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
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
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在二者的渲染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朗读与联想成为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且能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各种优美的词汇,在声色两方面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陶冶。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重点指导书写“裹”,重点理解词语“绮丽”、“催促”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汛、农耕的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质疑入手,激发兴趣
1.孩子们,今天咱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家一起来读读它。
(揭示课题)
2.质疑课题。
这篇课文的名字叫“三月桃花水”,多奇怪啊!
大家来猜猜,三月桃花水是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自由叫答。
学生交流,读课题。
自由发言。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是呀,老师也想知道这桃花水到底是什么,咱们一起打开书第l0页,在书中找找吧。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认识生字,然后对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集中识字。
孩子们,咱们刚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和它们交个朋友吧。
(1)师指名读,当读到“暖”、“催促”、“袅袅”等词语时,相机指导,
重点强调其字音,再齐读。
(2)出示词语“绮丽”。
说说绮丽是什么意思?
再换词理解。
(3)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生字,哪个生字最复杂、最容易出错?
出示“裹”字。
指导写“裹”。
自由读文。
认读生字
学生注意几生字的读音。
学生读词语:
学习多音字和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再读字词。
铃铛绮丽轰鸣小麦催促裹着抖落袅袅炊烟
理解词语。
分析记忆字形。
三再读课文。
了解大意。
再读课文,提出质疑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懂得文章写的是什么事?
自由轻读课文。
2.检查、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4.再读课文,提出质疑。
(1)认真地默读一遍课文,再思考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待会儿告诉大家,我们一起解决。
(2)生自由回答,师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带着问题自己读书
理解自然段的段意。
学生学习提出疑问。
作业:
1.朗读课文。
2.写生字新词。
以课题为吸引眼球的重要资源,带领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
本课的生字教学重在引导生联系上下文和换词的方法来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设计理念
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
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
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在二者的渲染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朗读与联想成为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且能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各种优美的词汇,在声色两方面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陶冶。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旁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汛、农耕的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词语
朗读
读词语
二美味品读,精读悟情
(一)品读第3、4段
1.会提问的孩子就是会谈恬的孩子,刚才大家提出问题:
为什么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呢?
这答案也许就藏在文中,请大家自由读读3、4段。
2.指名回答。
3.仔细品读。
(1)理解“轻柔”。
师引导学生知晓“轻柔”的意思,再从读中感悟流水的轻柔以及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旋律。
谁能读得更轻一些?
(报名读,相互评)
大家一起“轻柔”地读一读这一句。
(2)理解“谈心”。
大家知道“谈心”是什么意思吗?
你喜欢和谁谈心呢?
那你学着你谈心时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咱们也来和麦苗谈心,一起练习练习这句话。
(3)品味“催促”。
三月的桃花水哗啦哗啦,丁零丁零,忽大忽小,时缓时急,它们是去干什么呢?
(齐读第四段最后一句,引出“催促”。
)
“催促”这个词咱们平时经常用到,谁用“催促”说句话?
那“催促”的意思一定是很急很急吧,我们也和桃花水一起去催催农家人。
(齐读最后一句)
(4)美读第3、4段。
三月的桃花水,有粼粼的波纹,有细白的浪花,还有动听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它。
(师引读第3段,生齐读第4段)
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练习练习,看谁先背下来。
让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奏出动人乐章的桃花水吧。
(生和着美妙的音乐边背边想象。
)
(5)师小结,提炼背诵心得。
(二)美读第5、6段
1.自由读、初步感知美景。
那三月的桃花水为什么是春天的明镜?
哪些段落告诉了我们?
请孩子们快速阅读第5、6段,并找出喜欢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
2.自主阅读鉴赏,美味品读。
(1)品读第6段第1个分句。
抽生答:
在读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展翅飞翔的燕子,真美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
喜欢这句的孩子,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
(2)品读第6段第3个分句。
孩子们,你们请静下心来读读第3个分句,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抽生自由回答。
(3)品读第6段第4个分句。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
生答,指名读,相机指导“袅袅炊烟”,全班各种形式巩固读。
(4)拓展训练。
河水映照着这么美丽的景色。
除了那三月的桃花水,你还看见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
生自由回答。
(5)美读第5、6段。
采用提问的方式开启学生思想的大门,一步步体会到三月水的神秘,体会其轻柔的感觉。
师对朗读进行引导,有利于生从字音语感这个角度来提高语文体悟水平。
试着背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尝试战胜困难的乐趣,助于学生成长。
此部分调动学生观察的习惯,也培养欣赏外界事物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彭几剃眉
彭几是一个喜欢崇拜名人的读书人。
有一天,彭几初次看见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便连连拱手拜谒。
接着,他对着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番,说:
“一点不错,有大智慧的人,相貌也一定与众不同!
