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865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docx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答案汇总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西方文明”这一说法

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首先,这一说法用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这一客观后果,来美化鸦片战争,从而抹杀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1、鸦片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它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迫切需要销售市场,以鸦片和枪炮打开中国大门,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其性质是殖民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是清朝日趋腐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并积极走向对外扩张,加紧殖民掠夺。

3、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的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开始被打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和一切早期殖民侵略战争一样,鸦片战争为掠夺资源和控制市场而起,给中国当时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打击,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二、其次,鸦片战争后,客观上出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解体,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开始出现的历史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西方侵略扩张而来的西方文明在客观上确实对中国传统社会和解体和近代化运动的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应该看到,这一作用只是资本主义侵略的副产品,而并非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目的;同时这种作用也是中国人民自己寻求的结果。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不断的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经过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的追求,从而使建立在中国传统文明基础上的中国近代文明不断从西方文明中吸取有益的成份。

因此,西方文明不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后果,而是先进中国人追寻的结果。

三、再次,西方文明也不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唯一思想动力,不能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西方文明传入的结果。

侵略战争对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成了冲击,西方文明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解体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中国的近代化说到底是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的结果。

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是中国一步步向着近代社会转化的根本动力。

 

怎样理解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所经历的社会有其自己的特征,呈现出特殊性。

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也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夭折了。

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并非指的一种量的区分,而是指一种社会性质的过渡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独立的封建国家和完全的殖民地而言。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国家主权,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但是又不同于完全的殖民地,它还继续维持着一个表面上的民族国家政府(先是清政府、以后先后有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权),帝国主义列强正是通过这个政府来统治中国人民。

这种国家状况,称为半殖民地。

可见,半殖民地是独立的民族国家向完全的殖民地过渡的国家形态。

半封建社会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和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言。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也受到冲击;新的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

这是与完全的封建社会不同的地方。

但是,封建生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仍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产生,但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本国封建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没有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经济。

这是它与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地方。

可见,半封建社会是从完全的封建社会向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形态。

 

题目:

旧中国,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努力一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的落后。

第一,由于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中国政府不得不受制于列强,在国际上无法独立地自己的独立主权。

第二,由于经济落后,国力贫弱,中国的国际地位非常低下,也没有实力与英国殖民主义者进行抗衡。

第三,由于军阀混战和国家的不安定,也没有集中力量和精力完成国家统一的社会环境。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重要启蒙意义?

第一,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一种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提出“师夷”的目的是为了“制夷”,也就是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第二,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师夷”的前提是承认西方有比中国先进的东西,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必须有勇气的。

魏源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称西方为“夷”的习惯用法,但是他反对轻慢歧视外国人。

他意识到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诸多差距。

如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三个方面,他还认为英国“兵贾相资”的富国之路,中国应该效法;他还比较了中英两国在文化心态上的差异,认为英国有善于学习他国长处,了解他国情况的文化心态,这是国人所不具备的。

甚至,可以看出他对西方(主要是美国)民主政体和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景慕和向往。

第三,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表现了一种新的世界意识。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通过对西方科学知识和世界各国的介绍,把中国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反映出一种关于中国和世界的新的认识。

反映了魏源已经接受了一种新的地理观。

因此,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不师外洋之长技,使兵威远见轻岛夷,近见轻属国,不可也。

”)

第四,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他认为,中国只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西方学习,打破旧的封闭心理,“扩万古之心胸”,最终使中国“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这反映出他希望中国走向世界,并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和信心。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一)要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必须首先肯定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一次旧式农民战争。

所谓旧式农民战争就是指的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虽然发生在近代,但主要是由于封建剥削和压迫引起的,同时主要也是承担反封建的任务;更重要的在于,太平天国没有中国近代先进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领导,也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因此只能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

(二)之所以说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因为它的持续时间长(14年)、影响范围大(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政权,而且更在于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对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并且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最高峰。

(三)说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样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表达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国家出路的努力。

另外,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因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这些因素也是不同于旧式农民战争不具备的历史特点。

答问提示: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它们都不可能实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天朝田亩制度》是要改变当时的土地制度,但用的是小农的自然经济的模式和取消商品经济的方式,这是农民阶级需要的,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内容P41)

《资政新篇》要发展资本主义,但洪仁玕只是在香港学到资本主义的一些皮毛,找不到现实的阶级力量,在纲领中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内容P42)

在近代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但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可见,在中国近代,农民阶级的自发要求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相违背的,没有先进阶级领导和先进理论的指导,他们不可能提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纲领,这正是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近代中国,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任何纲领也是不能指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不全,还要抄课本“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及教训”P44,)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解释

1.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代表着以封建伦理纲常为核心的中国封建文化,“西学”则是体现西方近代文明成果的资产阶级文化,主要是近代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用西方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维护和巩固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为核心的封建统治秩序

2.原因:

洋务派的阶级本质决定他们不愿意改变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的传统文化,他们试图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传统文化。

3.后果:

这就决定着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既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可能把中国真正引上独立、富强和民主的强国之路。

为什么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救中国?

