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4829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控制基础.docx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控制基础

第十二章控制基础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内容,你应该能够:

给控制下定义

解释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

描述控制工作过程

区分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明确控制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工作要求

了解控制系统的构成要素

关键术语

控制控制过程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管理的控制职能是对组织绩效的衡量与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制订的各项计划得以完成。

这是从组织最高领导层到基层主管等所有管理人员应承担的职责。

计划与控制密不可分,没有了目标和计划,控制就无从谈起;而失去了有效的控制,组织的目标和计划就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本章主要讨论管理控制的含义、重要性、分类,控制系统构成,控制工作过程以及控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一节控制与控制系统

一、控制的含义及作用

(一)控制的含义

组织在实现其任务、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影响,实际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是时常发生的。

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可以称为偏差。

例如,由于主力球员的状态不好或突然受伤,CBA的一支球队在比赛中不一定能够完全执行其赛前确定的赛场战术,结果导致比赛失利;由于新竞争对手的加入或政府政策的改变,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年初制定的产品销售目标和为实现销售目标所制定的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可能得不到完全执行。

为保证组织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管理者必须对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偏差,还要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这就是控制。

由于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偏差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工作有无偏差,或者是否可能出现偏差,而在于能否及时发现已出现的偏差或潜在的偏差,采取措施予以预防或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控制是组织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根据过程学派的观点,管理常常被视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多种职能的结合体,并且这些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过程,而控制始终是一次管理循环过程的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管理循环过程的起点。

控制是实现现阶段组织目标和计划的有力保证,也是组织修正发展目标和制订下一轮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控制工作是组织中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责。

实践中,控制工作常常被误认为只是上级主管人员或主要是中层主管人员的职责。

实际上,无论哪一层次的主管人员,都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还要对整个计划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负责。

因为他们本人的工作是计划的一部分,他们下级的工作也是计划的一部分。

因此,从组织最高领导层到基层管理人员,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要承担控制这一重要职责。

(二)控制的作用

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控制。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控制具有以下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

计划是对组织未来行动的谋划和设计,是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执行的行动规划。

在制订计划时虽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预测和分析,专虑了各种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但由于环境条件是动态变化的,管理人员也受自身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制约,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制订出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不出现偏差。

为了使计划及时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控制及时了解环境变化的程度、原因、趋势,并据此对计划目标和计划实施过程做出适当的调整,进而使计计划和计划执行过程更加符合实际。

控制对计划任务完成和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及时纠正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督促有关人员严格按照计划的要求办事,即纠偏功能:

二是发现计划中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同时保证修正后的计划得到有效的执行,即调适功能。

2.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对于当前的管理过程而言,控制有利于组织少走弯路,降低偏差对组织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

通过控制,有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避免或降低偏差,进而减少损失甚至不发生任何损失。

此外,对今后的管理实践而言,控制能够帮助管理者积累经验,提高未来管理工作的效率。

3.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

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反馈过程。

它不是简单地对受控者进行管,卡、压,而是控制者与受控者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况的行为和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管理活动。

由于现实环境干变万化,现代管理越来越强调控制中良好的反馈机制和弹性机制。

在控制中,控制者与受控者都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促使管理者推陈出新,在推动管理工作动态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二、控制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控制工作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依据控制对象的性质,可以将控制划分为行为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信息控制、资金流量控制、全面绩效控制等;依据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区分为全面控制和局部控制;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环节,可将控制划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依据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可以将控制分为官僚控制和文化控制等。

下面着重对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进行介绍。

(一)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又称为预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和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

简言之,前馈控制就是“防患于未然”

前馈控制是控制的最高境界。

通常情况下,控制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再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由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有效措施的出台等活动都需要时间,因此,控制在信息反馈和采取纠偏措施之间往往由于存在时滞而使管理者丧失了纠正偏差的时机。

也就是说,管理者更需要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偏差和损失的发生。

实践当中,面向未来的前馈控制往往被忽视,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为了达到控制目的而过分依赖会计数据和统计数据。

如图12-1所示,一般的控制监控的都是系统的输出端即系统运行的最终产出,并将这些反馈信息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偏差,然后再决定是否调整投入或运行过程。

而前馈控制监控的是系统输入端的投入变量,目的是确保投入与计划相吻合。

产出

运行过程

计划

反馈

前馈

 

图12-1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的比较

专栏12-1

反倾销预警系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随着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我国出口产品不断遭到外国政府的反倾销调查和制裁,我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反倾销最大受害国,反倾销涉及家电、皮革制品、纺织品、钢铁、家具等众多行业领域。

反倾销给我国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使中国企业能够在进口国企业提起反倾销申诉之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以减少企业损失,2003年年底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建成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反倾销预警系统。

