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538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8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

小学教育源流

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

英国的雷徒诺和法国沛西能-扎根本能,生物的冲动是动力

心理模仿说:

美国孟禄-无意识模仿是最初动因,模仿过程变为有意识地过程就产生教育

劳动决定说:

马克思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类和社会生活-也是教育产生的原始动因

生活需要说:

我国杨贤江-根源实际生活的需要,帮助营造社会生活的手段,这里的生活是衣食住行的获得,知识才能的发展,是集体社会的。

学校教育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

相当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生产力进步是经济基础

文字的发展-文化基础

文字为人类知识经验以物化的形式保存和相互传递提供载体,扩大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阶级的分化-政治基础-加速作用

阶级分化后,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把本阶级的自己集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人员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和条规。

小学教育的萌芽

(2)生活学校的小学教育

教育时空生活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生活化

(2)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

内容系统:

精心编排与组织的典籍为主,我国四书五经,西方七艺

方法刻板性:

典籍的识记背诵,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为主

教育权利等级性:

统治阶级掌握教育权,形成严格等级制度

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近代)

(一)地位基础化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

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运行法制化

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

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

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三)对象普及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

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公立化和法制化(国家法律)实现的。

(四)内容世俗化

早期教育内容是宗教观念和行为规范,举办权转移到世俗政府,宗教和政党不得干预,因此

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开始超越宗教知识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课程学科化

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随着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

第一,编写出教材。

第二,形成了以“分科”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小学的发端

兴起:

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为最早。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外院”就是小学。

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开端。

推广:

清政府晚期规定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奖励破格私人兴学;维新运动前后各地开始兴办小学

(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建立:

“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学时较长,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得以确立。

学制运行:

以美国学制为蓝图,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新学制。

其中,初等教育6年,分为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

缩短了教育年限,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

(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颁布一系列新的关于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计划。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中小学学制五年制和六年制朝六三制靠拢。

六年制是基本学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六三制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

(四)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五)建国之后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

自1986年起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学制改革试验

六年制→五年一贯制→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

3、教学改革试验

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六)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1、逐渐开始向小班化方向发展。

2、逐渐开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网络教育。

3、逐渐开始开展微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4、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是应试能力。

我国小学教育制度的创建历程

(一)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1、官学教育系统:

我国古代的官学教育系统萌芽于商朝和西周时期,兴盛于汉,完备于唐,宋以后基本沿用唐制,元时开始衰落,明清时期则基本沦为科举的附庸。

2、私学教育系统:

私学的出现比官学要稍晚一些,先秦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秦废私学,汉时复兴,此后,私学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景观。

3、书院教育系统,书院始于唐代,原为藏书、校书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组织。

兴于宋朝,南宋以后出现官学化倾向,沦为科举附庸,1901年,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

(二)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近代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学西用”的产物,教育年限长。

第一次系统地筑建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系统,分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初小5年;高小4年;蒙养院年限不定。

3、1913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初等教育,初小4年高小3年共7年。

4、以美国学制为蓝图,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其中,初等教育6年,分为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

缩短了教育年限,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

5、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建立了新学制,我国学制从单轨制逐渐向分支型学制。

我国小学教育普及化,国家强制力量保障推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86年我国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9年义务教育。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按照“六三制”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现代小学教育走向

(一)学习共同体设计

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学习者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

特征:

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学习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学习者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

两个关键特点,即分布式专长和相互欣赏。

一种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有四大构成要素:

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

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为了促进知识的协作性建构,必须注意如下四个原则:

①有一个集体的和真实的共同体目标,以促进共同体成员的协作和投入;②运用合作小组的方式提供社会性协商,激励多种观点的产生;③个人选择学习材料,小组决策,鼓励学习中的自主意识/主人翁感;④选择一系列相关技术工具作为活动平台

二、学校走向学习共同体

(1)学校成为共同体

1、拥有共同的目标:

共同目标是促进学习

2、教师成为领导者:

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是导师,有足够时间和资源更新能力;以激励方式指导工作

3、家长成为合作者

(2)连贯的课程:

1.以语言为中心:

形成基本的文化素养-学习的基本工具

2.形成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

多领域知识以“核心共性”为框架,按主题组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8类主题:

生命周期;符号的使用;个体与群体;时空意识;审美观;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有目的的生活

3.测量结果:

各方面定制学业标准,监测成就的基本指标,教师会对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观察和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

