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3985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

《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寻根问祖大槐树.docx

寻根问祖大槐树

寻根问祖大槐树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在我儿时刚记事儿的时候,就听村子里的老年人唱过这首歌,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音犹在耳,回忆起来倍感沧桑和悲怆。

六百多年的历史,留给国人多少的思乡之幽情,只有苍天可鉴,大地为证。

几百年过去了,人们没有将大槐树忘记,相反的年年到大槐树寻根祭祖的人越来越多。

虽然当年的大槐树在几百年的沧桑中已化为尘土,但她留给华夏子孙的那份难舍难忘的故乡深情,却世世代代扎根在每个移民后裔的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电视连续剧《大槐树》,深情而细致地演绎了六百年前的那段让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

古老的年代,穷苦贫困的几百万人,徒步从故乡的热土走了出来,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永远没有回去,想想那是何等的伤心!

可以想象告别故乡时的凄凉,和长途跋涉时的艰辛。

哭声和泪水飘过中原大地不知多少年、多少代?

从洪武六年(1373)到永乐十五年(1417)短短的五十年间,朱明王朝先后移民18次400多万人,并将这些人分散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这是何等的壮举!

这一壮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空前绝后!

当时朝廷、各级地方官吏和所有移民们经历了多少磨难,可想而知。

从捆绑移民到自愿移民,忠臣良将、贪官污吏、豪绅大户、贫民百姓在各自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史剧。

《大槐树》让我们详细了解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寻根问祖,追根溯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重修家谱,树碑立传,逐渐兴起。

今年本人对本族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考证。

春节期间,我们村(刘家屋)一族人的大半,因故事前往我们百年前的老家西朱汪村。

宗人相见,倍感亲切,倾诉了很多离别之苦和思念之痛,依依难分。

期间兆庆大哥提议从西朱汪统一大哥的手中借来手抄本的家谱(支谱)来看,适才了解了我们族人繁衍的一些基本情况。

后经进一步了解,知道我们也是山西移民的后裔。

家谱的全名是《埠前店王氏宗谱》,扉页这样写道:

明初洪武年间,王氏四十八世祖,由江苏当路迁至临沭县苍山西头立村,定居得名王家山西头村。

后简称王山头,迄今(约指1963年笔者注)769年。

第五十五世祖王生宝生二子:

第五十六世长子王泉、次子王源,由王山头迁至埠前店村。

长支王泉定居埠前店,次支王源迁至前朱汪村,迄今(1963)559年。

为后辈份不乱,特排字如下:

兴恒统绪

永槐志德

吉善维知

福寿双全

喜庆有余

后来,看了电视剧及查看历史资料,我发现这769年和559年可能写误了,或抄误了,待以后考证准确了再修改吧。

春节过后,清明节前,访问了有关人员,将家谱整理,添加了本村族人内容,装订打印成四册,由四户代表保存。

扉页续写如下:

清光绪年间(约1896年),第十三世祖王德龙携家眷由前朱汪迁至刘家屋定居,公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子孙曾闯关东生活数年,后又回刘家屋居住至今。

说起闯关东,我族中还有一段伤心的往事。

那是二十世纪初叶的事了。

当时家贫,那年又天降大雨引发洪水,家里生活无着,我爷爷奶奶带着家人到了黑龙江省的某地讨生计。

当时一同去的有好几口人,几位大爷大娘和姑姑(其中一位远房大爷在那里被大刀会杀害)等人。

在那过了几年,可能是思乡心切吧,又随大流回到了家乡。

还是因为贫困,将幼小的二姑留到了那里。

那年好像二姑只有14岁,给他找了个人家姓马。

返程时马姓人还将爷爷一行一直送上了船。

解放后,大约一九五三年农历七月,东北曾来过一封信,可能是二姑家人寄来的。

寄到了村里,那时家里人识字的不多,又穷又愚昧,说是收下信后,得交邮寄费,就将信退了回去,以后再没有信来。

事后好多人曾埋怨过,但已无济于事。

现在族人每每提起此事,均感到深深的遗憾和自责,对二姑的深深地歉疚及思念无法表达。

前些年,听从东北回来的人说,早年间曾见过二姑一面,但以后就没有见到过......。

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不知道二姑及其家人生活的怎样,按年代推算,二姑今年应该九十二、三岁了,恐怕已不在人世。

几十年来,他老人家面对亲人的遗弃所产生的离恨,以及思乡之情,谁能知道呢?

