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598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

《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docx

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五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五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请你务必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填写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3.第

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第

卷共11小题,共120分。

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能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5.考试结束后,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由监考老师收回。

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扛(káng)鼎之作心宽体胖(pán)模棱(léng)两可舐(shì)犊情深

B.处(chǔ)变不禁诘(jí)屈聱牙瞋(chēn)目而视暴戾恣睢(suī)

C.栉(zhì)风沐雨向偶(yú)而泣色厉内荏(rěn)自惭行秽(huì)

D.众口铄(shuò)金安土重(zhòng)迁翘(qiáo)首以盼便(biàn)宜行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个月来,报纸上不少语焉不详却耸人听闻的报道刺激了人们的想象,集体的无意识的猜测则让经济恐慌大行其道,但是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却无人深究。

B.生命教育必须贯穿教育的始终,让学生不但有崇高的生命意识,而且有应急救险的技能,灾难突发时,他们才能从容应对,而不至于惊慌失措、走投无路。

C.《梅飞色舞》一书中,陈凯歌讲述了三年来拍摄《梅兰芳》走过的心路历程,展示了自己创作《梅兰芳》的初衷,对老北京、旧时代的掌故也能信手拈来。

D.海峡两岸“大三通”启动,将使“两岸一日生活圈”成为现实,为大陆台商及台湾大陆配偶春节返乡带来便利,而近年实施的“春节包机”终将寿终正寝。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乌克兰、俄罗斯和欧盟此前签署的国际监测议定书,三方各派出25名观察员前往相关输气站监测俄天然气过境乌克兰运输情况。

B.2009年1月12日上午11时,中国大陆海军护航编队开展第二次护航行动,台湾商船“宇善号”首次成为被护航的船只行列。

C.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开庭审理被告单位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被告人田文华、王玉良、杭志奇、吴聚生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D.印尼沉船事故遇难人员家属14日对政府的搜救工作表示不满。

他们认为政府仍然没有进行足够的搜救工作,不能因为借口天气恶劣就停止搜救。

4.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太阳已经下山了,___________________,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

不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

    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  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  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  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③⑥④⑤②①    B.①②③⑤⑥④

C.⑤③④⑥①②    D.⑥③⑤④①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2008年初,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覆盖了中国南方大片土地。

这场大雪和冻雨让“拉尼娜”闻名全国。

今年是拉尼娜年,这个被称为“圣女”的魔法小姑娘将半个中国搅得一团糟。

拉尼娜和人们所熟悉的“圣子”厄尔尼诺是一家人,它们交替出现,周期为2—7年。

拉尼娜现象总是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它与赤道偏东信风的加强有关,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得西太平洋海水流速显著增强,将海水表面的温热水体推向亚洲大陆方向,从而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低温。

如果说,厄尔尼诺通常会导致气候变暖的话,那么拉尼娜则更多地引起强降雨并导致气候变冷。

如去年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非洲发生的特大暴雨,当然它同时也导致了南美洲的干旱,大西洋热带地区的飓风和北美洲的罕见寒流。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

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由于海洋覆盖了全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所以海洋温度的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的响应,而大气风应力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所以海洋和大气在气候异常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

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

科学家早就知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大部.长江中下游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冬天寒冷干燥的可能性较大。

但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拉尼娜强烈的冬天,产生暴风雪的条件简直“完美”:

一方面从东路贝加尔湖和北路中亚一带东南下的冷空气滞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造成低温,而此处水汽条件好,容易引起降水;另一方面,从低纬度西路而来的暖湿气流抵达我国长江流域后刚好遇见了冷空气。

于是这两对势均力敌的天兵天将在中国南方上空战得天昏地暗,大战三天,休战三天,再战三天。

除非哪边来了救兵,战争才能结束。

救兵还是不来,全指望“大气环流发生变化”。

2月4日的立春曾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立春意味着北半球吸收的太阳热量逐渐增多,大地回暖,南下的冷空气可能会减弱,对天气产生好的影响。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你可以把冷空气团想象成一个胖子,除非来一股更强的热气团,才能把这个胖子推走。

这个热气团要等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才能到来,然而大气环流不会这么快就发生变化的,它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令气候专家头疼不已,它们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现今的科学水平。

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预测它们何时会发生,只能监测发生的征兆。

专家提醒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大气状况,知道哪些地区容易发生灾害,相应调整国家重点建设中心。

我们只能去适应天气,因为天气不可能来适应我们。

5.对“拉尼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使西太平洋海水流速增强,将海水表面的温热水体推向亚洲大陆方向,从而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低温的现象。

B.拉尼娜发生会引发强降雨,导致亚洲、澳洲、非洲等地的特大暴雨、干旱、寒流,也会导致北美洲地区的飓风。

C.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它与赤道偏东信风的加强有关,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的现象。

D.科学家早就知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大部.长江中下游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冬天寒冷干燥的可能性较大。

6.对拉尼娜导致今年我国南方出现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的原因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亚洲的高压非常活跃,我国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而大气环流又无法改变这种现象。

