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409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隧道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隧道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隧道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隧道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施工方案.docx

《隧道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施工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施工方案.docx

隧道施工方案

二郎坡隧道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二郎坡隧道位于吕梁山西坡黄土峁梁区,地形起伏大,冲沟发育。

隧道进出口均匀覆盖老黄土。

本隧道为双线隧道,起迄里程为DK208+880~DK209+240,全长360m,隧道最大埋深71.56m。

隧道位于半径为800m的右转曲线上,隧道内曲线长度为360m。

隧道内纵坡有两个上坡,进口前变坡点里程为DK208+050,隧道进口至里程DK208+900坡度为4.6‰,隧道内坡长20m;里程DK208+900至隧道出口为5.2‰上坡,隧道内坡长340m。

二.总体施工安排

二郎坡隧道采用独头掘进,由进口端施工作业队负责二郎坡隧道全部正线之开挖、支护、衬砌、水沟电缆槽及附属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遵循新奥法原理,支护及时,衬砌紧跟,并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实时指导开挖支护作业,根据掌子面地质现况进行动态施工。

三、临时工程

1.施工便道

该隧道位于黄土峁区,需从既有乡道引入新建便道至施工现场,根据施工地形,二郎坡隧道进口端新建进入施工现场便道700m。

2.砼拌和站

二郎坡隧道施工衬砌所用砼由一分部2号拌合站进行供应,拌合站修建于石楼县孟家塔处,占地面积19868m2,设置HZS120拌合楼2座,并设置相应的储料区,喷射砼在洞口附近设置JSS500拌合楼1座。

3.生产生活用房

二郎坡隧道施工作业队生活、办公用房800m2,生产用房1900m2。

4.施工用水

隧道生产、生活用水采用打井解决,通过水泵将水抽至高山水池再从高山水池进行洞内高压水的供应。

隧道工作面的水压不应小于0.5MPa,水管的直径根据最大供水量、管路长度、弯头、闸阀等条件,计算确定。

所有用水须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四.施工方案

1.施工准备

进场后修建施工便道,架设供电线路,铺设供风、供水管道,修建钢筋、钢架加工车间,细化衬砌台车模板图纸设计并加工制造,为正式施工创造条件。

2.施工方案

二郎坡隧道线路经过区均为黄土地段,黄土Ⅳ级采用台阶法开挖施工,黄土Ⅴ级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法施工,进口端6m和出口端5m均采用明挖法施工。

初期支护采用砂浆锚杆(边墙)、中空锚杆(拱部)、格栅或型钢钢架、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

由于隧道线路经过地层均为黄土层,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进行开挖,施工中严格控制超欠挖,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

二次衬砌采用12m整体式衬砌台车按先墙后拱顺序,采用模板台车一次施做。

洞内运输方式采用无轨运输。

2.1.辅助作业施工方案

2.1.1.洞内管、路、线总体布置

洞内管、线路总体布置见图4-1。

2.1.2.洞内施工通风方案

隧道作业面洞口设置1台2*55kw的轴流式通风机,压入式机械通风。

当单作业面距离洞深达到一定距离后,通风效果不好时,采用洞内增设1台同类型风机串联通风。

采用大直径风管(φ1.5m),以减少风阻,缩短通风时间、提高通风效率。

图4-1洞内管、线、电路布置示意图

2.1.3.高压供风方案

高压风采用洞外电动空压机组成的压风站集中供风,并随隧道开挖深度距离在洞内增设空压机洞室在洞内集中供风方式,高压风管直径采用φ200mm无缝钢管,进洞后采用托架法安装在边墙上,沿全隧道通长布置,高度以不影响仰拱及铺底施工为宜。

主管道每隔300~500m分装闸阀和三通,以备出现涌水时作为应急排水管使用,管道前段距开挖面30m距离主风管头接分风器,用高压软管接至各风动工具。

空压机配备按洞内风动机械同时工作最大耗风量及管道漏风系数等计算。

总风量按各工作面全部采用风动工具凿岩,考虑开挖工作面风枪、湿喷机,计算出洞口总耗风量,根据计算所得总耗风量,在每个隧道施工洞口设置合适的高压风站,供应洞内高压用风。

