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460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位置

1、宇宙概念:

时间和空间统一,天地万物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物质世界。

2、宇宙中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特点

•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

例如,太阳是距地球近来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

由气体和尘埃构成,其重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营、近似球状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自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例如地球是当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行星。

•卫星——环绕行星运动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近来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

•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彗星。

环绕太阳公转哈雷彗星(周期76年)

•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3、天体类型:

自然天体——重要为恒星和星云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距离相近天体因互相吸引而互相绕转,构成不同级别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层次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模型图

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依次是: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行星。

2、运动特性: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4、体现: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三,存在生命行星

1、地球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条件:

(1)地球所处宇宙环境条件是:

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档各高档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物质条件是:

a日地距离适中:

适当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

海洋、液态水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概况:

太阳与其她恒星同样能发光发热,是一种巨大炽热气体星球,重要成分是氢(71%)和氦(27%).表面温度约为6000K。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核聚变反映:

4H——>1He+能量

2.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3.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增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重要动力。

(3)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

直接能源:

太阳辐射能;间接能源:

矿物能、水能、风能、生物能

4、太阳辐射规律: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1.太阳大气层构造:

光球、色球和日冕

太阳大气构造

亮度

厚度

温度

观测条件

(最外层)日冕

 

逐渐

增强

 

逐渐变薄

 

越来越低

 

日全食时或使用特殊仪器

(中间层)色球

(最里层)光球

 眼睛直接可见

2.太阳活动重要标志:

黑子、耀斑

黑子:

太阳光球常浮现某些暗黑斑点,叫作黑子。

黑子事实上并不黑,只是由于它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她地方低,因此才显得暗某些。

其变化周期为11年。

它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重要标志。

耀斑:

太阳色球有时会浮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斑块,叫做耀斑。

活动周期也是,是太阳活动最激烈显示.

 

日珥

注:

普通,黑子数目最多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她形式太阳活动浮现频繁地方和时期。

这体现了太阳活动整体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1)电磁波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高能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影响飞机和船等航行)

(3)高能带电粒子流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常出当前地球高纬度地区)

(4)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

(1)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形状和大小

(1)地球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椭球体。

(2)地球大小:

赤道半径:

6378千米

极半径:

6357千米

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经线和纬线

几种重要经线和纬线

南(北)极圈:

66°34′S(N)南(北)回归线:

23°26′S(N)低纬度:

0°—30°中纬度:

30°—60°高纬度:

60°—90°南北半球分界线:

赤道(0度纬线);

0°和180°东西经分界线;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半球分界线:

160°E和20°W

3、经度和纬度

构成经线圈两条经线:

度数相加等于180,东西经相反。

4、经纬网及其应用

(1)地球上任意一种点均有唯一经纬度坐标与之相应。

如,B(40°N,40°E)

B点关于赤道对称点坐标(40°S,40°E)

规律:

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不变。

B点关于地轴对称点坐标(40°N,140°W)

规律:

纬度不变;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B点关于地心对称点坐标(40°S,140°W)

规律:

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2)鉴定方向:

南北方向:

同为南纬,度数大在南

同是北纬,度数大在北

既有南纬又有北纬,南纬在南北纬在北

东西方向:

都是东经,度数大在东

都是西经,度数大在西

既有东经又有西经,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3)计算距离

经线上差一度:

111千米

纬线上差一度:

111千米*cos纬度度数

 

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

(2)地球运动基本形式

一、、地球自转

1、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旋转运动

(自转轴:

假想轴线,通过地球球心,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自转特点

(1)方向:

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南极上空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

恒星日:

真正周期23时56分4秒(以距离地球遥远同一恒星为参照物)

太阳日:

昼夜更替周期为24h(以太阳为参照物)

(3)速度

1)地球自转角速度角速度:

单位时间转过角度。

自转角速度:

南北两极点为0之外,其她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360°/24小时)

2)地球自转线速度线速度:

单位时间转过弧长(长度)

自转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任意纬线线速度=1670*cos纬度(千米/小时))

二、地球公转

1、概念:

地球环绕太阳运动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种焦点上。

2、公转特点:

(1)方向:

自西向东(和地球自转具备同向性)

(2)(真正)周期:

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时间单位,为365天6时9分10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回归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3)地球公转速度:

线速度、角速度

一年之中,平均而言

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1°/天≈360°÷365天

地球公转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2×3.14×1.5亿千米÷(365×24×60×60)秒

地球公转实际速度并不均匀,有快有慢

开普勒定律,行星环绕恒星运动轨道是一种椭圆,半径在单位时间内扫过面积相等

近日点(1月初)

—A距离太阳近来,此时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远日点(7月初)

—B距离太阳最远,此时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线速度:

近日点到远日点—由快变慢;远日点到近日点则相反

角速度:

与线速度变化一致

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3)太阳直射点移动

地球自转同步也在环绕太阳公转,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1.黄赤交角

(1)概念: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交角,叫做黄赤交角。

当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特点:

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

一轴:

地轴

两面:

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

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交角为23°26′地轴和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交角为90°

