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320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docx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

通大五牧场煤矿(矿区)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书

 

 

通大公司五牧场煤矿

2010.1

0概述

0.1课题来源

《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突出矿井必须及时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

无论是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是低瓦斯,无论是瓦斯灾害防治还是瓦斯资源开发利用,都需要编制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的内煤局[2009]455号《关于组织开展全区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和全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技术组2009年4月下发的《煤矿矿区矿井采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中有关规定,五牧场煤矿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本矿的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

0.2研究内容

五牧场煤矿为建矿为2005年7月开工,于2009年6月试生产,根据五牧场矿井地质勘探详查报告和地质说明书,结合矿井建设期间的掘进工作面瓦斯实测数据,进行下列内容研究:

1、煤层顶底板岩层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找到矿井主采煤层瓦斯含量规律,绘制出矿井瓦斯含量等值线和预测等值线;

3、对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分析,绘制出矿井瓦斯涌出量等值线和预测等值线。

3、确定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划;

0.3完成情况

根据《五牧场矿瓦斯鉴定报告》中基础数据及瓦斯鉴定结果,并结合东煤公司煤田地质局一0九勘探队2005年8月出具的《五牧场煤层瓦斯含量试验报告》中有关瓦斯含量数据内容,我们绘制了五牧场矿井瓦斯瓦斯含量等值线和瓦斯含量预测等值线,并对瓦斯含量的赋存规律进行了分析。

1、矿井概况

1.1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

五牧场井田北距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63km,南距伊敏煤电公司12km,海拉尔至伊敏煤电公司的国有铁路及二级公路从井田东侧通过,区内尚有多条牧区土路,交通方便。

行政区划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管辖。

1.2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矿井的井型为立井,分别为主井、副井和风井。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五牧场煤矿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现在是试生产阶段,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年。

1.3瓦斯

全区在6条勘探线上14个钻孔中采取了瓦斯样,从煤层瓦斯含量试验报告看出各煤层瓦斯含量普遍较低,CH4含量在0—3.50ml/g之间,4-1、5-1褐煤层最低,为零,8-4、10-3煤层深部和13-1煤层深部的气煤及13-3煤层中部为弱粘煤的瓦斯含量最高,为1.50-3.50ml/g。

瓦斯成分中,4-1、5-1、6-5褐煤层及10-1、13-8、14-5煤层浅部长焰煤的CH4最少,为0-36.65%,而N2含量高达40.71-97.14%,其余各层烟煤的CH4在20.81-78.31%之间,最高者13-1煤层深部气煤达87.14%,而N2在17.86—75.85%之间。

其变化规律大致是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逐渐增多,烟煤高于褐煤,中变质阶段的煤高于其它变质阶段的煤。

瓦斯带大致划分如下:

250m以上为二氧化碳—氮气带,250m--460m为氮气—沼气带。

460m以下为沼气带。

该区煤层层数较多,煤类较齐全,构造复杂,下部中变质烟煤的瓦斯含量较高;个别煤层缺少瓦斯资料,通过类比也应含有瓦斯。

在矿井建设和生产中应加强对各煤层瓦斯的监测工作,以避免发生瓦斯爆炸。

1.4煤层

本区煤层赋存于大磨拐河组的含煤段中,区内共发育14个煤组,依次编号为1~14煤组,含63个煤层。

其中:

全区可采和大部分可采的6层,局部可采的18层,其它均为不可采或零星可采煤层(可采厚度:

褐煤1.50m,烟煤0.80m)。

区内8-4、10-3、12、13-4+5煤层为发育较好的煤层,也是本次勘探的主采层。

区内煤层埋深最深896.36m,平均500m,本段含煤层总厚最大95.33m,最小3.64m,平均36.74m,含煤系数为7.3%。

本区可采煤层的变异系数为0.05-1.54。

本区煤层多数为稳定、较稳定煤层,少数为不稳定煤层。

煤层的赋存特征是:

煤层多以几个煤层所组成的层组形式出现,层组内煤层的间距较小,而各煤层组之间的间距则较大,该段所含14个煤组,从发育面积看,底部14煤组发育于25线西,由于受基底起伏的影响,厚度变化大,有分叉、变薄尖灭等现象,发育面积相对较小。