从一位小姑娘到白发老人,泪水陪伴了她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现在,有人还记得东北那封来信,来信上写的收信人的地址是:

山东省临沂县城东十五里刘家湖(屋)村,好像没写收信人姓名,遗憾的是没有人记下寄信人的地址。

如今爷爷已去世四十多年了,奶奶是大岗村冯氏,是收到来信的那年十月去世的。

几年前,在给二老立碑时,大哥给二姑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王怀芳。

她的名字和我们的名字一同镌刻在了立碑人的名列。

是的,二姑,您虽被遗弃,但你永远生存在我们的心中,子孙后代不会忘记您,愿神灵保佑,不久的一天骨肉终能团圆。

恳请网友们帮助转载此文,或提供消息,亲人相聚时一并感谢!

今年春夏之交,在海棠街施工时认识了临沭县白旄乡中朱崔的当家子维山,我让他看了新抄的宗谱,观后知是同宗。

他答应将其保存的家谱拿来与我观看。

今天(2011年10月23日)终于冒雨从家中拿来河东,本人感激不尽。

遂将他的《三槐堂王家谱》扉页内容抄录如下

,与同宗人共享:

我祖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

从东海县当路村

因战争走散

迁居于此

彼时此处荒烟蔓草

树木连接

并无村落登青云山南望

有白莲花一朵寻至见是一高大青石上

嵯峨如莲花形

遂在石南筑屋而居

迄今墙址尚存

因起村名白莲裕

一传再传子孙绳绳分迁崖子沙窝

淇岔河等村

自修家谱

因雍正八年(1730年)

洪水横流

屋芦尽倒

将家谱失落无从增修四外宗族繁衍更多长幼见面不知尊卑

锡翰念及此

欲重修家谱

因族繁不能备考

民国八年(1919年)

二世在白莲裕松林立碑演戏

信知族众皆来祭扫八领席接班辈叩首

略知尊卑不能久远

欲起字流传

未竟病故

存秀欲继承之

因土匪四起

又病故

将事停搁后又因日寇侵华

虽有人欲发起

宗族甚多

难以聚集

今人民共和国天下统一

辛卯岁冬(1951年)十一月

有崖子

沙窝

大莒洲

前后野埠

三闾村柳庄

龙掌扶栏官庄

朱崔

西港头等村

同来追远

谈及此事

众皆鼓掌称善

适有大莒洲带来支谱上

已有海邦作成班辈字五言诗一首

有志未逮

亦未发起而病故

今遵此一百字

吾祖以后起名

依此为标准

次序不紊

庶吾祖之子孙

见面一叙

无论远近亲疏而尊卑长幼之行辈自知矣

仁义礼智信

维世之大纲

传家守其道

自乃逢吉祥

士农常学习

永保汝书香

天子达庶民一律泰国璋

忠厚统绪远

宗嗣德生光立志法孔孟

先祖思槐堂

高曾有古训

叙论玉兰芳

周普成教泽

山东江南方

和平福禄寿祚延沂淮邦

令仪昭万纪元善作乾阳

据考证,三槐堂王起源于北宋年(太宗戊寅),王佑手置三槐于庭,曰:

吾子孙中必有为三公者。

其子王旦,字子明,举进士,真宗年(戊戌)时知枢密院,进太保,当国最久,事至不谬,有考不校,军国重事,皆预参决。

卒谥文正。

两份家谱比较,可以看出,王山头王氏和白莲裕王氏均属东海当路移民。

经考证西朱汪本族人,确认王山头王氏亦属三槐堂(又称夜鱼堂?

待考证),就像《三槐堂王家谱》记载,是因战争走散。

可能当时有好多同宗人一起外出躲避战争,各人寻地安家。

虽不住一处,但两者均是王旦的后人。

再向前追溯,维山和统一均证实,王氏祖上亦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由于年代已久,再加自然灾害,战乱等影响,早期的家谱已失传,现在的家谱多为后人重修,未涉及大槐树移民之事。

年代等不免谬误。

像前者的迄今已769和559年,后者的洪武三年,均与当时大槐树移民的时间有出入,有可能是记错了。

据维山介绍,前几年一位在莒南县委任秘书的同宗人,曾亲到过洪洞县追根溯源,并印制了宗谱,可能对族人有更多的记载,但未见到过此谱。

如今此人大约70多岁,已退休,不知家住何处,再打听,也许能够找到。

如本族网友能知道此人或知道我们三槐堂王氏更多历史渊源的,请联系我,以便充实宗谱。

其实根据大槐树移民流传下来的一句古话,也能轻松鉴定出我们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既“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行”。

您看见自己的小趾甲上有个小瓣了吗?

那是移民时押送官军怕移民逃跑,在老祖宗小脚趾上留下的记号,一直传给了我们。

经过六百多年的沧桑,作为移民寻根的标志——大槐树,已经化为尘土,但更多的大槐树在大槐树公园正枝繁叶茂,等待着我们去寻根问祖,但不知,曾经的老鸹窝还在吗?

谨以以上文字作为初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