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4224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

《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模题现代文阅读.docx

一模题现代文阅读

(番禺区一模题)第一份模拟题操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一)

①如今,浩瀚的太空又多了一颗新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在增强我国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延长预报时效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气象卫星在非气象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②我国从1985年开始研究利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的方法。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可以利用卫星云图照片,随时发现热源目标,经过放大处理后,能清晰地显示出森林或草原火灾发生的位置、范围和强度。

③我国海洋渔业部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分析鱼群活动已获得成功,使研究区当年的鱼产量比原来提高5~7倍。

此外,根据气象卫星红外遥感资料与被测表面温度密切相关的原理,可以制作海水表层温度场分布的等值线图。

而渔场的形成、鱼汛旺发的迟早与海水温度有关。

因此,单是缩短渔轮在海上找鱼的航行时间,使之少费柴油—项,就可节省大量开支。

④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监测在我国已成为事实,其中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及冻害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测算、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报等。

利用我国气象卫星地面站接收麦区作物光谱卫星图,能得到小麦生长的准确情报,日前已在北方11个省份应用。

每年对小麦产量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5%以上。

(选自《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

13.从全文看,本文说明的重点内容是(3分)

A.气象卫星在监测灾害性和预报天气时起重要作用。

B.气象卫星在生活生产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C.气象卫星在非气象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D.气象卫星在气象领域中有卓越的贡献。

14.下列对各段内容进行概括,不属于气象卫星功能的一项是(3分)

A.第1段:

越来越显示气象卫星的作用。

B.第2段:

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

C.第3段:

分析鱼群活动和预测渔场位置。

D.第4段:

监测农作物生长的动态。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6题。

(二)精读与背诵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

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③宋代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

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

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

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

“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

”并且告诉他身边的同志说:

“《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

”列宁曾指出:

“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又说:

“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

”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和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

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经验:

想用某书中的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做笔记,那感觉就像要开门却找不到钥匙一样。

我后来下决心精读和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

第一,可以吸取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

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

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增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

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点是:

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精读和背诵。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来阐明了精读和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

C.文中“像要开门却找不到钥匙一样”的“钥匙”是比喻“背诵如流,烂熟于心”。

D.文章末句在横线上应补上的内容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6.按要求回答下列的问题。

(7分)

⑴“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分)

答:

⑵读了本文后,联系个人读书学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50字以内)(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1题。

(三)担子

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洗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间净是些裸露的石子。

雨后的山间空气格外清新,偶尔几声鸟叫,让人好不惬意。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

草鞋在前,皮鞋在后。

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新的,不时发出缕缕光亮。

在这条道上,这双脚曾有无数次的同行。

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就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人已经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遥远的故乡。

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这也是一两年才有的事。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

两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的担子,将背如两只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急。

“爸——我来挑吧!

”后面的皮鞋人说道。

“我顶得住。

”草鞋人汗流满面的说。

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啪——”担子聚成了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草鞋人跌进山间草丛中。

“爸!

怎么了?

怎么了?

”皮鞋人飞快奔过来,草鞋人却很快在山道上立着,只是鞋上染上了一道鲜血。

但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

“爸,我来挑吧!

”皮鞋人抢着担子,说。

“刚才是草鞋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

”草鞋人执意不让。

“伟伟听话么?

”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

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再傻问。

然而没有办法,草鞋人知道:

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

“很听话,他常常念着你呢?

”皮鞋人觉得前面的答话可能都不中老人之意。

因此这次增加了后半句。

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许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爸,我来挑吧,你已经挑了一个多钟头了。

”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

“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时那你再挑吧!

”草鞋人移着带血的草鞋,回答说。

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在皮鞋人的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搽汗。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街道上移动着。

马家溪居民们给了皮鞋人很好的评价:

养了个好儿,城里能做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草鞋人很欣慰,从皮鞋人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

走过不到一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漫长的山间无人道。

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子,继续前进。

望着前面草鞋人负担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

17.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4分)

答:

18.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9.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6分)

⑴怎样理解“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是草鞋送皮鞋”这句话?

答:

⑵具体说明文中“皮鞋人”对“草鞋人”的关心是通过哪些动作表现出来的?

