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943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

《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 篇章翻译.docx

第七单元篇章翻译

第七单元篇章翻译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可以是独白、对话(dialogue),也可以是众人交谈(multi-personinterchanges);可以是文字标志(如交通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

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两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

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一句问候(greeting)、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还是一张便条、一封书信、一份科研报告、一本文稿,都可以是语篇。

黄国文,1997

•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方梦之,2002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语篇的意义范围至今仍未确定。

在国内discourse被译为“语段”、“语篇”、“话语”,而text被译为“篇章”、“语篇”,也有译成“话语”的。

西方的语言学家们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为方便起见,我们在这里采用我国学者的看法,即语篇包括“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

语篇结构往往随着文体的改变而改变。

限于篇幅,本章将讨论书面语中的翻译。

•Hatim和Mason(1999:

192)在其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一书中这样描述语篇特征:

语篇应该连贯(即意义上有关联)、衔接(即表现为表层结构上的粘着性),且具有明确的论题结构(即其结构安排应该能突出语篇中最重要的内容)。

可见语篇实际上是由各种言语单位(词、句、句群、句段等)组成的一个结构——意义的统一体,而衔接正是组句成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黏着手段。

•谈到衔接,我们就必须分清楚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方梦之(2002:

326)认为,“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即通过语法、词汇和篇章的手段表达的语篇组成部分之间的显性关系;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深层结构上。

不过,虽然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在构成语篇时的关系却是非常紧密的。

•衔接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初现端倪至今,已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主流话题。

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数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和Hasan,他们在其合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一书中把衔接看作“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Halliday,1976:

4),他们认为衔接之所以能使一段话成为语篇,就在于衔接通过语法和词汇等手段,把结构上彼此缺乏联系的句子黏着在一起。

在国内对衔接理论的研究贡献突出的主要是胡壮麟。

胡壮麟等人(1997:

150)将衔接关系定义为“把语篇中结构上互不相关,但语义上互相依赖的各个成分联成一体的一种潜能”。

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cohesion)和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cohesion)两种。

前者又可以包括指称(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词(conjunction)。

 

•由于英汉文化、语言结构、行文习惯的差异,英汉语在组织成篇时所采用的衔接手段也必然存在差异。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把原文信息重新表达出来。

重新表达不仅需要词汇方面的转换,还需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译文的连贯。

因而,正确认识英汉语中语篇的衔接手段的使用,对翻译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卡特福德(1965)指出,翻译是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与其对等的另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的替换。

译者要在翻译中做到篇章等值(textualequivalence),就必须在译语语篇中努力再现原语语篇的“语篇组织”(texture)。

语篇组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衔接手段的使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辨析原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可以正确认识原语篇的深层含义,这样,要贯彻翻译的忠实性标准也就有了明确的理据。

 

7.1衔接

•Halliday和Hason在其著作《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中将英语的衔接手段概括成5种:

1)指代(reference);2)替代(substitution);3)省略(ellipsis);4)连接词(conjunction);5)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

本节我们将基于他们的分类,讨论在英译汉中如何处理这些衔接手段,以实现译文的连贯。

 

7.1.1指代

•在Halliday和Hasan(1976)所提出的衔接模式中,指代是衔接手段中最明显的一种,表示某个项目自己不能解释自己,而是必须到其他地方寻求其解释的现象。

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指代主要由语法项目来体现,主要分为三类:

人称指代、指示指代和比较指代。

人称指代主要由人称代词体现。

指示指代主要有指示代词和指示副词体现。

比较指代分为两类:

普通比较和特殊比较,两者都由比较形容词或比较副词体现(张德禄,2001)。

鉴于在英译汉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人称指代和指示指代,我们这里将主要讨论在英译汉时如何处理这两种指代。

•英语与汉语在指代衔接手段的运用方面确实存在差异。

英语中,为了实现衔接,在某一意义名词出现后,除非是要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一般尽量采用代词指代。

这样,一方面避免语篇的累赘,繁复;同时也可以使语篇主题鲜明,读起来逻辑清晰。

相比之下,汉语倾向于重复前文出现的名词,或者采用“零式指称”(胡壮麟1994:

64-66),省略主语。

请看下例:

 

•Agreencaterpillarwasslowlycrawlingoutfromunderthelettuce.Itwashuge,fat,andapparentlywell-fed.Itpausedinitstravelstosurveythescene.Purplewithfury,Henrycouldbarelyfindhisvoice.(AHardDayintheKitchen,ShannonHodge)