13煤组至8煤组,沉积环境相对稳定,赋存面积较大,全区大部发育。

7煤组以上,沉积环境不稳定,大部煤层为局部发育,在煤层发育的范围内其稳定性较好。

6煤组、7煤组中6-5煤层全区大部发育,6-6、6-7煤层发育在21线以东,其余煤层在9-21线间零星分布。

3、4和5煤组基本发育在19线以西。

1煤组、2煤组、主要分布在15线以西,为局部发育。

本区共见基本全区可采、大部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24层,其煤层编号由上至下依次为1-1、3-1、3-2、4-1、5-1、6-5、6-7、8-1、8-4、10-1、10-2、10-3、10-4、10-5、11-5、12、13-1、13-3(2+3)、13-4、13-5(4+5)、13-8、14-4、14-5、14-6煤层。

其中基本全区可采2层,即:

8-4、12煤层;全区大部可采4层,即:

8-1、10-3、13-3(2+3)、13-5(4+5)煤层;局部可采18层,即:

1-1、3-1、3-2、4-1、5-1、6-5、6-7、10-1、10-2、10-4、10-5、11-5、13-1、13-4、13-8、14-4、14-5、14-6煤层。

现将主要煤层分述如下:

1-1号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38线以北,15线以西。

在煤层发育范围内北部煤层较厚,向东向南均变薄尖灭,煤层较稳定。

见可采煤层点35个,可采面积约3.60km2,煤层总厚度最大4.77m,最小0.57m,平均2.32m。

可采煤层厚度最大4.77m,最小1.55m,平均3.02m。

结构简单,少数含1-2层夹石,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局部见有中、细粒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局部见有中、细粒砂岩。

3-1号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发育于38线以北,17线以西,在F89断层以南煤层向东、向南均变薄尖灭,F89断层以南煤层基本不可采。

在可采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2-3m,为较稳定煤层。

见可采煤层点23个,可采面积约2.54km2,煤层总厚度最大3.43m,最小0.40m,平均1.77m。

可采煤层厚度最大3.26m,最小1.62m,平均2.55m。

结构简单,少数含1层夹石,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局部见有粗、细粒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局部见有粗、细粒砂岩。

3-2号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发育于38线以北,17线以西。

发育范围内1-10线间的34线以北、10-15线的北部可采,向南变薄尖灭。

可采范围内煤层厚度较大,一般3-7m,较稳定。

见可采煤层点69个,可采面积约6.38km2,煤层总厚度最大7.80m,最小0.38m,平均4.22m。

可采煤层厚度最大7.80m,最小0.80m,平均4.19m。

结构简单,夹石0-2层,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以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局部见有砂砾岩、中粒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局部见有中、细粒砂岩。

4-1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19线以西。

在6线以西、30线以北,4煤组为单一的4煤,厚度稳定且较大,向南、向东逐渐分叉为4-1、4-2和4-3煤层。

4-1煤层在分布范围内1-10线间、38线以北煤层较厚,向东、向南变薄尖灭,煤层较稳定。

见可采煤层点80个,可采面积约7.65km2。

煤层总厚度最大12.65m,最小0.34m,平均3.58m。

可采煤层厚度最大7.63m,最小0.80m,平均3.61m。

结构简单至较复杂,夹石1-5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等。

顶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局部见有砾岩和细粒砂岩;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局部为细粒砂岩。

5-1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分布在38线以北,19线以西。

1-6线间F93断层以北、6-13线间30线以北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向南、向东变薄尖灭。

见可采煤层点64个,可采面积约6.94km2。

煤层最大厚度6.15m,最小0.40m,平均2.69m,可采厚度最大5.19m,最小0.84m,平均2.76m,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石0-4层,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局部见有粗砂岩,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部分钻孔见有粗砂岩和细砂岩。

6-5层煤:

局部可采煤层,区内以15线为界分为西北和东南两个部分。

西北部发育在38线以北,煤层在30线两侧变化不大,厚度一般在2--3.00m左右,结构简单,夹石1-2层,向北变薄,向东、向南变薄尖灭,煤层较稳定。

东南部主要发育在38线以南,在17-25线间煤层较厚,3-14m,向南、北、西方向急剧变薄尖灭,29线以东煤层厚度1.50m左右。

共见可采煤层点100个,可采面积15.42km2。

煤层最大厚度13.02m,最小0.60m,平均3.76m。

可采厚度最大14.64m,最小0.92m,平均3.29m。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1-3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及泥岩,局部见有粗砂岩及砾岩;底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部分钻孔见有粗砂岩及细砂岩。

6-7层煤:

局部可采煤层,发育在21线以东,在29线86-134孔周围沉积缺失。

发育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2m左右,向东变薄、向西和西北变薄尖灭。

共见可采煤层点21个,可采面积约5.96km2。

煤层最大厚度5.22m,最小0.80m,平均2.48m。

可采厚度最大3.53m,最小0.80m,平均1.86m。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1-2层,个别3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及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