答:

20.“望着前面草鞋人负担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

”请联系全文说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5分)

答:

21.本文与朱自清写的《背影》在内容、语言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请填写下表。

(“相同点”中每个空格不得超过4个字;“不同点”中每个空格不得超过6个字)。

(5分)

相同点

不同点

 篇名

内容

《背影》

《担子》

篇名

内容

《背影》

《担子》

文章主题

记叙线索

语言特点

父亲形象

 

(海珠区一模题)第二份模拟题操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

(6分)

三聚氰胺溯源

三聚氰胺,这一在174年前首次被德国化学家贾斯特斯冯李比西合成的物质,如今显示了一个世人始料未及的“黑暗世界”。

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中间体,分子式为C3H6N6,分子量为126。

这种白色无味的晶体粉末状物质,目前主要是通过尿素合成来生产的。

大约每3吨尿素,可以产出1吨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与甲醛经过聚合反应,可以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在添加无机填料后,这种材料就可以制成模塑制品,包括餐具﹑日用品﹑地板等。

这些塑料优点很多,如不易着火﹑耐水﹑耐热﹑耐老化﹑耐电弧﹑耐化学腐蚀,并具有优良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在建筑和制造业内有着广泛的应用。

2007年,随着“毒宠物粮事件”在美国曝光,三聚氰胺的另一个不寻常的用途也被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部分中国企业在出口美国的宠物食品中非法添加这种化学物质,从而诱发了大量猫狗死亡。

之所以选择三聚氰胺作为非法饲料添加剂,是因为其含氮量高达67%。

目前通常采用的“凯氏定氮法”,是根据饲料中的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因此,加入三聚氰胺,就会使得测量出的蛋白质含量“虚高”。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50年前,就有美国人申请过以此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专利。

因为在牛这种反刍动物的饲料中添加少量的非蛋白氮,往往还是有益的。

非蛋白氮来自于工业氮,所以选择非蛋白氮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就节省了很多成本。

目前的非蛋白氮饲料,包括尿素﹑氨水﹑硫酸铵﹑硫酸氢铵﹑氯化铵﹑磷酸铵﹑糖基尿素等。

尿素含氮量最高达46%以上,价格为每吨2000元,比较便宜。

因而尿素往往成为非蛋白氮饲料的首选。

当然,非蛋白氮的含量也需要严格控制,过多添加会造成奶牛中毒甚至死亡。

既然三聚氰胺的含氮量还要高于尿素,人们自然也考虑将其作为非蛋白氮候选对象之一。

不过,到了1978年,人们就意识到,三聚氰胺并非一种合格的非蛋白氮来源,因为这种物质的水解作用既缓慢又不彻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就是这种被证明难以起到改善营养作用的物质,最终却被大量添加进动物饲料,乃至人类直接进食的奶制品中,并最终酿造成人间悲剧。

13.对三聚氰胺的说明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三聚氰胺是174年前德国化学家贾斯特斯冯李比西合成的用作化学添加剂的物质。

B.三聚氰胺主要是通过尿素合成来生产的,每3吨尿素就能产出1吨三聚氰胺。

C.50年前,有美国人申请过以此作为饲料添加剂专利的原因是:

认为在牛这种反刍动物的饲料中添加非蛋白氮是有益的。

D.三聚氰胺的水解作用既缓慢又不彻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并非一种合格的非蛋白氮来源。

14.对三聚氰胺“如今显示了一个世人始料未及的‘黑暗世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聚氰胺用作添加剂这个不寻常的用途,导致2007年在美国出现了“毒宠物粮事件”。

B.部分中国企业在出口美国的宠物食品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从而诱发了大量猫狗死亡。

C.目前通常采用的“凯氏定氮法”,使加入三聚氰胺的饲料蛋白质含量“虚高”。

D.三聚氰胺被大量添加进动物饲料,乃至人类直接进食的奶制品中,最终酿成人间悲剧。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6题。

(8分)

战胜残缺拥抱美丽

张平

毋庸讳言,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在肢体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而残缺本身总是令人遗憾的。

不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残缺美”的概念,这种独特的欣赏眼光,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与理想境界中的至美连缀在一起,启发人们从残缺中提炼出美感,拓宽了人类的审美视野。

谈到“残缺美”,自然会想起卢浮宫里的著名雕塑“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的美从何而来?

