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2090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白话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伤寒论白话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伤寒论白话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伤寒论白话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伤寒论白话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白话版.docx

《伤寒论白话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白话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白话版.docx

伤寒论白话版

白话版伤寒论

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

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

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

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11、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12、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

?

?

桂枝汤方

?

?

?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

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

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

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

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

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

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

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13、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14、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

?

?

桂枝加葛根汤方

?

?

?

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

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15、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

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16、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

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

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

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

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17、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18、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19、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20、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

?

?

?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

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21、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

?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

?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

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2、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

?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

?

?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

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3、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

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

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

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

?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

?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

旧本说:

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

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4、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

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25、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

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

?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

?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

旧本说:

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

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6、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

?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

?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27、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

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

?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

?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

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

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

28、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

?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

?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

旧本说:

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29、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

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

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

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

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

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

?

?

甘草干姜汤方

?

?

?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

?

?

芍药甘草汤方

?

?

?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操药渣,分二次温服。

?

?

?

调胃承气汤方

?

?

?

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

?

?

四逆汤方

?

?

?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0、问:

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

老师答:

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

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

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

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

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

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

31、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

?

?

葛根汤方

?

?

?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蜜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之微微汗出。

调养护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汤,其它汤剂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

32、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33、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呕吐而不腹泻,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

?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

?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34、太阳病,证属桂枝汤证,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而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证尚未解除的表现,如果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证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

?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

?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关节疼痛,怕风,无汗而气喘,脉浮紧的,属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主治。

?

?

?

麻黄汤方

?

?

?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

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药后不须喝热稀粥,其它调养护理方法均同桂枝汤。

36、太阳与阳明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气喘而胸部胀闷的,表明表邪郁闭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37、太阳表证,已经过了十天,如果脉象由浮紧转浮细,总想睡眠的,是表证已经解除的征象;如果出现胸胁满闷疼痛的,是病转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仅见脉浮等表证的,是病仍在太阳,可用麻黄汤治疗。

?

?

?

小柴胡汤方

?

?

?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取药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38、太阳病感受风邪,脉象浮紧,发热,怕冷,身体疼痛,周身无汗,心中烦躁不安的,是太阳伤寒兼有郁热证,用大青龙汤主治。

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怕风的,属于表里俱虚证,不能服大青龙汤。

如果误服,就会大汗亡阳,出现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动,这就是误治的变证。

?

?

?

大青龙汤方

?

?

?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枚,剖开石膏鸡蛋大一块,打碎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以获得微微汗出。

如果服药后汗出过多的,用米粉炒温外扑以止汗。

如果服一遍药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药,倘若继续服用,就会出汗太多,阳气外亡,导致阳虚,出现怕风、烦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证。

39、外感风寒之邪,症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仅感沉重,偶有减轻,如果有发热、畏寒、无汗、烦躁等主证,而又无少阴阳衰阴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以清里。

40、外感病,太阳表证未解,而又水饮停聚,出现发热,怕冷,咳嗽,干呕,或见口渴,或见腹泻,或见咽喉梗塞不畅,或见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或见气喘的,用小青龙汤主治。

?

?

?

小青龙汤方

?

?

?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蒌根三两;如果轻微腹泻的,去麻黄,加荛花如鸡蛋大一团,炒成红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畅感觉的,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的,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气喘的,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

但是荛花不能治腹泻,麻黄主治气喘,而以上加减法正好与此相反,因此,怀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41、外感病,表证未解,水饮停聚,症见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

如果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饮得化,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42、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发热、畏寒、头痛等症仍在,而见脉浮弱的,应当用解肌发汗法治疗,适宜用桂枝汤。

43、太阳表证,误用攻下法,表证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由于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

?

?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

?