8-1煤层:

分布在1-29线间,其间数处局部沉积缺失,在倾向18-21线和走向34-38线间被冲刷。

在发育范围内,煤层由中部向四周变薄、尖灭。

见可采煤层点79个,可采面积约6.77km2。

煤层总厚最大4.94m,最小0.35m,平均1.88m,可采厚度最大4.04m,最小0.85m,平均1.60m,结构较简单,夹石1-3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主为要粉砂岩、泥岩,其次为粗砂岩、含炭泥岩;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局部见有粗砂岩及细砂岩。

8-4煤层:

基本全区发育,为本区的主采层。

在11-14线间的11-5、13-3、87-113和14-6钻孔未见该煤层,在1-2线的西北角、1-11线的南部边缘煤层逐渐变薄至尖灭,在倾向17-21线和走向34-38线间被冲刷,25-29线间89-126、87-50和85-61钻孔周围煤层不可采。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中部煤层较厚一般3-5m。

为稳定煤层。

见可采煤层点163个,可采面积约28.41km2。

煤层总厚最大8.49m,最小0.32m,平均3.39m,可采厚度最大7.06m,最小0.80m,平均3.02m。

结构简单,夹石0-2层,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等。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其次为细砂岩,含炭泥岩、中砂岩及粗砂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局部为细砂岩、中砂岩和粗砂岩。

10-1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发育在29线以西的中北部地带,倾向17-21线、走向34-38线间被冲刷。

主要在分布范围的西北部和中北部可采,见可采煤层点81个,可采面积5.95km2。

煤层总厚最大4.13m最小0.42m,平均1.97m。

可采煤层最大厚度3.63m,最小0.80m,平均1.73m;煤层结构简单,夹石一般0-2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含炭泥岩,局部见有粗砂岩、砂砾岩等。

10-2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发育在13线以西38线以北,煤层向南变薄尖灭。

发育范围内2线的2-2钻孔以南1-3线间呈条带状缺失,88-94和10-6钻孔未见该煤层。

1-7线间26线左右煤层厚度较大,一般2.10-3.50m,其它区域一般1.5m左右。

在发育范围内的西部边缘条带、北部和中东部区域可采。

见可采煤层点54个,可采面积约3.53km2。

煤层总厚最大5.47m,最小0.20m,平均1.74m。

可采煤层最大厚度4.73m,最小0.86m,平均1.83m;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夹石1-2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含炭泥岩,局部见有粗砂岩、砂砾岩等

10-3煤层:

全区大部可采,在中南部边界呈条带状沉积缺失,东南角和21线88-148~90-220钻孔周围沉积缺失,在倾向17-21线和走向34-38线间被冲刷。

分布范围内只在边缘不可采,为较稳定煤层,见可采煤层点148个,可采面积约16.98km2。

在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化不大,煤层最大厚度6.08m,最小0.39m,平均2.59m,可采厚度最大4.60m,最小0.83m,平均2.33m。

煤层结构简单,夹石0-2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局部为粗砂岩、砂砾岩、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其次为细砂岩及粗砂岩。

10-4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主要发育在25线以西的中北部,在东南角也有发育(基本不可采),在88-93、6-3和19-9等钻孔周围煤层沉积缺失,17-21线和34-38线间被冲刷。

在主要发育范围内煤层向南、向西变薄尖灭,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化不大,煤层较稳定。

见可煤层点93个,可采面积约8.57km2。

煤层最大厚度7.42m,最小0.32m,平均2.32m,可采厚度最大4.36m,最小0.82m,平均2.02m。

煤层结构简单,夹石1-2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等;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和少量粗砂岩。

底板岩性为泥岩和粉砂岩。

10-5号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发育于3-21线中北部,验2和水12钻孔未见该煤层,在发育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1m左右,煤层由沉积中心向四周和沉积缺失点变薄、尖灭。

煤层较稳定。

见可采煤层点25个,可采面积约2.07km2,煤层总厚度最大3.84m,最小0.27m,平均1.18m。

可采煤层厚度最大2.25,最小0.85m,平均1.25m。

结构简单,偶见1层夹石,岩性为粉砂岩,泥岩或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局部为中、细粒砂岩;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局部见有中、细粒砂岩。

11-5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发育于13线以东,在38线两侧煤层发育较厚,一般3-6m左右,向两侧变薄至尖灭。