1、P44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P47-48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绝对平均主义和“中体西用”的主张不能救中国。

(一)绝对平均主义理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第一、绝对平均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非常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它试图把生产力的水平限制在分散的、落后的、使用简陋工具的个体小生产的水平上去,是违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

第二、绝对平均主义理想为了做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主张取消一切商品交换,这是与中国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要求背道而驰的,势必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进而阻碍社会的进步。

第三,在任何社会形态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分配的。

如果在社会上强行推行绝对平均主义,势必严重地损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二)、“中体西用”的命题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

“中学”和“西学”各有其“体”、“用”,各自的“体”、“用”不能割裂。

洋务派的阶级本质决定他们不愿意改变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的传统文化,他们试图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传统文化。

这就决定着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既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可能把中国真正引上独立、富强和民主的强国之路。

总结:

历史证明: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改革派都不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这就决定他们不能担负起领导近代革命,挽救中国命运的重任。

戊戌维新运动:

(还要参考课本)

戊戌维新运动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由新兴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也是新兴资产阶级从其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出路进行的一次探索。

“兴中会”名词解释:

背景:

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及革命主观力量的成熟

过程:

1895年,孙中山到檀香山,在华侨中发起成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

结果:

兴中会成立后,于1895年和1900年分别在广州和惠州发动反清的武装起义,举起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旗帜。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政治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按照列宁论述革命形势的观点,革命形势的成熟有三个特征:

下层的人民群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上层的统治阶级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危机形势和“上层”本身迫使人民进行独立的历史性的发动。

在这种形势下,革命的爆发便成为必然。

辛亥革命前,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群众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包括人民群众自发的所谓“民变”、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等)此起彼伏,这说明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而清王朝在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其“立宪”谎言破产,这说明统治阶级也无法照片统治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以民族资产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组织革命团体、进行革命宣传、发动武装斗争,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由此可见:

一场革命的爆发并且取得成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几十个人一时冲动的产物,甚至不是一个政党革命纲领或革命政策的产物,而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

伟人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历史的进程,但伟人之所以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乃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广泛的社会情绪。

而芸芸终生之所以愿意跟随伟人的脚步,乃是因为相信他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

君主立宪的温和改良和三民主义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一,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土壤中是无法实现的。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传统,专制君主不愿意任何人与他分享政权,当然也不会在没有武装革命的压力下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维新派希望光绪帝学习日本明治天皇夺回权力再进行变法,这也是一厢情愿的。

与通过倒幕取得实权的明治天皇不同,光绪帝没有任何实权。

想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三,与日本明治维新有下层武士作为社会基础,有武装倒幕作为前导相比,戊戌维新的温和改良既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没有武装力量的支持,在强大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面前注定要失败。

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但它又是一个具有严重局限性的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工农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第一,中国强大的封建阶级不会同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封建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的抵抗异常的顽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封建军阀势力窃取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外国资本主义不希望中国成为真正的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中国的农民阶级没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也没有成为资产阶级的同盟军。

第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弱小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决定它不能担当起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胜利的任务。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在党的“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提议并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形成,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一)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和保留

1.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逐渐暴露

帝国主义时代,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使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2.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也使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产生疑问

(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性意义,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一旦觉醒过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人队伍的壮大

(四)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

(五)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案例:

秋收起义(新道路的确立)

案例解析:

现在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秋收起义”是“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新的革命道路的开始,但是,我们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秋收起义”最初也是“城市中心论”的结果,在“进攻城市”的战略目的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才在关注农村问题与中国实际问题的毛泽东的带领下进行战略转移,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因此,应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案例:

第一、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首先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为日后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思想支持;

第二、“八七会议”中党中央在南昌起义成功的基础上,决定在各地发动“秋收起义”,其直接的战略目标并不是农村而是各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可见此时的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期,对中国革命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与现实经验;

第三、毛泽东在起义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改变战略目标,由敌人高度集中的城市转向相对薄弱的农村,在井冈山建立起了“革命根据地”,这为中国共产党日后的“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新的革命路线开辟了道路,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特征;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革命路线的确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讨论的结果,但也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体现,他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作法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在长时间关注、研究农村问题,并一直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在此期间,围绕着中国革命应当采取什么路径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论和斗争。

但在几次挫折之后,严肃的、负责任的中国共产党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从中吸取经验,最终选择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自此以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格局就得以实现。

这个案例很好地体现了中国革命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都会遭到失败,而一旦从实际出发,围绕着中国特色部署战略与战术,就会取得新的成功。

其他:

第一,“枪杆子里出政权”之所以能够获得支持,并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斗争方式,其原因就在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性以及对工农运动的血腥镇压。

第二,“秋收起义”的首要目标并不是建立“革命根据地”,而是希望进攻城市,这是“左倾幼稚病”的集中体现;第三,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转向井冈山,开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走向最终胜利的开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好写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第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前后,中共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土地革命的新阶段。

这些以夺取和占领中心城市为战略目标的武装起义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城市中心论产生怀疑,并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第二,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后来其他起义部队也纷纷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

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课本P13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演变

1、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根据地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厉行精兵简政。

3、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土地改革,广泛发动农民群众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

1947年7月至9月,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到1948年秋,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

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怎样评价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一系列大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

第二,正面战场上,国民党的爱国官兵发扬了中华民族誓死抵抗侵略者的英勇气慨,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第三,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因而影响到正面战场作用的发挥。

第四,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向消极抗战。

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文夕大火:

长沙文夕大火是在国民党当局的“焦土抗战”的指导思想下的结果。

所谓焦土抗战,就是在战争中放火烧掉任何可资敌用的财物、设备和房屋,达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的。

国民党当局在决定对长沙实行焦土政策时,是建立在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的基础上,因而不可能充分相信和依靠民众,也不是建立在尽量消灭敌人力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对敌情的判断有误,以及组织的混乱,从而导致了这一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