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4692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55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docx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赣县岐岭至阳埠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江西省赣州市

赣县X352线枫树至大龙公路(岐岭至阳埠段)县道升级

改造工程

(K0+000~K7+255.821)

可行性研究报告

 

资金承诺书………………………..……………………………………………………..68

1概述

1.1项目背景

赣县X352线枫树至大龙公路(岐岭至阳埠段)是该县路网规划中的一条县道公路,本项目起于沙园线(S219线)K19+500处(赣县王母渡镇岐岭村),途径岐岭留村、寨子下、枫树村、垇高,终于阳埠圩,路线全长7.256公里。

该项目的改建,将有利于赣县南山片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出入赣县阳埠乡的交通条件,完善赣县公路交通网络,实现“十二五”期计划,促进赣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加快赣州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县域内各乡镇及村镇之间的联系,完善农村客运网络,需要对县乡公路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公路等级,普遍实现路面硬化,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完善江西省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为加快项目的建设进程,我单位于2012年12月成立了赣县X352线枫树至大龙公路(岐岭至阳埠段)工程可行性报告项目组,在1:

5万和1:

1万地形图上对路线方案进行布设,对1:

1万地形图上确定的路线方案进行实地踏勘及全面系统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了路线、水文、气象、地质、征地拆迁等情况的勘测与调查,收集和调查了项目影响区的交通运输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规划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状况,对初拟的路线走向、路线主要控制点等问题,广泛征求了沿线各地方政府及其规划、城建、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专门组织人员在相关道路上布设多个交通量调查站点,对公路交通量及汽车行使起点进行了调查。

依据赣县交通运输局“关于编制赣县X352线枫树至大龙公路(岐岭至阳埠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的有关要求,遵照交通运输部2010年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究报告编制办法》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我单位组织力量编制了赣县X352线枫树至大龙公路(岐岭至阳埠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2编制依据

1、赣县交通运输局“关于编制赣县X352线枫树至大龙公路(岐岭至阳埠段)县道升级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

2、交通运输部2010年4月颁布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4、交通运输部2011年颁布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5、《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估算、概算、预算编制办法》江西省补充规定(赣交基建字【2012】130号)

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

9、《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发改投资[2006]1325号)(第三版)

10、调查收集的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资料。

1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及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规程、标准

通过实地勘测调查、发展预测、方案比选、综合评价,于2013年1月编制完成《赣县X352线枫树至大龙公路(岐岭至阳埠段)县道升级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3研究过程及内容

根据委托书的要求,我单位于2013年1月成立了本项目研究组,赴赣县进行现场踏勘。

由于本项目研究区域地形较为复杂。

因此,如何布线、合理利用地形,不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甚至关系到路线方案的确定。

为此,我们在1:

50000和1:

10000地形图上反复对路线方案进行研究,赴项目所在地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广泛听取甲方及地方意见。

鉴于本项目的特殊性,为加强项目的管理与技术指导,由单位领导及部分专家组成该项目管理组,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1、初步研究阶段

(1)现场踏勘,初步了解项目所在地区域自然环境。

(2)组织人员、设备、成立项目研究组及单位专家指导审查组。

(3)收集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综合交通、公路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资料,为社会经济分析、交通量预测和建设必要性论证提供可靠依据。

(4)收集总体方案研究所需资料,如1:

10000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相关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

(5)初步构思可能的路线方案,并依次在1:

50000、1:

10000地形图上布设。

(6)进行建设条件、路线起终点、结点和路线方案(包括现有道路使用状况)路线实地调查、踏勘。

(7)收集既有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并实施了交通调查与典型路线断面交通量观测。

(8)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地方政府意见和实地踏勘结果,形成初步研究意见,并就路线走向方案向甲方等作了汇报,征得相关意见与建议。

2、详细研究阶段

该阶段重点进行了以下工作:

(1)综合各方意见,深入分析调查资料,调整优化路线方案。

(2)完成各特征年度区间交通量和结点交通量分配、预测。

(3)分析论证拟建项目采用的标准与建设规模;比选论证拟建项目采用的标准与建设规模。

(4)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

(5)撰写研究报告。

本报告是在广泛收集项目影响区内相关最新资料,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及重要控制点,结合拟建项目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必备的功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量预测结果,研究论证了路线走向方案、建设标准与规模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