该系统主要分为三块:

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进行定时监控,一个月监控一次;帮助企业进行单个产品倾销幅度的试算;测算出口产品对进口方相关产业的损害程度。

在该系统的监测下,如果有关产品出口某国市场连续激增,该系统将显现“黄灯”预警;如果有关产品出口国外的情况已可能使进口国方面纳入反倾销议程,该系统将显现“红灯”预警。

这个预警系统显示的预警结果比进口国方面对我国企业提出反倾销申诉早3~6个月。

这一段时间将使我国行业协会和行业内企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内部自限并提前应对。

(二)现场控制

现场控制又称为即时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者某种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现场控制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面对面进行的控制活动,其目的在于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

现场控制的效果与管理者的素质、工作作风、领导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如专栏12-2中所描述的,CBA篮球比赛的结果与主教练指教思想、指教风格、指挥艺术等高度相关。

此外,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具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员工的操作发生错误时,班组长有责任向其指出并做出正确的示范动作以帮助其改正。

专栏12-2

CBA篮球比赛中教练的控制工作

不管是CBA还是NBA,篮球比赛的现场都少不了教练。

在场下,教练要做的工作包括指导整个球队训练战术配合、指导球员练习技术动作,以及与助手、球员一同分析下一个比赛对手的比赛录像并制定比赛方案等。

在比赛现场,教练则需要每时每刻紧盯着比赛进展情况。

不同教练员的举止差异往往很大,有些教练相对沉稳地坐在场边座位上,有些教练则一直站着并走来走去;有的教练说话少,有的教练则不停地大喊大叫。

教练需要根据比赛进展情况,及时调换球员,或者及时地要求暂停以改变战术或者叮嘱球员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练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比赛的胜利。

尽管能否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对比,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教练的现场指挥和控制,如果控制不力,再有实力的球队也会输球。

教练工作的效果与教练本人对比赛进程的解读、指教思路、指教风格、指挥艺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场控制集中表现在基层管理活动中,其内容主要包括:

直接向下属指示适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在现场监督下属的工作,以确保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以解决问题;发现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新问题、新情况,果断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或者及时向上级主管汇报情况。

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1.较高素质的管理者

在现场控制中,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仔细的调研,也很少有机会和他人一起分析讨论,常常需要依赖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甚至是直觉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高素质的管理者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常见问题,而且面对棘手的新问题,也能够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果断提出处理意见。

2.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现场控制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果断提出处理意见,还需要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下属人员不仅要按规程和要求开展工作,还要能够准确领会并有效执行管理者提出的指导建议或问题处理意见,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

就像在CBA篮球比赛中,即使教练的现场指导意见再恰当,如果球员不遵守或不能有效执行,比赛还是会输。

此外,管理者提出处理意见时也需要听取下属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3.适当的授权

在工作现场,问题的出现和偏差的发生往往比较突然,问题也比较具体,这就要求基层管理者必须果断决策,采取各种措施,以及时解决问题,消除偏差。

如果基层管理者没有足够的决策权,事事都要向上级请示并等待处理意见,那么就可能错过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导致更大偏差和损失的发生。

4.层层控制,各司其职

一个组织中,往往存在多个管理层级,有效的现场控制必须由最熟悉情况的管理者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问题,并提出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而且还可以避免多头控制和越级管理。

(三)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工作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并分析成因,然后拟定纠偏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反馈控制的特点是,管理者根据输出的结果进行控制。

由于作业过程、信息反馈以及采取纠偏措施三者之间往往存在时滞,控制效果往往差于现场控制和前馈控制。

所以,反馈控制实际上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控制。

目前在组织中广泛应用的反馈控制方法有财务报告、质量控制报告、员工成绩评定等。

三、控制系统

(一)控制系统的构成

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信息和控制措施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其构成如图12-2所示。

1.控制主体

控制主体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

任何控制活动,最终都是由组织中的人执行和具体操作的。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影响组织内部控制系统作用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管理人员所在的部门、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实施控制的主要任务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例外性的、非程序性的和重大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而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集中从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

控制措施

控制信息

管理者

反馈

前馈

 

输出

作业过程

输入

图12-2控制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2.控制客体

控制客体即控制对象。

一个组织的各种要素和全部活动都可能成为控制的对象。

当然,控制的客体有主次轻重之分。

在实践过程中,管理者要特别强调抓住主要活动、主要事项和主要环节,着重寻找关系组织目标实现的关键性偏差并努力纠正。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控制的对象往往落在人员行为、预算、作业和全面绩效等方面。

