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资料.docx
《伤寒论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资料
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
(1)
(1)《伤寒杂病论》
(2)《黄帝内经》(3)《太平圣惠方》(4)《五十二病方》
2、麻黄汤的煎煮法错误的是:
(2)
(1)温覆取微汗
(2)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3)先煮麻黄去上沫(4)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3、那一项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DA.发热B恶寒C无汗D筋惕肉瞤
4、茯苓甘草汤的病机:
A
A、发汗过多,损伤心阳B、发汗过多,损伤卫阳C、发汗过多,伤及营血D、发汗不畅,邪不外达。
5、苓桂枣甘汤的主证:
A
A、脐下悸、欲做奔豚B、脐周痛,欲大便C、脐中痛,月经不利D脐下痛,小便不利。
6、原文要求苓桂枣甘汤的煎煮溶剂是:
CA清酒B清水C甘澜水D潦水
7、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的用意AA平冲降逆、温通心阳B解表C调和阴阳D通利血脉
8、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病机的区别是:
C
A前者津液未伤,后者津液已伤。
B前者燥热轻、后者燥热重C前者津液损伤轻,后者津液损伤重。
D前者气伤,后者津伤。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病机是:
C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
B风寒束表,肺气不宣C汗下后邪热内传,热壅于肺。
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10、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当选用何方治疗:
DA、小柴胡汤B、葛根汤C葛根黄芩汤D黄芩汤
11、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治宜C
A、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B、多饮暖水,汗出愈C、少少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D五苓散主之
12、病人心下痞硬,下利次数甚多,食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宜用:
C
A半夏泻心汤B、黄连汤C甘草泻心汤D生姜泻心汤
13、脾约的病机是:
AA、胃燥热所致的脾津穷约B、脾阴虚火旺C、脾气虚失运D脾胃气滞邪结
14、原文“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其无汗的机理是D
A阳明中寒,欲做固瘕B湿热郁滞,汗不得泻C阳明中寒、寒饮内停D阳气久虚,蒸化无力,无以化汗。
15、柴胡桂枝汤证具有以下哪项以外的主症:
DA心下支结B轻微呕吐C肢解烦疼D胸胁满微结
16、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BA麻黄汤B桂枝汤C桂枝人参汤D麻黄附子细辛汤
17、《伤寒论》首创哪种辨证方法
(2)⑴卫气营血辨证⑵六经辨证⑶脏腑辨证⑷三焦辨证
18、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
(2)
⑴茯苓加四逆汤⑵茯苓人参加四逆汤⑶茯苓、白术加四逆汤⑷茯苓、人参、大枣加四逆汤
1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主以
(2)
⑴栀子甘草豉汤⑵栀子厚朴汤⑶栀子生姜豉汤⑷黄连阿胶汤
20下列临床表现中,不属于十枣汤证的是
(2)⑴漐漐汗出,发作有时⑵发热恶寒⑶头痛⑷干呕短气
21下列脉证中,何项不属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4)⑴头项强痛⑵发热无汗⑶小便,不利⑷大便溏薄
22、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主以
(1)⑴小承气汤⑵调胃承气汤⑶大承气汤⑷大陷胸汤
23、、大柴胡汤主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其下利的病机是
(1)
⑴泻热迫肠⑵阳陷于下⑶燥实结肠⑷虚寒下利
24、之意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的方子是
(2)⑴通脉四逆汤⑵白通加猪胆汁汤⑶白通汤⑷桂枝人参汤
2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主以
(1)⑴通脉四逆汤⑵理中丸⑶白通汤⑷桂枝人参汤
26不属于厥阴病热厥证临床表现是(4)⑴热少微厥,指头寒⑵脉伏不见⑶热少微厥,烦躁⑷厥而呕,胸胁烦闷
27、.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3)⑴桂枝加葛根汤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
28、.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
(B)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四逆散
29、.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其病机是(B):
A、阴阳两虚B、营血不足C、风湿束表D、寒邪外束
30、.桂枝人参汤方的组成是(3)⑴桂枝汤方加人参⑵桂枝汤合理中汤⑶理中汤加桂枝⑷理中汤加人参
31、.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
(2)⑴大柴胡汤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⑷柴胡加芒硝汤
32生姜泻心汤证的主症为:
(2)