2、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状况及发展,公路网及主要相关道路;

3、交通量分析预测;

4、项目建设必要性;

5、建设条件与环境;

6、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

7、路线方案研究;

8、项目建设方案意见;

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国民经济评价

11、实施方案;

12、问题与建议。

1.4建设的必要性

拟建项目位于赣县阳埠乡与王母渡镇境内,是赣县公路规划网中的一条县道公路。

公路所经区域大部分为崇山峻岭地形,项目约有1公里(起点至K0+960处)为新建,其余为现有道路改建,现有道路状况为路基宽6.5米、水泥路面宽4.5米四级公路,经过多年运行,路面破损严重,该公路弯多、坡陡、路况较差,行车安全性差,客运交通安全隐患大。

本项目的实施改善道路的线形和道路状况,提高了本道路的通行能力,为赣县王母渡镇及阳埠乡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促进沿线村镇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促进赣县南山片区农林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本项目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环境,为当地群众出外就医、进城就业和小孩上学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2、完善区域路网和县道升级改造的需要

赣县X352线枫树至大龙公路(岐岭至阳埠段)是赣县公路网络规划中的一条县道公路;该项目的升级改造,将改善阳埠乡及王母渡镇交通落后的现状,加强了乡镇与各村之间的联系。

改善乡村群众进城的交通条件,完善赣县农村公路交通网络。

3、交通量增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联系将更加紧密,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社会经济总量将得到提升,必然导致交通量增加。

项目建成后将达到一定的交通流量,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变,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该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会使该路的交通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

交通量预测(见表1-1),到2028年路段最大机动车交通量折合成小客车2144辆/日,2033年为3078辆/日。

目前的道路现状,已远不能满足该地区发展的需求。

为解决当地广大群众的出行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促进乡村公路交通规划网络的建设,该项目的实施非常必要。

1.5主要结论

1.5.1交通量预测

本项目交通量的生成由趋势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三部分组成,在充分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基础上,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经济并不发达,路网也比较简单,其中趋势交通量采用间接法预测,转移交通量采用容量限制法预测相关公路向本项目转移的交通量,本项目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1-1。

 

未来特征年的预测交通量

表1-1

特征年

预测交通量

其中:

(辆/日)

(辆/日)

汽车

拖拉机

摩托车

其他

2015

616

524

31

37

25

2020

1057

898

53

59

42

2025

1678

1427

84

94

67

2030

2477

2106

124

139

99

2033

3078

2616

154

172

123

1.5.2技术标准

根据公路发展规划和交通量预测结果,参照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规定,全线拟定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30公里/小时,技术标准主要指标见表1-2。

主要技术标准

表1-2

指标名称

单位

技术标准

备注

公路等级

三级

设计速度

Km/h

30

路基宽度

7.5

路面宽度

6.5

桥面宽度

净7

土路肩宽度

2×0.5=1.0

最大纵坡

8

荷载等级

公路-II级

设计洪水频率

大中桥P=1/50

小桥涵及路基P=1/25

路面面层结构

水泥砼路面

1.5.3、路线走终点、走向、主要控制点及建设规模

该公路起于沙园线(S219线)K19+500处(赣县王母渡镇岐岭村),途径岐岭留村、寨子下、枫树村、垇高,终于阳埠圩,路线全长7.256公里。

建设规模见表1-3。

建设规模表

表1-3

序 号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数 量

1

路线长度

公里

7.256

2

土石方数量

千立方米

90.265

3

水泥砼路面

千平方米

47.5496

4

大桥

米/座

5

中桥

米/座

6

小桥

米/座

84.32/4

7

涵洞

米/道

206/17

8

平面交叉

1

9

占用土地

43

1.5.4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工期安排

1、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根据交通运输部[2011]82号公告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JTGM20-2011)和《公路工程估算指标》(JTG/TM21-2011)及江西省交通运输厅2008年10月15日起执行的《江西省〈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编制。

估算费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估算、概算、预算编制办法》江西省补充规定(赣交基建字【2012】130号),人工费单价为44.72元/工日,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率按省交通运输厅的《补充规定》计算,材料单价根据2012年11-12月份《江西省公路、水运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主要外购材料平均供应价格表》和现场调查提供的材料价格选用,运杂费按交通厅《补充规定》中的规定一律按社会运输计算。

