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学生沟通.docx
《如何和学生沟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和学生沟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和学生沟通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老师。
很多老师问我是怎样和孩子成为朋友的,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会心的微笑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多希望老师每天能笑着上课呀!
”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慨。
对他们而言,微笑是老师对自己独有的爱与鼓励,是他们渴望获得进步的动力!
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微笑着面对人生,会在获得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时机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获得平静。
二、真诚的赞扬
学生的进步,往往源于教师的赞扬。
然而这“赞扬”,必须符合事实情况,要发自老师的内心深处,且赞扬时自然伴有“这个孩子真可爱”的想法。
赞扬出自真诚,必见奇效!
三、艺术的批评
班主任不是艺术家,但批评必须讲艺术!
1、区别不同情况
造成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家庭问题、性格问题、外界环境等,班主任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旦因不了解情况,批评错了学生,就难以实现师生间的沟通。
2、让孩子永远怀有希望
孩子不同于成人,对于同类错误可能会犯多次,不管老师多么“渴望学生成才”,都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班主任应在批评惩戒学生的同时,给他们以希望,相信他们一定能改好。
3、发挥语言本身的魅力
批评是一门艺术,批评的语言同样是一门艺术,虽然很难掌握。
掌握批评艺术的老师,会让受批评的孩子如沐春风,所以,班主任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多看些教育故事,批评时恰当引用,批评的效果会更好。
四、基于爱的沟通
一切表扬、批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否则,就没有沟通可言。
一个教师的语言对一个班级,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能使集体变成熔炉,也能使集体变成冰窖,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也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可恨可厌,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拒学生千里之外,也可以似一股清泉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
如果我们在感情上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多一层关心,多一份师爱,那么表现在语言上、火气上、训斥上就自然会少的多,归根到底,师言、师情说道底还是一个师德
作为一个老师要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尤其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沟通是他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老师工作技巧的表现。
我听了很多专家关于老师与学生沟通方面的技巧,在此我把自己学习的感受和工作中的体会介绍给朋友们,与大家进行讨论,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以提高自己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技能。
一、合理有效的沟通技巧
1、帮助恢复信心。
也就是说,我们在和同学们沟通时,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学有自卑感,我们要学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助同学走出阴影。
2、有益的对谈。
我们在和学生沟通时可以就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交流,例如,就当今社会现象、时事新闻、家庭、婚姻等社会问题进行交谈。
这样可以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
3、安慰而不用解释。
学生之间有时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时难免会有小摩擦,甚至有的学生感到委屈而哭泣,寻求安慰。
在这种情况下,不必调查事情真相,没有必要让学生解释哭泣的原因。
只要给予他适当地安慰,让他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4、和蔼的纠正。
对自己的错误,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蔼的提醒和纠正,要尽量避免粗暴的方式,学生将对你更信服,问题会解决得更好。
5、体谅学生的感受。
当同学之间遭受误解或闹不愉快时,他想找一个自己信任的人来倾诉,这时你应该给予理解,要有意而巧妙地转移话题,进行疏导。
6、赋予尊严。
我们在和学生交往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成绩应及时地褒奖,让他有成就感,这样赋予了尊严,让学生感受到有人珍惜他的付出,敬重她的品德。
7、智慧化解尴尬。
在我们教学和管理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场面,这正是考验一个老师的机智的时候,你可以找一个合理的台阶,以智慧化解尴尬。
8、适当的目标。
不对轻微的不当行为分析来龙去脉,不对意外事件追根究底;不对学生的过去经历或长远未来抱成见,处理眼前的事情,关心学生此时此地的心情
二、师生间不良的沟通方式
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如果教师使用尖酸嘲讽的语言,尽管满含“恨铁不成钢”的爱意,但师生之间的隔膜就在这不经意中产生。
这样不适当的表达,不仅无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会激起学生的怨恨心理、报复幻想,甚至闭锁心灵。
1、 抱怨。
