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954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0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docx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

年级

初三

学科

自然科学

版本

浙江版

内容标题

中考第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

(一)

编稿老师

韩任柳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中考专题——常见的物质

(一)

二、考点清单

1、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理解水的组成和重要性质。

3、理解物质的密度和物态变化。

4、理解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

5、理解水污染的相关知识。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一学——考点在胸】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物质的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a

b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①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②用物质的有关性质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a

c

【理一理——查漏补缺】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中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如水从高处落下;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如植物的光合作用。

注:

①化学变化必定伴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存在化学变化。

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的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③从微观角度认识: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未变,而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观察和实验。

⑤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的状态、形态、颜色是否改变,温度是否变化,变化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

只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湿衣晾干D.食盐水的蒸发

解析:

灯泡发光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其不同于铁丝,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湿衣晾干是因为水分子运动的结果,分子本身也没有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食盐水是食盐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只是简单的混合,所以食盐水蒸发只是将其分离开来,是物理变化。

答案:

B

例2.下图所示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解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用玻璃刀裁玻璃利用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这一物理性质;定向爆破拆除楼房是利用燃料在有限的空间里燃烧,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引起爆炸来达到爆破的目的,利用的是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来工作的;用石墨做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能导电这一物理性质;天安门的华表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质地较坚硬,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答案:

B

【知识点2】物质的密度:

【学一学——考点在胸】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密度

①概述物质密度的含义

②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③应用ρ=m/v进行简单的计算

④使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常用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

b

a

c

b

【理一理——查漏补缺】

1、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如果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为ρ=m/V

注意:

1)应用ρ=m/V计算时,公式中的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2)对于同一物质,ρ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m、V大小无关,V增大,m也增大,ρ不变,即m/V不变(但气体由于分子间隔较大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增大,密度反而要减小)

3)对于不同物质,V相同,则m大的ρ也大,m小的ρ也小。

4)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千克与米3对应或者克与厘米3对应

换算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3、使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常用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

1)测固体密度:

a、外形规则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用天平测出其质量。

b、外形不规则的,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再用量筒用排水法测其体积(若密度小于水的可用针压法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

2)测液体的密度:

先用天平测出盛有质量为m1的液体,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V,再测出剩余部分液体的总质量为m2,则液体的密度为ρ=(m1—m2)/V。

【典型例题】

例1.小王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一些物质的密度/

水银

干松木

煤油

酒精

A.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

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密度的计算。

从表中可知不同物质密度不同;同时也看到同种物质如水在不同状态下密度也会有所不同;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铅块因为铜的密度小于铅,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铜的体积大于铅。

答案:

C

例2.小丽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步骤测量一金属块密度,则测得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会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解析:

本题考查固体密度的测量。

在测量形状不规则且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物质密度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先测出金属块的质量,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

小丽的操作中先用排水法测出金属块的体积,体积为其较准确值,而再将沾水的金属块放在天平托盘上测其质量时,测得的质量比真实值要大,根据密度=质量/体积可知,测得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会偏大。

答案:

偏大

【知识点3】物态变化:

【学一学——考点在胸】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物质的性质

 

▲熔化和凝固

①识别熔化和凝固

②绘制晶体熔化图线

③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④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⑤知道熔点、凝固点的含义,知道冰的熔点为0℃

a

b

a

a

a

▲沸腾

①知道沸腾的概念

②描述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

③知道沸点的含义

a

a

a

【理一理——查漏补缺】

1、熔化是物质由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根据各种固体熔化特点的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

一类具有固定熔化温度,叫做晶体;另一类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非晶体。

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注:

①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标准状况下,冰的熔点是0℃。

②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吸热,但温度基本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

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

4、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

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但保持沸点温度不变

6、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注: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典型例题】

例1.A、B两种物质受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其中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温度,横坐标表示加热的时间。

根据图像回答:

在A、B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该晶体的熔点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晶体、非晶体熔化曲线的了解程度。

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在熔化图线中,在熔点温度时开始熔化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当所有固体都变成液体时温度逐渐升高,如B物质图线。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也在不断上升,如A物质图线。

答案:

B、80

例2.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不同时间观察到水中气泡产生情况如下图。

其中表示水沸腾现象的是

解析:

本实验考查学生对于沸腾实验过程中特点的描述与观察能力。

对于沸腾前与沸腾后气泡大小的变化,只要求观察不要求解释产生的原因。

刚开始加热时,在烧杯底和壁上先是出现许多小气泡;水继续受热,气泡增大,增多,上升至液面减小;随着水温的升高,气泡的体积还要继续增大,直至升到液面破裂开来,这就是沸腾。