2.1.4.高压供水方案

隧道施工用水采用高山水池供水。

隧道施工用水采用打井解决,须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通过水泵将水抽至高山水池再从高山水池进行洞内高压水的供应。

隧道工作面的水压不应小于0.5MPa,水管的直径根据最大供水量、管路长度、弯头、闸阀等条件,计算确定。

2.1.5.洞内施工排水方案

进口端顺坡排水

顺坡施工排水洞内采用双侧沟加中心沟方式,顺坡排水至洞外污水处理池,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

洞内施工排放的污水经抽排系统抽至洞外后,经沉淀过滤和净化合格后排放。

滤渣则装运至指定场地。

2.1.6.施工用电方案

经过对不同情况分析和计算,在进口端安设1台800kVA变压器解决洞外生产及洞内施工用电。

隧道作业面备用2台250KW发电机,以备停电后应急照明和排水施工所用。

照明供电均采用TN-S系统,即三相五线制。

用绝缘电线沿左侧边墙蝶式瓷瓶明配,瓷瓶间距15m,下侧距轨面4m。

照明光源采用高效节能高压钠灯,每盏按100瓦计,每隔15m一盏,沿大致同一高度处安装在横担上。

距离掌子面100m范围内,采用24伏安全电压供电。

经照明变压器隔离降压后为照明提供电源。

2.1.7.隧道测量方案

洞外控制测量:

采用导线网测量,GPS全球定位系统复核,每个洞口设置至少3个平面控制点,设于能相互通视、稳固不动、不被干扰、便于引进洞处。

高程控制测量:

采用水准测量,每个洞口布设两个高精度水准点,设于坚固、通视好、施测方便、便于保存且高程适宜处;两点高差以安置一次水准仪即可联测为宜。

洞内控制测量:

①施工导线:

在开挖面向前推进时,用以进行放样来指导开挖的导线,其边长为5~50m。

②基本导线:

当掘进100~300m时,为了复测隧道的方向是否与设计相符,选择一部分施工导线,敷设50~100m精度较高的基本导线。

③测量仪器:

精度1秒及以上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

④测量精度:

水平角测量每站左右角各6个测回,圆周角闭合差小于二等导线限差2.0″;水准测量采用往返闭合环,每千米水准测量中误差小于2mm。

2.2.8.弃碴利用、弃置方案

可利用的隧道弃碴加工用作路堤填料、施工场地的填筑及填补沟壑造田。

质地良好的弃碴尽量利用,就地加工为料石、砼骨料、级配碎石、低标号混凝土用砂,以减少弃碴数量减少占地,降低工程成本。

不能利用的弃碴,本着保护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原则,按照指定的弃碴场地弃碴,弃碴场采用先挡后弃,充分考虑碴场容量,控制弃碴堆放高度,确保挡护工程质量。

弃碴场按设计指定地点设置,碴场坡脚设浆砌片石挡碴墙防护,并做好碴场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完工后及时平整碴顶、填土复耕、绿化。

2.2.隧道施工方法

2.2.1.不良地质地段施工预案

本隧道分进出口作业面展开施工,可能遇到的主要不良地质有:

洞口浅埋段、湿陷性黄土。

2.2.1.1.洞口浅埋段施工

本隧道进、出口,主要为黄土Ⅴ级加强浅埋段,除采用常规方法外,还采用以下施工技术措施。

(1)隧道掘进在洞口排水系统完善及边仰坡防护加固后进行。

(2)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

洞身掘进采用人工配合风镐、机械的方式按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的施工程序开挖,仰拱超前,二次衬砌及时施作,及早封闭成环。

(3)采用超前长管棚、钢拱架和系统锚杆加强围岩等辅助措施进行支护,同时将超前支护与锚喷支护紧密结合,超前长管棚均应与型钢钢架联接成整体。

对于掌子面自稳能力差地段宜采用注浆加固掌子面或采用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4)加强洞内施工排水,防止因拱脚泡水降低地基承载力;加强地表下沉、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等的量测工作。