建设项目估算总造价为2057.9837万元。

估算成果见表1-4、1-5。

 

人工、主要材料数量汇总表

表1-4

序号

工、料名称

单位

数量

1

人工

工日

51316

2

原木

m3

23

3

锯材

m3

21

4

Ⅰ级钢筋

t

42

5

Ⅱ级钢筋

t

167

6

钢绞线

t

6

7

型钢

t

4

8

钢板

t

1

9

水泥

t

6428

10

石油沥青

t

20

11

生石灰

t

24

12

砂、砂砾

m3

9707

13

片石

m3

6582

14

碎(砾)石

m3

22572

15

块石

m3

1006

总投资估算表

表1-5

工程费用名称

估算金额(元)

第一部分建筑安装工程

16130927

一、路基工程

4942882

二、路面工程

7747064

三、桥涵工程

3107130

五、交叉工程及沿线设施

333851

六、施工技术装备费

0

七、利润

788828

八、税金

522870

第二部分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

21042

第三部分工程建设及其他费用

2728615

第一、二、三部分费用合计

18880584

预留费用

1699253

估算总金额

20579837

2、资金筹措

本项目经费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筹资方式,主要考虑:

⑴申请上级补助资金1016万元;

⑵其余资金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

3、工期安排

根据项目所需的人工及各分项工程量,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对各分项工程的实施进行具体的时间安排。

参考已建同类公路的经验,本项目的施工工期为十二个月。

1.5.5经济评价

本项目经济评价包括经济评价和敏感性分析,推荐方案评价结果各项指标见表1-6、1-7。

1、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指标

表1-6

静态

折现率8%

内部收益率

EIRR

回收期

净现值

回收期

效益费用比EBCR

净现值ENPV

(%)

N

ENPV

N

(万元)

 

(年)

(万元)

(年)

 

 

9.35

7548.45

12.84

1.91

1621.54

15.072

从表中可知该项目建成后,当折现率为8%,效益费用比大于1,内部效益率大于8%,在使用期内能收回投资,说明本项目效益好。

本工程项目是可行的。

2、经济敏感性分析

本报告以交通量(体现在车辆效益上)和投资费用为敏感因素,在不同的变化组合中对拟建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判别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经济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1-7。

经济敏感性分析主要指标表

(当投资增加20%,同时效益减少20%)表1-7

静态

折现率8%

内部收益率

EIRR

回收期

净现值

回收期

效益费用比EBCR

净现值

(%)

N

ENPV

N

ENPV

 

(年)

(万元)

(年)

(万元)

 

12.34

4791.38

19.00

1.28

587.52

10.355

对本项目的经济敏感性分析,按工程投资增加20%,效益减少20%,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当折现率为8%时,效益费用比为1.28,内部收益率为10.355%,回收期为1.00年,说明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本项目实施后,改善了王母渡镇、阳埠乡等地的交通条件,为项目沿线的农林业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本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1.6问题和建议

1、本项目位于赣县王母渡镇及阳埠乡境内,本项目所经区域为山区,生态保持较好,地势高差较大,土石方开挖量大,桃江支流为贡江的源头,应加强水土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

保护地表水不被污染,实施阶段应减少对生态的破环,对路基边坡尽量采用植物防护措施,与原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减少水土流失。

2、本项目除起点至K0+960处为新建公路,其余基本利用老路,施工期间对当地沿线乡村的交通干扰较大,因此应尽量减少扰民,并做好宣传工作,以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3、拟建项目是由地方筹资建设,赣县是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县之一,在建设资金和经济政策方面,希望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使公路早日建成通车。

 

2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2.1研究区域概况

赣县X352线枫树至大龙公路(岐岭至阳埠段)的升级改建,必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将带动赣县王母渡镇、阳埠乡的经济发展,加强阳埠乡及沿线乡镇与县城、赣州城区之间的的联系,使沿线群众出入交通更加便捷。

根据影响程度,将影响区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其中赣县为直接影响区,章贡区、信丰、安远、于都、兴国、南康为间接影响区。

直接影响区各项经济指标现状见表2-1。

直接影响区各项经济指标现状

表2-1

指标

区域

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农业总产值(万元)