⑴噫气不除,心下痞⑵干噫食臭,心下痞硬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⑷呕吐而利,心下痞硬
33、.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3)
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⑷白通加猪胆汁汤
34、.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象是:
(C)A、脉浮B、脉数C、脉促D、脉滑
35、.茯苓四逆汤的适应症是(A)A昼夜俱烦躁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C头眩,身瞤动D身不痛,但重
36、.头汗出的病机是:
(3)A、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阴阳
37、.葛根汤证出现下利的机理是(3)
(1)表邪入里化热,热迫肠道
(2)寒邪伤阳,中焦虚3)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4)太阳病误下,脾胃受伤
38、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用(3)
(1)理中汤
(2)茯苓四逆汤(3)吴茱萸汤(4)四逆汤
39.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治则是(4)
(1)和解和阳,兼以解表
(2)和解少阳,兼以温阳(3)和解少阳,兼以安神(4)和解少阳,兼化痰水
40、.证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治则是(4)
(1)通阳散寒
(2)回阳救逆(3)温经养血通络(4)滋阴补血
41、.伤寒,厥而心下悸,宜用(5)
(1)苓桂术甘汤
(2)茯苓甘草汤(3)真武汤(4)五苓散
42、太阴表证,宜选用(3)
(1)四逆汤
(2)理中丸(3)桂枝汤(4)麻黄汤
43、猪肤汤用于治疗
(1)
(1)少阴阴虚咽痛2)少阴客热咽痛(3)少阴客寒咽痛(4)少阴咽中生疮
44.少阳阳明的治法是
(2)
(1)润下
(2)导下(3)攻下(4)急下
45.附子泻心汤的煎药方法是(4)
(1)三黄先煎,附子后入
(2)附子先煎,三黄后入(3)甘澜水煎服药液(4)麻沸汤渍三黄,附子另煎取汁
46.下列哪项非白虎汤主治症候(4)
(1)脉滑而厥
(2)大渴(3)表里俱热,时时恶风(4)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47.桂枝、甘草、人参三味药同用的方剂有(A)A、炙甘草汤B、麻黄升麻汤C、茯苓甘草汤D、乌梅丸
49.苦酒汤主治(D)A、少阴阴虚咽痛B、少阴客热咽痛C、少阴客寒咽痛D、少阴病咽中生疮
5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治用(D)A、小柴胡汤B、大承气汤C、白虎汤D、调胃承气汤
51.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者,宜用(D)A、葛根汤B、葛根芩连汤C、葛根加半夏汤D、黄芩汤
52.用潦水煎药的是(D)。
A、枳实栀子豉汤B、赤石脂禹余粮汤C、栀子柏皮汤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53.协表寒利证宜用(C).A、四逆汤B、理中汤C、桂枝人参汤D、葛根芩连汤
54.太阳病轻证兼里热时当选用(B)A桂枝二麻黄一汤B桂枝二越婢一汤C大青龙汤D桂枝麻黄各半汤
55、太阴病误下出现的症状是(B)A、胸胁苦满B、胸下结硬C、心下痞硬D、胸满而呕
56太阳中风自汗出的病机中,错误的是(D)A卫强营弱B阳浮阴弱C营气和而外不谐D表闭阳郁.营阴郁滞
57、桂枝人参汤方的组成是(C)A桂枝汤方加人参B桂枝汤合理中汤C理中汤加桂枝D理中汤加人参
58、少阴病寒化证的特点是(B)A、自利不渴B、自利而渴C、下利便脓血D、下利消渴
59生姜泻心汤证为A噫气不除,心下痞硬B干噫食臭,心下PY.C肠鸣下利,心下痞硬D呕吐热利,心下痞硬
60伤寒系在太阴的脉症是(C)A、腹满欲吐,食欲不佳B、恶寒发热,无汗身痛C、手足自温,脉浮而缓
61.葛根汤证出现下利的机理是(3)
(1)表邪入里化热,,热迫肠道
(2)寒邪伤阳,中焦虚寒。
(3)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4)太阳病误下,脾胃受伤
62.白头翁汤适应证是(3)
(1)下利清谷
(2)滑脱失禁(3)热利下重(4)便硬腹痛
63.伤寒厥而心下悸;宜用
(2)
(1)苓桂术甘汤
(2)茯苓甘草汤(3)真武汤(4)五苓散
64.太阴病误下出现的症状是
(1)
(1)胸下结硬
(2)胸胁痞硬(3)心下痞硬4)少腹硬满
65、茯苓四逆汤证的表现是(D)A、四肢厥逆B、恶寒下利C、发热脉微D、昼夜烦躁
66、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B)A\大柴胡汤B\小柴胡汤C\小承气汤D\柴胡加芒硝汤
67、郑声是指(A)A、声低气微,语言重复B、声高气粗,扬手掷足C、妄言妄见,胡言乱语D、语颤,卧起不安
68、脐下悸,欲作奔豚者宜用(C)A、苓桂术甘汤B、桂枝加桂汤C、苓桂甘枣汤D、桂甘龙牡汤
69、蒸蒸发热者,可见于下列何方证(D)A、白虎汤B、大承气汤C、桂枝汤D、调胃承气汤
54、胃阳虚,水停心下,致厥而心下悸者,用(C)
A五苓散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C茯苓甘草汤D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70、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身反不恶寒者,宜选用(C)
A、四逆汤B、白通汤C、通脉四逆汤D、白通加猪胆汁汤
71、热扰胸膈的典型症候是(D)A、心悸不安B、胸胁苦闷C、腹满而呕D、心中懊憹
72、背恶寒可见于(B)A、小青龙汤证B、白虎加人参汤C、四逆汤证D、真武汤证.
73.通脉四逆汤证或可见“利止脉不出”者,其“利止”的机理是(3)
(1)阳复太过
(2)阳气恢复,运化正常(3)阳气大虚,阴液枯竭(4)津液偏渗膀胱
7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其正确的治法是(
(2)
(1)复与桂枝汤如前法
(2)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汤(3)与麻黄汤(4)与桂枝麻黄各半汤。