有的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总爱抱怨,开始少数学生会有自责,但抱怨多了以后学生就会无动于衷,还会反感你这种做法,甚至认为这是无能的表现。
应该多些理解,少点抱怨。
2、窥探隐私。
有时候学生的难言之隐不想让老师知道,这时候如果你一直穷追不舍,会造成学生难堪和怨恨,还会造成师生间的不愉快。
别说是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也不窥探其隐私,也许你是出于关心,但他们未必就领情。
3、苛刻盘问。
有些事情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或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想告诉老师。
可有的老师出于关心总喜欢刨根问底,但学生未必理解,往往会造成僵持。
这时老师要理解学生的感受,不如先放一放,等以后有机会再问,也许效果好些。
4、藐视。
有的老师不把学生当回事,藐视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但在人格上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
如果老师对学生藐视,会造成学生反感,学生当然会疏远他。
5、辱骂。
有的老师在学生犯错误时,对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嘲笑辱骂,这样会引起学生地愤怒,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有人说老师像外科医生,绝对不可以随意下刀,因为刀口可能永远存在。
我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
6、遥控、设“线人”。
有的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喜欢在班里设眼线,通过“线人”的小报告来获取有关信息。
这种做法其实是很有害的,一方面自己不能深入实际,形成管理中的官僚主义,另一方面影响“线人”的人格发展,离间学生之间的关系,造成同学的反感和痛恨。
7、 恐吓。
每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有的老师动不动就拿处分、开除等严厉的处罚手段相威胁。
这样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阴影,引起学生惧怕,导致心理上疏远。
8、 设圈套。
还有的老师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喜欢设圈套,“请君入瓮”,这样对学生伤害最重。
会造成学生不再相信任何人、无安全感、害怕、行为退缩等。
三、师生有效的沟通原则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指导帮助,而不是伤害。
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改善教育教学生活、增进师生关系的关键。
适当的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
下面我介绍几种与学生沟通的原则,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就事论事。
在和学生沟通时,要就事论事,不要去翻旧帐。
更不能不针对个人的个性与品格,否则,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导致学生与你对立。
2、寻求合作。
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要给学生机会去体验独立,自治权越多,敌意越少,越自立就越不会怨恨别人。
和学生交流避免命令可以减少反抗。
如果遇到一
些棘手的问题要放弃与学生争辩,因为辩论只会带来反辩,特别在课堂上学生发生轻微不当行为的时候,改变上课气氛比设法改变学生的想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合作。
3、用心接纳。
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了解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向学生提出要求,使用批评与非批评的语言效果不一样。
非批评的语言不涉及情绪并且减少冲突,而批评的语言引发怨气、制造紧张。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期待,用“我”字开头;回答学生的问题或请求,则用“你”字开头比较好。
4、在愤怒时不能用侮辱的语言。
在现实中班级人数多,自然需求就多,有时造成教师愤怒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经常惹你生气,教师可以宣泄怒气但不可以侮辱人,不抨击学生的品行。
老师生气时,学生会特别注意听老师讲话。
5、不给学生贴标签。
贴标签就是一种伤害,贴标签的形式有:
以成绩、以相貌、以家庭、以财富、以表现等贴标签。
处置学生问题时要尽量避免评断和预测,评断的结果可能会使学生形成真的毛病。
学生通常照着老师的消极性语言成长,变成老师所说的那种人。
6、不要带有敌意的盘问。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要带有敌意的盘问学生,这样学生容易接纳你,也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教师不剧烈的反应,对学生具有长远的影响力,能使学生懂得尊重、自治、自我负责,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
7、简明扼要。
教师要像剧作家一样引人入胜,学生会对喋喋不休的老师关起心门。
教师解决眼前的问题时,应避免长篇大论究将来的责任和过去的经历,没有必要钻牛角尖。
老师如果忽略学生的情绪而采取罗嗦复杂的解释,学习就难以进行,甚至终止。
8、不要讽刺。
尖酸刻薄的教师尤其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师生沟通不容许使用有害的语言。
老师的工作是帮助,不是伤害。
学生出现困难时,迅速的安慰,讽刺帮助不了他们。
9、纠正指导。
学生没有不犯错误的,当他们犯错误时需要的是指导,不是苛责。
有效的纠正能够指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便于学生改正。
适当的沟通可以改善教育,适当的沟通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沟通要真诚,而不能造作。
虚情假意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让学生感到反感。
总之,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当注意:
激发学习、鼓励自治、支持自尊、树立自信、消除焦虑、去除恐惧、减少挫折、平息愤怒、化解冲突。
有老师曾这样开玩笑的对我说:
XXX,你个头不怎么高,说话也不怎么风趣,却把学生教育得服服贴贴,学生既惧怕你,又喜欢你,到底使的什么高招儿啊?