答案:

D

【知识点4】溶液:

【学一学——考点在胸】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一)物质的性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表

①知道溶液的组成

②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③列举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一些因素

④知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不要求溶解度的计算)

⑤查阅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

a

b

a

a

b

【理一理——查漏补缺】

1、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注:

①我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②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③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指水溶液。

2、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联系(见下表)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相同点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区别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

溶质还能继续溶解

联系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一些因素:

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气体溶解性与温度和气压有关,温度越高,溶解性就越弱;气压越高,溶解性就越强。

4、溶解度:

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注:

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有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等);有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如食盐);而有些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5、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

【典型例题】

例1.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解析:

本题为溶液知识点的综合题,综合了溶解度曲线的读图分析能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运用。

(1)题中在横轴上找到50℃所在位置,沿坐标线向上作垂线与乙物质所在曲线交于一点,该点纵轴所对应溶解度为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

(2)题依据

(1)题分别找出三种物质30℃时对应的溶解度,比较可知乙>甲>丙;(3)题中由图可知丙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要将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方法可以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水。

(4)题中由于乙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相比而言,甲物质受温度影响较乙小些,两者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丙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乙。

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50℃时丙溶解的最少,因此当温度降至10℃时,甲、乙有溶质析出而丙没有,析出晶体后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量依然大于丙。

所以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丙。

答案:

40,乙>甲>丙;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水(任选其一);乙,丙。

例2.t℃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瓶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

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A.加一定量的水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降低温度D.t℃时蒸发少量水

解析:

本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因此用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的方法是可行的;对于硝酸钾来说,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适当降低温度,饱和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t℃时蒸发少量水,其饱和溶液中亦会有晶体析出。

答案:

A

【知识点5】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学一学——考点在胸】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①知道水电解后的产物,描述水的组成

②描述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水能电解、水与氧化物反应等)

③举例说明水对生命体的影响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知道水是良好的溶剂,并能列举其他常见的溶剂

a

a

a

a

【理一理——查漏补缺】

1、水电解时在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

2

2、水的组成:

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微观上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3、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103千克/米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化学性质:

①水通直流电或高温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

②在常温下能与钾、钙、钠等活泼金属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

③某些金属氧化物溶于水可生成对应的碱(如生石灰溶于水生成熟石灰)

④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溶于水可生成对应的酸(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4、水对生命体的影响:

水不仅是人体、动植物体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有的动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也是水,可见没有水,所有的生命都无法生存。

5、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很多物质的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丙酮等。

【典型例题】

例1.下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填空:

(1)A为极;

(2)甲管与乙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在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度大于氢气的溶解度,实验中测得结果比理论会偏;(填“小”或“大”)

(3)该实验中往往要在水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

(4)若将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100g进行电解,当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改变了1%时停止电解,则生成的H2的质量约为g。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有关水通直流电分解,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由实验可知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因此据实验装置图可知,甲管中的气体约为乙管中气体体积的2倍,可知甲试管中产生的是氢气,乙管中产生氧气,则甲管中的电极为阴极,与之相连的A端为电源的负极;乙管中的电极为阳极,与之相连的B端为电源的正极。

在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度大于氢气的溶解度,则氧气的体积相对理论值来说少一些,而氢气更接近理论值,所以实验的结果应比理论值偏大。

在该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加速反应的进行,所以在此实验中会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但在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溶质氢氧化钠或硫酸的量都不变。

因此第(4)题中可依据溶液的浓缩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进行计算,算出被电解的水的质量为100g-100g×5%/6%=16.7g,再利用化学方程式或有关化学式计算求得氢气的质量即可。

答案:

负;2:

1;大;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加速反应的进行;1.86

【知识点6】溶质质量分数:

【学一学——考点在胸】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溶液

悬浊液、溶液和乳浊液

①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②说出溶液的特点

b

b

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说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

②应用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进行简单计算

③按要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说明有关配制方案、一般步骤与操作方法

b

c

b

【理一理——查漏补缺】

1、悬浊液(或悬浮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混合物。

常见的悬浊液:

石灰水、泥浆水、淘米水、中药汤等。

2、乳浊液(乳状液):

液体的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常见的乳浊液:

牛奶、肥皂水、原油、乳胶等。

3、溶液: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常见的有酸、碱、盐的水溶液、碘酒。

4、溶质质量分数:

定义:

定量表示物质的组成(即溶质占溶液的百分比),可用小数或百分数来表示。

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00%。

应用:

(1)已知溶质质量和溶液的质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溶质的质量;

(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一般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

操作方法:

如果溶质是固体,根据计算结果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根据水的密度为1克/厘米3用量筒量取对应体积的水,倒入烧杯中配制。

