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28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

《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docx

溧水初一期中语文卷

溧水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七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卡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1)脸颊(▲)

(2)贮蓄(▲)

(3)liáo亮(▲)(4)遗hàn(▲)

2.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2分)

(1)(▲)雀无声

(2)花团锦(▲)

3.请写出与下面词语感情色彩相反的近义词。

(2分)

(1)鼓励(▲)

(2)果断(▲)

4.仿照示例,品析加点的词语。

(2分)

示例: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我的老师》)

品析:

这“珍宝”原是珠宝玉石的总称,这里的意思是极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出“我”对儿时依恋蔡老师的往事无比珍视。

句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

品析:

“钻”本义:

穿孔,这里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春草▲,表现出春草▲。

5.请根据语境,将下列一组赞美母爱的排比句,补充完整(2分)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受岁月的风雨仍然清澈如镜;

母爱是▲,▲。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0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

(4)▲,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5)▲,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6)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9)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向前去。

(朱自清《春》)

(10)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更蕴含自然理趣:

新生的美好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中。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我的老师》)

B.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散步》)

C.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金色花》)

D.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

8.下列句子中,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B.《我的早年生活》的作者丘吉尔,英国政治家,也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C.《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9.阅读下面材料,请根据小明和小红的对话语境,完成相关内容(9分)

2014年3月21日,北京。

今天上午9点30分,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一行到达北京师大二附中。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篮白运动校服的画面。

随即就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认为该校服“太减分”了!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霎时大家议论纷纷、(5)▲(A、莫衷一是,B、无所适从)。

小明:

(1)▲。

(填写一个表达得体的句子。

)(2分)

小红:

这个“霎”字我也不会读,不过我们可以查字典。

如果按照部首查字法,可以先查

(2)▲部首,再查(3)▲画,这样就可以知道它的读音了。

(2分)

小明:

谢谢你教会我这个字。

你看,画线句中有个错别字呢,我们来把它修改正确吧。

应该把(4)“▲”改为“▲”。

(1分)

小红:

文章空格处需要填一个成语,我觉得应当选(5)▲。

(1分)

小明: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重庆巴蜀中学校服设计的理念——“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魄”。

小红:

是啊,这是一个很棒的理念。

你的行楷字写得好,请你把“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魄”抄写在本期黑板报上吧。

小明:

好的,没问题。

(6)▲▲▲,▲▲▲,▲▲▲。

(用规范的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

)(3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

《论语》十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人不知而不愠 (▲)

(2)吾日三省吾身(▲)

(3)不逾矩(▲)(4)博学而笃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选文中有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二)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按要求完成13—15题。

(10分)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14.选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15.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4分)

(三)阅读《秋韵》一文,按要求完成16—19题。

(13分)

秋韵

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

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

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

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应许是银杏罢。

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

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

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

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吧。

家人说:

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

那就待来生吧,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重今世的。

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的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

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

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黄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秋去冬来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

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

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摘自《风庐散记:

宗璞自选精品集》)

16.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要寻找什么样的秋韵。

(3分)

17.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3分)

(1)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

(结合第三段选文,解释“奢侈”在句子中的具体意思。

)(1分)

(2)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联系上下文,说说“似乎”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18.请从修辞角度,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3分)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

19.结合本文和链接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发现。

(4分)

资料一:

秋天在张继眼中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失落,在杜甫心中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苦,而在刘禹锡眼里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在苏轼眼里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豁达。

资料二:

悲秋,意为对萧瑟秋景的伤感,语出《楚辞·九辩》:

“悲哉!

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中国诗人大多怀才不遇,他们的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把自己的哀伤寓于他物以求安慰。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不免感叹岁月不饶人,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

资料三:

“悲秋”情绪,医学专家称之为“情绪疲软”。

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都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

(四)课外阅读。

(3分)

20.进入初中,你一定已经读了不少课外书吧。

请根据自己阅读《繁星·春水》的收获,完成下列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书名:

《繁星·春水》

作者:

(1)▲(1分)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点评推荐:

(要求:

1.写明主题内容;2.从修辞或写法的角度具体分析)

(2)▲(2分)

三、生活写作(30分)

2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

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以“这事真让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填入恰当词语(例如“快乐”、“伤心”、“烦恼”、

“后悔”等),使题目完整。

(2)记叙具体的事情,体现细致的观察;说真话,抒真情;叙述完整,

文从字顺;500字以上。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溧水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5分)

1.(4分)

(1)jiá;

