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体会.docx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体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篇一:
读马列经典著作后有感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后有感
“读史使人明智”。
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坚持学习,学习先辈的革命传统,学习马列主义的景典著作。
因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有效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联系历史发展来认识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的产生,离不开19世纪的国际社会环境。
生产力状况、阶级关系及其矛盾与冲突、工人运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等,都是马列主义诞生的社会基础。
当然,不能排除创始人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得出的个别结论及某些对未来社会的假设推论没有被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精神。
不参照历史,拿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比照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弄懂原著,学不好经典著作的精髓。
二、把握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
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精”就是基本的、根本的、本质的原则和精髓;“用”学习和把握就是实际的工作和任务,具体的实践和操作。
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应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马列主义作为
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南。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说,重要的是马列主义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切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地位。
今天我们还在读马列,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她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其中的思想核心理论一以贯之,都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后人不断将基本原则思想同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本土化和具体化,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静止地把他看成是一段历史理论,而应动态地把她看成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今天我国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就是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论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用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就会形成一种源与流的整体概念。
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
从本质上讲,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的重要品质和特征。
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产党人在不断续写着共产党宣言的篇章。
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列主义思想品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升马列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实践。
同样,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时,新时期检察工作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进行指导,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强化法律监督,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深入推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三项重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制意识,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篇二:
20XX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体会范文稿两篇合集
20XX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体会范文稿两
篇合集
【篇一】
首先我想谈谈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我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研究宗教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是我们的信仰。
研究宗教不一定非要信仰,或者说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宗教等问题,为了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置身事外的非信仰状态更理想。
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不矛盾。
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这种信仰是“我知道我相信”的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迷信。
盲目迷信就可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背道而驰。
边阅读,边思考。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
但是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
有人说如果马
克思有什么缺点的话,写得东西太多算是一个缺点。
文字多,如何阅读便成为一个问题。
地毯式通读当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并且,一些经典篇目是要反复熟读、精读的。
在熟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专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这样阅读效率会高些,大脑也处于活跃状态,有所期待会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取有用信息。
当然,阅读与发现问题是互动的循环,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将阅读导向深入,很难说先有阅读还是先发现问题,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精一点,兼其他。
这其实也就是博与专的关系。
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广博的视野。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这又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理解和判断有这样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
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是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不同的界定。
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
而且三个组成
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需要指出,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涉及的学科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会质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
如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了无所不包的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肢解的危险。
早在1980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
“从一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对其作出了种种相互抵触的解释。
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分割则日益明显,解释也更加分歧,确实很难找到把整体统一起来的因素。
”这是由知识论的致思取向所导致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整体的任何知识论的肢解和折衷都是对其整体性的损害。
对于这种整体性,晚年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指出,“马克
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
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确实存在学科分立、各自为营的现象,专业划分非常明显。
我不想过多谈这个问题,这不是今天的主题,但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在本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同时,拓宽视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学科所涉及的问题都要关注一些,文学、历史、社会学等也要读一些。
从生理上而言人是杂食动物,精神上也应如此。
我个人做得也很不够,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钻理论,联现实。
我们常常强调研究学问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
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早就说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们今天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要密切联系现实,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篇三: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
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
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及相关专题的学习,使自己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认识。
学习原著是一段艰苦的历程,也是一段启迪心智的过程,通过导读与研读,思考与交流,自己感觉始终处于一种迷惑与理解的轮回之中,而回首初读原著时的情景,不禁又发觉自己的认识之路已走过了一大段旅程。
作为一名党课的学员,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历史、社会及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
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两级分化,不断揭露和批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
马克思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
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整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
第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变革的进步意识。
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种立足现实、现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臆测。
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势的唯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态度。
笔者以为社会要进步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和敢于坚持批判精神,拿起批判武器的人士。
作为一位接受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中共党员,我们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都是我们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也必将是永恒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新哲学过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三次伟大的决裂。
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理论活动,他曾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过两次的大综合。
第一次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学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次是在马克思的晚年,马克思在研究认人类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有关论著,对唯物史观做出重大发展。
黑格尔在谈到如何研究哲学时有一个一场精彩的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真理是过程,任何真理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相对真理到道绝对真理的渐进历史过程。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变迁,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人民群众的
伟大实践正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全面掌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