有人认为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有人认为来自暗示——你可以把他的手臂想象成各种样式﹑姿态,故而美不胜收。

不过笔者却认为,维纳斯的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所有:

如果不是由于断臂后的维纳斯,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圣洁的神态……她身上折射出的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

尽管此身已残,但维纳斯所承载的无暇的艺术之美,却仍旧执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这种美更加具有动人心魄的能量。

所谓“残缺美”,庶几在此。

残奥会赛场上的各国运动员,没有谁因为残疾而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他们以自己在不幸面前所拥有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战胜了残缺带给人生的遗憾,拥抱了健康,展现了活力,诠释了精彩。

这是又一种美。

观看残疾人选手的比赛,是一种审美的经历。

如果说他们身上也散发出了一种“残缺美”,那么这种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也不是来自人们对这种残缺的同情,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与残疾人相比,健全人无疑是幸运的。

然而,漫漫人生路,难免道阻且长:

考场上的失意,职场上的不顺,请场上的挫折……都可以打碎人们对生活的完美想象。

把酒问青天,又有几人从不残缺?

残缺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美。

让我们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汲取力量吧,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始终不言弃,书写传奇!

15.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维纳斯的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断臂后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圣洁的神态,所以这种美更加具有动人心魄的能量。

B.维纳斯的美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

C.残疾人选手身上散发出的“残缺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D.残缺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美。

健全人能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始终不言弃,也是一种残缺美。

16.为什么说“把酒问青天,又有几人从不残缺?

残缺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美”?

﹙5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

(26分)

最后一位戴罪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

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就在赴新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

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唯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

林则徐就是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西出玉门关的。

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实在是天设地造的折磨罪臣身心的好场所。

你走一天是黄沙,再走一天还是黄沙;你走一天是冰雪,再走一天还是冰雪。

不见人,不见村,不见市。

这种空虚与寂寞,与把你关在牢中目徒四壁,没有根本区别。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

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的习惯和经验,林带头规范,捐出自己的私银。

承修了一段河渠。

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区建成才得以退役。

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

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

皇帝本来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他却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改造了环境;皇帝要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的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捎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

北疆虽僻远,但雨量较多,农业尚可。

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

这无疑又是对林则徐的一场更大更苦的折磨。

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

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域。

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厢颠簸箕中栗”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

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够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

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

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

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分外”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

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

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

当地汉维群众无寸土可耕,就是驻军修营房拉一车土也要交几十文钱,百姓埋一个死人也要交银数两。

土王大肆截留国家税收,数十年间如此横行竟无人敢管。

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

“此咽喉要地,实边防最重之区,无田无粮,几成化外”,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

“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

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对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

必须互相和睦,轸域无分。

”为防有变,他还将此布告刻成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

”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有了生计,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

要知道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恰这时清廷赦令已下,林则徐在万众感激和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向关内走去。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17.文章写了戴罪后的林则徐为百姓做了哪些有功的事?

请分点作简要概括。

﹙8分﹚

18.为什么说林则徐是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4分﹚

19.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林则徐是怎样一个人?

请作简要评价。

﹙5分﹚

20.开头段中的“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指哪件载入史册的事情?

结尾段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4分﹚

21.把文章题目改为“林则徐”好吗?

为什么?

﹙5分﹚

第三份模拟题操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5题。

(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

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

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

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

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

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

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

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

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一18%。

德国计划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14.第2段中“各行其道”和第1段相照应句是()(3分)

A.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B.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

C.避免了车辆的混行

D.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

1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基本铺设了彩色路面。

  B.普通沥青路面的孔隙率不足4%,而透水路面的孔隙率大多为15%一30%。

  C.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能。

  D.由于透水路面优越性多,德国已把全国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7题。

(二)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

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

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

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

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

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

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

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

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

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

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

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

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

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

A.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B.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自己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C.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

D.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17.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⑴第③段中的事例论证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四个事例进行论证?

(3分)

答:

 

⑵第⑦段中的“草地”比喻,“瘦马”比喻。

(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1题。

(三)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

这里,每人每天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

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

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

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它都不肯挪动半步。

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老牛这样倔强。

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