•此例中,原文由3个小句组成,第一句中主语为agreencaterpillar,紧接着两句中都以第三人称代词替代agreencaterpillar做主语。

这样的表达符合英文习惯,使文章读起来自然流畅,而不显啰嗦、冗繁。

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不能受原文的影响,要考虑汉语行文习惯,可以省略后两个句子的主语,可译为:

[参考译文1]一条绿色蠕虫正慢慢地从生菜下面爬出来,很大,很肥,显然吃得很好。

它在旅途中停下来以观察周围的环境,亨利气得脸色发紫,话都差点说不出来。

或者我们也可以重复前面的名词,将其译为:

[参考译文2]一条绿虫子正慢吞吞地从生菜底下爬出来。

那虫子又大又肥,显然吃得很好,在途中还停下来审视周围的环境。

亨利此时气得脸色发青,话都差点说不出来了。

 

•为了更加清楚地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行文上的差异,我们再看两个汉译英的例子: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汉译英)

[参考译文]Myfriendlookedsomewhatillateasewhenhetoldmethis:

Atthetimewhenheboughtthisbighouse,hischildrenhadallbeenatschool.Nowtheyhadtheirownhomesandjobs.

杨志取路,不数日,来到东京。

入得城来,选个客店,安歇下。

[参考译文]YangZhithusjourneyedonformanydaysandhewenttowardtheeasterncapitalandhecameintothecityandfoundaninnandtheresettledhimselftorest.

•从以上汉英互译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代词是现代英语语篇中的重要衔接手段,在某一意义名词出现后,英语中一般使用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名词,汉语倾向于重复前文出现的名词,或者省略主语。

因而,在英汉互译中我们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使用上的差异,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语篇的行文习惯。

7.1.2省略

•省略指某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从语篇的其他小句或句子中找回(胡壮麟,1994)。

一般来说,省略的内容可以从篇章语境中推知,这就要求在翻译时要考虑全文框架,把握具体语境。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解释,这种省略也可以认为是“零式指称”(zerosubstitution)。

省略在语篇中是一种常见的衔接手段,指示思想或形象的快速移动(Wales,1989)。

胡壮麟认为,省略可以分为名词省略、动词省略和小句省略(胡壮麟,1994),编者赞同这种分类,因此本书中我们也基于这种分类,讨论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处理原文的衔接,实现译文的连贯。

•在英文中,为了简洁可以省略某一意义的中心名词,某个动词甚至一个小句,例如:

Amanissometimesmoregenerouswhenhehasbutalittlemoneythanwhenhehasplenty,perhapsthroughfearofbeingthoughttohavebutlittle.(ThreeGreatRolls,BenjaminFranklin)

[参考译文1]人有时囊中羞涩反而比腰缠万贯时显得大方,或许是怕人家笑话自己没钱吧。

[参考译文2]人有的时候钱少了反倒比钱多了大方,也许是怕人嫌贫吧。

此例中,原文比较结构后半部分省略了money一词,本来应该是…thanwhenhehasplentyofmoney,这样在比较结构中省略句中出现过的名词的现象在英语中十分常见,合乎行文表达习惯。

在汉语中,我们倾向于重复句中出现过的名词。

此例两个译文虽然分别采取了意译和改变词性的方式,但都重复了句中出现的money一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动词省略也是英语表达重视简洁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比较结构中更加常见。

请看下例:

Thoughabrother,Iwashisapprenticeandheconsideredhimselfmymaster.Heexpectedthesameservicesfrommeashewouldfromanother;whileIthoughtheaskedtoomuchofabrother.(ThreeGreatRolls,BenjaminFranklin)

[参考译文1]虽说是兄弟,我可是给他当学徒,他也以我的老板自居。

他要求我和别人一样干活,可是我觉得他这样要求亲兄弟也太过分了。

[参考译文2]虽是兄弟,我却成了哥哥的学徒,而他也把自己看作是我的老板,要求我像其他人一样给他卖力;可是我觉得这样对兄弟也太不讲情分了。

原文第二句中比较结构后半部分省略了动词expect,应该是…ashewouldexpectfromanother。

这样表达符合英语重简洁的表达习惯。

汉语中在遇到这样需要重复动词的比较结构时,为了行文简洁、明了,也采取省略动词的处理方法。

此例中两种译文都采取了这种处理方式,保留了一个中心动词。

7.1.3替代

•“替代”指用较简短的语言形式替代上文中的某些词语,使行文简练流畅(李运兴,2001)。

王力(1994)用“替代”指人称替代,不过也谈及名词替代、谓语替代、形容词替代和动词替代。

有些学者(胡壮麟,1994;李运兴,2001)认为“替代”可以分为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或分句替代。