75.热入血室证的“血室”一般宜理解为(3)
(1)冲脉
(2)肝脏(3)胞宫(4)胸膈
76、下列哪项非白虎汤所治
(1)
(1)发热头痛,恶风寒,汗出,脉洪大
(2)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3)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4)脉滑而厥
77、症见心下痞硬,引邪下痛,干呕短气,宜用(A)A十枣汤B大陷胸汤C旋复代赭汤D半夏泻心汤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几个方证,大黄不后入(1345)
⑴大黄黄连泻心汤⑵大承气汤⑶附子泻心汤⑷调胃承气汤⑸桂枝加大黄汤
2、下利可见于(1245)⑴葛根汤⑵桂枝人参汤⑶抵当汤⑷小青龙汤⑸理中丸
3、下列各正,先表后里治法的是(13)
⑴热痞兼表证⑵蓄血重症表证仍在者⑶蓄血轻症表邪不解者⑷太阴病脉浮者⑸协热脾虚下利者
4、大黄、栀实共用的方剂是(235)⑴桃核承气汤⑵大承气汤⑶小承气汤⑷调胃承气汤⑸麻子仁丸
5、小柴胡汤的适应证有(1234)⑴阳明少阳合病,以少阳证为主者⑵三阳证见,以少阳证为主者⑶少阳病误下,柴胡证不罢者⑷阳明兼少阳病,阳明里实未成者⑸少阳病邪结偏里,心下痞硬者
6.背恶寒可见于(34)⑴小青龙汤证⑵白虎汤证⑶附子汤⑷白虎加人参汤证⑸真武汤
7.用蜜的方剂有:
(1245)A、乌梅丸B、麻子仁丸C、抵当丸D、猪肤汤E、大陷胸丸
8.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234)⑴项亦强,如柔痉状⑵心下痛,按之石硬⑶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⑷脉沉紧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9.心下痞,可见于(12345)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⑸生姜泻心汤证
10.乌梅丸可治疗(345)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⑸厥阴上热下寒证
11.喘可见于(12345)
(1)麻黄汤证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小青龙汤证(4)麻杏石甘汤证(5)葛根芩连汤证
13.茯苓、桂枝同用的方剂是(12)
(1)五苓散
(2)茯苓甘草汤(3)猪苓汤(4)真武汤(5)小青龙汤
14.麻黄汤的服药方法与药后调护中应注意(1345)
(1)温覆
(2)啜粥(3)取微汗(4)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5)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5.心下痞硬,可见于(2345)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旋复代赭汤证(3)五苓散(4)甘草泻心汤证(5姜泻心汤证
16.大黄、枳实、厚朴同用的方剂是BCE)A桃核承气汤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E麻子仁丸
17.麻黄汤的服药方法与药后调护应注意(ACDE)
A温覆B啜粥C取微汗D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E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8.茯苓、桂枝同用的方剂是(AB)A五苓散B、茯苓甘草汤C、猪苓汤D、真武汤E、小青龙汤
19、下列哪些汤证可见厥的表现ABCD)A白虎汤证B四逆汤证C乌梅丸证D白通汤证E干姜附子汤证
20、下列诸症,属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的是(ABCD)A下利B干呕C烦D厥逆无脉E眩晕
21、心烦见于(AE)A调胃承气汤证B猪苓汤证C桃核承气汤证D小陷胸汤证E白虎加人参汤证
22、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BCD)A项亦强,如柔痉状B心下痛,按之石硬C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D脉沉紧E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23、小便不利,见于(ABDE)A五苓散证B猪苓汤证C茯苓甘草汤证D桃花汤证E茵陈蒿汤证
24、大黄、芒硝同用的方剂是(ACDE)A调胃承气汤B小承气汤C大承气汤D桃核承气汤E大陷胸汤
25、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同用的方剂是(ABCD)
A桂枝汤B桂枝加芍药汤C桂枝加桂汤D小建中汤E桂枝人参汤
26、茵陈蒿汤证可见(ABCD)A、无汗B、小便不利C、腹微满D、身黄如桔子色E、身黄晦暗
27.下列方剂中含有半夏的有(12345)
(1)小青龙汤
(2)旋复代赭汤(3)黄连汤(4)小陷胸汤(5)生姜泻心汤
28.小建中汤主治证(45)
(1)胸胁满痛
(2)膈内拒痛(3)干呕腹痛(4)心中悸而烦(5)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
29.小柴胡汤应用原则符合(13)1)少阳被郁,胆火上炎2)太少并病3)邪结胁下,枢机不利,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4)三阳合病(5)少阳邪结偏
30、背恶寒可见于(CD)A、小青龙汤证B、白虎汤证C、附子汤证D、白虎加人参汤证E、真武汤
三,填空: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逐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3阳明病外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4、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5、厥阴病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6、《伤寒论》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主要贡献(①首创六经辨证②确定组方大法)。