回家之后,他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捋捋自己的胡须得意地说:
“我与他大致上是很相像的了,只是我这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
不过,这不要紧,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
后来,他到庐山的太平观去游玩,看见了唐朝名臣狄仁杰的画像。
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口中还念念有词:
“宋朝进士彭几谨谒!
”之后,他自然又对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上一番。
这次却有些不一样。
原来,狄仁杰的眉毛长得很长,眉梢一直插到鬓边;而他自己的眉梢却是向下弯的。
回家以后,他就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好像正要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家人见了他那副怪相,不禁觉得好笑。
这使彭几大为光火,他说:
“这有什么可笑的?
我没有耳毫,这是天生的。
至于修剃眉毛,我是想让它向上生长,不要弯下来,就像狄仁杰一样,一直插向鬓边!
”
(选自《中国趣味寓言故事3》,译林出版社)
(1)结合上下文,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拱手:
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B. 谨谒:
谨慎、小心地拜见。
C. 光火:
恼火,发怒。
D. 怪相:
做出脸部奇怪样式的表情。
(2)“这有什么可笑的?
”这是一个________句,彭几说这句话时的态度是________。
(3)文中的彭几看见了哪些名人的画像?
看后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B
(2)反问;非常生气
(3)文中的彭几看见了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画像。
看了范仲淹的画像后,彭几照镜子觉得很相像,只是自己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看了狄仁杰的画像后,他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4)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而不要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然后再判断。
(2)这句话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是反问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B;⑵反问;非常生气;⑶文中的彭几看见了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画像。
看了范仲淹的画像后,彭几照镜子觉得很相像,只是自己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看了狄仁杰的画像后,他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⑷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而不要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非洲大陆,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因染上“昏睡病”而死亡。
科学家发现,舌蝇的视觉,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舌蝇从不叮斑马,因为它对斑马一身黑白相间的斑纹,往往视而不见。
然而,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斑纹,却使它很容易受到狮子之类的肉食性动物的攻击。
又如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尘埃,它污染空气,但又把我们的天空渲染得更蓝。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阳光照进室内,会有许许多多细小的尘埃在反射和散射着阳光,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有过滤阳光的作用,它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
于是,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存在就是合理。
天空容纳尘埃,原来是美丽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博大的胸襟。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黑白________ 视而________
一无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许许多多(AABB):
________、________
(3)尘埃的作用是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答案】
(1)相间;不见;是处
(2)开开心心;高高兴兴
(3)尘埃通过反射和散射,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能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较弱的蓝光,使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4)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解析】【分析】
(1)考查补写成语,只要细读短文就能找到答案。
(2)从给出的词语“淅淅沥沥”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相间、不见、是处
(2)开开心心、高高兴兴(3)尘埃通过反射和散射,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能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较弱的蓝光,使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4)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点评】
(1)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2)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不间断地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寮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
“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诀窍——________ 思考——________ 显现——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同画竹的秘诀。
(3)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用“胸有成竹”写一句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造句:
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
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
诀窍:
关键性的好办法。
根据其意思,诀窍的近义词可以是“窍门、秘诀、诀要”中其中之一。
其他依次类推。
思考:
思索、考虑。
显现:
显露,露面。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造句:
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
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儿,常常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儿一块石头,说:
“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
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
第二天,男孩儿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里,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
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
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儿怎么都不卖,竞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儿兴冲冲地捧着这块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儿,徐徐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
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
(1)请写出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
________
地点:
________
人物:
________
起因:
________
经过:
________
结果:
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划线的字“总”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3)第5自然段中的“竟”能否去掉?
为什么?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有一天;孤儿院;男孩儿、院长;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
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
“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
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1、有一天2、孤儿院3、男孩儿、院长4、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5、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6、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
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
“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
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分析】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