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3849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1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论语十则》

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

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

[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

[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

”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

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

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

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

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

作者强调了什么?

为什么?

  

不是。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孔子说: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

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

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

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 喻 君子。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

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

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

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

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2七年级下册:

《口技》(林嗣环)

  一、解释加点的词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擅长

  2、会宾客大宴会:

适逢。

宴:

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设置:

安放

  4、少顷少顷:

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

只闻:

听见

  6、其夫呓语呓语:

说梦话

  7、满坐寂然“坐”同“座”

  8、妇抚儿乳抚:

抚摸。

乳:

喂奶

  9、众妙毕备毕: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

心情。

少:

稍微。

舒:

松弛。

稍稍:

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夹杂

  12、虽人有百手虽:

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

大腿。

走:

  15、群响毕绝毕:

全。

绝:

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答案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鲜艳美丽。

落英:

落花。

    

3、甚异之。

异:

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朗。

豁然:

开阔的样子。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属:

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怡然:

喜悦的样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

详尽。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处处志之。

志:

作标记。

  

11、寻向所志。

寻:

寻找。

向:

先前(的)。

志:

标记。

  

12、闻之,欣然规往。

欣然:

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

随即,不久。

津:

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

是: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诣太守,说如此。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目的是什么?

  答: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答: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1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自己的想法即可)

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世外桃源:

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

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无人问津:

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

  

作者: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略:

完全、全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正午//半夜 曦月:

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

到//漫上山陵。

襄,上。

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

有//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潭,深绝巘多生怪柏:

巘山峰飞漱其间:

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良:

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

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晴初霜旦:

早晨。

林寒涧肃:

寂静。

属引凄异:

属,(zhǔ)连续。

//引:

延长。

空谷传响: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哀转久绝:

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绝:

消失。

奔:

飞奔的马。

湍:

急流。

三声:

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属:

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

久绝(消失)。

绝巘(山峰):

极阻绝:

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  

通假字:

阙;同“缺”,  

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

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

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

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

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

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

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  

9.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

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③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5《陋室铭》(刘禹锡)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名:

出名。

灵:

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这。

惟:

只。

德馨:

美好的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调素琴:

调:

调弄,这里指弹(琴)。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

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案牍是官府的文书。

劳形:

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二、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