三个基本不变:

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相对位置是变化。

黄赤交角度数=南、北回归线度数

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

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黄赤交角在一定期期内是不变,但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点在变化。

(简称太阳直射点)

(1)轨迹

(2)太阳直射点位置

直射纬度: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来回性周期运动,大概1个月移动8°,与阳历日期相应。

直射经度:

地方时为12点经线

(2)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4)地方时区间计算

一、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因而东边地点时刻总是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

(早:

即体当前时刻数值“大”)

1、地方时之概念: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地方具备不同地方时。

即:

因经度不同而形成不同步刻,叫做地方时。

(经度相似,地方时必然相似)

2、地方时之体现:

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经度差1°时间差4分钟;经度差1′时间差4秒

3、地方时之计算:

所求另一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须注意原则:

(1)都是东经或者都是西经时,东边时间早,求东边用加号“+”号,求西边用“-”号;既有东经又有西经时,求东经用“+”号,求西经用“-”号。

(2)两地经度差拟定原则:

“同-,异+”

(3)所求地方时解决原则:

A】若所求地方时﹥24:

00,则所求地方时-24:

00,日期+1,变为明天;

B】若所求地方时﹤00:

00,则所求地方时+24:

00,日期-1,变为昨天。

当堂训练1:

1、当经线0°(即通过伦敦本初子午线)为06:

00时,请问10°E地方时是多少?

30°W地方时又是多少?

答案:

10°E地方时是06:

40.30°W地方时是04:

00.

2、精彩绝伦伦敦奥运揭幕式于本地时间7月27日20:

12正式开始,请问国内CCTV(经度为120°E)什么时候会准时直播?

答案:

7月28日凌晨04:

12.

3、当五华县(经度为120°E)为10月8日凌晨01:

40,请问新疆吐鲁番(经度为90°E)地方时是多少?

答案:

10月7日23:

56.

二、时区

如果如果人们都使用自己地方时,那么同一时刻,地方时会有n各种,异常混乱。

为了便于交流,就必要解决此麻烦,因此在1884年召开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按统一原则划分全球时区,即分(时)区计时法。

划分办法: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

计算办法: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本区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差1小时。

1、如何求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2、如何判断某经线位于哪个时区?

时区数=已知某地经度数/15°

所得余数<7.5度,相除所得商即为时区数;所得余数>7.5度,所得商+1即为时区数。

3、所求另一地区时=已知某地区时±(两地时区差)(与“地方时”计算3个原则完全相似)

东8区区时(即120°E地方时),即“北京时间”

中时区区时(即0°经线地方时),为“伦敦时间”也称“世界时、国际原则时间、格林尼治时间”

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5)日界线

一、国际日界线

(1)含义: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与“昨天”分界线.

(2)特点:

1)属于“人为日界线”

2)位置固定不变

3)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叠,而是有几处凹凸,凹凸因素是:

照顾附近国家人们生活以便,避免通过陆地。

地球上东12区时刻最早,西12区时刻最迟.

东12区向东进西12区,日期减1天;西12区向西进东12区,日期加1天.

当堂训练1:

有一轮船10月15日09:

00(船上挂钟)在国际日界线附近航行,10秒之后,此轮船越过了国际日界线,请问越过国际日界线后轮船挂钟精确时刻应是什么?

答案:

①10月14日09:

10(自西向东越线);或②10月16日09:

10(自东向西越线)。

二、00:

00日界线

(1)含义:

将地方时为00:

00经线作为作为“今天”与“昨天”分界线.

(2)特点:

1)属于“自然日界线”

2)其位置每分每秒都在变,自E向W移动

3)一定与经线完全重叠

4)每分每秒与国际日界线同步存在

当堂训练2:

若120°E为10月15日09:

00,请问:

1)00:

00日界线是哪个经度?

15°W

2)10月15日跨越经度范畴是什么?

15°W→向东→180°[国际日界线]

10月14日跨越经度范畴又是什么?

180°[国际日界线]→向东→15°W

10月15日与14日范畴之比是?

190°:

165°=13:

11

小结

1、普通状况,全球同步存在2个不同日期;但因00:

00日界线每分每秒都在自E向W移动,故2个不同日期范畴也在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着;

2、也存在2种特殊状况:

①当00:

00日界线为0°经线,此时“今天”:

“昨天”=1:

1;

②当00:

00日界线与180°经线(国际日界线)重叠,可以为全球此刻处在同一日期.

或者180°经线是n点今天就占n个小时,昨天占24-n小时。

北京时间08:

00时,全球两日平分;北京时间20:

00时,全球位于同一日。

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6)昼夜交替与晨昏线

一、昼夜更替

1、昼夜现象因素:

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2、昼夜更替产生因素是:

①地球自转;②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③同一时间内,太阳只照亮地球一半;

3、昼夜更替周期是:

太阳日,即24小时

4、昼半球是(向着太阳一面,即白天);夜半球是(背着太阳一面,即黑夜);

昼半球:

夜半球=(1:

1);昼半球与夜半球分界线(圈)是(晨昏线(圈))。

二、晨昏线(圈)

1、定义:

晨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分界线;

昏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分界线.

