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664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

《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docx

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1章第3节

2009年6月5日,安徽省发生2起大范围风雹灾害,造成人员死亡22人,失踪4人,受伤215人,范围涉及15个市63个县、区,总计受灾人口达482万多。

完成1~2题。

1.这次风雹灾害在成因和特点分类上属于(  )

A.气象灾害        B.地质灾害

C.海洋灾害D.生物灾害

【答案】 A

2.造成这次风雹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①酸雨 ②全球变暖 ③自然因素 ④人类工程活动

A.①②B.②③

C.④③D.②④

【答案】 B

1998年6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这是长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受灾面积0.212亿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700多亿元。

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1998年6月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人为因素是(  )

①流域内普降暴雨 ②上游乱砍滥伐,森林覆盖率下降 ③行洪区被农田、建筑占据 ④下游入海口挖沙采沙现象严重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4.本次洪涝灾害中,虽大灾却小害的主要原因是(  )

A.防灾系统完善B.政治稳定,救援及时

C.加入防洪防灾保险D.社会经济基础雄厚

【解析】 3题,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流域内普降暴雨属于自然原因,下游入海口处挖沙是为了清理河道,只能造成溯源侵蚀加剧,而不会造成洪水。

行洪区的侵占既“放大”了灾情,同时又阻滞了洪水的下泄,加重了洪涝灾害。

4题,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部门高度重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组织抗洪救灾,保住了长江大堤,减少了灾害,及时恢复了灾区生产,因此政治稳定、救援及时是大灾小害的主要原因。

【答案】 3.B 4.B

读美国1933年4月发生的“黑风暴”分布图,回答5~7题。

5.此种灾害基本上是一种(  )

A.土壤侵蚀B.土壤盐碱化

C.水土流失D.土壤污染

6.引发该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砍伐森林B.过度耕种

C.温室效应D.灌溉不合理

7.对于此种灾害主要发生地点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落基山区B.土壤—红壤

C.植被—草原D.土地利用—混合农业区

【解析】 5题,“黑风暴”是强风侵蚀裸露的地表而产生的一种灾害。

6题,美国西部原先有较好的植被覆盖,后来美国在向西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破坏植被,许多地方被开垦为农田,从而使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出现了“黑风暴”。

7题,此种灾害发生于美国西部的高原区,受地形、气候的影响,是美国主要的草原分布区。

【答案】 5.A 6.B 7.C

8.不考虑岩性影响,在①②③④四处修建越岭的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应该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若不考虑岩性影响,修建越岭公路容易出现滑坡的应是②和④,因为②④部位修建公路后,上面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沿着岩层与岩层之间的界面下滑,从而形成滑坡。

【答案】 B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

C.海水入侵D.大水漫灌

【答案】 B

10.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

C.海水入侵D.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 D

(2005年天津)读我国某地土地利用及规划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引起此地区土地利用及规划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当地改善了灌溉条件,变旱地为水田

B.发展农业科技,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C.本地大气环流改变,降水明显增加

D.全球变暖,本地平均气温有所提高

【答案】 D

12.以上变化可能给本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引起地貌变化的内力作用增强,外力作用减弱

B.河流地表径流可能变化,结冰期缩短或消失

C.农业结构得到调整,产值产量肯定提高

D.本地生态有所改善,并将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下去

【答案】 B

2009年7月,我国华北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升到了39℃左右,据此回答13~15题。

13.造成上述罕见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A.气旋B.反气旋

C.暖锋D.冷锋

【答案】 B

14.与人类活动可能有关的因素是(  )

A.出现厄尔尼诺现象B.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

C.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D.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灌溉

【答案】 C

15.CO2排放量的增多,会使全球气温显著增高。

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  )

A.陆地蒸发加剧,干旱地区面积必然扩大

B.海水蒸发量加大,使全球海平面下降

C.两极冰川大量融化及海水膨胀,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D.气压梯度力减小,大气环流减弱

【答案】 C

读下图,回答16~17题。

16.能够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  )

A.硫氧化物B.碳氢化合物

C.氟利昂D.二恶英

【答案】 C

17.臭氧层耗竭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是(  )