3.控制信息

控制工作要有现实的依据,即控制信息。

控制信息需要适当的媒介物进行传递,这样的媒介物可以称为控制媒体。

例如,在十字路口安装的电子监测仪,交通警察借助该装置对司机的驾驶行为进行全天候的监督检查,以警示司机不要发生违章行为。

这种装置就是控制的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被纳入管理控制体系中,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控制媒体的后起之秀。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采集数据并将其转换成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

1.控制措施

控制过程可以看作是控制主体采取控制措施进而对控制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个连续不断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过程,信息是控制的基础,管理者依据控制信息决定要采取的控制措施。

(二)控制系统的特点

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都包括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信息和控制措施这四方面要素,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系统。

和其他系统相比,控制系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控制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从根本上讲,任何一个控制系统的目的都不外乎以下两方面:

保证现有计划的实现及修正现有计划。

但对于一个具体的控制系统而言,上述两个方面总是可以衍化为一些更加明确的目的,并成为整个系统努力的方向。

2.控制系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控制系统主要以信息反馈为基础,通过对比控制标准;和反馈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偏差及偏差的大小,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在采取控制措施之后,还要进一步通过反馈来检查措施的有效性。

3.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组织的控制系统是一个管理系统,它总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服务于特定的组织目标。

控制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控制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环境复杂多变,控制系统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控制标准和控制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

二是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系统能够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抗干扰能力。

同时,控制系统可以有限度地影响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变化,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控制工作的过程

控制工作的过程是指在动态环境下,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开展的监督、检查和纠正偏差的管理活动过程。

在管理实践中,存在针对不同控制对象进行的不同控制活动。

例如,从生产作业角度看,存在质量控制、采购控制、计划进度控制等;从人事管理角度看,存在员工士气控制、员工流动率控制、员工职务晋升控制、员工工作效率控制等。

不论控制活动的对象是什么,任何一项控制活动的全过程基本是一致的。

控制工作的基本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制定控制标准;衡量工作绩效;纠正偏差。

一、制定控制标准

控制必须有标准,离开了可比较的标准就无法实施控制。

因此,控制工作过程的首要环节就是制定控制标准。

这里所说的标准是指衡量组织或个人工作绩效的内容和尺度。

一般来说,一项任务的完成与否以及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存在多个评价指标。

例如,对企业销售部门工作的评价包括销售量、销售收人、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货款回收率、销售成本等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但控制不等于绩效评价,控制的目的不是对控制客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价,而是通过评价发现偏差并纠正偏差,从而保证计划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制定控制标准,先要明确控制对象。

控制标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中的员工追求。

控制和计划密不可分,控制就是要保证计划的实现。

因此,控制的标准主要来自计划。

但由于计划的明细度、复杂性和差异性很大,并且控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管理者需要从整个计划和所有目标中挑选出关键的指标来作为控制标准。

(一)控制标准类型

1.实物标准与价值标准

实物标准是非货币衡量标准,它以实物单位数量作为计量的标准。

在耗用原材料、耗费劳动力、提供服务及生的材料消耗量,以及生产产品的数量等方面常常采用这类标准,用于反映诸如单位产品产出所需工时数、耗电量、原材料消耗量,以及单位机器台时产量、货运吨公里油耗等数量指标。

此外,这类标准还可用于反映品质,诸如汽车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最高时速、百公里油耗、最小转弯半径等。

在应用货币值衡量工作业绩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没有确定的实物单位而只以一定的金额予以表示,用于衡量投人、产出的绝对金额或相对数。

例如,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销售额、工资总额、成本总额、流动资金占用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

2.成本标准与收益标准

成本标准和收益标准都属于价值标准。

其中,成本标准是用货币表示的各种活动的投入。

常见的成本标准有:

单位产品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一定时期内的工资总额、原材料成本、折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

把货币标准用于经济活动的收人即收益标准。

收益标准也是多种多样,如产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证券投资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每股净收益等。

3.历史标准与计划标准

过去曾经达到的历史水平可以作为未来的控制标准。

例如,一些企业将历史上的最高利润额作为本年度的利润指标,这就是历史标准。

管理者也可以编制计划指标,以此作为未来管理活动中的控制标准,这就是计划标准。

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和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新产品开发的计划指标——每半年推出一种新产品,以此作为未来三年内研究开发部门工作的控制标准。

4.有形标准和无形标准

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可以用实物指标或价值指标作为控制的依据,这些指标都属于有形标准。

并且,不管是实物标准还是价值标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量化,因此,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容易把握。

难以确定的是那些既不能以实物又不能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如用于衡量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协调能力、责任感的标准,用于衡量广告效果的标准等。