我们这里采用这种三分法,讨论英译汉中如何体现原文的衔接。

•名词替代比较常见的是使用one代替前文出现的某个名词,这样可以使行文简洁,更有条理,请看下例:

InevermetamoreinterestingmanthanMayhew.HewasalawyerinDetroit.Hewasanableandsuccessfulone.Bythetimehewasthirty-fivehehadalargeandalucrativepractice,hehadamassedacompetence,andhestoodonthethresholdofadistinguishedcareer.(Mayhew,WilliamS.Naugham)

[参考译文1]我从未见到过比梅休更有意思的人了。

他是底特律的一名律师,为人能干,事业上也很成功。

35岁就门庭若市,收入可观,累累胜诉,声名昭著,前程似锦。

[参考译文2]我从未见过比梅休更有意思的人了。

梅休是底特律的一名律师,他精明能干,事业有成,35岁时就拥有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

如今累累胜诉的他真可谓前程似锦。

•该段中第二句指出,梅休是名律师,在第三句中为了避免重复,作者使用了替代衔接手段,用one来代替前文中的lawyer一词,这样处理符合英文追求简洁避免冗繁的习惯。

在译成汉语时译者要考虑汉语表达习惯。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会省略重复的词语,采取句型转换策略,如参考译文中将其变成动词短语的方式。

 

•动词替代是另一种常见的替代衔接手段,经常是用助动词do的几种形式来代替前文出现的某个动词或动作意义,请看下例:

Aftertheplay,Itookhometheflower(thedandelionblossom)Ihadstuffedintheapronofmycostume.Mymotherpresseditbetweentwosheetsofpapertowelinginadictionary,laughingasshediditthatwewereperhapstheonlypeoplewhowouldpresssuchasorry-lookingseed.(MyMother’sGift,SuzanneChazin)

[参考译文1]演出结束后,我把塞在演出服围裙里的那朵蒲公英带回了家。

母亲将花接了过去,用两张纸巾将它压平,夹在一本字典里。

她一边忙碌着,一边笑,想到也许只有我们俩会珍藏这么一朵打了蔫的野草花。

[参考译文2]演出结束后,我把那朵塞在表演服围裙里的蒲公英带回家中。

妈妈用两张纸巾把花压平,然后夹在字典里。

她一边夹花一边笑,似乎只有我们俩才会珍藏这样一朵打了蔫的野花。

 

此例中,原文为了行文简明,避免重复,使用do的过去式did代替前文的动作presseditbetweentwosheetsofpapertowelinginadictionary。

翻译中我们要在理解原文替代衔接手段的运用,正确理解原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可以采取译文一模糊的处理方法,将其译为“一边忙碌着”;也可以明确其指代意义,按照译文二的处理方法,将其意义译出。

这样处理汉语读者容易接受,又可避免重复,是英译汉中处理动词替代比较常用的策略。

•了解了名词替代和动词替代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种常见的替代衔接方式——小句替代。

英语为了行文简洁,往往使用指示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某一小句或者某一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汉语的表达习惯,尽量追求译文的简洁。

请看下例:

 

Whenmybrotherfinallyfoundout,hewasnotexactlypleased.Perhapsthismightbeonecausefortheargumentsthatwebegantohaveaboutthistime.(ThreeGreatRolls,BenjaminFranklin)

[参考译文1]哥哥终于发现了,他很不高兴。

我们大概是这个时候开始争吵的,也许这要算个原因。

[参考译文2]哥哥终于发现了,很不乐意。

大概从那时起我们便常常争吵,这件事也许是个原因。

该例中,原文第一句指出哥哥发现弟弟偷偷投稿这件事后十分生气。

第二句中作者为了行文的简洁,使用指示代词this代替前一句话的内容,在翻译时,可以使用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这”来取代原文的this一词,如参考译文1。

当然,为了表意明确,也可以将其“清晰化”,按照参考译文2的处理方法,将其译为“这件事”。

7.1.4连词

•连词作为衔接手段,是“使句子、分句和段落相互联系的形式标记”(MoanBaker,2000)。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andHasan,1976)将连接分为四类:

增补(additive)、转折(adversative)、因果(causal)和时间(temporal)。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

增补。

增补是英语中很常见的一种衔接手段,经常由并列连词“and”充当。

比如说,IlikeEnglishandIhavereadmanyEnglishfictions。

在英语中,这种表达常用而又不显罗嗦,但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会经常使用连动句,不加任何连接词。