2.2.1.2.隧道黄土地段施工

由于黄土在干燥时很坚固,承压力也较高,施工可顺利进行,当其受水浸湿后,呈不同程度的湿陷性。

施工中洞内排水不良,洞内道路会形成泥浆浮层。

而且越陷越深,会给道路的维修养护、隧道的铺底或仰拱施工及基底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1)隧道洞口段施工必须安排在旱季施工。

首先做好洞顶、洞门及洞口的防排水系统工程并对洞口边仰坡全坡面防护,并妥善处理好陷穴、裂缝及洞口顶部的低洼积水地段,防止地表水在洞口附近形成新的陷穴,以及雨水冲蚀坡面或下渗引起黄土湿陷。

(2)隧道施工应遵循“先治水、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进行施工组织和安排,黄土Ⅴ级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黄土Ⅳ级采用台阶法施工,人工配合机械开挖。

并按设计及试验结果预留变形量。

开挖前采用管棚或小导管超前支护,开挖后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开挖面,并施作钢架、锚喷网联合支护。

(3)在含有地下水的黄土层施工时,洞内排水沟用砖进行铺砌并摸面,必要时采用井点降水将地下水位降至隧道换填底部以下;在干燥无水的黄土层中施工,管理好施工用水,不使废水漫流。

(4)如发现工作面有失稳现象,及时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加设锚杆、架立钢支撑等加强支护;施工时特别要注意拱脚与墙脚处断面,如超挖过大,用浆砌片石回填;在开挖与灌注仰拱前,为防止边墙向内移动,加设钢横;如发现不安全因素时,暂停开挖,加强临时支护。

(5)黄土地段也必须采用较强的防水体系,防水层铺设后,采用常规方法、充气法或真空法对防水层焊缝密实性进行检查,确保防水层严密可靠。

二次衬砌及时施作,及早封闭成环,防止变形过大。

(6)按照设计要求,隧道DK209+125~DK209+23段采用灰土挤密桩加固处理措施(灰土挤密桩直径为40cm,加固深度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到达非湿陷性黄土层以下2.0m,梅花形布置,间距1m,桩顶铺设厚0.5m三七灰土垫层,灰土垫层其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在施工过程中,视现场实际增设φ51迈式微型桩处理基底湿陷性黄土。

2.2.2.洞口工程

2.2.2.1.洞口边、仰坡开挖

洞口段均为黄土Ⅴ极,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刷坡,尽量减少洞口的开挖,仰坡顺其自然,当边坡有开挖刷方时,洞口附近应适当回填土石并采取防护措施。

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在进行暗洞开挖前对洞口衬砌外1~3m范围内的边仰坡进行加固,然后进行管棚施工开挖进洞。

边仰坡开挖前清除洞顶上方的危石或孤石,先采用人工开挖并施作截水沟,按设计要求从上至下开挖边仰坡,并及时按设计要求进行边仰坡播植草防护或其它设计防护形势。

2.2.2.2.洞口排水

边仰坡施工前先人工开挖并施作洞顶截水沟,截水天沟距洞门边仰坡刷方线距离不小于5m,待进洞后及时施作洞门和两侧排水沟,与洞顶截水沟相连形成完整排水系统。

2.2.2.3.明洞修筑

明洞开挖与仰坡开挖同步进行。

基础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及时清理基底,检验基底地质和承载力情况,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立即安装内模,绑扎钢筋,架立外模,灌筑明洞钢筋混凝土。

当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后,拆除内外支模,拱圈背部用砂浆找平,敷设防水板并应粘贴紧密,相互错缝搭接良好,搭接长度不少于100mm,并向隧道内拱背延伸不少于500mm,再涂抹水泥砂浆层。

2.2.2.4.洞门修筑

在进洞施工正常后,适时安排洞门施工。

搭设钢管架,结合隧道洞门形式,定制足够数量的异形模板及大块钢模板组模,加工安装钢筋,泵送混凝土整体浇筑。

2.2.3.超前支护

在本隧道进出口各设一排30m长大管棚注浆加固围岩,其余地段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黄土地段不注浆)加固围岩。

