人们回顾这一辈子“开枝散叶,儿女孝顺,生活充实,不白活一回”等描述。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在回到埃里克森这里,他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不同的任务需要解决,如果解决好了那么就有积极作用,如果没有顺利解决,那么就有消极作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以上就是对埃里克森理论的分析,我们在理解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顾下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更有利于我们生活中也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甚至也可以给我们增加育儿经验,看看,考试复习的内容还是挺有趣味的吧

  篇二:

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危机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危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人格发展八大心理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可以得到一个积极或消极的结果。

积极结果是指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同样,消极结果是指这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每一阶段都要受前一阶段所发生情况的影响,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也产生影响。

  在埃里克森看来,所谓健康人格就是以八个阶段各种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相应品质为特征。

但是,任一危机解决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后面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新的发展和可能结果提供改变的机会,所以,在某一阶段未获得积极结果的人,还可以通过以后的发展阶段逐渐得到补偿;同样,曾经获得积极结果的人,如果不再努力,也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失掉。

  埃里克森走出了弗洛伊德等人的人格发展生物决定论的观念,强调人格发展的心理基础,注重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这就为心理辅导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

因为,如果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完全由生物或先天因素控制和决定的话,任何后天的努力对人格的完善都是徒劳的,而心理辅导恰恰就是帮助人格完善的人。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人的内在心理的成长,发展性辅导模式对人具有深刻的影响。

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人的发展性,它认为每个当发展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会影响下一步的发展,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就是消除人们正常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最终提升人们的成长发展能力。

  发展性辅导提供一些成长必要的经验,以达到完善个人人格的目标,埃里克森对个体心理的八阶段划分以及提出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心理危机,对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充实。

  但是埃里克森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仍然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一、婴儿期(0~1.岁):

基本信任或不信任的危机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

"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婴儿在这个阶段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

由于这个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或基本不信任的,所以,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就将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这也将有利于下一个阶段自主性的顺利发展。

相反,如果儿童在第一阶段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悲观,则更可能导致下一阶段产生消极的结果。

  二、儿童期(1~3岁):

自主或害羞、怀疑的危机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一定要前爬倒退爬;左爬右爬以发展大脑功能)。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在公共场合不干扰他人,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给家长增加了难度。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

"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但是,家长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

"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三、学龄初期(3~5岁):

主动或内疚的危机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

"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四、学龄期(6~12岁),勤奋或自卑的危机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对认知的东西过份看重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他从认知活动中找不到快乐,以后会把工作当成不得不做而无奈的事情,如果他以前的学业经历中没有“快乐”那么他就可能只在意工作技能带给自己生存的利益,而无思想地;机械地重复工作而缺少创造性。

如果孩子不只

  是认为工作有价值,其它生活中的活动也有价值,那么他以后就能不断创设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到一种勤奋感。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

"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五、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或角色混乱的危机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从依赖状态到独立照顾自己。

只有他们对事物有“掌握"的感觉,孩子才能够不断增强自信心。

  孩子在这个阶段,周围的人的态度和评价会在他心理上形成“自我感”,这应与他期望中的“自我感”慢慢统一起来。

这种自我感将成为一个人人生基础"。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可能选择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

  如果一个人能体验到自己能自如地掌握和选择生活,随着自我同一性,就能形成"忠诚"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

"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六、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或孤独的危机

  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

在这个时期应学会与各种人相处,不管你是否喜欢别人,你一定要有让别人(各种年龄段的人)喜欢你的能力。

与他人能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亲密不只是指与配偶,首先对亲人能不能接纳,对自己能能不能悦纳,这是很关键的。

有的人与人相处,很快就能相处融洽,各种年龄段的人他都能找到话题。

而与人相处不容易获得亲密感的人,即使你有配偶有亲人也是孤独的,因为他的身体与人在一起,而精神无法与人有亲密关系。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七、成年期(25~65岁):

生育/传承或自我专注的危机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

此时将会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也有“传承”的任务。

一个人即使没有“生”孩子,但如果关心、教育指导他人的孩子,也能获得“育”的体验。

如果没有孩子可育,当个班组长也可以体验“育”和“传承”的经历。

如果以上这些条件都没有,还可以写一些东西发表,给自己创设方面相关的经历。

没有“生”、“育”或“传承”经历的人,其人格可能贫乏和停滞。

这几种经历中“育”的经历尤其重要,有的人即使有“生”的经历,可是没有“育”的体验,也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人类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从“育”和“传承”活动中体验自我影响力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

这个时期是一个人从关心下一代或下属的行为中,获得自我力量的体验,这是关心和创造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人们是在“生”,“育”,“传承”的经历中,发展出关心和创造力的社会品质。

  八、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危机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率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

一个人能否坦然地面对死亡标明他人格是否成熟,只有人格成熟的人才能获得一种超脱的智慧感。

如果一个人积极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感,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人类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发展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篇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个人心理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将导致心理社会危机。

  

(1)婴儿前期(0―2岁):

信任-怀疑;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

自主-羞耻;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

主动-内疚;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

勤奋-自卑;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

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孤独;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

繁衍-停滞;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完善-失望;智慧、贤明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