这符合汉语是“意合语言”的特点。

请看下例:

Ourargumentswereoftenbroughtbeforeourfather,andIguessIwaseithergenerallyintheright,orelseabetterdebater,becausethejudgmentwasusuallyinmyfavor.(ThreeGreatRolls,BenjaminFranklin)

[参考译文1]我们往往要争吵到父亲那儿去,我想若不是我占理,那就是我嘴更硬,因为父亲评起理来通常是偏向我的。

[参考译文2]我们之间的争吵最后常常要父亲决断,我想要么是我在理,要么就是我能说善辩,反正父亲评起来往往是我在理。

此例原文是一个长句,由4个小句,三部分构成。

第一个小句是第一部分,第二和第三小句是第二部分,最后一个小句是第三部分。

第一跟第二部分之间是“增补”关系,由并列连词“and”体现;前两个部分跟第三部分之间又是因果关系。

清楚了原文的结构,我们在翻译时就有个清晰的逻辑结构。

在翻译时我们可以按照汉语“意合”的习惯,省略连词,采用连动句结构,如两个译文所采用的处理方式。

•下面我们讨论第二种常见连词衔接手段,转折连词。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我们都会使用一些转折连词,表示意义的转折或语气的转变,以实现文章的衔接与连贯。

英语中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用的有but,though,however,while,although等,这说明英语的连接词比较丰富,也体现出英文重形合的特点。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使用的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主要有“但是”“虽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等。

由此可见,在英译汉时,我们很容易找到相对的衔接手段,实现译文的连贯。

请看下例:

 

•Wetendtotreatpersonslikegoods.Weevenspeakofchildren“belonging”totheirparents.Butnobodyis“belonging”toanyoneelse.(LoveIsNotLikeMerchandise,SydneyJ.Harris)

[参考译文1]我们往往待人如物。

我们甚至说孩子“属于”父母。

但是谁也不“属于”谁。

[参考译文2]我们总是把人看作是货物,甚至会说孩子是“父母的”。

可是,没有谁是“哪个人的”。

此例中,两种译法结构不太相同,但在处理连接词but时的策略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使用了although后就不能再使用but一词,而汉语中我们却可以使用“虽然……但是”这一结构作为常用的衔接手段。

•另一种连词衔接手段是因果关系连词,这种连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而广泛使用。

英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常用的主要有because,so,since,as等;汉语中也有对应的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结构“因为…所以”。

由此可见在英汉翻译时我们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不过在翻译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虽然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结构,但英语中出现了because后句中就不再使用so之类的表示结果的词汇,这跟汉语使用“因为…所以”因果结构的表达习惯不同;另一方面是汉语重意合,经常可以不使用连词,而根据句子之间潜在的逻辑线索就可以实现行文的连贯。

请看下例:

 

IstartedwonderingwhyIrefusedtorunthelight.Iwasnotafraidofbeingarrested,becausetherewasobviouslynocoparound,andtherecertainlywouldhavebeennodangeringoingthroughit.(Trust,AndyRooney)(汉译英)

[参考译文1]我开始琢磨起自己为什么不肯闯红灯这个问题来。

我并不是害怕被抓住,因为周围根本没有警察,即使闯红灯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参考译文2]我开始纳闷儿为什么没闯红灯呢。

当时旁边肯定没有警察,又不用担心被拘留,而且即便冒险闯了灯也没什么危险啊。

 

•另外一种常见的连词衔接手段是表示时间关系的连词。

这一类型的连词也是经常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广泛使用的,用以表示过程发展的先后顺序。

英语中经常使用的时间关系的连词主要有when,before,assoonas,not…until等;在汉语中我们也有相对的表示时间的表达方式,可以灵活处理。

请看下面两例:

Withnightapproaching,theboatmanandIhadnochoicebuttowaituntilthewindstopped.(ThreeGreatRolls,BenjaminFranklin)

[参考译文1]眼看夜色来临,船主和我只好等风住了再说。

[参考译文2]夜幕渐渐降临,船夫和我别无选择,只能等待风停下来再说。

 

•Thoughosteoporosisafflicts,forexample,about25millionAmericans,mostofthemwomen,thediseaseoffersnoearlysymptoms.Usuallyitisnotdiagnoseduntilafterage50,whenavictimsuffersafracture.(WhytheBonesBreakAnastasiaToufexis)

[参考译文1]尽管骨质疏松症给人带来痛苦,譬如在美国就有25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