7、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是:
表证兼阴阳两虚(阳虚漏汗)。
8、结胸证与气痞证在临床表现中的主要区别(结胸证有硬痛感,气痞仅胀闷痞满感)。
9、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枳实、芍药),加(大黄)。
10、服白通汤反干呕、烦的机理(热药为阴寒之体所格拒(病重药轻,热药为阴寒之气格拒))。
11.“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治以(茯苓桂枝甘草汤)
1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
1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下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加人参汤)主之。
14.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15.“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16.坏病是(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其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17.“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
18.“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
19.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20.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汤)方。
21.“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
22.“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
23.“阳明病,若能食,名(中寒);不能食,名(中风)“
24.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法是:
麻沸汤渍之(或开水浸泡)。
25.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人尿的作用是(解除格拒、滋阴养液)。
26.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无形邪热扰于胸膈,心神被扰)。
27.论中以清酒加水煮取药物的是(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两方。
28.大柴胡汤证的病机是(少阳邪结偏里、热结气滞)。
21.桃核承气汤中大黄的作用是(活血逐瘀)。
22.黄连汤中桂枝的作用是(宣通上下阳气)。
22.小建中汤的组成为:
桂枝汤原方倍用(芍药)加入(饴糖)。
23.白虎加人参汤中,人参的作用是(益气生津)。
24.桂枝加芍药汤中芍药的作用是(破阴结、通脾络、止腹痛)
25.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掉(黄芩)、加入(桂枝)组成。
26.太阴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阴阳脉俱紧)者,名为伤寒。
27.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8.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2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30.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2.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3.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34.“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3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36.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37.太阳中风,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38.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9真武汤证的病机是(阳虚水泛)
39.“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
4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
41.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两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42.