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4332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

《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鞅变法的背景.docx

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变法的背景

  篇一:

春秋时期的变法背景政治

  春秋时期的变法背景政治:

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分封制不能正常运转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井田制逐渐瓦解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动力:

争霸战争的需要

  目的:

富国强兵

  概况齐国管仲改革内容:

“相地而衰征”

  影响: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

  解。

  鲁国的初税亩内容:

“初税亩”

  影响:

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变法魏文侯变法内容李悝变法内容:

政治: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经济:

实行“尽地力”政策、号召“废

  沟洫”

  法律:

制定《法经》

  吴起的改革军事内容:

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

  作用:

使“秦兵不敢东向”

  商鞅变法背景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

  大发展时期

  秦国背景: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在争霸中处于

  不利地位

  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

商鞅来到秦国,秦孝

  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3、有利条件:

法家学说得到认同;

  目的:

富国强兵

  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

  衡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建立县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定秦律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什伍兵役制度”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成效: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支持。

3、改革前的思想动员。

  4、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主要原因)5、正确决策和推行新法的决心。

  商鞅变法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前提:

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

  必要性: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可能性:

民族融合,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措施:

均田制,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性质:

封建化改革运动

  作用:

1)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经济逐渐走向繁荣。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__进程,对北魏社会_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走向__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背景社会危机:

①“三冗”、“两积”.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有利条件:

目的:

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内容:

经济上富国之法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募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军事上强兵之法①保甲法:

②保马法:

③将兵法:

  政治上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②改革官制③整顿太学

  评价1积极作用: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局限性:

(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扭

  转北宋中期的危机。

  

(2)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

  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最终失败的原因: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忽必烈改制背景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

  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

  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措施政治方面:

改革政体中央:

(两院一省一台)

  地方:

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

  经济方面:

农桑立国:

确立国策方针、建立农业机构、完善农业法规、重视技术指导

  其它:

兵民分治、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民族分治

  作用:

1)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

  2)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3)加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忽必烈的改革精神

  及吸收先进文化的大度值得我们学习。

  张居正改革背景:

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明神宗的支持万历年间,锐意改革

  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

  目的:

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措施:

政治方面:

整顿吏治-----“尊主权”、以法理政、推行考成法

  国防方面:

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经济方面:

推行一条鞭法背景:

A土地兼并严重、财政枯竭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内容

  影响

  结果:

A:

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光辉的时期)B:

  最终失败,改革成果毁于一旦,身后毁誉。

  失败原因:

A:

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他们的的反攻倒算

  B:

明神宗的蜕变(昏庸腐化)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

  春秋战国——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中国赋税制度的开始

  北魏——租调制

  隋、初唐——租庸调制(交谷物叫租,调是交绢、绵或布、麻,以绢或布代役叫庸。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

  负担)

  中唐——两税法(分夏秋两季交税,由按丁征税变为按田亩和资产征税。

改变了税收方式,由人丁税向以土地

  财产为主要依据收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宋——王安石变法中:

募役法(由政府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

  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赋、役、杂税合并为一,一律折银交纳,改按丁数和田粮摊派。

简化了征收名目和手续,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吏隐田逃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折银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积极推动的作用)

  清——康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2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3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4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应反映。

  中国古代改革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改革的一般类型

  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齐国管仲的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

  中国古代改革的一般原因:

  1、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2、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3、缓解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

  4、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

  决定改革成败的一般原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2改革派和反对派力量对比的大小3是否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技巧

  4是否注意用人。

5改革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从中国古代改革中得出的一般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正确的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4、改革总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因而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5、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

  6、中国古代勇于改革的政治家、改革家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学习。

  世界史古代时期奴隶社会:

公元前8世纪——476年(古典时代)

  封建社会:

476年—14、15世纪(中世纪)

  近代时期:

资本主义社会: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

  现代时期—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917年—?

  篇二:

商鞅变法知识点梳理

  一、历史背景:

  1、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得到发展(改革变法的)

  3、军事(主观动力):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变法的直接推动力)

  4、思想:

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2、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5、有利的历史条件: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二、变法的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以农致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核心】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其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认为工商业是“末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入官府充当奴婢。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3、统一度量衡

  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刑罚.