2.2.4.洞身开挖

隧道线路经过段地层均为黄土层,本隧道开挖方式均采用机械开挖为主,辅以人工配合,坚持局部弱爆破或不爆破的原则。

开挖施工时及时采用物探技术对围岩地质情况进行超前探测,坚持“机械开挖、人工配合、喷锚紧跟、监控量测、及时反馈和修正”的原则。

黄土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施工;黄土Ⅴ级围岩采用三台阶法,黄土Ⅴ级加强带临时仰拱封闭的三台阶法。

本隧道在开挖时坚持“短进尺、弱(不)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紧衬砌、快封闭”的原则。

2.2.4.1.台阶法开挖

黄土Ⅳ级围岩地段采用台阶法机械开挖辅以人工配合进行开挖,锚喷支护施工方法。

每循环进尺1.2m,隧道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其施工工艺流程为:

超前地质预报→开挖上台阶→初期支护拱部→开挖下台阶→初期支护边墙→完成仰拱混凝土→衬砌。

2.2.4.2.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黄土Ⅴ级围岩采用带临时仰拱封闭的三台阶法施工。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就是将大断面划分成自上而下三个小单元进行开挖,缩小开挖断面;采用临时仰拱就是使每个小单元及时封闭成环,形成环向受力,有效地发挥初期支护整体受力效果,有效阻止支护结构变形。

施工步骤

a.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超前支护;b、开挖上部台阶;c.施作上部洞身结构的初期支护,即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并设锁脚锚(管)杆;d.导坑底部喷混凝土;e.钻设系统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如为注浆环节,则在掌子面喷混凝土封闭。

上台阶施工至适当距离后,开挖中部台阶,施作洞身结构的初期支护及封底,参照工序①进行。

③中台阶施工至适当距离后,开挖下部台阶,施作洞身结构的初期支护及封底,参照工序②进行。

④a.开挖仰拱,及时封闭衬期支护。

参照工序②进行;b.灌注该段仰拱;c.灌注该段隧底填充。

⑤根据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收敛后,利用衬砌模板台车一次性

灌筑二次衬砌(拱墙衬砌一次施作)。

2.2.5.钻爆设计

初期支护和围岩为暗挖隧道的主要受力结构,施工中一定要“爱护围岩”:

通过机械开挖技术和控制爆破技术予以解决,或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如采用支护技术、加固或预加固技术以及各种辅助施工技术等增强围岩的自支护能力,来达到不损伤或少损伤遗留围岩的固有支护能力。

钻爆作业是隧道施工控制工期、保证开挖轮廓的关键。

为了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减轻对围岩的振动破坏,本标段隧道采用微振动控制光面爆破技术或预裂爆破,并根据围岩情况及时修正爆破参数,达到最佳爆破效果,形成整齐圆顺的开挖断面,减少超挖,杜绝欠挖。

2.2.6.初期支护

根据设计要求,本隧道工程初期支护主要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格栅钢架(或型钢钢架)及挂钢筋网。

施工时,严格按照各施工工艺施工,保证工程质量。

软弱破碎围岩地段支护及早封闭成环。

2.2.7.装碴、运输

隧道采用无轨出碴。

挖掘装载机和侧卸式装载机装碴配合自卸汽车运输。

车辆洞内调头拟利用大避车洞适当加长加宽作为车辆会、让调头点。

通过仰拱或铺底施工地段时,为避免仰拱及铺底施工对其它工序的干扰,拟采用搭设仰拱栈隧道,即车辆通过仰拱栈隧道过渡到已浇注仰拱并达到通车强度地段,仰拱落底清理及浇筑混凝土均在该平台下进行,待平台下仰拱施工结束,混凝土强度达到通车强度后,再向前移动平台,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推进。

2.2.8.结构防、排水

防水体系:

隧道二次衬砌采用防水混凝土,防水等级不低于P8。

二次衬砌和初期支护间拱墙敷设ECB防水板(厚≥1.5mm),仰拱底不设防水板,土工布单平米重量不小于350g,防水层与初期支护间拱墙环向每8m设置1道宽度1m带凸点的LDPE排水盲管。

