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4628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docx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

高二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6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第I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I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后十个题每题2分,其他每题1分。

1.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最佳方案()

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

C.及时、适量地捕捞成鱼D.限制捕鱼

2.赤眼蜂将卵产在稻螟的卵里,蜂卵孵化的幼虫又以稻螟卵里的营养物质为食物,赤眼蜂与稻螟的这种关系是()

A.竞争B.共生C.捕食D.寄生

3.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4.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则曲霉和蘑菇的关系是()

A.竞争B.共生C.捕食D.寄生

5.下列生物种间斗争最激烈的一组是()

A.水稻和杂草B.老虎和野猪C.草鱼和鲤鱼D.野猪和山羊

6.下图表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下列哪组生物()

A.水稻和杂草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D.衣藻和甲藻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

A.水源和土壤B.细菌和真菌

C.各种动植物D.有害的生物

8.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B.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9.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

A.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B.让当地人大砍大种,狂捕乱猎,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地开采和利用D.砍掉原有林木,营造人工树林

10.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总是处在波动中的原因是()

A.人类的干扰B.食物的不足

C.多种因素的影响D.环境条件是无限的

11.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潜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1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引起的

C.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13.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牧场内,迁入一小群绵羊,8年后已经发展到500只左右,这个羊群数量将会(   )

A.维持在一个水平上B.不断下降C.缓慢上升D.迅速上升

14.在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该法的前提是()

A.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B.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C.在调查研究期间标志不能消失D.不能导致动物的疾病、感染等

15.下列现象是种群密度过大时将会引起的生态学反应,请指出错误的一项()

A.寄生虫增多B.传染病容易流行C.竞争加剧D.繁殖率升高

16.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来源:

gkstkgkstk]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既有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17.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曲线代表了生殖的数量变化?

P点代表什么()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点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点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点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点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18.下图是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来源:

gkstkgkstk]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

19.下列能表示蛇和鼠相互关系的曲线是()

 

20.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

C.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

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D.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21.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2.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

A.1kgB.10kgC.125kgD.1000kg

2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

C.系统内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的过程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

2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C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无论是能量流动的角度还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说,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2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

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28.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树林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关系如下表所示(其中D为分解者;P1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2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为J/cm2•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P1

P2

R

A

62.8

25.6

37.2

B

12.5

5.7

6.8

C

464.6

186.3

278.3

D

41.6

16.5

25.1

A.该树林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C→A→B→D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四个P1之和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9.9%D.在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可有可无

29.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仍可正常生存D.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0.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A.雄孔雀在雌孔雀目前的频频开屏B.工蜂中侦查蜂源所跳的“圆圈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31.某山区,砍伐了一定量的树木,但并没有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根本原因是()

A.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森林中剩下的树能进行光合作用

C.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D.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

32.运用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四项,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的是()

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B.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

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

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

33.生态系统内,食物网越复杂,说明()

A.生产者的个体数量过多B.消费者的个体数量多

C.消费者的种类越多D.分解者的种类越多

34.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

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种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来源:

gkstk]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35.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8月10日,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

世代深居在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北端原始森林中的全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鄂温克族,在政府的关怀和安排下,于今日扔下猎枪,牵着驯鹿,迈出森林,走下大山,来到根河市郊区定居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是一次重要的生态移民,这一举措的最直接作用或者意义()

A.保护大兴安岭森林的动物多样性B.保护大兴安岭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C.保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保护生物圈的相对稳定状态

36.不属于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措施的是()

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有害昆虫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

37.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38.下列能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9.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40.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

4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

B.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

C.“鸟”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

42.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C.类群丙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

D.碳在乙、丙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43.萌发的种子通过低温处理后,能加速对花的诱导,可促使其提前开花和成熟,如春小麦经过春化处理后,可早熟5~10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物理信息

B.该材料体现了信息的传递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产品的产量

D.影响春小麦生长发育过程的信息只有温度

4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C增加1kg,则至少需要消耗A约25kg

45.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46.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数量增加

a数量增加

c数量增加

c数量减少

b数量减少

a数量减少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

47.如图为一个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据图对图中箭头的含义进行表中所列项目的分类,正确的有(  )。

含义

所属箭头号码

①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

②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

③无机环境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④能量在生物体之间单向流动

⑤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

⑥碳元素从有机物变二氧化碳

A.①——

(2)(3)(5)B.③——

(1),⑤——

(2)

C.④——

(2)(3)(5)D.②——(5),⑤——

(1)

48.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3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e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

a至少约含4.5×107Kj

49.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请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

乙=5:

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A.甲乙均增强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50.图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以及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51.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52.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保护的措施。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_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53.如表所示为生物学工作者收集到的某市某湖区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

请据表和图回答问题。

  被食者

捕食者  

绿藻

螺蛳

水草

鲫鱼

轮虫

螺蛳

鲫鱼

轮虫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

(2)若由于某种原因螺蛳全部死亡,轮虫的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将________,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

(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

来自轮虫,

来自螺蛳,

来自水草,

来自绿藻,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kg需消耗绿色植物________kg。

(4)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

鸡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______形式流向鱼。

向河流中少量投入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如果投入鸡粪过多,将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是鸡粪分解产生________元素。

54.下图中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下图。

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55.

(一)下表是五类生态系统有关方面的比较表。

(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少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表中的____________。

据考察,赤道附近的一个小岛(热带雨林)虽然面积不到0.5km2,哺乳动物却多达58种,这一现象说明热带雨林具有极其丰富的______________库。

(2)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_____,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 。

(二)近几年来,人们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等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图9)。

 

请分析回答:

(3)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开始的。

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家禽、家畜属于第营养级。

图中沼气池的建立使该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

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4)某块麦田收割后一直未再耕种,不久后长满杂草等植物。

群落的这种动态变化称为。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