A.太阳红外线辐射增强导致皮肤癌

B.太阳紫外线增强使白内障患病率提高

C.酸雨增多,使大面积森林死亡

D.破坏人造卫星等航天器,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答案】 B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洪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甲图所示的时期,其灾害损失是:

淹没农田200km2,毁损房屋20间,死亡人数20人;在乙图所示时期,灾害损失是:

淹没农田1000km2,毁损房屋500间,死亡人数300人。

造成这种灾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生活在该区,为减轻灾害损失,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在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

人类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 

(1)①甲图时期河流两岸土地被广泛开垦。

②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城镇密集,人口密度增大。

水土流失加重等。

(2)在河流两岸的洪水高风险区,不建永久性居住地。

19.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其中尤以华北平原为甚。

华北平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

下表为华北平原某些城市采用地下水的统计。

地区名称

中心位置

补给模数(×104m3/km2·a)

实际开采模数(×104m3/km2·a)

唐山市东矿区

东林

30

54.5

唐山市区

水泥厂

30

42.8

北京市近郊区

东郊

50~60

80.0~100.0

保定市区

纺织厂

25

66.8

保定市一亩泉

一亩泉村

30

85.4

石家庄市区

第一印染厂

30

147.4

邯郸化工区

树脂厂

15

83.2

安阳市区

30

56.6

(1)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地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最深的时候出现在________(季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80年的埋深过程线出现A、B两个波谷,而1999年和2000年只出现一个波谷,这说明北京市平原区的用水结构出现了什么变化?

________。

现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市地下水埋深越来越深,导致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为防止华北平原上面所示生态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出现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和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2)夏季 夏季气温高,生活用水量大增 农业用水比重下降,工业和生活用水量比重增加 春季小麦返青耗水多,同时,工业与生活用水也持续增多,导致地下水位春夏季持续下降

(3)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加强管理,规划地下水禁采区;合理开采,建立采补平衡,建立有偿采水制度;推广节水技术,提倡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开展雨季回灌。

1.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判断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化大

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的蒸发量减少

【解析】 图中有三条曲线,其中一条表示自然降水过程,在图中已作说明。

①②两曲线表示相同降水量流量的变化过程。

显然曲线①与②相比,洪峰陡且出现的时间提前,应该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城市化后由于建筑用地取代了草、林地,水循环中下渗水量减少,与其相伴而生的是地表径流增加,且地下径流减少。

楼群与硬化的路面不仅阻碍了水下渗的通道,还截断了蒸发的渠道,城市化后的蒸发量会减少。

【答案】 D

据新华社报道,秘鲁南部2007年8月15日发生里氏7.5级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回答2~3题。

2.秘鲁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该国(  )

A.位于海岭附近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C.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D.大陆地壳很薄

【答案】 B

3.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板块的运动才会引起地震

B.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并且还可以诱发其他自然灾害

C.强烈的地震都发生在陆地人口集中的地区

D.距地震中心距离相等的两点,其震级和烈度相同

【答案】 B

4.(2009年广东东莞模拟)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这种灾害主要是由大风和高潮水位共同引起的,使局部地区猛烈增水,酿成重大灾害。

孟加拉国极易受风暴潮的侵袭。

1970年发生的某次特大风暴潮灾害,导致恒河三角洲一带约30万人丧命,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读下图,分析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频发并导致灾情严重的原因(  )

①地理位置特殊,是飓风多发区 ②湾口呈喇叭口朝向印度洋 ③沿岸地势低平 ④人口密集 ⑤海底地震 ⑥地壳运动

A.③④⑤⑥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解析】 恒河三角洲地理位置独特;孟加拉湾呈喇叭口朝向印度洋,风暴潮加剧;地势低平,一旦来潮水,人们无处疏散,且人口密集,易酿成大灾。

这儿的风暴潮是由台风(飓风)引起的,与海底地震、地壳运动无关。

【答案】 D

读云南路南石林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示意图,完成5~6题。

5.如果水分条件相同,下列植被分布区中土层最易被溶蚀的是(  )

A.无植被耕地B.人工草坡

C.柏树林D.天然草坡

【答案】 B

6.如果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但不会引起(  )

A.水土流失B.荒漠化

C.滑坡、泥石流D.土壤盐碱化

【答案】 D

7.读塔里木盆地图,判断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移向地势高的地方的原因主要是(  )