影响区域内

赣州市

897

39380

11194700

5776600

2851400

赣县

61

2993

746400

439000

189900

占全市比重

赣县

6.95

7.60

6.67

7.60

6.66

2.2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2.1赣州市社会经济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

赣南土地面积3938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23.6%,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赣州市现辖一区两市十五个县,2010年年未总人口89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7.8人。

全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资源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573.4毫米,水电资源可开发量158.6万千瓦,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柑桔生产的重要基地和重点建设的十八大林区之一。

赣南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稀有金属不稀有”之说,是全国重点金属基地之一,有世界“钨都”之称,“稀土王国”之美誉。

赣南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夏长、秋短、冬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宜人,为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基础。

赣州市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地理位置优越,既是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的前沿腹地,又是通往闽西、粤北、湘南的交通要道。

京九铁路的贯通自然把宋城赣州推到举世瞩目的位置上,与港、澳、台变成一衣带水,与东南亚也成了近邻。

赣州市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是江西所有城市中保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现存的文物古迹又数宋代最多、品位高,被专家学者誉为“宋代博物馆”,有中国唯一的北宋城墙、“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北宋建造的慈云塔、名扬海内外的八镜台、郁孤台,均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显出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综合实力得到加强。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9.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新高。

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1.8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16.3%,其中,工业增加值425.1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10.88亿元,增长15.5%,增速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从增长贡献率来分析,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第二产业增势强劲,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2%,拉动经济增长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2%,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来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8.9%,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4.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为38%,提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6.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2.2.2赣县社会经济概况

1、基本概况

赣县是中国江西省赣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部,赣江上游,环绕赣州市区,东经114°42′-115°22′、北纬25°26′-26°17′。

总面积2993平方千米。

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万人。

全县辖9镇10乡;国土面积29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万亩,山地360万亩,水面23万亩.

赣县境域地形属丘陵山地。

地势东南高,中、北部低,东部和南部重峦迭嶂,迂回起伏,其间夹有山间条带状谷地,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

赣县境内河流密布,700多条大小河流纵横全境,平均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77公里,水力资源丰富。

年均径流量21亿立方米,水力蕴藏24.4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1万千瓦,水面资源丰富,面积达23万亩,其中河流16.4万亩,水库、库湾5万亩,山塘1.6万亩,已开发库塘水面2.6万亩,年水产品总量达8150吨。

全境地处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并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

年均气温19.3℃,年均日照1092小时,年均降雨量1076毫米,无霜期298天,四季常青。

赣县资源丰富,物华天宝。

山上盛产脐橙、柑桔、油茶及木、竹、柚、李、梨、枣等;田园主产水稻、葡萄、席草、烟草和蔬菜等;地下埋藏有钨、煤、铜、铁、钼、稀土、莹石、钴土、砂金、水晶、瓷土、石灰石、大理石等资源;加工产品以板鸭、蜜饯、腐竹、白砂糖、桐油、瓷器最为出名。

丰富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使赣县以稀土和食品加工为主的大批企业蓬勃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稀土、钨、板鸭、蜜饯、腐竹等名特优产品。

2、经济发展状况

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74.64亿元,增长12.5%;财政总收入7.02亿元,增长5.8%,地方财政收入4.72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9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3020元,增长6%。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完成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1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近2亿元。

红金工业小区三期和洋塘工业小区“七”字型路网全面贯通,新增园区面积6630亩;完成标准厂房11.5万平方米,在建5.5万平方米;县经济开发区被授予“赣州台商创业园”、“江西省钨和稀土产业基地”和“赣州台湾产业基地”。

鞋业产业基地一期、赣州铝业、联伟精密模具锻造、精达模具等16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或开工在建。

全年新增企业35家,总数达157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总数达57家。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0亿元,增长36.8%,其中钨、稀土、铝、食品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增长10%。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技改投入6100万元,实施技改扩建项目3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4家,高新技术产品20个。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深入实施“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进程,着力把赣县打造成为全省工业强县、物流强县、旅游强县、文化强县,切实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富裕度、文明度、安全感、幸福感。

“十二五”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市前列,在全省排位前移,努力实现“八个翻番、八个突破、六个提高、三个更加”,把赣县打造成为赣州乃至全省重要的“八个基地、两个园”。

2.2.3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1、赣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根据今后五年规划,赣州市基本形成与人口大市相适应的较强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