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4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44、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45、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6、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47、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8、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9、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50、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51、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5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53、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54、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55、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56、伤寒,脉弦细,_头痛发热者,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57、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58、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59.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60.问曰: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6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62.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胸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6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6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煎法是一半入煎剂,一半研沫后入。
65.苦酒汤的服法是少少含咽之。
6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四,名词解释
1.水逆:
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2奔豚:
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3脾约:
脾津穷约。
4喘冒:
喘,腹满壅甚,气不下行;冒,头目晕胀,不清爽。
5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
6往来寒热:
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7心下支结:
心下有支撑满闷感,即胸胁苦满之轻型。
8息高:
呼吸表浅,呼多吸少。
9泄利下重:
下利兼重坠感,即里急后重。
10清便欲自可:
大小便尚正常。
10.但欲寐:
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11.头项强痛:
强,强硬、不柔和之意,此作不柔和解。
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12.合病:
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13.口不仁:
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14.日晡所:
即15至21时,阳明病欲解之时。
15.虚烦:
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16.目中不了了:
视物不清楚。
17系在:
已经出现了转属他经的苗头,但尚未转属。
18..项背强几几:
项背不僵直不舒。
19固瘕:
硬便与溏便混合而下。
20劳复:
大病初愈,因劳累是疾病复发者.21、阳微结:
热邪郁结在里,程度不重。
22、脾家实:
指脾阳恢复而言。
23火逆:
误用火法而导致的变证。
24、寒格:
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25、脏结:
某脏因阴寒结聚而形成的病证。
五、该错题(已经改正)
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2.少阳,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3.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5.少阴热化证的病机是肾阴虚衰,心火独亢。
6.干姜附子汤的服法是顿服。
7.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茯苓加人参。
8.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9.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1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1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
12.“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1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加芒硝汤下之则愈。
”
15.“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16.少阴热化证的病机是肾阴虚衰,心火独亢。
17.干姜附子汤的服法是顿服。
18.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茯苓与人参。
19.桃花汤中赤石脂在煎煮时需一半入煎剂,一半筛末冲服。
20.桂枝加芍药汤中芍药的作用是除血痹,破坚积,通脾络,止腹痛。
21.黄连汤中桂枝的作用是宣通上下阳气,消除格拒。
22.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茯苓、人参。
23.桂枝加大黄汤中的大黄的功用是活血化瘀。
24.苦酒汤主治咽中生疮少阴客热咽痛。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