每一次,我都是淡淡的一笑,说高招谈不上,低招还是有一些的。
今天,我就想说说和学生沟通的一些技巧。
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从理论上明白,其实教育学生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苏格拉底说:
“教育是一种能解放和引领灵魂中最好的部分,去沉思万物中最美好的东西。
”是啊!
教师就是要善于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善于利用生理学、心理学、人际交往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关心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善于通过言传身教,去唤醒学生心底真善美的本性。
拥有和学生沟通的技巧,就能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独立健全的人格,那么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又当如何进行呢?
一、从心开始
沟通从心开始。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
在家里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事事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护着,在外面的什么事情都给他们精心安排、设计好了的,缺乏自主性,因此教师对学生首先应充满爱心,处处关心学生,特别是在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是陌生的,学生和老师之间也是陌生的,班主任要多问问学生的打算,是不是适应新的班级、新的环境,上课听不听得懂老师所讲的课,课后能不能解决老师布置的习题等等!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爱好啊,兴趣啊!
在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时候,要体现出老师无私的爱,因为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师爱还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导的方向前进。
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仰慕的心理,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老师才能走进学生心里,在学习生活中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行为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生,及时给予细心的教育、引导他们。
用自己的诚心去感动他们,才能达到转化的目的。
二、巧妙谈话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情节瞬息万变,教师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需要迅速、敏捷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巧妙的排除干扰因素,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学生谈话。
譬如:
某个问题生在课堂上正确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时,老师带头鼓掌,那掌声将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而鼓励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若课后老师再及时的和他进行交流,谈话时亲切地拍拍那个学生的肩膀,鼓励他“真行”,暗示他坚持就是胜利,学生会觉得老师非常非常的可亲可敬,也就自然会听老师的话,对老师服服帖帖的了。
若遇到那种桀骜不驯的、懒惰的、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先挖掘他的闪光点鼓励他,提高他的自信心,然后再暗示他一个眼神,最后严肃地指出他的缺点批评他,令其限期改正。
所用的方法即是先给学生一颗糖,再用一根“鞭子”抽。
这样学生就不会变得像野马一样没有方向,学生就如上帝赐给老师们的一株株珍贵的幼苗,需要爱的甘露滋润,需要信心给予鼓励,才能茁壮成长!
三、借用力量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可以用价值去衡量,唯有父母等亲人的爱是无法用价值去衡量的,因为那是无价的,父母等亲人的爱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我常常用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我的学生:
某乡村小学二年级有一道数学题:
“你家里有五口人,一天,你妈妈买回1个苹果(由于排版错误,题目中的“10”弄成了“1”)请问:
每个人分几个?
其中有个答案是这样的:
如果爷爷买回来一个苹果,他会把它留给生病的奶奶吃。
但是奶奶肯定舍不得吃,她会把它留给我这个孙子;而我呢?
也不会吃,因为我觉得每天受灶火熏烤的妈妈更需要它;但是妈妈也不会吃,他会把这个苹果留给爸爸,因为爸爸每天顶着烈日在田里干活,他更需要这个苹果解渴。
这样,我们家每个人都可能得到这个苹果。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只有家人之间懂得相互礼让,相互体贴,相互爱护,处处都为对方着想,这样的家庭才是最幸福的,这样的爱才是最感人的。
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就是要有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要对父母付出的爱负责,处处替父母着想,少让父母操心,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样的家庭也才是幸福的。
若在学校不思进取,成天调皮捣蛋,三天两头的进办公室,怎么对得起含辛茹苦的父母呢?
实际上大多数调皮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实是脆弱的,都割舍不断对父母的情和爱,一旦发生伤害父母的事情,他们还是非常悔恨的、痛苦的。
所以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来教育学生,转化学生!