?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以上七味药,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44、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

如果使用攻下法,就违背了治疗规律,属于误治。

如果要解除表邪,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45、太阳病,先使用发汗法而表证不解,却反而用泻下的治法,如果下后脉象仍浮的,是疾病还没有痊愈。

这是因为,脉浮主病在表,应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却反而用泻下法治疗,所以不能治愈。

现在虽经误下,但脉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断邪未内陷,其病仍在表,应当解表才能治愈,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46、太阳病,脉象浮紧,无汗、发热,身体疼痛,病情迁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证症候仍然存在的,仍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麻黄汤主治。

服了麻黄汤以后,病人病情已稍微减轻,出现心中烦躁、闭目懒睁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鼻衄,衄血后,邪气得以外泄,其病才能解除。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邪气郁滞太甚的缘故。

47、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现衄血的,邪气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愈。

48、太阳与阳明并病,是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因发汗太轻,汗出不透彻,邪未尽解,内迫于里,邪气由太阳转属阳明,于是出现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状。

如果二阳并病而太阳表证未解的,不能同发汗法治疗,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变证,这种情况可以用轻微发汗法治疗。

如果病人出现满面通红的,这是邪气郁滞在肌表,应当用发汗法及熏蒸法治疗。

如果太阳病发汗太轻,汗出不透,本应当汗出却不能汗出,邪热郁滞而不能外泄,病人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短气,全身难受,不可名状,不知痛处,一时腹中疼痛,一时四肢疼痛,触按不到确切疼痛的部位,这都是汗出不透彻、邪气郁滞所致,应当再行发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

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呢?

是因为病人脉象涩,为邪气郁滞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

49、脉象浮数,为病在表,照理应当用发汗法治疗,汗解邪散,则疾病自可痊愈。

如果反而用泻下法治疗,误下损伤在里的阳气,出现身体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发汗法治疗。

此时,应扶正补虚,使正气充实,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尺部脉象微细,这是里虚的征象,所以必须通过治疗,待表里正气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50、脉象浮紧的,是太阳伤寒证的脉象,照理应当出现身体疼痛等太阳伤寒见证,宜用发汗法来解表祛邪。

如果尺部脉迟的,则不能发汗。

为什么呢?

因为迟脉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发汗会更伤营血,引起变证。

51、脉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52、脉象浮而数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头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53、病人经常自汗出,这是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以致营卫失调的缘故。

因为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卫主卫外,营主营养内守,营卫相互协调方能健康无病。

因此,必须使用发汗的方法,使不相协调的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痊愈,适宜用桂枝汤。

54、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的疾病,时而发热,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这是卫气不和,不能卫外为固的缘故。

可在病人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愈。

55、太阳伤寒证,脉象浮紧,未使用发汗法治疗,而出现衄血,衄血后表证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黄汤主治。

56、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头痛发热,如果小便黄赤的,是阳明里热结实,可用承气汤泄其在里的实热;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内无邪热,病不在里,仍然在表,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桂枝汤。

如果头痛发热等症持续不解,表示表邪郁滞较甚,可能会出现衄血症。

57、太阳伤寒证,使用了发汗法后,病症已经解除。

过了半天,病人又出现发热,脉象浮数等表证的,可以再发汗,适合用桂枝汤。

58、凡是疾病,用发汗法,或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而致耗血、伤津液的,如果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就一定能够痊愈。

59、用峻泻药攻下后,又再发汗,出现小便短少的,这是误汗下后损伤津液的缘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

待其津液恢复而小便通畅,就一定会自然痊愈。

60、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出现畏寒战栗、脉象微细的,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61、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

?

?

干姜附子汤方

?

?

?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62、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是发汗太过,营气损伤,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

?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

?

?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四两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

现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

63、发汗以后,出现汗出、气喘,而畏寒,头痛等表症已无的,为热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汤,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

?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

?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药,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

服一黄耳杯(古代饮具,容量一升)。

64、发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阳虚弱,病人出现双手交叉复盖心胸部位,心慌不宁,须用手按捺方感舒适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

?

?

?

桂枝甘草汤方

?

?

?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65、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好象奔豚将要发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

?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

?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甘澜水一斗,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次,一日服三次。

制作甘澜水的方法:

用水二斗,倒入大盆内,用灼扬盆内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现无数水珠,即可取来使用。

66、发了汗以后,致脾虚气滞,出现腹部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

?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

?

?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67、外感病,经过涌吐,或泻下以后,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气逆上冲胸膈,起立时就感头昏目眩,脉象沉紧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

如果误用发汗法治疗,就会耗伤经脉之气,出现身体振颤摇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