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226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7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______。

A.教育学

B.比较教育学

C.元教育学

D.教育哲学

答案:

C

[解答]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科分类情况的把握程度。

教育学主要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知识;比较教育学主要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元教育学是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知识;教育哲学主要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教育定义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不包括______。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批判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答案:

C

[解答]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等三种类型,其中不包括(批判性定义)。

3.无论哪一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活动,都贯穿着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______。

A.教育目的

B.教育影响

C.教育制度

D.教育方法

答案:

B

[解答]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是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对象)与教育影响(手段)。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______。

A.学会生存

B.学会做人

C.学会关心

D.学会学习

答案:

A

[解答]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点识记内容。

“教育四大支柱”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5.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通过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成长过程。

具体来说,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不包括下列哪项______?

A.专业知识

B.专业技能

C.专业情意

D.文化修养

答案:

D

[解答]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通过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成长过程。

具体来说,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6.确立了我国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两基”、“两全”、“两重”的教育法规是______。

A.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答案:

B

[解答]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7.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这种课程是______。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分科课程

答案:

C

[解答]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容易把儿童日常生活中个别经验的作用绝对化而不顾及这些经验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

8.在下列教学设计模式中,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是学生,“产出”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模式是______。

A.系统分析模式

B.目标模式

C.过程模式

D.差距模式

答案:

A

[解答]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模式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输入(input)—产出(output)的系统过程。

9.在德育过程中,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而认为其无可救药的做法违背了______原则。

A.知行统一

B.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C.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答案:

D

[解答]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要求发扬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同时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

10.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是______。

A.管理学生权

B.科学研究权

C.教育教学权

D.进修培训权

答案:

C

[解答]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点考查。

教育教学的权利是教师的基本权利。

11.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评价方式,称为______。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

A

[解答]抓住关键词“常模参照性测验”,即可判断正确答案为相对性评价。

12.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______。

A.认知发展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答案:

C

[解答]与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地位。

13.在师生关系的各种类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______。

A.行政关系

B.心理关系

C.社会关系

D.教育关系

答案:

D

[解答]师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教育关系。

14.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国近代教育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是______。

A.洋务学堂

B.教会学校

C.清末学制

D.幼童留美

答案:

B

[解答]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教育教会学校的掌握情况。

教会学校是指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纷通过教会在中国设立大、中、小学,这些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拥有很多特权,甚至自认为是在中国教育体系之外的外国学校。

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

15.朱熹称为“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______。

A.《白鹿洞书院揭示》

B.《大学》

C.《论语》

D.《中庸》

答案:

D

[解答]本题具有较大的迷惑性,部分考生看到“为学之序”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但是正确答案实为《中庸》。

16.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是______。

A.稷下学宫

B.太学

C.鸿都门学

D.书院

答案:

B

[解答]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于元朔五年下诏首设太学,成为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

在此题上比较有争论的是“稷下学宫”这一选项,“稷下学宫的性质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太学”相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官办高等学府。

17.我国封建社会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______。

A.国子学

B.总明观

C.国子监

D.尚书省

答案:

C

[解答]我国封建社会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监。

18.中国书院教育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是______。

A.《东林会约》

B.《白鹿洞书院揭示》

C.《学海堂章程》

D.《岳麓书院学规》

答案:

B

[解答]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

19.洋务学堂的创办类型中不包括______。

A.语言学堂

B.军事学堂

C.政治学堂

D.技术学堂

答案:

C

[解答]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洋务教育逐渐开办起来,全国各地相继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国语言文字的外交人才,同时还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20.国势的强弱随着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提出要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的是______。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蔡元培

答案:

B

[解答]抓住关键词“开民智”与“伸民权”,即可判断答案为“梁启超”。

21.19世纪30年末,国民政府提出的使中国教育事业在战争中得以保存的教育方针是______。

A.三民主义教育

B.战时须作平时看

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D.党化教育

答案:

B

[解答]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总方针,使中国教育事业在战争中得以保存。

2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政策的宝贵经验是______。

A.群众教育第一

B.基础教育第一

C.干部教育第一

D.工农结合第一

答案:

C

[解答]注重干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传统。

抗战时期,中共继承和发展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干部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提出重视干部教育的方针。

23.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明确提出教育目的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家是______。

A.陶行知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陈鹤琴

答案:

D

[解答]“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是由陈鹤琴提出的。

24.古代西方提出的“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______。

A.几何

B.天文

C.修辞

D.音乐

答案:

C

[解答]“三艺”包括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属识记内容。

25.有关城市学校论述错误的是______。

A.在领导权上最初独立自主,后来转交政府

B.在内容上强调世俗知识的学习

C.培养目标上是适应对职业人才的需要

D.使用拉丁语教学

答案:

D

[解答]城市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而不是拉丁语。

26.晚期修道院的主要课程体系是______。

A.基督教教义

B.哲学

C.骑士“七艺”

D.七艺

答案:

D

[解答]晚期修道院的主要课程体系是七艺。

27.实行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是______。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俄国