2、判断晨昏线(圈)办法:

自转法a.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是晨线,由昼进入夜是昏线

b.逆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是昏线,由昼进入夜是晨线

地方时法:

赤道上地方时是6点为晨线,18点为昏线

3.晨昏线(圈)特点:

1】永远平分地球(昼:

夜=1:

1),永远平分赤道

2】所在平面过地心,因而是一种与赤道等大圆

3】晨昏线(圈)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线与赤道相交点地方时永远为06:

00;而昏线与赤道相交点地方时永远为18:

00

5】晨昏线(圈)只有在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叠;而其她时间则与经线圈斜交。

6】晨线上必然同步迎来日出;而昏线上必然同步迎来日落。

7】移动方向和自转相反

4、晨昏线与经线、纬线关系:

(一)晨昏线与经线

(1)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叠,即晨昏线要过南北极点。

(2)别的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即晨昏线不通过南北极点),其夹角范畴为0~23°26′。

在二至日时,其夹角最大,为23°26′。

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其夹角等于此时太阳直射点纬度值。

(二)晨昏线与纬线

(1)不与晨昏线相交纬线,是出线极昼极夜纬度。

(2)与晨昏线有一种切点纬线

如图1:

切点为D,则:

D为晨线和昏线分界点。

D点纬度+折射点纬度=90°

D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者12点(距D点近极点是极昼,则点所在经线为0点;距D点近极点是极夜,则D点所在经线为12点)

(3)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一种和晨线,一种和昏线,两个交点为昼弧和夜弧分界点。

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该纬线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该纬线日落时间。

三、地转偏向力: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无偏向。

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7)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直射点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太阳辐射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来描述。

一、昼夜长短

(1)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通过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他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昼弧和夜弧两某些(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见下表:

(2)昼夜长短计算

昼长=昼弧所跨完整经度÷15°/h夜长=夜弧所跨完整经度÷15°/h昼长+夜长=24小时

日出时刻=12:

00—(昼长/2)h日落时刻=12:

00+(昼长/2)h日出+日落=24小时

(3)小结:

1、同一纬线上所有地方在同一天昼长、夜长、日出时刻、日落时刻必定彼此同样!

2、南北半球相应纬度(如30°N与30°S)昼长、夜长、日出时刻、日落时刻必定相反!

3、赤道上永远昼长=夜长=12h,且永远地方时06:

00日出,永远地方时18:

00日落;

4、昼半球中分线地方时定为12:

00;夜半球中分线地方时定为00:

00

二、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达)。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而,太阳直射点位置决定着一种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因素:

由于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12点时太阳高度。

一日内最大太阳高度,它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本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四、四季更替。

气候四季包括月份。

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西方四季: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

比国内天文四季晚一种半月。

五、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总结应用:

日照图判读

1.判断晨昏线

(1).特点:

北极在上,南极在下;晨昏线成直线形态,且只能见其局部(即只能见到晨线或昏线)

(2).特点:

极点为中心半球图;晨昏线成弧线形态,且只能见半条晨线和半条昏线。

2.拟定某地地方时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地方时为18时;

②平分昼半球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和正午经线相对另一经线地方时为0时;

③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各点地方时相似。

3.判断节气:

北极圈内,白天范畴、黑夜范畴各占一半(即昼夜平分),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

北极圈位于昼半球(即极昼),夏至日6月22日;北极圈位于夜半球(即极夜),冬至日12月22日:

南极圈内,白天范畴、黑夜范畴各占一半(即昼夜平分),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

南极圈位于昼半球(即极昼),12月22日;南极圈位于夜半球(即极夜),6月22日。

4.拟定太阳直射点位置

(1)平分昼半球那条经线所在经度(地方时12:

00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经度。

(2)直射纬度取决于日期。

5.拟定昼夜长短

D点昼长应为18小时,夜长6小时;

解释:

D点所在纬线,其昼弧所占比例是:

四分之三;

因而,D点昼长=昼弧所占比例×24小时

夜长=夜弧所占比例×24小时

昼长+夜长=24小时

6.判断太阳出没时刻(在上图中,D点3时日出,21时日落)

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7.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为9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少。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差。

第一章第4节地球圈层构造

想一想:

夏季,如果让你挑选西瓜,你会采用什么样办法呢?

咱们能不能依照地球内部产生震动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呢?

(一)地震波

1、概念:

本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形式向四周传播。

(1)本地震发生时,陆地上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本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人会如何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地震波分类:

纵波(P):

质点震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S):

质点震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与其通过介质性质有密切关系。

若介质是均质,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化。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持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波波速变化图

地震波在通过性质完全不同两种介质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会浮现不持续面。

地震波穿过33千米处莫霍界面是,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4、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以两个不持续面为界,将地球内某些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有坚硬岩石构成,合称为岩石圈。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三)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包围着地球,由气体和悬浮物构成,重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持续而不规则圈层。

它涉及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水处在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总称,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所有和岩石圈上部。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互相渗入互相影响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