  2、废除“世袭世禄制”

  宗室成员没有立军功者,要除掉其宗室属籍,剥夺其贵族身份,以此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1、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得受同等刑罚。

  2、普遍推行县制

  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烧毁宣扬一些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改革旧的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制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成功)“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四、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1、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实行坚决,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执法如山,厉行法治,赏罚分明。

(“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有全盘计划,先奖励生产军功,然后才迁都求出击。

  五、商鞅变法的评价:

  1、商鞅变法的性质:

  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历史作用:

  经济上: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

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

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局限性: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如:

刑法严酷

  

(2)加重剥削压迫:

如:

连坐法

  (3)改革不完全彻底:

如:

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4)重农抑商:

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5)焚烧史书,蔑视文化:

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重难点分析】商鞅变法的启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法家思想:

1、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

  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2、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

  篇三:

20120615155406_商鞅变法[教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

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三、评价:

  1、结果:

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

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2、变法的历史作用

  理财:

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

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

加强军事实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作用: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

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

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课题

  专题二:

商鞅变法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编号

  历史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与作用,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2.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用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变法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3.从商鞅变法的结果中认识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4.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逐渐掌握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形成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各项变法举措的了解,认识秦国变法之前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变法的重要性。

  2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收集关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资料,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建立霸王之业先后进行了改革,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惟一出路,明确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了解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变,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国家、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并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

  难点: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如何理解商鞅变法的重大历史意义。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

  

(一)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政治格局:

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师∶春秋时的宗法制已瓦解,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各诸侯国逐渐向封建制过渡。

战国初期形成怎样的政治格局?

  生:

战国初期形成了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2.经济上:

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师: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怎样?

  生:

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师: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生产关系有什么影响?

  生:

奴隶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

努力大量逃亡,到山林沼泽中开垦荒地。

新开垦的土地不受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3.阶级上: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

  师∶战国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阶级关系有何影响?

  生:

战国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形成,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力,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学思同步: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提示:

从宗法制的破坏,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变法运动的兴起,“百家争鸣”等角度思考。

  4.各国变法运动

  师:

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下,春秋先后出现了齐国的管仲改革,鲁国的“初税亩”等改革。

战国时的改革更是不断,各国发生了那些著名的变法?

  生:

首先是魏国李悝变法,然后是楚国起用魏国旧臣吴起进行变法。

  5.百家争鸣

  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

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有哪些学派和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

儒家的荀子认为,自然皆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要掌握自然界的变化的规律,并加以利用为人类服务。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平民阶层的利益。

法家则“依法为本”,主张除国君外,其他人不论贵贱,都受法律的约束。

师: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

诸子百家的思想争奇斗艳,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师:

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把商鞅推上了历史大舞台。

使他在秦国进行了最成功的变法。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秦孝公立志图强

  师:

秦国自平王东迁成为诸侯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方六国,被东方六国视为夷狄。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统治者秦献公和秦孝公先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状况,废除人殉;第二年迁都至栎阳;允许在国都进行商业活动等。

  其子秦孝公继承先父遗志,下“求贤令”,吸引大批有识之士包括商鞅来到秦国。

  2.商鞅立志变法

  师:

商鞅原名是什么,为什么叫商鞅?

  生:

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本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后应在秦变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

  师:

商鞅精通什么学问?

  生:

商鞅对道家儒家学说都精通,尤喜欢“刑名之学”,对社会及时局具有敏锐的动察力。

师:

什么是“刑名之学”?

  生:

“刑名之学”就是律法为主的法家学说。

  师:

商鞅是如何获得秦孝公的支持的?

  生:

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建议修法令,重视农业,加大对战争中立功官兵的奖赏,从而富国强兵。

  师:

商鞅是如何打消秦孝公对顽固派反对变法的担忧的?

  生:

商鞅劝说秦孝公“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不能犹豫不决。

师:

商鞅是如何驳斥顽固派反对变法的?

  生:

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过不必法古”,得到秦孝公的赏识。

并首先进行了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变法奠定了基础。

  3.树立威信

  师:

商鞅是何时正式开始变法的,又是如何取得人们信任,树立威信的?

  生: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开始变法。

商鞅通过“一木拾金”取得了民众的信任。

  师:

商鞅是又是如何压制保守派旧贵族的?

  生:

商鞅对破坏新法的保守派旧贵族予以严厉打击,平息了他们反对变法的声浪。

使新法在秦国全面推行。

  (三).强国之术

  师: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何在?

  生:

为了富国强兵。

  师:

商鞅变法的中心是什么?

  生:

是“农战”和“法治”

  师:

商鞅变法分几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要分开?

  生:

商鞅变法分两次,分别是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分两次可使改革措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