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783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docx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著名的报告文学:

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呼吸》、亦门("七月派诗人"阿垅)的《第一击》、骆宾基的《大上海的一日》、曹聚仁的《大江南北》、范长江的《塞上行》、《西线风云》、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沈起予的长篇报告《人性的恢复》、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湎路》《南德的暮秋》等。

旅行通讯主要有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苏联见闻录》、褚安平的《英国采风录》、费孝通的《初访美国》等。

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或称人物特写),如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一)、"鲁迅风"派(1939-1941)

"鲁迅风"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许广平等。

1938年9月,王任叔等六人合出了杂文合集《边鼓集》,又于第二年1月创办了《鲁迅风》杂志,该流派由此而得名,1941年解体。

(二)、"野草"派

"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40年代的戏剧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

抗战初期:

街头剧、茶馆剧等短剧风行

街头剧"是当时最为流行和受欢迎的短剧。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时期出版、发行的1200余部剧作中,街头剧就有近百部。

其中"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三个街头剧的合称)等几乎演遍了大江南北。

茶馆剧"是根据西南地区普通老百姓有到茶馆喝茶的习惯,让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座,造成故事,引起其它茶客的注意,并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

游行剧是采取化妆游行进行宣传的戏剧形式。

以上各种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

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二)、敌后根据地的戏剧:

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

1、新秧歌剧

《兄妹开荒》(鲁艺文工团演出,王大化、李波、路由等人创作)的成功演出博得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热情肯定。

这一时期出现的其它优秀新秧歌剧还有《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小放牛》(尚之光、王世俊)等。

2、新歌剧

新歌剧是既区别于中国古典戏曲,又区别于西洋歌剧,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各种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

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赤叶河》(阮章竞)、《刘胡兰》(魏风等)、《王秀鸾》(傅铎)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成为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

新歌剧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乡土情调,是解放区40年代戏剧运动的最重要的成果,并且和国统区的历史剧创作、讽刺喜剧创作一起,成为四十年代戏剧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3、戏曲改革

民主根据地文学在戏曲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进步。

新编京剧

《逼上梁山》(杨绍萱、齐燕铭执笔)被毛泽东称为"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

新京剧《三打祝家庄》(李纶、任桂林、魏晨旭)、秦腔剧《血泪仇》(马健翔)等,也比较成功。

4、话剧

与秧歌剧的红火场面和新歌剧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相比,话剧在解放区并没有获得大的发展。

对话剧认识的偏颇,致使解放区话剧排斥了对中外话剧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在解放区话剧创作中较为优秀的有独幕剧《把眼光放远点》(胡丹沸执笔)、四幕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陈波儿)、三幕话剧《抓壮丁》(吴雪等)、《李国瑞》(杜烽)、五幕剧《炮弹是怎样造成的》(陈其通)、《战斗里成长》(集体创作,胡可改编)等。

这些剧体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使话剧由剧场走向了广场,在风格和乡土气息上有独到之处,但是艺术性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5、新歌剧《白毛女》

新歌剧《白毛女》剧照1945年春诞生的《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的第一块里程碑,它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等作曲。

《白毛女》是根据"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创作的。

这个故事来源于晋察冀边区,1945年,诗人邵子南从晋察冀前方返回延安,带回了这个传说的记录本。

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吸引了鲁艺师生。

为了向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献礼,鲁艺师生把它改编成了大型歌剧。

剧本叙述的是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年关逼债,被迫用女儿喜儿抵债,而后含恨自尽。

喜儿在黄家惨遭蹂躏,逃进山洞里,在野山洞生活了三年,因为缺少盐和阳光,头发全变白了。

八路军来了后她重见天日,报仇雪恨,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艺术特点

《白毛女》创造了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新歌剧形式:

首先,吸取了西洋歌剧擅长抒情的特点,设计了一些优美的、抒情唱段。

如《北风吹》、《扎头绳》、《我们的喜儿哪儿去了》等,从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富有民族特色、但又经过了西洋音乐的改造的乐曲形式。

其次,在歌剧的表演上,不受西洋歌剧只唱不说的束缚,而是借鉴了传统戏曲唱、念、白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表现形式。

再次,剧情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同时吸取了传统戏曲的写意手法。

《白毛女》的这些艺术特色,是符合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的。

(三)、40年代末:

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称为"活报"是强调这种戏剧形式的时事新闻性,即所谓的"活的新闻揉进写剧的技巧,给观众一个忠实的报道"。

著名的有联系1948年4月6日北平各界的罢教罢课而写出的独幕剧《控诉》、联系1948年7月5日发生的军警枪杀东北流亡学生的血案写成的《大江流日夜》、联系1947年南京学生"五一五"游行现编现演的《"社会贤达"》等。

广场戏剧的特点在40年代末学生运动中的活报剧演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

"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一)、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1、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

2、其他人的历史剧

除了郭沫若的历史剧之外,抗战时期比较著名的历史剧创作还有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阿英的《碧血花》、陈白尘的《大渡河》、于伶的《大明英烈传》等。

和郭沫若相似的是,这些剧作家的创作也多选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如太平天国时期)来讴歌爱国主义、批判投降变节、表彰民族正气。

3、曹禺的《北京人》和《家》

(二)、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在抗战中后期,大后方剧坛出现了一批歌颂性作品,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剧作歌颂的正面主人公形象已经由抗战初期理想的民众英雄转变为现实的普通知识分子。

较有影响的有:

于伶的《长夜行》、吴祖光的《少年游》、宋之的的《祖国在召唤》、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陈白尘的《岁寒图》、袁俊的《万世师表》等。

这表明了对现代知识分子在现代文学中理所当然的正面主人公的历史地位的一种确认。

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在戏剧创作中,讽刺喜剧尤其令人瞩目,这一时期,出现的喜剧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政治批判性极其强烈的讽刺暴露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艺术上相对粗糙,有的近乎于闹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反动统治本身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腐朽,所以这一时期剧作家对他们的态度,只能是一种辛辣的嘲讽,而不可能再夹杂其他的审美情感。

另外一种喜剧形式是世态喜剧,这种喜剧形式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一时期暴露喜剧的代表作主要有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传》;宋之的的《雾重庆》、《群猴》;老舍的《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世态喜剧的代表作则首推杨绛的"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

[思考题]

(1)概述新文学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与主要趋向。

(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

[必读作品与文献]

《白毛女》

《法西斯细菌》

《芳草天涯》

《屈原》

《北京人》

[评论必读]

孟悦:

《〈白毛女〉演变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