B.来自东路贝加尔湖和北路中亚一带东南下的冷空气滞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造成了低温。

C.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汽条件好,容易引起降水。

D.从低纬度西路而来的暖湿气流抵达我国长江流域后刚好与冷空气相遇,一冷一暖结合在一起。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今年初的暴风雪产生的条件没有那么“完美”,即冷暖气流有一方迅速减弱,那么雪灾就不会有这么重。

B.立春之时,南方上空如果能够很快出现强大的暖气流抵御冷空气,暴风雪也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

C.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只有设法了解它,主动适应它,才能最终改变它。

D.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成因太复杂,目前还无法预测它们发生的时间,说明人类在了解大自然,探索其变化的规律上任重道远。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

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

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

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

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

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

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

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

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

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

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

“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

”余曰:

“唯唯。

(秦观《游龙井记》)

[注]①靡曼:

美丽。

②咒:

祷告。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徐以成文徐:

缓缓。

B.乘高而望之乘:

凭借。

C.而不克以为泉克:

能够。

D.白天竺谢讲事谢:

辞去。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③④B.①②⑥

C.③⑤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

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

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5分)

译文:

(2)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4分)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读到刘兰芝对爱人的殷殷叮咛,“君当作磐石,。

,磐石无转移”;我们可以看到秦观《鹊桥仙》中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唱响的爱情“,!

(2)诗人笔下的雪景多姿多态: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

枊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

杜甫《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而毛泽东《沁园春·雪》则是“,,欲与天公试比高”。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提 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

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

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

“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

”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

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

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

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

”舅舅说。

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

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

”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

”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

”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

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

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

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

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

你说是吗,玛丽?

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

“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

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

”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

”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

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

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

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

“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

“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

”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

”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

”我简短地回答道。

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

“琴呢?

”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

“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

“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

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

”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4.小说第二段为下文哪些情节提供了依据?

请具体说明。

(4分)

答:

  

15.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6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答: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答:

  

16.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答:

  

17.小说第一段说:

“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6分)

答:

  

六、(15分)

18.下表是某省关于教师作文评分误差的抽样调查结果,用一段文字来概括图表反映的问题。

(45字内)(4分)

作文评分误差抽样调查表

作文编号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阅卷教师

大学教师

中等

下等

上等

上等

中等

下等

下等

中等

下等

中等

中学教师

上等

上等

下等

上等

中等

中等

上等

下等

下等

中等

19.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看下面几个篆体汉字,从例字以外的三个字中任选两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

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涵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

(6分)

明国休掰苗

例:

国:

外城围,内持戈,持戈守疆卫家国。

休:

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20.因为香烟的危害,我们设定5月21日为“无烟日”,使“吸烟有害健康”地宣传深入人心;为了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我们设定9月22日为“无车日”,并用“让我们恢复行走和活动的自由,来体味平静生活的快乐”的口号来警醒人心……(5分)

你也来拟定一个符合生活实际的“无……日”,并陈述你设定这个日子的理由,再为它拟定一个的宣传口号,宣传口号要用上一种修辞方法。

(5分)

名称:

(1分)

理由:

(2分)

口号:

(2分)

七、(60分)

21.请按下面要求作文。

(1)提示:

影响一词的含义是:

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周围的人或事物。

(2)请以《影响无处不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3)要求:

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800字。

2012届高三模拟试(五)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DA项扛ɡāng鼎之作B项处chǔ变不惊C项向隅yú而泣

2.DD感情色彩不当。

寿终正寝:

本指年老死在家中,为中性词;用来比喻事物的消亡,含讽刺意;也与“近年”的语境不合。

A.语焉不详:

虽然谈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B.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此处用本义。

C.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3.AB主宾搭配不当,“宇善号”成为“行列”。

C缺宾语中心词,句末加“案”D最后一句结构混乱,改为“不能以……为借口就……”

4. C注意找出“话头”与“话尾”即可。

5.B拉尼娜发生“导致亚洲.澳洲.非洲等地的特大暴雨.干旱.寒流,也会导致美洲地区的飓风”与原文不符。

6.DA项中“大气环流无法改变”的说法错误;B.C都只说到了部分原因,且不是主要的

7.C“才能最后改变它”没有依据。

8.B乘:

登上

9.D①不是评论龙井②是说龙井有名

10.C(“大闻于时”是当时很有名,说“载誉天下”(满载荣誉)就过分,天下错)

11.⑴(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则1分,辄1分,应1分,省略的“世上”或“人们”1分,之1分。

共5分)

⑵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

(去1分,两个定语后置句各1分,皆1分,取道1分。

共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

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

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

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这祷告就总会应验,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实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缓缓地形成一片片水波纹,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

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

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

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两次,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

所以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

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

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钱塘江和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美丽,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

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

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

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

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

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要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

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

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

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

“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

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

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

”我说:

“好,好。

12.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春残”概括或总写1分;  三景写全3分)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2分)

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