这些标准被称为无形标准。

(二)制定控制标准的要求

1.目的性

控制工作必须以实现组织计划为目的。

一项计划对工作提出的要求,有的是具体的、可以控制的,有的则不具体、难以控制。

为了便于实施控制,应当将计划中规定的目标、要求转换成具体的、易于操作的控制标准。

这些标准应明确清晰,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操作,同时必须忠实地体现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和要求。

2.多元性

一个组织,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其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例如,一个大学的办学目标可能涉及招生质量、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生心理健康指数、毕业生就业率、国际排名等。

每一个目标都可以转换为一个标准,因此,控制标准也是多元的。

目标的多元性直接导致控制标准的多元性。

3.可检验性

控制标准不能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应具有可检验性,能够用来衡量工作绩效。

要使控制标准具有可检验性,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目标转换成定量化的指标。

例如,某企业研究开发部门制定的工作绩效标准有一项是“积极开展产品研究开发工作”,而“积极”这一标准的可检验性就较差。

如果把“积极”量化为每年提供多少个产品开发创意,实施多少个产品开发项目,保证多少个开发项目正式投入生产等指标,控制标准就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

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够定量化。

在这种情况下,应尽量把控制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提高其可检验性。

例如,可将很难定量表示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领导行为的控制标准,转化为“事业心”“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指标,每一个指标细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给定等级分值(如5、4、3、2、1),各项得分相加,就可以得到领导行为的综合评价结果。

4.可行性

控制标准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尤其是标准水平的高低要适当。

标准制定得太高或太低都可能会影响执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为保证标准的可行性,首先,控制标准必须明确清晰,便于理解,易于把握。

其次,标准要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即这些标准要反映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客观规律,要有实现的根据,执行者通过一定的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5.协调一致性

组织目标总是通过组织内各个部门和人员对自身目标的追求实现的。

换句话说,组织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子目标体现出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各个子系统的子目标之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性。

例如,一个企业的所有部门都希望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各部门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从这一方面讲,各部门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各个部门同时还希望本部门的发展快于其他部门,收益多于其他部门,这样就会出现部门之间、部门和企业整体之间的利益不一致。

为了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控制标准的制定必须体现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应一致的要求。

这种一致往往不能依靠行政命令,而要靠利益的引导和驱动。

为此,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允许各方的参与和协商。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证所产生的标准能够被各方接受,使标准具有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各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二、衡量工作绩效

对照控制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是组织控制过程的第二步,它又可以分为两个小步骤:

一是评定或预测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是进行实绩与控制标准的比较,并判定偏差的程度。

实际绩效的测定直接关系到控制过程的质量,要测定实际绩效必须坚持系统检查、实事求是、抓住重点、持之以恒的原则。

酒过调查、汇报、统计、分析等方法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

要力求真实,防止文过饰非、空洞无物;要抓重点,对关键处进行重点检查,使控制活动具有针对性。

为了防止被控制者歪曲或隐瞒实际情况,管理者可建议统计、审计、政策研究等部门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也可以采取逐级考核的办法,由直接上级对下属部门或个人进行业绩考核。

例如,在一所大学中,校长对院长进行考核,院长对专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专业负责人对教师进行考核。

如此,就可以在组织内部形成完整的业绩考核体系。

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把实际业绩简单地理解为某项工作或某个项目的最后结果,在许多情况下,中间过程或状态也是绩效考核的对象。

控制的目的不是衡量绩效而是达到预期的绩效。

所以,在控制过程中,也要预测可能出现的偏差,以控制未来的绩效。

衡量工作绩效流程如图12-3所示。

继续执行

目标

工作业绩

改进

标准

图12-3衡量工作绩效示意图

对工作业绩进行评定,必须要有足够的、及时的、可靠的信息作为依据。

用于衡量工作绩效的各种信息应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及时、可靠和经济适用性。

首先,信息要及时。

及时有两层含义:

一是及时记录那些事后不能追忆和不能再现的重要信息。

例如,重要会议上的发言和最后决议、工作过程质量的检验信息、产量信息等。

二是信息的加工、检索和传递速度要快。

如果信息不能及时提供给各级主管人员及相关人员,就会逐步失去它的使用价值。

其次,信息要可靠。

道听途说的消息不能作为有效的信息使用。

信息的可靠性除了与信息的精确程度有关外,还与信息的完整性有关,单一的信息往往是不可靠的。

例如,在某一学期,某大学所有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但这不能完全说明该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一定提高了。

要做出准确判断,还必须对每位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等信息进行分析。

公开发表论文数量的增长,可能只是少数几位教师努力的结果,而其他多数教师的科研状况并未来出现明显变化。

再次,控制工作需要的是适用的信息。

不同的管理部门对信息的种类、范围、内容、详细程度、精确性和使用频率等方面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如果不加区分地向所有管理部门提供相同的信息,不仅会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