答案:

B

[解答]此题属识记内容。

实行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教育领导体制是英国。

28.德国近代着重讲授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的学校是______。

A.文科中学

B.实科中学

C.文实学校

D.文法学校

答案:

B

[解答]此题属识记内容。

德国近代着重讲授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的学校是实科中学。

29.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的章程是______。

A.《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B.《女子学校令》

C.《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

D.《国民学校章程》

答案:

C

[解答]俄国1860年颁布的《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第一次规定了建立女子学校。

30.“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是______中阐述的思想。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诗》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

答案:

D

[解答]这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出自《大教学论》。

31.近代美国制定的一项对全国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是______。

A.《国家在危机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B.《国防教育法》

C.《史密斯—休斯法案》

D.《中小学教育法》

答案:

C

[解答]根据关键词“职业教育”判断答案为《史密斯—休斯法案》。

3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一场新教育运动,其标志是______。

A.英国人雷迪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B.法国人德莫林开办罗歇斯学校

C.德国人利茨开办乡村教育之家

D.1912年国际新教育联盟的成立

答案:

A

[解答]1889年英国雷迪在阿博茨霍尔姆创建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33.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主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强调品格教育,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推崇个别教育方法的是______。

A.改造主义

B.永恒主义

C.存在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

C

[解答]本题旨在考查现代欧美几大主要的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20世纪中期流行于美国和西欧各国。

认为: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34.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______。

A.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B.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C.获得友爱亲密,克服孤独

D.获得角色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

答案:

D

[解答]本题旨在考查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在中学阶段,一般认为是(12~18岁),为埃里克森的第五阶段,即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这一时期的个体开始考虑“我是谁”的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个体尝试把自己的各个方面,包括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一贯经验和概念统合起来,形成自我形象的整体评价。

35.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______。

A.教育适应自然法则

B.启发性原则

C.教育性教学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

C

[解答]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点识记内容。

教育性教学和教学形式四阶段论属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

36.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______。

A.联结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认知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答案:

D

[解答]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

37.小明的母亲让小明上午学习汉语拼音,晚上学习英文字母,结果小明经常混淆两者的发音。

这一学习迁移现象属于______。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迁移

D.逆迁移

答案:

B

[解答]按照迁移的性质与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积极的影响”)和负迁移(“消极的影响”),按照迁移的方向可以分为顺迁移(“前对后”)和逆迁移(“后对前”)。

题目中“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的混淆”属于效果上的负迁移。

38.目前理论界较为公认,创造性的核心是______。

A.形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答案:

C

[解答]属于基本识记内容。

创造性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39.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______。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答案:

B

[解答]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掌握情况。

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根据对本题内容的分析,“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而“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40.某一研究者需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______。

A.教育论文集

B.教育专著

C.教育辞书

D.教育年鉴

答案:

D

[解答]《中国教育年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纂的逐年反映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

41.如果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问题的行为表现,最适合的记录方法是______。

A.日记描述法

B.轶事记录法

C.时间取样法

D.行为检核法

答案:

D

[解答]抓住关键词“举手回答问题的行为表现”即可判断正确答案为行为检核法。

42.以掌握为目标定向的学生倾向于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______。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答案:

B

[解答]德韦克的目标定向理论认为,在对学习结果的归因方面,掌握目标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

43.反映测量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程度的是______。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B

[解答]反映测量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程度的是效度,反映测量研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的是信度。

44.明确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教育家是______。

A.斯滕豪斯

B.勒温

C.艾里奥特

D.考瑞

答案:

A

[解答]斯滕豪斯明确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

45.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______。

A.学术论文

B.实验报告

C.调查报告

D.研究记录

答案:

A

[解答]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

二、辨析题

每小题15分,共45分。

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所以,教育目的要完全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答案:

(1)此观点错误。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的确定不仅要考虑人的发展需要,还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以及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3)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是,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等。

具体来说,它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以及人的发展的理论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化、狭隘化。

(5)所以,这种观点错误。

2.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取消了人性的等级划分,突出了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1)此观点错误。

(2)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3)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得的下民。

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习相远也”值得教育的就是中人这部分。

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属于中人,教育对中人的发展能起大作用。

(4)孔子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是其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

但他并未取消对人性的等级划分,这是其思想上的局限。

(5)因此,该观点错误。

3.概念转变是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过程。

答案:

(1)此观点正确。

(2)错误概念是指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形成的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观念,它根植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认知体系。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3)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过程。

认知冲突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4)为了解除认知冲突的压力,人会努力解决认知冲突以建立新的平衡。

(5)因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三、简答题

每小题15分,共75分。

1.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

(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在教学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2.简述中世纪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答案:

(一)产生原因:

(1)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

(2)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

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二)特点: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1)目的: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2)体制: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

“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

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3)课程:

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而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4)制度: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三)意义:

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

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

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3.简述杜威的教育本质论。

答案: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

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

(2)教育即生活。

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

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