(3)促进学习的环境

1.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

小班规模、灵活的教学计划和多样小组活动

2.丰富的学习资源

3.为孩子提供的各种服务:

社交、学习、情感,健康与咨询,为家庭提供参考意见

(4)品格的塑造:

培育学生养成核心美德,让学生有理想地生活。

三、创建理想的小学小学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成功经验,

1、是课堂教育要实现“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

2、是以学习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废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3、是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

4、是在教学案例研究时,可组织日常公开教学;

5、是废除家长“参观学习”的活动方式,引入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参与学习”的活动方式。

小学教育的特性

教育的价值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

(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作为教育分化的小学教育自然也是文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

小学教育是运用专门的文化方式,采用专门的文化内容,满足着适龄儿童的学习需要,有需要的推动者儿童的茁壮成长。

从地域分布来看,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

存在文化差异的不同地域,小学教育也是不同的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

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 

“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知识传授”、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 

第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真知灼见:

世界初等教育之父,以家庭教育的优点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特别是人际关系淡化等问题。

知识和能力的价值+抚养的价值=养育

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我国家庭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养育价值

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规范化的制度将孩子生命成长的时空移位到小学,必然要承担家庭教育养育孩子的使命

注意:

养育不仅是关心照料、呵护与爱,还要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养育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灰姑娘的故事带领儿童理解课程主要内容,而且巧妙引导学生生成爱护自己生命的人生智慧

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一)社会规定性

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1、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2]社会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都对教育结构产生影响。

2、教育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稳定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发展

通过教育结构的选拔和再生产的功能,完善社会不合理现象,促进社会平等与公正

如:

教育的普及,改变教育为少数人享有的特权;通过教育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

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基础层次地位,有相应的教育制度加以规范,整个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实体性要素和制度化存在,也内涵者社会规定性。

(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

小学教育功能-奠定基础,由教育结构组成和社会结构的发展赋予,主要表现

1、为教育发展奠基:

基础教育或启蒙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第一阶段,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基础环节,发挥奠基功能,当代教育体系连续性和连贯性,奠定基础功能增强。

2、为社会发展奠基:

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发展,小学教育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经过小学教育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

小学教育活动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

开展活动内在逻辑:

无逻辑;知识逻辑;心理逻辑

心理逻辑优势:

面对的是各方面能力尚未成熟、未来发展尚未确定的小学生,教育活动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如何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而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

1、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

(1)关注小学生的心理,一方面是关注小学生的注意、记忆以及思维等认知领域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关注小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兴趣、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特别需要关注认知规律

(2)顺应小学生的心理。

教师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利于学生能动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识的意义。

例子1思维感性,抽象思维不发达,但能凭借具体材料进行逻辑运算,教师要提供充分感性材料,让他们经历“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的认知过程,获得相应知识和方法,并建构起相应理解。

例子2思维概括能力弱,学习抽象概念,提供众多、广泛具体材料丰富感性认识;提供变式材料,提高概念的概括程度,同时适时提供反例材料,以反击正,提高辨别程度。

例3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新的个性心理倾向。

创造生动活泼的活动,喜闻乐见的游戏,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比赛,运用多姿多彩的故事、悬念、谜语等

(3)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活动在顺应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还应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的有效发展。

彰显教育活动发展心理的价值

2、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

开展教育活动需要灵感点燃,需要想象驰骋,需要创新追求,同时,灵感,信心也来自于不断的模仿和持续的思考。

采用超市买铅笔的情境引入十进一的数学问题,通过真实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领悟出来。

《狐假虎威》分角色朗读基础上引入模拟表演的形式。

小学教育的特征

(1)儿童化。

应该善于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善于将教育的内容儿童化,采取儿童化的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化为儿童的自我教育。

(2)自动化。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当辅导员的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自动化,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理解。

(3)个性化。

培养与发个性特长,现按照现代教育观点,要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

让孩子们学会表现自我,就是鼓励他们把四肢五官调动起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地点、条件充分表现。

强调个性化,要注重“创造”,要创造性地工作,进行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4)艺术化。

一是语言的运用。

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孩子,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自己的语言,说话注意语气、语调等等。

二是气氛的组织。

鲜红的旗帜,响亮的鼓号,整齐的队伍,庄严的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有了好的气氛能增强教育效果。

三是情景的利用。

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教育模式相对落后。

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仍没有得到大多数的人所认可。

 

(2)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差异导致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

