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4392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

【注】①灞(bà)上:

又作“霸上”。

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

郊居。

③致此身:

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分析】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渲染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灞上秋居》中的"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故答案为:

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

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2.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

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

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

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

“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所以可答:

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

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

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答案】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

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解析】【分析】

(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4.读下面一首小诗,结合诗歌内容从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至少两点)

跳水

艾青

从十米高台

陶醉于下面的湛蓝

在跳板与水面之间

描画出从容的曲线

让青春去激起

一片雪白的赞叹

【答案】《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如:

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如“在跳板和水面之间/描绘出一条从容的曲线”,形象地描绘了跳水健儿跳水动作的流畅优美。

从主题方面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角度有:

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shè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联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1)以上诗歌选自《________》,作者第一次在长诗《________》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shè

伫立

跋________

(3)此诗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

(4)“驿站”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6)作家聂华苓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全诗,思考:

①本诗鲜明的意象是什么?

②这个意象借指怎样的形象?

【答案】

(1)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2)zhù;涉

(3)截段;截断

(4)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①桥。

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桥》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

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注意“伫”的拼音,“涉”的书写。

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

跋涉:

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

(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截断,指切断;隔断。

故“段”改为“断”。

(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驿站:

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结合“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分析得出:

,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结合“苦于跋shè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分析,应改为:

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结合“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分析,意象是“桥”。

“桥”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作者赞美桥是想表达希望众人尊重社会中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⑵zhù;涉

⑶截段;截断

⑷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⑸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⑹①桥。

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绍。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⑶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⑷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

⑸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注意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⑹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意象所指代的形象。

6.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思绪之绵长(无穷)

(2)共同点:

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

【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分析】

(1)结合语境分析, “千古兴亡多少事?

”是一句问话。

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因此“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要暗示了时间之漫,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分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词人登京口北固亭望神州的所见所思所感,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

词人眼望神州,感概千古兴亡之事,下阕,作者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表达词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思绪之绵长(无穷)

⑵共同点:

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

【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意思要在理解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

(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

⑴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三年谪宦:

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

停留,居留。

③楚客:

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

指汉文帝刘恒。

⑤吊:

凭吊。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

遭诬陷被贬。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颈联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B. 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C. 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

           

D. 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

【答案】

(1)沉舟;病树

(2)A

【解析】【分析】

(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

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

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

二十三年:

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

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沉舟;病树;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超过(或:

胜过);浓艳(或:

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

(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

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根据句意,可知“胜”,超过。

结合句意分析,可知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浓艳(或:

艳丽)。

(2)此句是诗的结尾句,从内容方面分析,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因此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

从结构方面分析,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

⑴超过(或:

胜过);浓艳(或:

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诗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

具体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

(宋)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①金丝鲙②,醉折桃花倚钓船。

【注】①斫:

zhuò,用刀或斧砍。

②鲙:

kuài,鲙鱼。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

请概括作答。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