A.洪水泛滥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D.荒漠范围扩大

【答案】 D

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时期→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时期→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所此回答8~9题。

8.t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B.区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C.洪峰流量和出现频率减少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9.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9题,从t1→t4,该地区林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城镇在扩大,森林是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所以t4时期在丰水期会出现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的现象。

10题,从图示可看林木砍伐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流下游河床,易发生洪水灾害;同时由于城镇面积扩大,会导致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增加。

【答案】 8.A 9.A

10.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6至7月,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水,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

7月12~13日,温家宝总理赴淮河抗洪一线,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慰问抗洪军民,并要求采取最高限额补助淮河分洪区的灾民。

材料二 淮河流域图。

(1)请填出图中字母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湖泊A________;省会城市B________;C________。

(2)淮河流域处于我国的多重自然过渡带,请举例说明。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答案】 

(1)洪泽湖 郑州 合肥

(2)秦岭—淮河一线与我国的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淮河流域是南方和北方自然区的过渡带。

(3)原因:

流域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支流众多。

措施:

上游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天然湖泊,建设蓄、行洪工程;游疏通河道。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每年温暖季节,特别是5月中旬到6月初,黄河河套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我国新疆交界地区,会形成一个高温干燥的大陆热低压,又干又热的气流围绕着这个低气压旋转起来,形成了干热风,在它离开源地东移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加干热。

干热风盛行时正值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的乳熟期,造成冬小麦大幅度减产,当地农民伤心地称之为“杀麦刀”。

(1)材料中所述地区造成干热风的大陆热低压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2)针对干热风的危害,北方人民在和灾难作斗争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防御和减灾措施,你能写出几条吗?

(3)干热风东移沿途也是沙尘暴多发的地区,请说出沙尘暴发生的自然条件。

【答案】 

(1)温暖季节,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地表增温强烈,空气受热膨胀,近地面气压大大降低,形成高温干燥的大陆热低压系统。

(2)采取早熟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植树造林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削弱风力;在干热风到来之前进行灌溉,降低农田的温度、增加土壤湿度;加强干热风预报;利用3S技术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3)一是物质条件,地面干燥裸露,有大量疏松堆积物;二是动力条件,风力强劲;三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是中国网 2006—06—26标题为“小虫入侵成害,正在毁掉‘椰岛’海南标志”的体长仅1.5厘米的椰心叶甲图片。

材料二 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海南省正遭受着一场“恐怖袭击”——一种外来入侵昆虫“椰心叶甲”横扫了全省几乎所有市县,造成椰子树大片枯黄。

专家表示:

如果不加以控制、防治,海南的椰子树将有全部死亡的危险!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总体损失达到1198亿元,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6%。

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大祥指出:

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亚于军事入侵!

材料三 生物入侵是指外来侵入物种的流入。

当它们定居于自然栖息地,成为变化的主体并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后,外来物种就被认为是具侵略性的。

外来入侵物种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昆虫、软体动物、植物、鱼、哺乳动物和鸟类。

(1)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有何影响?

(2)若你是某市环保局的局长,你市海洋水族馆要引进新的观赏类鱼类和海洋植物,为避免威胁当地海洋生态系统,你认为应当怎样做?

【答案】 

(1)降低物种多样性的丰富程度;破坏物种多样性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2)在引入外来物种前应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要引进物种生存的环境;制定法规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研究外来物种入侵的机理;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综合治理,加强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等。

北美黑风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

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

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

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

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

《纽约时报》在当天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专题报道。

黑风暴的袭击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原已遭受旱灾的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冲击经济的发展。

同时,黑色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灾区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大自然都要做出相应的反应。

继北美黑风暴之后,前苏联未能吸取美国的教训,历史两次重演,1960年3月和4月,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再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经营多年的农庄几天之间全部被毁,颗粒无收。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

3年之后,在这些新开垦地区又一次发生了风暴,这次风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哈萨克斯坦新开垦地区受灾面积达2千万公顷。

北美和前苏联的黑风暴灾难的发生,向世人揭示:

要想避免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也就是说,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还要自觉地做好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否则将会自食恶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