四、借助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因特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增多啦。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直接的面对面外,还可以是隔着电脑的“面对面”。
在这个步伐快速的时代,电脑很快的走进了千家万户。
孩子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鲜血液,基本上能够掌握一部分的计算机技术。
他们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聊天、交朋友、谈心、写博客、写内心的想法,畅所欲言。
作为学生,或许在面对面的和老师交流时,会感到有压力而紧张,因此有时候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可能难以达到老师的预期目的。
抓住网络这个平台,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换QQ号或博客地址,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运用科技进行沟通。
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因直接面对老师,紧张而不知道说什么,也可以避免在学校因交流而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并且网络交流一般为课余交流,比如说周末等假期,这时候的学生比较放松,交流起来可以更顺畅,这样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使心与心的交流、沟通得到升华。
总之,和学生沟通的技巧还有很多很多,正如孔子所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隐藏着许多爱的细节,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深入了解,就可以把我们的爱传递给学生。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她犹如一抹晨雾,一缕微风,淡淡的、轻轻地、隐于每一个方方面面。
我们作为班主任,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教育之乐!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是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
如何做好学生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我省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把成功的教育经验,凝铸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深深地启发了我认识到,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一、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
可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
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
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
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
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
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
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二、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后进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
作为施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
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后进生有所“偏爱”:
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
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
在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三、逐步要求,培养后进生的责任心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但决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后进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从而使他们培养做“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责任心,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
只有在培养了责任心以后,后进生的转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当然,对后进生的逐步要求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后进生的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班里有个男同学,平时比较散漫,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差,经过观察、分析原因,进行耐心教育,对他提出争取进步的具体要求,当他比前遵守纪律,留心听课,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时,就在班上表扬他的进步,并让他当红花小组长,学期末他还获得了学习进步奖。
第二学期,根据他好运动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选他当班的体育委员,使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四、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
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
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
(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
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
(2)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
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
(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
如组织学生到铁军烈士公园扫墓,开展“学革命烈士,当红色后代”的活动,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访问先进模范人物,使他们开阔眼界,愉快身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好知识建设祖国的志向。
(4)争当“文明学生”和“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在班中发扬了正气,抑制了歪风,形成一个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
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
概括我的体会是:
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转化后进生,全靠献爱心;“一心”唤“四心”,顽石变成金。
1、捕捉教育时机,以理导其行。
对问题学生的缺点错误,绝不能姑息迁就,无原则地让步,或是简单地说教惩罚,要坚持批评与说理相结合。
要通过说理,对事件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让他认识他所犯的错误及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在说服教育中也要讲究技巧。
抓住时机,引导其换位思考,并进一步对其进行说理,让他从中去亲身体会应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
而当他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时,老师及时肯定了他的这一做法,并转述了其他学生的话去鼓励他,让他感受到教师与同学对他是真诚、善意的。
2、巧设情境氛围,用爱动其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
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单向流动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来对待教师。
一旦教师与问题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教师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就会愉快地接受教育。
而老师的宽容和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要以教师对学生所表示的积极情感为前提。
一次我们班小宇又去玩泥巴时,我没有急于去教育他,而是先用纸帮他擦试脸上的污迹。
这一小小的举动,很大程度除去了他的惧怕、不安,使他对我产生信任。
主动向我认了错还保证一定没有下次了。
3、凝聚集体力量,用情暖其心。
人若处在一个互相关心、帮助、和谐的集体中,其心态会更健全,人也会更加积极向善向上。
有时候,同学们的认可、理解、鼓励、接纳比老师的教育更有用。
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是后转入我班的,他自我意识强,不懂与人相处,班上的同学对其是疏远的,他自己也身有体会,在他心理上有一定阴影,可是他又不知道如何去解决。
我针对这一情况对全班的学生进行疏导,交心谈话,让他们接纳属于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懂得,尊重是相处之根本,想得到关心是每一个人的情感需求。
这样在同学的理解、包容、关爱中,他深受感动,从而影响了他在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及行为、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使他获得了感悟和启迪。
集体的这种温暖的力量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4、与家长共携手,搭起教育的桥梁。
对问题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与其家长密切配合,包括扭转其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要达成共识。
首先就要主动与其家长联系,为他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及其成因,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诚恳告诉他,孩子的这种毛病,光靠学校是无法矫正过来的,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并且要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