如溶质为液体,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先求其溶质、溶剂的质量,则应根据液体的密度、水的密度求该溶液体积、水的体积,并在烧杯中配制。

【典型例题】

例1.将下列家庭常用的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菜油B.食醋C.白糖D.味精

解析:

本题考查悬浊液、浮浊液和溶液的概念,还有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溶解性的了解。

菜油放入水中,由于菜油不能溶解在水中,以液体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而食醋、白糖及味精都是易溶于水的,而且溶于水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三者都能形成溶液。

答案:

A

例2.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____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的配制及溶液的稀释这两个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m,则m×98%=100g×20%,m=20.4g

答案:

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20.4g

【知识点7】水污染:

【学一学——考点在胸】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水污染

①知道水污染

②列举水的净化方法(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

③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观点,树立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的意识

a

a

c

【理一理——查漏补缺】

1、水污染的原因:

各种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导致水质恶化

2、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水中氮、磷元素过量,使水生藻类大量繁殖,需氧微生物分解藻类有机物,使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引起多数水生生物死亡,使得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变黑发臭。

3、水和净化方法:

①沉淀法:

将含杂质的水静置,使其沉淀到水底的方法。

适用于悬浮颗粒较大的物质与水分离,可用明矾、活性炭作为凝聚剂使悬浮物凝聚成较大颗粒沉降。

②过滤法:

将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物与液体分离的方法。

适用于悬浮颗粒较小的物质与水分离(注意过滤装置的安装和正确使用)

③蒸馏法:

给水加热,使水汽化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此水为蒸馏水)。

这种方法可除去已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效果最好,得到的水可直接饮用。

4、水是生命之源,应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防止水污染。

【典型例题】

例1.为了对污水的净化开展有关探究,小明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净化装置,实验前他设计了如下表格:

(1)利用小明制作的装置,你觉得上述三项水体指标在净化前后不会有明显变化的是。

(2)为了进一步说明该装置的净化效果,请你帮助小明再列出一项需要比较的水体指标。

解析:

本题

(1)考查混合物分离的方法,着重考查沉淀法和过滤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水中漂浮物是较大的颗粒,在利用此装置净化过程中,活性炭起着凝聚剂的作用,大颗粒物凝聚后沉淀下来,所以水的漂浮物会明显减少;水体浑浊是由于悬浮在水中的不溶性固体小颗粒产生的散射现象所致,在布和棉花的过滤作用下,浑浊度会有所减小。

(2)常规水质标准包括水的气味、颜色、温度、水体的浑浊度、酸碱度、溶解氧和细菌数等。

答案:

(1)水的pH。

(2)水中的微生物、水的气味、颜色等。

四、应考锦囊

本讲知识点是物质科学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物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密度、物态变化、水的组成和重要性质、溶液、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以及水污染。

因此这部分知识点会出现在中考题中的所有题型之中,但只要同学们能对照考点把每个知识要点理解清楚,应该是可以完全解答清楚的,同时对于水污染要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要求同学们关注环境,关注环境保护,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你的解答就一定会妙笔生花!

五、本讲小结

1、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概念辨析。

2、明确物质的密度和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3、理解水的组成和重要性质,结合实际理解水的污染与防治。

4、理解溶液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六、超前思维

下次上课前请同学们做好以下准备:

中考专题——常见的物质

(二)

复习要点:

1、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大气压

2、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3、认识理解臭氧层、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

4、认识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和性质

5、认识理解常见的化合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40分钟)

一、选择题

1.生活中存在着科学,以下生活事例中的叙述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用添加了洗涤剂的水清洗碗筷B.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被消化了

C.淋雨后,自行车生锈了D.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冰

2.球雕艺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

球雕是经过钻磨、镂空、雕刻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如下图所示。

球体在加工过程中,以下物理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体积B.密度C.质量D.重力

3.影视中拍摄房屋倒塌砸伤人的特技镜头时,常选用泡沫塑料做道具,这是因为泡沫塑料()

A.不导电  B.体积大  C.比热容小  D.密度小

4.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5.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

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

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B.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放热

C.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凝固现象D.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过程中吸热

6.如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50℃

C.图像中的BC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

D.在第10分钟时该物质的状态为液态

*7.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再恢复到25℃,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不变B.溶质的质量减少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D.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8.取70g某温度下的氯化钾饱和溶液,将其恒温蒸发10g水,析出4g氯化钾固体,则剩余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为()

A.16gB.20gC.40gD.56g

9.20℃时,向一盛有40g氯化钠的烧杯内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过滤得到4g固体和澄清溶液。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