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5261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

1.(6分)(2017高二上·吉林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

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

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

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

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

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了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34分)

2.(19分)(2017高二上·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李翱书①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

子之言意皆是也。

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

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

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

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

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

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

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

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

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

无也?

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

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

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

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

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

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

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

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愈再拜。

【注】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

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

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酌时人待我之情  酌:

考虑    

B.子之责我者诚是也  是:

这样    

C.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病:

担忧    

D.履之而后难耳  履:

践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语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来源,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让他当时感到羞愧的过往如今想来更是令他痛定思痛。

C.韩愈感叹自从饶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一个人是很难让自己不受玷污而得到一个乐于接受的位置的。

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3)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4)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5)韩愈在给李翱的回信中主要表达了几层意思?

请简要概括。

3.(7分)(2019高三上·吕梁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绿绮:

琴名。

晋傅玄《琴赋序》“:

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僧人持名琴从峨眉峰而来“,下”字表现出僧人与诗人见面的急切心情。

B.颔联写蜀僧弹琴“一挥手”表现弹琴动作之潇洒,“万壑松”表现琴声的清越宏远。

C.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用相同。

D.本诗对琴声着墨不多,而是着重表现听琴者的感受以及弹者、听者之间心灵的交流。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

4.(8分)(2016高二上·黄陵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描写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暮江秋色图”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在《逍遥游》中,庄周认为如果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无所待”,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④《长恨歌》中从正侧面写杨玉环貌美无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2分)

5.(12分)(2019高二上·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亮丽家园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一点。

在新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家那样的老房子。

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

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一群邻居家的女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

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太太的房子。

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

她没有成功。

“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愉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

伊迪斯道:

“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么,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了。

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棚屋推掉一些。

“还有那些鸡。

”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

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

“住街对面可比住隔壁更糟糕。

我都纳闷,我们干吗费半天劲要景观窗。

”另一个女人说。

史蒂夫竟然说:

“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

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

这是法律。

”愉快的笑声响起来。

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嗦。

“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

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

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一句。

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

棚屋。

扎眼。

肮脏。

私有产权。

价格。

“她的时代已经走了。

”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每一座房子的价格。

我做这行,我知道。

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

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发,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

“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

”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

”道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

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

卡尔把笔递给了她。

“我不能签字。

”她回答。

她的脸刷地红了,声音战栗。

“我不觉得我们有这个权利。

我们没有权利。

“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

你也住在这里呀。

“哦,我,我不在乎。

”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

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

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

“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

”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

但我们得为社区着想。

“没错。

”玛丽回答道。

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

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

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对比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了新旧城区截然不同的面貌,暗示了两个城区间的矛盾对立,为下文故事的发展设置了背景。

B.故事情节主要靠简单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涌动,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慢慢凸显,即便未正面出场的富勒顿太太也形象鲜明。

C.小说通过玛丽写出了个人在群体面前的无力与坚持,凸显了她的善良,展现了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

D.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只是一个社区,情节发展只在一间房里,人物不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在限定的空间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2)小说的结尾写了玛丽把手塞进外衣口袋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小说以“亮丽家园”为题目,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6题;共19分)

6.(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远离大陆,但是肩负着保卫祖国南海岛屿的重责,这些战士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却对此甘之如饴,毫无怨言。

B.曲阜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

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莫言在连篇累牍地发表小说并取得很大成绩之后,又开始散文创作,这些散文也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7.(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城镇学校的早操、跑步等体育活动尽量安排在校园内进行,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在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上进行集体跑步等体育活动。

B.为改变因大山阻隔世代守着一片沃土却过着清贫日子,鄂西南五峰土家古城山的19户农民自筹资金,在山中打出210米长的隧道,一解百年阻隔之痛。

C.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造成了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问题所在原因之一。

D.王先生认为,从旧籍中整理一下这位清谈技高一筹、治国百无一能,致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的王夷甫的思想,仍不乏启迪思考之价值。

8.(2分)(2015高二上·武汉期中)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点,尽量多接触经过历史选择的人类文化精华,多挤点时间读大师的经典,让自己起点高一些,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当我们进入大师创造的精神世界,就会为那深厚的意蕴和睿智的表达所吸引,不断引发人生的思索,并感觉到向上和向善的巨大力量。

A.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一步步登堂入室,对经典就有一份尊崇,一份耐心,隔膜就会消除

B.不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一步步登堂入室,对经典就缺少一份尊崇,一份耐心,隔膜就难以消除

C.明白这一点,我们对经典就有一份尊崇,一份耐心,隔膜就会消除,我们就能一步步登堂入室

D.不明白这一点,对经典就缺少一份尊崇,一份耐心,隔膜就难以消除,我们就不能一步步登堂入室

9.(2分)(2015高二上·南开期中)请阅读漫画《全凭一张嘴》,在画中方框内给鸭子配上独白。

要求:

能体现漫画寓意,每句10字以内。

独白1:

________

独白2:

________

10.(5分)请以“故乡的小径”为开头重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

11.(6分)(2015高一上·河南期中)根据内容,仿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

人生其实也是一所学校,命运也会为我们布置一份份“人生作业”。

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逃避?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什么样的态度。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6高三上·汪清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宽阔的江面上,渔船撑起白帆顺流而下。

白帆鼓满了风,推送着渔船前进。

它欣赏一番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后,嘲笑起躺在船舷旁的木桨夸耀着自己的本事。

傍晚,渔夫放下白帆,拿起木桨,划动起来,渔船返航了。

木桨带着哗哗的水声,对白帆说,你只能在顺风的时候神气十足!

而我,虽然本事不大,却能够逆风而上!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34分)

2-1、

2-2、

2-3、

2-4、

2-5、

3-1、

3-2、

4-1、

三、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2分)

5-1、

5-2、

5-3、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6题;共19分)

6-1、

7-1、

8-1、

9-1、

10-1、

11-1、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