在分布范围内除86-133钻孔外,其余见煤钻孔均可采,见可采煤层点52个,可采面积约10.07km2。

煤层最大厚度9.41m,最小0.22m,平均3.67m,可采煤层厚度最大6.33m,最小0.80m,平均2.95m;煤层结构简单,夹石0-2层,个别3层,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等。

顶、底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

12煤层:

基本全区可采,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在13线以西向南部边界尖灭,17-21线和34-38线间被冲刷。

21线以西、38线以北可采煤层厚度较大6-12m,其他区域一般3-5m,为较稳定煤层。

见可采煤层点174个,可采面积32.54km2。

煤层厚度最大19.05m,最小1.05m,平均7.92m,可采厚度最大17.80m,最小0.92m,平均6.97m,煤层结构在7-25线间简单,夹石1-2层,其他区域中等至复杂,夹石2-5层,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等;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其次为砂砾岩、粗、中粒砂岩等;底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局部见有粗粒砂岩及细砂岩。

13-1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14-29线间,零星分布在9-13线间。

可采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1-3m左右,见煤钻孔除15-4、86-120、87-121和19-4外均可采,为较稳定煤层。

见可采煤层点41个,可采面积4.03km2。

煤层总厚最大5.51,最小0.40,平均2.13,可采煤层厚度最大3.40,最小0.80m,平均1.69m,结构简单,夹石0-2层,个别3层,夹石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顶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局部见有粗砂岩、砂砾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局部见有砂砾岩、细砂岩。

13-3(13-2+3)煤层:

全区大部发育且可采,发育范围内88-94、6-1、15-1、19-4等钻孔未见该煤层,在18-4和18-5钻孔中间局部被冲刷,在21线以西煤层向中南部变薄尖灭。

10-17线间30线两侧可采煤层较厚一般4-7m,最厚达9.20m,其他区域可采厚度一般1.5-3.0m,煤层较稳定。

见可采煤层点133个,可采面积19.35km2。

煤层最大厚度10.23m,最小0.36m,平均3.12m,可采煤层厚度最大9.02m,最小0.80m,平均2.52m。

结构简单,夹石1-2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局部见有细砂岩。

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部分钻孔见有中砂岩及砾岩,底板岩性主要为泥岩和粉砂岩。

13-4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发育在15线以西,15线以东与13-5合为1层。

发育范围内6-1和7-8、14-5等钻孔未见该煤层,煤层向南、向沉积缺失点变薄尖灭。

煤层厚度6线以西一般2.5-3.5m,6线以东一般1-2m,为稳定煤层。

见可采煤层点57个,可采面积6.06km2。

煤层总厚最大7.65,最小0.64m,平均2.68m;可采煤层厚度最大5.95m,最小0.86m,平均2.31m,结构简单,少数夹石1-2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局部为粗砂岩、砂砾岩、细砂岩。

底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部分钻孔见有粗砂岩、砂砾岩。

13-5(13-4+5)煤层:

大部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29线以西,发育范围内3-2、6-1、7-8、88-94、6-3、6-4、6-5、19-4、工3、80-10等钻孔未见该煤层,18-4和水4钻孔中间被冲刷,煤层向南、向沉积缺失点变薄尖灭。

在15线以西为13-5煤层,15线以东13-4与13-4+5煤层合并为一层(13-4+5)。

在分叉合并线以西,可采煤层厚度变化小,一般1m左右,结构简单,少数夹石1-2层;在分叉合并线以东,可采煤层厚度较大,一般3-5m,结构简单,夹石0-2层,个别4层。

为较稳定煤层。

见可采煤层点126个,可采面积约14.82km2。

煤层总厚最大8.66m,最小0.62m,平均3.48m;可采煤层厚度最大5.50m,最小0.80m,平均2.31m。

夹石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局部为粗砂岩、砂砾岩、细砂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部分钻孔见有粗砂岩、砂砾岩。

13-8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全区大部发育,在1-6线北部和6-25线间,在发育范围内有10余个钻孔未见该煤层,煤层在1-6线向南、6-25线间四周和煤层缺失点变薄尖灭。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1-2.5m。

为较稳定煤层。

见可采煤层点103个,可采面积约9.43km2。

煤层厚度最大6.50m,最小72m,平均2.04m;可采厚度最大2.57m,最小0.80m,平均1.50m。

结构简单,无夹石或少数见煤点有夹石1-2层,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局部为粗砂岩、细砂岩。

14-4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主要发育在38线以北29线以西(数个钻孔周围沉积缺失),零星发育于38线南部,煤层向南、向沉积缺失部位变薄尖灭。