东部沿海和西部教育差异较大。

(3)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和隐患。

(4)社会发展变化导致的许多不良习惯和作风,对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教育平等

定义:

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国际化

所谓的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

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即教育模式是由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课程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

教学模式

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育观念

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指国际组织或国家政府提出的对儿童应有的观念,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表达。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四条原则,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代表人物,高尔顿,认为教育不能改变儿童天生的遗传素质,只能加速或延缓儿童的遗传素质的实现,发现固有优秀素质,保证充分发展。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代表人物:

华生,代表观点:

不否认儿童的发展需要依赖一些遗传素质,但坚决否认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

结果是肯定发展可塑性的同时,将儿童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动塑造地位上。

3、辐合论的儿童观,代表人物,吴伟士,代表观点:

儿童发展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后现代理论的儿童观

代表人物:

西蒙斯坦,主要观点:

1、儿童有自己的世界观。

儿童向成人提出的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一时的想法,而是他们试图与自己的经验保持一致的结果,是他们试图用已知的和可理解的要素来描绘世界的结果。

2、儿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

儿童的思维能力远远超过其表面上表现出来的能力,他们用一种原始的方式掌握着几乎所有的科学概念。

3、儿童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全身心关注当前的现实。

4、儿童努力探寻世界的意义。

6、儿童通过填空的方式创造理论。

6、儿童对情景具有依赖性。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1、儿童是花朵,承认儿童的个体,承认儿童的差异,脆弱的,易受伤害的,是需要保护的。

2、儿童是小天使,主要观点:

一是认为儿童是纯洁而美好的,二是认为儿童又是神秘而遥远的。

优点:

肯定了儿童的纯洁美好的天性,缺点:

把儿童看的过于神圣,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

教师的课程观

指教师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课程的概念、编制、实施和评价等各方面的认识。

1、课程功能,认为课程功能是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过程。

2、课程结构,认为应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课程评价,淡化甄别和选择功能,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课程管理,课程适应性,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改教学观

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

教学相长。

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

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班主任

(1)定义:

班级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角色: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成长的教育者;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桥梁 

(2)工作的主要内容

①学期开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的重点,安排好各项工作。

②了解和研究学生。

研究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

掌握学生集体的发展情况、干部情况、班风、主流与倾向等,为自己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提供依据。

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协调班内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互通情况,统一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制订课堂常规,建立批评表扬和学生学习手册等制度,共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掌握学习方法。

④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

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要配合有关教师开展好课内外体育活动。

⑤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关心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⑥领导班委会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好班委会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⑦依靠并指导共青团、少先队做好工作。

既要尊重团队组织的独立性,又要充分发挥它们的组织作用,使团队组织成为班集体的核心。

⑧作好家长工作。

通过家庭访问、书面联系、家长座谈会等,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的要求协调一致。

对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和校外活动。

⑩处理班里的日常工作。

如批准学生请假、安排值日、检查课堂常规、审查班级日志、组织早操和课间操等。

个别学生思想辅导

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和班主任工作总结

如何建立家校合作学习活动

(一)家校合作

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庭和学校是合作中的双主体,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作出指导。

家校合作过程体现着家长对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同时,也体现着学校对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二)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开发

1、明确各方合作的地位和任务

2、增强合作意识

3、合作制度以及有效组织

4、开展家长课堂或创办家长中心,系统培训。

5、提高素养,促进沟通交流艺术

7、引导学生参加家校合作

(5)家校合作要丰富合作内容、扩大合作途径

在现代学校制度下,不能仅仅停留在召开家长会和教师家访等传统家校合作形式方面,形成家校合作定期沟通机制,让家校合作制度化。

在这一方面,我国可借鉴美国的先进做法,除了丰富和发展家长会和教师家访等传统家校合作内容之外,还可以采纳一些新的家校合作内容,如时事通讯、“星期五折叠式文件夹”(Fridayfolder)、“教师———家长对话杂志(parent/teacherdialoguejournals)、学校公开日或者开放日等等

小学师生关系

1、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

小学生十分依赖老师,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老师的话甚至比父母说的还管用。

2、师生关系的稳定性较强:

在小学阶段,师生之间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巩固下来了。

3、师生关系简单:

小学生年龄小,思想比较单纯,因而建立的师生关系是比较简单的。

4、师生关系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期望与信任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进步、人格形成等产生着重大影响。

5、师生关系的向师性:

小学生还没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小学教育目标

概述

意义:

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