二次衬砌环向施工缝采用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加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复合构造形式,纵向施工缝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加界面剂构造形式。

排水体系:

拱墙环向、墙角纵向设透水软管,与边墙PVC泄水孔、洞内侧沟、中心管沟一起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环、纵向盲管与边墙泄水孔连接,边墙泄水孔与洞内侧沟连接;当地下水发育时,加密布置透水管。

当排水量较大时,可利用辅助坑道作为排水通道。

截、堵水体系:

主要采用开挖前预注浆或开挖后径向注浆等措施。

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对不良地质段段进行TSP203、超前钻孔、红外线探水等超前地质预报,查明前方地下水分布及水量后,以径向注浆、帷幕预注浆堵水与排放相结合的措施,将绝大部分地下水尽可能封堵在围岩外,少量水由隧道排放,避免洞内出现大量水而影响施工。

对于间隙性涌水采用泄水孔进行排水,同时做好结构防排水的施工。

结构防、排水具体设置见图4-2结构防、排水布置图。

2.2.9.二次衬砌

隧道洞身复合式二次衬砌均在围岩及初期支护收敛变形趋于稳定后施作,衬砌工作面与开挖工作面拉开一定距离,以减少两工作面间相互干扰。

衬砌采用模板台车全断面施工,混凝土运输车运送混凝土,混凝土输送泵压入模板内,插入式捣固棒配合台车所挂附着式振捣器捣固。

衬砌施作前首先检查断面尺寸,并报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检查合格后,衬砌台车就位,并调试、配套有关设备。

根据隧道围岩、水文地质情况,不同的衬砌形式选用不同的衬砌施工方案。

对普通的曲墙衬砌,采取铺底、仰拱先行,全断面液压整体模板衬砌台车衬砌,仰拱采用防干扰平台进行超前施工。

2.2.10.监控量测

2.2.10.1.施工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的选择将以工程设计为依据,针对影响工程施工安全的制约因素和优化工程设计的需要,合理地选择监测项目。

施工中拟将进行以下观测项目。

(1)洞内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目测及地质罗盘);

(2)洞内周边位移观测(隧道多功能无尺量测系统);

(3)地表下沉量测(高精度水平仪);

(4)围岩松驰范围观测(声波测试仪或多点位移计);

(5)爆破振动监测(随机信号振动测试仪);

(6)锚杆抗拔力检测(锚杆拉拔仪);

(7)围岩应力量测(压力盒);

(8)外水压力观测(水压计)。

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通过对洞内的地质和支护观察,来判定隧道的稳定情况。

当出现不利迹象时,应立即采取加强支护、及时衬砌、撤离现场等应急措施。

地表量测:

测点布置本着中线附近密布,外侧渐稀的原则,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5~20m,横向测点间距2~5m,施工中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观察:

通过对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的量测所得变形量分析,来判定隧道的稳定情况。

隧道在IV、V级围岩,拟采用在同一断面内的拱顶、起拱线及墙脚以上1m处,各布置一组测点。

采用水准仪量测拱顶下沉,周边收敛仪量测侧壁位移量。

各级围岩量测断面间距:

洞口Ⅴ级加强段5m、Ⅴ级围岩10m、Ⅳ级围岩20m。

根据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时态曲线,分析围岩的稳定情况,适时施作模注衬砌,并向设计部门反馈施工支护的稳定情况,有针对地进行加强。

2.2.10.2.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及指导施工

根据量测所获得的信息资料,通过处理加工来分析判断围岩、支护的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设计、施工中,优化设计(修正支护设计的形式和参数),指导施工(变更施工的方法和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

信息反馈,用以判断围岩和支护的稳定性标准的确定,通过对围岩和支护变形速率的分析和最终位移的预测来实现。

而信息化施工则要求以监测结果来评价施工方法和工程质量,进而确定施工技术措施。

2.2.11.超前地质预报

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施工主要采用声波探测(50m~100m)进行预报,用超前水平钻孔(15m)来检验复核。