见可采煤层点89个,可采面积8.00km2。

可采范围内煤层变化不大,为较稳定煤层。

煤层总厚最大厚度7.65m,最小厚度0.64m,平均2.68m。

可采煤层最大厚度6.16m,最小厚度0.80m,平均2.13m。

17线以西煤层结构简单,夹石1-2层,个别4层,17线以东结构简单-中等,夹石2-4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等。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少量粗砂岩等;底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

14-5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分布在29线以西中北部区域,在发育范围内多处沉积缺失,煤层向沉积缺失部位变薄尖灭。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2-4m,除19-13、19-14和19-2钻孔外其余均可采。

共见可采煤层点96个,可采面积9.27km2,煤层总厚最大7.24m,最小0.48m,平均3.63m。

可采煤层最大厚度4.99m,最小0.85m,平均2.82m。

结构简单至中等,夹石1-4层,个别5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部分钻孔见有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局部见有含砾粗砂岩。

14-6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10线以西38线以北(2-3线中部沉积缺失)、中北部的11-21线和30-38线间,零星分布于9线南部、11-15线北部和17-25线北部。

3-9线间30线以北煤层较厚3-5m,向西、向南变薄至尖灭,在14-17线间34线两测煤层厚度3-4m,向四周变薄尖灭。

见可采煤层点56个,可采面积4.55km2,煤层总厚最大7.93m,最小0.70m,平均3.90m。

可采煤层最大厚度7.35m,最小0.92m,平均3.23m。

煤层在西北部结构简单,夹石0-2层,中南部的较简单,夹石0-3层,夹石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等;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局部为细砂岩及中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局部为细砂岩。

1.5煤质特征

1)物理性质:

3-2、4-1、5-1、6-5煤层及8-1、8-4煤层的浅部,煤的颜色为深褐-黑褐色,条痕为棕深一褐色,光泽暗淡,断口不规则或参差状,裂隙不发育,真密度在1.56-1.66之间,视密度在1.27-1.39之间。

10-1、10-3、10-4煤层及8-1、8-4煤层的深部和11-5、12、13-1、13-2+3、13-4+5、13-8、14-4、14-5煤层的浅部煤的颜色为褐黑色-黑色,条痕为棕黑色,弱沥青光泽,断口呈锯齿状及贝壳状,内生裂隙少,块状构造,真密度在1.46-1.71之间,视密度在1.20-1.51之间。

13-1、13-2+3、13-4+5、13-8、14-4、14-5煤层的中部及14-6煤层,煤的颜色为黑色,条痕为棕黑色,沥青-弱玻璃光泽,见内生裂隙,粉-粒状,真密度在1.41-1.59之间,视密度在1.25-1.52之间。

11-5煤层的深部和12煤层的中部煤的颜色为黑色,条痕棕黑色,弱玻璃光泽,内生裂隙较多,碎块状,真密度在1.38-1.47之间,视密度在1.18-1.26之间。

12、13-1、13-2+3、13-4+5、13-8、14-4、14-5煤层的深部煤的颜色为黑色,条痕为黑色,玻璃光泽,内生裂隙发育,性脆,粒-碎块状,真密度在1.42-1.58之间,视密度在1.30-1.53之间。

14-4煤层深部的个别层点煤的颜色为灰黑色,强玻璃-金钢光泽,粉-粒状。

2)变质阶段、规律:

本区煤变质阶段自上而下为O、Ⅰ、Ⅱ、Ⅲ、Ⅳ、Ⅴ等六个阶段,相应的煤类为褐煤,长焰煤、气煤、1/3焦煤、焦煤、贫煤。

本区主要煤层12煤的挥发份变质程度高的地带位于9-11线南部和29-33线的南部。

挥发分Vdaf(精)分别为28.74%和15.41%.围绕这两个高变质区,挥发分向四周逐渐增高,煤变质程度逐渐降低,中心处煤类分别为1/3焦煤和贫煤.向外依次为焦煤带(1/3焦煤)、气煤带(1/2中粘煤带)、长焰煤带(不粘煤,弱粘煤)。

根据各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数值,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镜煤最大反射率逐渐增加,煤变质程度相应的逐渐增高,但由镜煤最大反射率划分的变质岩浆热除以热传导方式传递外,在岩浆活动中无时不有气液流体参加,岩浆期和岩浆期后的气液流体以对流的方式沿岩(煤)层孔隙与裂隙活动,高温热液长距离定向运移,使大面积范围内地温梯度增高,特别是本区含煤地层富含地下水,被加热了的地下水也参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