(2)zhù;(3)嘹;(4)憾。

2.(2分)

(1)(鸦)雀无声

(2)花团锦(簇)

3.(2分)

(1)怂恿

(2)武断

4.(2分)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5.(2分)示例:

母爱是一缕微风,让你的身心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受清爽舒畅。

(比喻恰当

1分;语句通顺1分)

6.(10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小桥流水人家;(3)匹夫不可夺志也;(4)老骥伏枥;(5)

绿树村边合;(6)但余钟磬音;(7)随风直到夜郎西;(8)何当共剪西窗烛;(9)有铁一般

的胳膊和腰脚;(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每题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7.(2分)C8.(3分)C

9.(9分)

(1)(2分)小红,打扰你一下,你能告诉我“霎”字怎么读吗?

(称呼1分;得体1分)

(2)雨;八(1分)(3)“篮”改为“蓝”(1分)(4)A(1分)

(5)正确(1分);规范(1分);美观(1分)

二、(35分)

(一)(9分)

10.(4分)

(1)生气、发怒

(2)自我检查、反省(3)越过、超过(4)忠实、坚守

11.(2分)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

12.(3分)示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现出孔子随时注意他人的长处,随

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应虚心向他人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选择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1分;结合生活体验,言之有理1分;语句表述清晰、通顺1分)

(二)(10分)

13.(4分)这是神态描写(1分);“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1分),“央求”

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爱(1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

无私与伟大,暗含着自己的感动之情(1分)

14.(2分)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1分),为自己对母亲的不关心而懊悔(1分).

15.(4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1分),也表明“我”

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1分)。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

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1分),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

会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磨难(1分)。

(三)(13分)

16.(3分)作者要寻找的秋韵不仅是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丰富而幽静)的美

丽秋景(2分),更是充满友爱、积极乐观、珍惜当下、珍爱生活、拥有成绩的美丽人生(1

分)(意对即可)(摘抄“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

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得2分) 

17.(3分)

(1)(1分)过分的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太多。

(2)(2分)抒发了作者对小湖南面奇妙美景的惊讶与赞美之情。

(意对即可)

18.(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把地下的红叶比作薄薄的红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叶

多、密、艳的特点(1分),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1分)

19.(4分)

(1)同一季节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同的情感(情绪感受);

(2)人的心境会影响其

对外界事物的看法;(3)不管身在怎样的季节中,我们都应调节好自己的心理,保持乐观情

绪,如此,才能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

(答到3点得4分,2点得3分,1点得2分)

(四)(3分)

20.

(1)(1分)冰心;

(2)(2分)示例:

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小诗(1分),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

现了母爱给予我的庇护,抒发了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或诗人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心中

的风雨”类比“天上的风雨”,将“我”对母亲的依恋类比鸟儿对鸟巢的依恋,生动细致

地展现了母爱之情,抒发了诗人对母亲的热爱(1分)

三、写作(30分)

21.评分标准:

一看是否成篇且切题。

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充实,即是否成篇。

在成篇的基础上,判断作文内容是否在题意上,即是否“切题”。

完全切题,20分切入;基本切题(能围绕题目去写,但有游离),16分切入;不切题(不管题目要求,自说自话),12分切入。

二看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水平。

即是否文通字顺,表情达意是否真切到位,语言是否形象生动或朴素自然,表达是否有创意,思想感悟是否独特有价值,谋篇布局是否巧妙独到,文体是否分明等。

如果某一项较好,分数提高半档,两项以上,分数可提高一档,甚至更高;如果某一项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分数也可提高一档,甚至更高;如果有几项较好,又有某一项特色鲜明,那就可以打满分。

如果某一项或两项较差,分数降半档甚至一档。

说明:

1.评分标准可概括为是否成篇、切题(0~20分);是否文通、字顺(0~4分);是否情真、意达(0~4分);是否文体分明(0~2分)。

2.就基本的表达看,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很多,内容空洞、无话找话,逻辑思路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者,直接判为10分以下。

3.抄袭:

①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文字绝大部分与他人之作雷同。

且阅卷教师拿原文来比对证实后,判为“抄袭”。

一般5分,最高10分。

②抄录本次期末试卷上阅读文章的,判为“抄袭”,最高5分。

③学生作文借鉴他人文章的部分材料、结构形式、写法等,但文章大部分内容是自己写的,则不认定为“抄袭”。

模仿痕迹过重,则降档给分。

4.这里所说的“档”,即为两类文之间的差值,一档为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