(1)超前地质预报目的和重点

超前地质预报是勘测设计阶段以后工程地质工作的继续,从超前预报中获取详实可靠的地质信息,如围岩类别、断层带、煤系地层和破裂带位置、性质、规模、富水等,进行信息反馈。

为正确地选择施工方法、优化支护设计提供依据,指导施工,对防坍有重要意义。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成立专职地质组和专职地质管理人员负责隧道工程的地质工作。

工作内容与方法:

采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作面钻探测孔、工作面地质素描、红外探水为主,结合地质雷达等手段对岩体特征、洞内水文变化情况等作地质超前预报。

利用地质素描判定工作面前方短距离范围内的地质状况。

每次放炮后对工作面进行地质素描,必要时照相摄影,并绘制地质素描图。

地质素描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状态(出水点、出水量、水压力、突水情况等),地层岩性(产状、结构、地质构造影响程度等),岩石特征(岩石名称、风化状况、岩石结构、质地、强度),地质结构面(间距、延伸性、粗糙度、张开性等),软弱夹层,贯穿性强的大节理、断层(填充情况、风化程度、开度、渗漏)等。

根据地质素描(图)的内容,作出开挖面前方较短距离内的岩体稳定性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提出地质预测报告。

采用红外探水技术:

由于不良地段危害的主要根原是水,地下水的活动会引起岩体红外辐射场强的变化,因此,用红外探水技术根据红外场强的变化可以预测掌子面前方是否有含水体存在。

(3)信息收集、整理及传递

进行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编制信息预报成果,为变更设计、修改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2.2.12.洞内附属工程施工

洞内附属工程有排水侧沟、电力、通信信号电缆槽和专用洞室、综合接地措施等。

2.2.12.1.排水沟、电缆槽施工

洞内排水侧沟沿隧道两侧墙脚通长布置,隧道内左侧设置电力电缆槽、通信信号电缆合槽,右侧设置通信、信号电缆合槽,各电缆槽均采取分槽设置。

洞内排水侧沟、电缆槽在洞内其他工程项目完成后展开全线统一施工,能够更好的控制其线型和几何尺寸。

隧道两侧边沟基座和两侧电缆沟基座与侧壁现场立模浇筑,盖板采用预制安装的方法施工,在拌和站内集中预制。

2.2.12.2.洞室施工

隧道按要求设置避车洞室,小避车洞单侧间距为60m,深1.0m,洞室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大避车洞单侧间距300m,深2.5m,洞室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本隧道共设2个大避车洞,9个小避车洞,避车洞不得设于衬砌断面变化处或变形缝、施工缝处,否则前后作适当调整。

本隧道通讯设备室设置在DK209+235处,同时预埋过轨φ125热浸镀锌钢管4根,φ100热浸镀锌钢管4根。

洞室施工时,根据隧道正洞的开挖情况适时安排,尽量提前完成,为正洞施工提供有利条件。

开口交叉处引起围岩应力重分布及应力集中,是结构的薄弱环节,要妥善解决辅助洞室开口时的受力转换,确保施工安全。

洞室按设计位置布置,根据围岩类别分别采用钻爆或机械开挖,装载机装碴,自卸汽车运输。

附属洞室处铺设防水卷材时,先按照附属洞室的大小和形状加工防水卷材,将其焊在洞室内壁的喷锚支护上,并与边墙防水卷材焊接成一个整体。

洞室混凝土衬砌采用钢轨拱架立模,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模,插入式和附着式振动器振捣。

2.2.12.3.隧道工程接地

(1)隧道内设置综合接地,在隧道左侧预埋水平接地,采用40×5扁钢,贯通隧道全长,并伸出隧道各10m,每隔1km设置垂直接地体一处,与水平接地相连,垂直接地体长10m,采用G50钢管。

(2)为保证全线贯通地线的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贯通地线需在适当地方安装接地极来进行降阻处理。

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处接地极对贯通地线接地性能加强,接地极深度大于3米。

(3)在钢筋绑扎、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预埋接地钢筋使其定位准确,尤其注意不得使其断开。

同时施工过程中要采用仪器测每分项工程的接地电阻,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